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走进北京自然博物馆中国古象群展大厅,你会看到一具身高4米、体长8米、门齿长3米的古代黄河象的化石骨架。这是我国目前最大的一具古象的化石,它出土于1973年1月,地点在甘肃省合水县马莲河畔。当时,这里正集结成千上万的工人、农民和干部在兴建水利工程,引黄河之水灌溉农田。在马莲河畔挖砂  相似文献   

2.
1994年,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吐鲁番的兰新铁路复线修筑工地的第三纪渐新世地层中,发现了一具近乎完整的巨犀化石骨架。经北京自然博物馆古生物二室技术人员的装架,这具珍贵的化石骨架现已耸立在吐鲁番自然博物馆大厅里。这个体长4米,肩高近5.5米的庞然大物着实让人感到惊讶,要知道这是地球上曾经生活过的最大陆生哺乳动物呀!它体重达33  相似文献   

3.
这是我国第一具较完整的水牛化石骨架,经鉴定为“王氏水牛”。它于1999年7月18日在黑龙江省肇源县组装完成并对外展出。由于王氏水牛是我国北方已绝灭的一种地方性动物,在国外尚未见有报道,因而它也很可能是目前世界上唯一的一具较完整的王氏水牛化石骨架。笔者有幸主持了该骨架的修复装架工作,对骨骼进行了测量,并邀本省地质专家于延相先生同赴出土现场调查,现将有关王氏水牛的故事作一介绍。  相似文献   

4.
《少儿科技》2013,(7):11-11
长期以来,由于缺乏可靠的灵长目动物化石证据,灵长目动物起源成为困扰科学家的难解之谜。最近,一项考古研究最新成果指出,"阿喀琉斯基猴"是迄今发现的最古老灵长目动物,很可能是人类和各种猿猴的共同祖先。大约10年前,考古人员在我国湖北省发现一具迄今最完整的早期灵长目动物骨架化石,并  相似文献   

5.
《大自然》1989,(1)
板齿象是生活在一千多万年以前的古老动物,现在已经绝灭了.世界古生物学家们曾在苏联、蒙古、巴基斯坦、法国、美国以及非洲的肯尼亚等地发现过它们的骨骼化石,但没有一具是完整的.北京自然博物馆古生物学工作者们在我国宁夏回族自治区的同心县发掘出了完整的板齿象骨架,填补了这项研究的空白.  相似文献   

6.
掘颌翼龙主要生存于晚侏罗世,是世界上最早发现的翼龙类群之一,化石非常稀少。德国波恩大学教授Goldfuss在1831年依据第一件不完整的标本将其归入翼手龙类,后来第二件接近完整的幼年个体标本被发现,古生物学家才认识到这是一个新的翼龙类群。 2012年2月,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人员在英国《历史生物学》上发表了他们研究的一件新的掘颌翼龙类化石--强壮建昌颌翼龙。据考证,来自我国辽西的这件近乎完整的掘颌翼龙类化石骨架,具有重要的形态学和古地理学意义,因而引起了古生物学家的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7.
《永恒的瞬间凝固的美丽———海关罚没化石展》在北京自然博物馆与观众见面了。该展览最引人注目的,是24块精美的海百合化石标本、10多条保存完整的贵州龙化石,和贵州龙保存在一起的鳞齿鱼及一条近1.6米长的海生爬行动物———兴义龙。海百合标本很大,绝大多数是具有根、茎、冠的完整个体,长达1米多。海百合茎上顶着花朵状的萼和腕形成冠,数十个海百合个体丛生在一起,形成一幅幅独一无二的画面,真是大自然赐给人类的美丽画卷。展览中还有一块珍贵的贵州龙标本,在约16×35厘米的岩石面上分布着5条贵州龙,它们头头相对…  相似文献   

8.
1988年6月,成都地质学院博物馆在四川江油县马角坝采获一具水生爬行动物化石骨架。该化石是由在此地进行普地实习的咸阳师专的师生发现的。化石产于中三叠统雷口坡组上部的黄灰色钙质白云岩之中。经修理、鉴定,确认为一保存不够完整的幻龙个体。背椎系列  相似文献   

9.
正瓮安数以亿吨计的动物胚胎化石并不是短时间内形成的,在瓮安磷矿区七、八米厚富含"笼脊球"的岩层至少经历了数百万年甚至是千万年的沉积。我们从哪里来,经历了什么,又要到哪里去?针对这些灵魂拷问,贵州省地质博物馆收藏的瓮安生物群化石标本为人们探知生命演化、解读生命密码提供了历史线索。二十世纪80年代,  相似文献   

10.
柳江人遗址发现于1958年9月.当时,距柳州市东南16公里处新兴农场的农业工人们,到附近山洞挖取岩泥作肥料.在一个名叫"通天岩"洞旁的一个支洞中,挖出了一具完整的人类头骨化石,接着又在离它不远处挖出了部分肢骨,同时还发现不少哺乳动物化石,其中包括一些破碎的巨獏、剑齿象、中国犀化石和一具较为完整的大熊猫骨架.中国科学院闻讯后立即派人前往考察,入骨化石随即送到北京,经人类学家吴汝康教授研究,被认为是"形成中的蒙古人种的一种早期类型,为迄今在中国以至整个东南亚发现的最早的现代人的代  相似文献   

11.
1985年,笔者在陕西洛南地区进行野外工作时,先后在长城系高山河群下部发现了数量可观的一种古老的动物化石和遗迹化石。目前正在陈景维、翦万筹两位副教授的指导下进行室内整理和研究。经初步观察,这种化石应归属蠕虫动物。蠕虫化石产出于肉红色石英岩状砂岩岩层顶面以上的灰绿色砂质板岩中,平行层面分布,可能是一种食泥的蠕虫动物。化石体为圆柱形,表面具清晰的环纹;大多数呈婉蜒弯曲状,也有直的;化石一般长5—15cm,最长达20cm以上,直径在0.4—0.6cm之间,为肉红色石英岩状砂岩充填。与蠕虫动物化石共生的还有大量平行层面的遗迹化石,无疑是蠕虫动物当时活动所留下的爬迹。此外,在高山河群下部还发现了两种分别为爬迹和潜穴的遗迹化石。  相似文献   

12.
梵净山位于贵州省东北部,是我国十五个重点自然保护区之一,查清梵净山的兽类,对开展野生动物保护工作有着重要意义。我们于1974、1975年先后两次对梵净山兽类(主要是大、中型兽类)进行了调查,共得53号标本,分属六目十三科二十二种和亚种。与云南动物所、贵阳医学院以往调查所得资料,一起共有八目二十一科五十七种,现一并录出,以供参考。其中黔金丝猴最为珍贵,按《野生动物资源保护条例》(草案)规定,属于我国第一类保护动物。调查中得到两具完整的黔金丝猴骨架及两张完整皮张,并对其在梵净山地区的分布、习性做了初步了解,另查看了松桃、江口、印江三县收购的皮张及资料,走访了当地贫下中农,现将结果报告于后:  相似文献   

13.
阿穆尔满洲龙(Mandschurosaurus amurensis Riabinin)是我国境内被发现得最早,并经过科学记录的恐龙.1915—1917年,俄国人在黑龙江沿岸中国一侧进行发掘,将所获得的化石装成一具基本完整的鸭嘴龙骨架,由列宾宁(Riabinin)研究,并定名为"阿穆尔满洲龙",据说至今  相似文献   

14.
1972年冬,在安徽省怀远县茨淮新河工地,发现了一具长8米、高4米多的体形巨大的象化石.从化石的骨缝和骨骺的愈合、门齿的"年轮"和臼齿磨蚀等情况来推算,它的年龄约在60岁以上,是一头老年公象.根据它的臼齿情况来看,是窄形臼齿,齿板19个,齿脊频率48,齿脊是长条形,中部扩大,形成菱形图案.同时,根据头骨、骨架等特征的研究,它属于诺氏古象的一个亚种.定名为"淮河古菱齿象"(简称淮河古象).  相似文献   

15.
披毛犀之死     
中国东北的松嫩平原是盛产披毛犀化石的地方,这里出土的完整的或较完整的披毛犀化石骨架至少已有五具,头骨更不下数十个之多。据不完全统计,这里已有20多个县(旗)市发现过披毛犀的骨骼或牙齿的化石。观察一下这些化石的埋藏情况,推想一番这些万年前的巨兽是怎么死的,倒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  相似文献   

16.
马义 《小学科技》2009,(3):30-31
2009年是农历的己丑年,也就是牛年。牛的种类 牛,属哺乳纲牛科动物,主要有家牛和野牛两大类,家牛是由野牛驯化而来的。我国古生物学家先后在东北、河北、山西、河南等地发现了100万年以前的原始牛的化石。现在世界各地的一些丛林地带,仍有野牛出没。在人类有文字以前,中国、巴比伦、埃及和印度就已经驯养牛了,牛成为当时主要的农用家畜。  相似文献   

17.
请携手研究与保护蝙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蝙蝠是家喻户晓的动物,无论是老妪还是顽童,都能对它描述一番:俗名“夜蝙蝠”、“盐蝙蝠”、“盐耗子”或“檐老鼠”,民间流传着蝙蝠是由爱吃盐的耗子“演变”来的;它们是会飞的兽类,而不是鸟类;雷达的发明受其启示……然而,人们普遍对蝙蝠了解不深,即使是动物学家,对这一动物类群研究亦甚少。蝙蝠是哺乳纲翼手目动物的统称。它们起源于原始食虫类,在6千多万年前的古新世时可能已会飞翔。但它们的骨骼脆弱,生态特殊,化石保存较少,系统发育问题仍需探究。最早的翼手类化石发现在中始新世,完整的骨架及印膜表明,它们已完全适应飞  相似文献   

18.
<正>芝加哥是美国第三大城市,近1000万芝加哥人和有史以来最大、保存最完整的霸王龙化石,一同生活在这里。这只大恐龙家住市中心的菲尔德博物馆,骨架从头到尾比大巴车还长。它甚至还有自己的名字—苏(Sue)。在苏被发现之前,世界上一共只出土了12只霸王龙的化石标本,不是缺胳膊就是少腿,这对追求完美的人类来说简直就是折磨。但苏的发现改变了这一切。  相似文献   

19.
《大自然》1991,(4)
麋鹿是我国的特产动物,俗称"四不像"——角似鹿而非鹿、脸似马而非马、蹄似牛而非牛、尾似驴而非驴.从出土的化石看,古代糜鹿广布于我国华北、华中各地,我国古代先民把它做为狩猎的主要对象.栖息环境丧失加上大规模的捕猎等原因,使麋鹿在野外终于绝迹而成为一种园林动物.  相似文献   

20.
《大自然》2021,(2)
正在南京市玄武区的樱花大道旁、鸡鸣寺南侧,坐落着自2004年起对外开放的南京古生物博物馆。该馆馆藏以无脊椎动物、古植物和微体化石等为特色,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南京古生物博物馆(以下简称"博物馆")由中国科学院和江苏省人民政府共建,隶属于1951年成立的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馆藏标本和展品主要来自该所多年的研究和收藏积累,以无脊椎动物、古植物和微体化石等为特色,其中尤以包括原始中华龙鸟在内的热河生物群等化石标本最为珍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