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黄励岗 《科学通报》1986,31(11):868-868
在一些分类文献中,我国玉米螟的优势种一直被误定为欧洲玉米螟[Ostrinia nubilalis(H(?)bner)],此种螟虫的性信息素结构已有报道。七十年代中我国南北各地科技工作者合成了欧洲玉米螟性信息素,均未诱到我国玉米螟雄虫。因此,玉米螟性信息素的研究引起了我国及美国科学家的重视。  相似文献   

2.
说起世界上约100万种昆虫的爱情来,那可真是丰富多彩。如蜜蜂常常喜欢“旅行结婚”,蝗虫、蟋蟀则常常是“对歌择偶”……还有许多昆虫以化学通讯的方式发出“约会”信号,它们向空中释放一种叫性信息素的东西,同种异性的个体凭着灵敏的嗅觉嗅到这种气味后,便翩翩而来,与“心上人”婚配,享受着甜蜜的爱情生活。利用昆虫求爱过程中释放性信息素这一规律,从雌虫身上提取、分离或人工合成性信息素,以引来雄虫进行捕杀和药杀,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项防治害虫的新技术。这项技术经济效益高、无毒、不伤害益虫,特别是对环境无污染,因而引起很多国家的重视。目前国内外已鉴定了700多种昆虫性信息素的化学结构,并人工合成了100多种。  相似文献   

3.
桑毛虫(Euproctis similis xanthocampa)雌峻性信息素腺体(包括产卵器)的漂洗液(1450FE)经薄层层析和制备性气相层析分离到一个活性馏分,经测算,每头雌蛾约含60ng。微量化学反应判断该性信息素是一不  相似文献   

4.
杨树透翅蛾性信息素化学结构鉴定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杜家纬 《科学通报》1985,30(21):1656-1656
杨树透翅蛾(Paranthrene tabaniformis Root)属磷翅目透翅蛾科,分布于我国西北、华北和东北等地,严重危害三北防护林杨树的生长和木材质量。由于该虫从蛀入树干条内危害,使杀虫剂和其它防治方法难以奏效。因此,研究采用昆虫性信息素防治杨树透翅蛾的危害是林业生产上迫切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  相似文献   

5.
朱湘雄 《科学通报》1987,32(19):1500-1500
迄今为止,已鉴定出数百种鳞翅目昆虫的性信息素化学结构。然而。对昆虫性信息素的产生和释放机理了解甚少。 70年代初叶,Riddiford和Williams发现切除柞蚕(Antheraea polyphemus)和雪古比蛾(Hyalophora cecropia)蛹的心侧体-咽侧体复合体后明显地影响雌蛾的求偶行为和性信息素的释放。最近Sasaki等的重新研究表明心侧体对上述雌蛾的生殖行为并无显著的作用。Ho-  相似文献   

6.
杜家纬 《科学通报》1986,31(20):1599-1599
近年来,许多研究报道阐述了昆虫性信息素组份精确比例的重要性,特别是性信息素顺反异构体比例的差异会导致田间雄蛾产生不同的行为反应。这些研究大多采用田间试验方式来确定性信息素顺反异构体或各组份间的最佳比例;仅个别研究  相似文献   

7.
用明胶和阿拉伯树胶为壁材, 通过复合凝聚法合成了小菜蛾性信息素微胶囊, 测定了其在田间的释放保留率, 并初步探讨了其对小菜蛾的引诱和迷向活性. 结果表明, 小菜蛾性信息素微胶囊具有一定的缓释功能, 在相同的性信息素浓度下, 微胶囊的引诱活性明显好于橡胶诱芯. 在迷向实验中, 迷向田的小菜蛾诱捕数量明显少于化学防治对照田, 说明迷向活性良好. 因此, 小菜蛾性信息素微胶囊的合成为应用性信息素治理小菜蛾提供了一种新的施用剂型.  相似文献   

8.
信息素是动物进行社会交流的重要媒介,它是否同样影响着人类的行为尚无定论.人类所具有的高度适应性的社会行为模式、驳杂多变的外分泌物、以及部分退化的嗅觉解剖结构,使得对人类信息素的行为效应、物质组成以至神经机制的探索充满了希望与挑战.现有的证据提示人体的气味在多个方面表现出类似信息素的效应,包括触发固有行为、调节内分泌水平、传递社会信息、诱发情绪起伏甚至认知变化等等.其中,两种类固醇物质雄甾二烯酮和雌甾四烯被视为"准人类性信息素",二者依据接收者的性别和性取向而选择性地传递性信息、调节情绪与注意,并对下丘脑产生特异性激活.这些发现深化了对人类化学信号与人际交流的认识,也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了铺垫.  相似文献   

9.
这是一篇综合外信息素的研究近况的文章,它比较全面介绍人的嗅觉、动物对气味的感受与化学物质的关系,进而对化学通讯理论进行扼要说明。是一篇材料比较丰富的综合性文章。对于研究生物信息素和化学通讯的人来说,不失为一篇好的参考文章,或许可以从中得到启发和帮助。  相似文献   

10.
《科学通报》1977,22(7):284-284
当前,农业害虫防治主要依赖施用化学农药,但在长期使用中,导致了许多害虫产生抗药性,造成环境污染,杀伤了大量有益昆虫等弊病。因此,近年来国内外都在努力探索和研究害虫防治的新途径和新技术。其中利用昆虫本身所分泌的性信息素(亦称性引诱剂)防治农业害虫,这一新途径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正在积极地进行探索,希望它能成为一种无公害的杀虫剂。  相似文献   

11.
周景尧 《科学通报》1986,31(23):1839-1839
家蝇性信息素-(Z)-9-廿三碳烯是一种雌性家蝇的性信息素。由于该化合物对人类的健康卫生防止疾病等方面意义重大,引起人们对它合成的兴趣。Carlson等人于1971年用三苯基膦十四烷基叶立德(ylide)与壬醛为原料的Wittig反应首先合成出这  相似文献   

12.
探索人类信息素的机关报进展刘庆奎编译信息素(Pheromone)一词是1959年由加利福尼亚大学的卡尔松(Karlson)和鲁塞尔(Luscher)两人首先提出的,它是动物向其体外分泌的一种外激素,它可被其同类所接收,并可引发接受者出现行为和发育反应...  相似文献   

13.
4种松毛虫性信息素成分及在近缘种生殖隔离中的作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孔祥波  赵成华  高伟 《科学通报》2001,46(17):1435-1439
利用气相色谱(GC)、气相色谱与质谱联用(GC-MS)和触角电位(EAG)等技术结合田间试验、鉴定了落叶松毛虫Dendrolimus superans的性信息素成分是顺5,反7-十二碳二烯醛(Z5,E7-12:Ald)和顺5,反7-十二碳二烯醇(Z5,E7-12:OH),GC与GC-MS分析表明,思茅松毛虫D.kikuchii性信息素腺体中含有顺5,反7-十二碳二烯乙酸酯(Z5,E7-12:OAc)和Z5,E7-12:OH;这两种成分及顺5,反7-十二碳二烯丙酸酯(Z5,E7-12:OPr)对雄蛾有显著的EAG活性,来松毛虫D.spectabilis的性信息素曾被鉴定为Z5,E7-12:OH,但在田间试验中发现Z5,E7-12:OH和Z5,E7-12:OAc及Z5,E7-12:OPr及1:1:1的比例组成的诱芯的诱蛾量是Z5,E7-12;OH单一组分诱峰量的3倍,EAG分析表明除Z5,E7-12:OH之外,Z5,E7-12:OAc及Z5,E7-12:OH,还有少量Z5,E7-12:OAc,因此在赤松毛虫中,Z5,E7-12:OAc为一种性信息素微量成分,而Z5,E7-12:OPr是一种性引诱剂成分,油松毛虫D.tabulaeformis性信息素腺体提取物经GC分析发现含有Z5,E7-12:OH和Z5,E7-12:OAc及Z5,E7-12:OPr,这3种成分有很强的EAG活性,组成了油松毛虫的性信息素,探讨了这些性信息素成分在松毛虫属昆虫近缘种生殖隔离中的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14.
刘孟英 《科学通报》1983,28(23):1471-1471
桃蛀螟(Dichocrocis punctiferalis Guenée)属鳞翅目螟蛾科,是为害苹果、桃、板栗、向日葵等多种果树和农作物的害虫。这种昆虫雌蛾分泌的性信息素  相似文献   

15.
朱育新 《科学通报》1981,26(17):1073-1073
棉红铃虫(Pectinophora gossypiella Saund.)性信息素的结构,已在1973年由Hummel等用了120万头蛾子,鉴定为顺,顺-和顺,反-7,11-十六双烯-1-醇乙酸酯(7,11-16:OAc)的两个几何异构体(1a和1b):  相似文献   

16.
杨晖  孟祥雪  于黎  靳伟  张鑫  张亚平 《科学通报》2010,55(10):849-856
生物对外界环境中化学物质信号的识别和感知对其生存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大多数哺乳动物具有两条嗅觉通路, 主要嗅觉系统(MOS)用来感受普通嗅觉信号, 而犁鼻器系统(VNS)则从异常灵敏的程度来识别小范围内特异性的化学感应信号-信息素(pheromone). 信息素是一类在同种内个体间传递的物质, 可引发群体内与个体交流和生殖相关的一系列生理和行为变化. 本文综述了对哺乳动物犁鼻器信息素感知及犁鼻器系统特异(VNS-specific)基因的分子进化研究进展, 这些基因包括信息素受体家族V1R和V2R以及离子通道TRPC2, 为进一步深入研究哺乳动物信息素感知的分子机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7.
我国玉米螟曾被鉴定为Ostrinia nubilalisH(?)bner,但Mutuura等认为是O.furnacalisGuen(?)e,O.furnacalis的性信息素未见载于文献,而O.nubilalis的早有大量报道,其主要成份为顺或反-11-十四烯醇乙酸酯(Z或E11-14:Ac).此外另一同属异种为害玉米的O.obumbratalis (Lederer)在田间也能为1:1的Z及E11-14:Ac混合物所引诱.但我们及兄弟单位均曾进行过田间试验,不论Z或E11-  相似文献   

18.
据介绍,美国的一些专家在人体信息素的研究方面取得了新的进展。他们发现,人和大多数动物一样,可能会通过皮肤散发出大量无嗅无味的化学物质——信息素。信息素也叫“外激素”。这种化学物质可以向其他人传递信息,使人最基本的很多行为受到影响,包括求偶行为和人们相互之间的情感。 美国解剖学专家戴维·玻莉娜医生从人的皮肤细胞中分离出了信息素。玻莉娜博士和其他著名的嗅  相似文献   

19.
用性信息素诱捕法大规模防治梨小食心虫的田间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孟宪佐 《科学通报》1983,28(11):703-703
1980年至1982年,我们在辽宁省绥中县白梨产区进行了用合成性信息素大量诱捕法防治梨小食心虫(Grapholitha molesta Busck)的试验。1980年、1981年和1982年的诱捕防治面积分别为780公顷(1,200亩)、4,000公顷(60,000亩)和5,400公顷(81,000亩)。在田间试验中平均每公顷设10—15  相似文献   

20.
赵博光 《科学通报》1988,33(7):538-538
Noirot和Quennedey综述过昆虫表皮腺体,并将昆虫表皮腺细胞分为三种类型。我们对大袋蛾(Clania variegata Snellen)(Lepidoptera,Psychidae)雌虫性信息素腺体的结构和生理进行了研究,发现其腺细胞不属于Noirot等人的分类系统中的任何一类。进一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