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来,一本叫做《谁动了我的奶酪》的书引起了一阵“奶酪热潮”,作家们纷纷跟进,“奶酪系列”成了图书界一个引人注目的风景。 笔者日前办理的一桩著作权纠纷案,也沾上了这块“奶酪”的光。 冯英健是近年来较活跃的一位网络营销专家,在网络营销的理论与实践方面取得了大量突出的成就,其研究成果大多发表于自己主持的网站“网络营销新观察”上。2002年1月,冯英健的学术专著《网络营销基础与实践》正式由  相似文献   

2.
李杨  黄威 《科技潮》2002,(4):4-6
一本题为《谁动了我的奶酪》的小册子正在给冬日里的中关村吹入一股热风。在这个高科技企业聚集的“村落”里,2001年经历了各种风雨的大小企业正如饥似渴地购买此书。小册子讲述了一个简单的故事:两只老鼠和两个矮人历尽艰辛找到许多奶酪,过上了好日子。一天,奶酪突然消失了;老鼠们毫不犹豫地开始了新的寻找,又有了奶酪,可小矮人却怨天尤人,丧失了重新开始的勇气。轰轰烈烈“下课”的新浪网前任CEO王志东,最近正在以自己的行动诠释着他对“奶酪”故事的理解,创办了  相似文献   

3.
《世界博览》2009,(23):16-16
“中国是现在世界上变化最迅速的地方,”11月9日,全球最受欢迎的作家之一,斯宾塞·约翰逊博士在中信出版社为其举行的《谁动了我的奶酪》全球销量2600万册庆功会上这样说。《谁动了我的奶酪?》的创作初衷是约翰逊博士为了帮助自己应对生活中一次痛苦的变化,他的“奶酪故事”意在告诉我们,未来,变化是唯一的不变。不改变,就会被瞬息万变的未来所淘汰。几年前,柳传志、张朝阳、王石等国内著名企业家围绕着奶酪故事进行了精彩点评,一致认为只有懂得随机应变并且享受变化,  相似文献   

4.
奶酪传奇     
动画片《猫和老鼠》中,汤姆笨拙,杰瑞灵巧,它们的争斗往往带来各色狼藉的场面,片中多次充当战争导火索的大孔奶酪,想必是众多观众童年时代觊觎的美食,那便是传统的瑞士奶酪。瑞士奶酪以其浓郁的香味、丝滑的口感,让人欲罢不能。那么,奶酪是怎么生产出来的呢?  相似文献   

5.
最近美国《科学》杂志发表了西北大学舒德干教授等与英、日等国学者合作完成的《云南虫类的一个新种及其对后口动物演化的重要意义》的研究成果。该成果标志着脊椎动物实证起源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1 999年昆明鱼和海口鱼的发现被英国《自然》杂志评为“逮住第一鱼”。2 0 0 3年初 ,舒德干等人再度在《自然》杂志著文 ,通过对数百枚海口鱼标本的深入研究 ,揭示出它们一方面已开始演化出原始脊椎骨和眼睛等重要头部感官 ,另一方面仍保留着无头类的原始性器官 ,从而证实了它们不仅是已知最古老的脊椎动物 ,而且还属于地球上一类最原始的脊椎动…  相似文献   

6.
太阳能手机电池充电器设计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中介绍了所设计的太阳能手机充电器, 与普通的手机充电器相比, 它的特殊之处除了能源的供应是来自于太阳能电池板外, 还具有特殊的充电保护电路.把太阳能电池板放在一个有阳光的地方, 即可以为手机提供一个方便的太阳能充电点.这种便捷的太阳能充电器几乎可以在任何地方补充电力, 从而获得通信的自由.本文介绍太阳能手机充电器的控制电路及设计.  相似文献   

7.
《大学英语教程》第三册“The Odour of Cheese”(《奶酪的气味》)一文中,先后出现了“Srnell”、“Odour”、“Flavour”、“Scent”等词表示奶酪的气味。这几个词同义,但相同相异之点相互交织,用法复杂。然而,课文作者准确地把握了这几个词的细微差别,恰到好处地运用它们展示了自己对奶  相似文献   

8.
《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11,(5):159-F0002
2010年12月13日,中央电视台《走进科学》栏目“寻找版纳鱼螈”的专题片播出后.一时间,“玉林”、“版纳鱼螈”这两个关键词在国内名声大噪。在专题报道中.有一个人与版纳鱼螈紧密相连,为找到版纳鱼螈.她走村串屯.受尽日晒雨淋:为研究版纳鱼螈.她所带领的团队多年来兢兢业业。她.是我校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李桂芬教授。她带领的版纳鱼螈研究团队.是目前该珍稀物种的唯一研究机构。他们的努力填补了我国蚓螈类研究领域的空白.他们的成果在全国两栖爬行动物界享有颇高的声誉.他们携手保护中国特有的珍稀濒危两栖动物版纳鱼螈。目前.该团队已在《动物学报》、《动物学杂志》等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上发表14篇相关学术论文,其研究成果受到科研界同行的广泛关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奶酪哪儿去了?》节选 第一章 芝加哥一个阳光灿烂的星期天,几个老校友昨天刚刚参加了高中同学的校友会,又在一起聚餐。大家都想知道校友们最近几年过得怎么样了。几个人开了一阵玩笑,饱餐一顿之后,准备好好聊聊。 曾经是班上的风云人物的安吉拉说:“生活真是跟我在学校的时候大不相同。变化太大了。”  相似文献   

10.
根据CAN总线协议,设计了单片机的接口电路及车载智能充电器.充电器与整车ECU构成一个闭环的电池充电控制管理系统,根据ECU的命令和策略对电池充电.充电器主要由SH8F516CPU、CAN总线接口电路、主充电电路等组成.利用数字PID算法实现对充电电流和电压的调节.介绍了充电器总体软件设计流程,针对某引进混合动力车ECU的应用,给出了该充电器的充电电流电压准确度.实际充电过程和使用证明:基于CAN总线的车载充电器具有更好的适应性,能与各种车辆配套,在ECU的控制下能对不同类型和性能的电池充电.  相似文献   

11.
《人民日报》一九八一年十一月三十日报道:科摩罗政府赠送给我国的拉蒂迈鱼标本,已于十一月二十七日由中国“亚非”号货轮运送国国.这是我国得到的第一个拉蒂迈鱼标本. 拉蒂迈鱼,又叫矛尾鱼,属于总鳍鱼的空棘鱼类.它的祖先在大约距今三亿五千万  相似文献   

12.
蓄电池被广泛的应用于工业和家用电子设备中,由于蓄电池的成本低,可以多次循环充电使用,符合国家节能环保的要求。市面上的镍镉充电器种类繁多,好的充电器可以延长电池的寿命,不好的充电器在充电工程中可以使电池发热,甚至出现过冲现象,会使充电池有爆炸的危险。市面上的充电多以检测电池温度和充电时间来确定电池是否充满。而现在研究的充电器除了以上检测功能以外,通过加入了电池的负压检测,来检测电池是否已经充满。充电器可以充6~15节电池,充电器通过MCU检测电池状态来控制外部硬件,形成一个闭环控制系统。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80年代,中国管理界流行“青蛙”(即“温水效应”);90年代流行“奶酪”(《谁动了我的奶酪》);当前,流行“照镜子”。对于前两者,熟悉管理培训的人都有所了解,甚至耳熟能详。可什么是“照镜子”?这涉及一门目前正流行于国内培训界的课程——“教练技术”。  相似文献   

14.
“鱼目混珠”是一个常用的成语,指以假的冒充真的。《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是这样解释的:“拿鱼眼睛冒充珍珠。比喻拿假的东西冒充真的东西。”用鱼眼睛冒充珍珠之说古已有之,昭明太子《文选》中,任昉《到大司马记室笺》说:“惟以鱼目,唐突玙璠。”注引《韩诗外传》说:“白骨类象,鱼目似珠。”这“白骨类象”指兽骨类似  相似文献   

15.
张晓芸 《科技资讯》2013,(5):253-253
阐说了图书馆在服务型社会体系中的各种服务功能,即图书馆是传承文化的场所、是教书育人的基地、是文化的充电器以及在人文管理上推进服务社会的职能体现。  相似文献   

16.
本文结合市场上最常见的两种充电器——恒流充电器和自动充电器,利用AT89C2051制作了一种恒流自动充电器.这种充电器既有恒流充电器的简单结构;又有自动充电器的快速和安全.该充电器采用恒流充电,充电电流分大小两档,可以自由选择,并有电压检测.充满后自动转为绢流充电,以防止电池放电.本文阐述了该充电器的设计原理,从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进行了讨论,并对电路的实现进行了介绍.  相似文献   

17.
正现在很多车主都在使用车载充电器,它能用汽车点烟器作为电源插座直接为数码产品充电,比如行车记录仪、手机充电器等等。不过你知道吗,这些"车充"的质量实在令人堪忧,而一旦导致车辆损坏或是自燃,保险公司是不予理赔的。根据最近央视节目《质量报告》爆料,70%的车充都是不合格产品。这些不合格的"车充"不仅不会方便你的使用,而且还可能会让你的车就此毁成灰烬。  相似文献   

18.
变与不变     
时下,市面上流行着一本薄薄的小册子,名字叫《谁动了我的奶酪》,据说在美国颇为畅销。书中讲了一个极为简单的故事:有一天,总认为理所当然属于自己的那份美食,出乎意料地失去了,怎么办?两个小矮人和两个老鼠有着各自的应对之道,或是凭着直觉、迅速向新目标进军,或是在原地徘徊犹豫、不断怨天尤人。这个故事演绎了当今世界一个重要现象:变化,无处不在,往往还是突如其来,出乎意料。正像一句曾经流行的歌词所说:不知是世界改变了我们,还是我们改变了世界。关键是要有心理准  相似文献   

19.
结合快速脉冲充电方法,利用蓄电池经过瞬时放电去极化后受电能力较强的特点,同时结合蓄电池的脉冲充电曲线,合理选择谐振腔电压增益和谐振频率点,给出了一种LLC谐振式充电器的设计方法,解决了传统LLC谐振变换充电器轻载条件下效率低的问题,提高了充电器充电全过程的综合效率.方案在一个输入390VDC,输出48~75VDC,输出功率720 W的样机上得到验证,结果表明,充电器峰值效率达94.7%,最低效率89.4%,全过程的综合效率达92.3%.  相似文献   

20.
博闻     
<正>玩玩魔方就能发电充电器已经成为我们日常生活的必备品,但你也许不会想到,设计者在一个小小的充电器上也可以琢磨出这么多的花样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