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陈玲 《科学大观园》2011,(10):54-54
考古学家5年前在约旦偏远地区的一个洞穴里发现的70本用铁丝固定铁书,它们可能是早期基督教文献。不过目前学术界对这些发现的真实性还有争议,但如果得到证实的话,它们的重要性将能与1947年发现的死海古卷相媲美。铁书的书页大小跟信用卡差不多,上面的图形、符号和文字显然涉及到救世主,甚至是耶稣被钉在十字架上和耶稣复活等信息。  相似文献   

2.
死海是位于巴勒斯坦、以色列和约旦之间的一片美丽而又神奇的水域,因湖水中盐分极高、生物无法在里面生存而得名。死海的水面是地球上陆地的最低点,因此死海还有“地球肚脐”的别称。与此同时,由于这里湖水的浮力大、人们在里面游泳不会下沉,死海更是举世闻名。一些不会游泳的游客纷纷将死海当做了休闲的好去处,时间一长,还发现了这里  相似文献   

3.
蔡伟 《科学大观园》2010,(10):12-12
时隔不久从死海东岸的约旦来到了西岸的以色列,只是你想像约旦死海那样随便可以在岸边找到黑泥的话,你会发现以色列这边的死海似乎很难发现黑泥的踪影,相反岸边的商店里摆满了各种死海泥产品,花上10个谢克尔买上一袋黑泥,浑身上下也只能涂上薄薄的一层,实在有点不过瘾,还是以色列人会做生意啊!  相似文献   

4.
冮文 《科学大观园》2010,(22):37-40
科学家们最近对一个神秘杯子上的代码进行的成功解密,对耶路撒冷古代下水道进行的发掘以及其他考古探测的发现,可能帮助揭开其中一个最大的圣经之谜——到底是谁撰写了《死海古卷》?新发现的线索还显示《死海古卷》可能是"从耶路撒冷神殿带走的珍藏"。据《圣经》记载,约柜就保存在这个神殿内。  相似文献   

5.
位于以色列、巴勒斯坦、约旦三国交界的死海是著名的疗养胜地,其最出名的就是人能够在海面轻松地仰卧不会下沉.为什么不会下沉呢? 相信大家都会回答:因为有浮力.什么是浮力?通俗来讲,浸在液体(或气体)中的物体受到液体(或气体)对它向上托的力叫浮力.  相似文献   

6.
今年2月4日,约旦国王侯赛因在美国病危回国。次日约旦政府宣布他已处于“脑死亡”(braindeath)状态,依靠医疗器械维持生命;国外有传媒称他已“临床死亡”(clinicaldeath)。两天后,约旦政府正式宣布侯赛因于当天上午逝世。读了这些报道,...  相似文献   

7.
人性的洞悉     
约旦是一个沙漠国家,资源相对短缺。为了缓解国内供电压力,2008年。约旦决定建造首个国家核电站,并向全球二十多个国家和公司发出了招标倡议书。  相似文献   

8.
也谈腐殖酸与“黑漆古”镜表面呈色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有学者认为,战国汉唐青铜镜表面并未镀锡,其“黑漆古”表层是高锡青铜基体在腐殖酸作用下自然形成的。该文依据有关试验和文献资料,提出了一些不同的看法:(1)现有腐殖酸处理试样从颜色、光泽到表面成分和表层结构,与古镜“黑漆古”都是不同的;(2)“腐殖酸富集说”解释不了“水银沁”镜、“花背”镜等的表面现象,以及一般铜镜的加工工艺;(3)它没有一条文献记载可以为据。笔者依旧认为:“黑漆古”是古镜镀锡表层自然腐蚀的结果,这是既有实物资料,也有文献记载为凭的。  相似文献   

9.
约旦考古学家们在约旦境内一片沙漠的中央地带发现了巨大的铜矿藏遗址,据测算这一矿藏的最早出现应该是在公元前10世纪。而公元前10世纪正好又是以色列王国所罗门国王在位时期,当时所罗门帝国统治疆域十分辽阔,而这片山谷也在所罗门王国的管辖范围之内。  相似文献   

10.
对“古文”“古文字”“古汉字”这一组汉字学术语的使用情况进行了分析和辨别,并在此基础之上分别给这几个术语进行了定义,希望能够有助于消除以往的一些错误认识,正确地使用相关术语。在汉字研究中,某些术语的使用目前还存在着同名异实、同实异名、概念交叉等相互纠缠的种种混乱现象。对这些混乱现象进行分析和辨别,将有利于规范使用汉字学术语,厘清某些理论上的模糊认识。以下对“古文”“古文字”与“古汉字”这一组汉字学术语进行简要的辨析,希望能够消除以往的一些错误认识,对正确使用相关术语有所帮助。“古文”“古字”与“古文字”这样的名词在我国古代文献中很早就已出现了。例如,《史记·儒林列传》记载:“孔氏有古文《尚书》,而安国以今文读之,因以起其家。”《汉书·艺文志》云:“鲁共王坏孔子宅……而得古文尚书及礼记、论语、孝经凡数十篇,皆古字也。”《汉书·郊祀志》云:“张敞好古文字。”“古文”是汉字研究中具有悠久历史而又十分重要的一个术语。但“古文”一词的含义从古至今却经历了不小的变化。许慎《说文叙》云:“及宣王太史籀著大篆十五篇,与古文或异。至孔子书六经,左丘明述春秋传,皆以古文,厥意可得而说。”由此可见,许慎是以“古文”来指称早于籀文的古字体的。许慎等古文经学家认为,虽然古文经书的书写时代晚于《史籀篇》,它们所用的字体却早于籀文,因为孔子等人有意用比较古的字体来写经书。许慎等汉代学者对“古文”的看法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直到现代,仍有不少学者持此种观点[1-2]。近代以来古汉字学开始兴起,古文早于籀文的说法遭到了怀疑。吴大澂在《说文古籀补》的自序中,根据《说文》古文与周代金文不合的现象,提出了许慎所谓古文实际上是周朝末年文字的看法。他说:“窃谓许氏以壁中书为古文,疑皆周末七国时所作,言语异声,文字异形,非复孔子六经之旧简。虽存篆籀之迹,实多讹伪之形。”陈介祺在为《说文古籀补》写的序里也说:“疑孔壁古经亦周末人传写,……古文则多不似今之古钟鼎。”后来,王国维又根据大量资料断定所谓古文应是战国时代东方国家的文字(参见《观堂集林》卷六、卷七)。近几十年来出土的大量六国文字资料,印证了王国维对古文的看法[3]。从目前来看,学者对“古文”这个概念仍然没有一个十分统一确定的认识。总体来说,主要有以下两种观点:(1)从广义的角度理解“古文”。或指战国以前的古文字[4];或指秦统一文字以前所有的文字[5-7];或指与隶书相对而言的先秦古文字[8-9]。(2)从狭义的角度理解“古文”。或指秦以前写本的书籍中的文字[7];或指战国时的六国文字[10-11];或指以《说文》古文为主,包括诸如石经古文、《汗简》古文等转抄于战国文字的字体[3,5,8];或指流传到汉的战国时人用通行于当时的字体写在简册上的文字[9]。由此可见,人们对“古文”这个术语的理解仍然存在分歧。那么,从名词术语规范使用的角度出发,应当如何给“古文”一词确定一个较为明确而合适的定义呢?笔者认为,对“古文”一词取广义的理解并不太合适。这是因为,首先,从广义的角度理解“古文”实际上源自古代学者的使用习惯。这种使用习惯一方面反映了古人对古代汉字面貌认识上的局限和模糊不清,另一方面也是古人使用术语时,习惯上不太注重名词术语含义的明确化、科学化的一种表现。其次,根据当代学者对“古文”一词使用的实际情况来看,取狭义的理解已经为多数学者所接受,特别是在古汉字学界。那么,“古文”一词的明确含义究竟如何理解呢?显然,作为一个具有特定含义的专用术语,“古文”一词既非仅指“用通行于当时的字体写在简册上的文字”,也不能笼统地说是“秦以前写本的书籍中的文字”。考虑到目前该术语的实际使用情况和多数学者的意见,我们大体上可以这样来理解它:汉字学上对战国时期东方六国所使用汉字的统称,如孔子壁中藏书所用文字,《说文解字》、《三体石经》、《汗简》等收录和使用的“古文”。下面看“古文字”和“古汉字”这两个术语。自汉代学者开始使用“古文字”这个术语以后,它就一直是用来专指“先秦时期古代汉字”。20世纪初叶,随着甲骨文的发现,先秦古汉字的整理和研究掀起了新的热潮,古汉字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出于对传统的认同,包括罗振玉、王国维、唐兰等在内的许多著名学者在他们的著作中也习惯性地把先秦古汉字统称作“古文字”。客观地说,这一用法确实影响了很多人,直到现在仍有不少人继续这样使用“古文字”这个术语。从20世纪50年代起,有学者开始用“古汉字”指称人们惯称的“古文字”。例如,蒋善国在《汉字形体学》中曾有这样的表述:“青铜器时代的终结,标志着古汉字的转化。”“汉字的象形面貌,除甲骨文外,只有依靠金文来保存,金、甲文是古汉字的两个宝藏。”姜亮夫曾说:“甲骨文字与部分殷代青铜器上的铭文,这才是现在所知的最古的汉字。从其形体的形式与内容来分析,都可以肯定它们是已经很进步的古汉字。”[12]裘锡圭等许多著名学者在他们的著作中也经常使用“古汉字”一词。比如,他在《文字学概要》一书中曾有这样的表述:“凡是独立形成的文字体系,都是像古汉字、圣书字、楔形文字那样兼用意符和音符的文字。”近年来,“古文字”、“古汉字”这两个术语的使用仍然不够统一和明确,很多人已接受“古汉字”一词,但沿用“古文字”来指称“古汉字”的也还不少,两个术语共同用来指称同一个概念的用例也屡见不鲜。近年来,“古文字”一词用法调整的必要性已引起学术界的注意,一些研究者就如何正确使用这一术语发表了自己的看法。赵诚说:“古代文字可以简称为古文字,当指那些记录、传达各种古代语言的书写符号系统,应该包括埃及象形文字、楔形文字、玛雅文字、甲骨文等等一切古代所使用过的文字。”[13]《语言学百科词典》“古文字”条:“指镂刻在硬物体上和写于软物体上的古老文字。”《中国语言学大辞典》“古文字”条:“广义的古文字指苏美尔楔形文、埃及圣书字、美洲玛雅文等世界范围内的各种古代文字。”笔者认为,从术语使用的理据性来说,用“古文字”这个术语来专门指称“古代的汉字”显然是不恰当的。这是因为,世界上的“文字”有几百种,并不是只有“汉字”一种,而且“古文字”除了“古代汉字”以外,还应当包括其他民族使用的古代文字。人们之所以仍然把“古文字”一词当作“古汉字”来使用,主要还是由于习惯的原因和对传统的遵从。也许有人认为,使用“古文字”来指称先秦古汉字,人们早已习以为常,在汉语中“古文字”一词已被赋予了专指汉字而言的特定含义,因此没有必要改变人们已经习惯了的叫法。其实,这种说法并不能充分说明问题。其理由如下:(1)如果仍用“古文字”来指称“古汉字”,那么必然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如何给“包括古代汉字在内的世界各种古代文字”这个概念命名呢?若称以“古文字”,则必然造成“一个名称,两个概念”的混乱现象;若不称以“古文字”,还有其他更为合适的名称吗?(2)使用“古文字”指称“古汉字”,与人们通常对“文字”这个术语的认识和理解存在冲突,也不符合术语命名力求的系统性原则。(3)术语的科学化和规范化是一门学科走向成熟和发达的重要步骤,从学科建设和发展的高度来看,暂时地牺牲使用上的习惯是必要的,也是值得的。(4)“古汉字”这个术语早已有许多学者使用和提倡,且正为越来越多的人所熟悉和接受。总之,从术语规范的立场出发,笔者建议,用“古文字”专门指称“世界各民族在历史上创制的各种古代书写符号系统”这一概念,它应当包括古汉字、埃及圣书字、苏美尔楔形文字、美洲玛雅文字等一切古代所使用过的文字。为防止术语使用的混乱,应尽量避免用“古文字”来专指“古代汉字”。为进一步明确“古汉字”这个概念,我们首先必须明确它所指的上下限。实际上,古汉字的起点时间,迄今还难以确定,商以前,可称为汉字的原始阶段。其下限年代,过去一般以秦篆为界(包括《说文》小篆)。近年来考古新发现的文字材料表明,隶书的萌芽始于战国期间,直到汉文景之世,它仍然保存了古汉字结构的鲜明特点,所以,古汉字应包括西汉早期的文字材料[14]。因此,“古汉字”这个术语的定义,大体上可以这样描述:中国古代的汉字书写符号系统,包括原始古汉字、甲骨文、金文、战国文字、秦系文字和汉代早期处于隶变过程中的古隶书等。  相似文献   

11.
旭阳 《科学大观园》2011,(16):13-14
当我们坐在基布兹酒店宽敞的大堂里,一边吹着冷气一边听着当地的讲解员老人大谈基布兹的共产主义理想时,真是爽极了。 神奇的死海 就在50多年前的烈日炎炎里,一群怀揣锡安复国梦想的犹太人在几乎与世隔绝的情况下,仅凭一腔热血和与辛苦劳作,在当时属于巴勒斯坦的这片令人绝望的沙漠里扎下根,他们实行人人平等的共产主义原则,按需分配,就是所谓身铲基布兹”。  相似文献   

12.
铜镜表面“黑漆古”中“痕像”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矿相薄片制备方法暴露出“黑漆古”矿化层。矿相显微镜下偏光现察,此矿化层透光、且具有原金属的α与δ痕像及较多圆形颗粒,说明此矿化层是铜镜自身的组成部分而不是附加在镜面上的沉积物或镀锡层腐蚀产物。此矿化层的SEM能谱分析显示,a与a痕像以及圆形颗粒在成分上是十分相近的,是高Sn、低Cu并含有一定量的Pb、Si、Fe。XPS及XRD分析结果显示铜镜“黑漆古”表面以SnO2。细晶为主要组成。以上研究结果对探讨“黑漆古”形成机理提供直接证据。进一步表明矿化层的形成是在铜镜埋葬环境下腐蚀作用的结果,发生了氧化-络合-凝胶析出及脱水等一系列化学变化。  相似文献   

13.
高平子的天文历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简单介绍了高平子的学术经历和著述概况,指出了以《高平子天文历学论著选》各篇为代表的高平子天文历学研究中所贯穿着的一条“以今译古”和“以今释古”的总方略,并具体分析了其深得西学精髓的“因图见证,设象求真”的分析方法,以及与现代天文学知识相结合的考据方法,评述了高平子站在现代天文学高处以一种融通中西古今的宏伟视野对古代天文历法问题做出的冷静判断和客观评价,并从高平子天文历学研究的具体内容和近现代天文学史的学术传统两个方面评价了高平子论著“继轨前贤,津梁后学”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简约人生     
欧阳修晚年号“六一”居士。所谓“六一”为:“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是岂不为六一乎?”  相似文献   

15.
再谈中国数学史研究的两次运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20世纪的中国数学史研究,在李俨与钱宝琮、吴文俊的倡导下,出现了以“发现”和“复原”为主流特征的两次运动。为了回答对20世纪中国数学史研究存在两次运动的提法的质疑,进一步论述了李钱运动中的“复原”研究与吴运动中倡导的“古证复原”的本质差别。20世纪的中国数学史研究范式的转变,可以看作是科学编史学的一个案例,值得认真的对待。  相似文献   

16.
十口为古,白水为泉,进古泉连饮十口白水千里成重,丘山成岳,登重岳一览千里丘山这是一幅拆字、合字妙联。上、下联前两句是合字:“十口”合为“古”,“白水”合为“泉”;“千里”合为“重”,“丘山”合为“岳”。后一句又转为拆字:上联拆“古泉”为  相似文献   

17.
一一般的评介这部书的原名是“A History of Euro-pean Thought in the Nineteenth Century”,出版公司是英国William Blackwood。全书共4卷,2700页。第一、二卷讲“科学思想”,分别在1896和1903年出版:第三、四卷讲“哲学思想”,分别在1912和1914年出版。中文本是伍光建译的,1921—25年商务印书馆出版,共8卷,2800页,将近二百万字。我们看过的只是前面一半,本文讨论的也就以此为限。  相似文献   

18.
古印加王国和其最著名遗迹“马丘比丘”一直是“神秘”的代名词,而最近的人类学研究更增加了它的神秘感。研究表明,住住这里的居民并非来自本地,而是来自古印加帝国的四面八方。《科学通讯》报道了一些关于该城的最新考古成果。  相似文献   

19.
漾濞核桃栽培历史悠久。核桃嫁接年代深远,据康熙20年(1681年)壤黔志略卷五抄本记载。胡桃皮薄如纸,山核皮厚可榨曲”。特别是康熙《云南通志》卷十记载“核桃(大理漾濞者佳)”。并且现存有二、三百年嫁接泡核桃树生长。文献和实物说明至少在300多年前漾濞发展核桃已采用嫁接技术。  相似文献   

20.
《万历野获编》是明沈德符撰写的一部史料性笔记。卷二十涉及明代天文历法等内容,常被天文学史的著述征引。本文以明代有关史料为依据,对卷二十“历学”一条进行了逐句分析,认为这条文献或不够准确,或与史实出入。因此,在引用沈氏笔记亦或其它笔记史料的科技史文献时应该慎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