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探究葬礼最初阶段中死亡污染的社会含义。对仪式过程的分析有助于人们理解广东社会组织的许多方面,并表明在死者从一具危险的尸体转变成一位被安葬的祖先之前,他的后代必须要采取措施来沾染或控制其死亡污染。沾染这种污染应当被理解为生者与死者之间交换关系中的第一次交易,这种交换关系会延续很多世代。在葬礼的最初阶段,死者的力量极大,也最不可预知。然而,当骸骨被安葬到最终的坟墓之后,祖先就完全要依靠活着的后代了。  相似文献   

2.
车手之死     
瞿文华 《少儿科技》2009,(5):46-46,29
在郊外的道路上,发生了一宗命案。死者是一个男子,死亡的地点距路边电线杆两米左右。据现场情况观察,死者因未戴头盔违章行驶,后脑被一块尖石所伤,仰面倒在地上,摩托车则撞在路边的电线杆上。  相似文献   

3.
由于是一起隐瞒事故,查实伤亡人数成为事故调查的一项重要内容。县里事先经过了解,告诉我们死亡数字是两人。调查组一早来到矿山,分成几个小组找人问话。近中午时分,段科长从一间屋出来,拉着我走到僻静处,小声说:有个股东讲的一名死者的住址与我们掌握的情况不一样。这立即引起我们的警觉。我们不动声色钻进小车仔细分析,推测死亡人数有可能是三人。我把那两名死者的赔偿金相加后再除以3,得出了21.8万元的平均数后,进一步佐证了我们的推测。在午餐桌上,我委婉地向县里李局长说,下午我们要到镇派出所了解情况,要求配合。李局长爽快答应了。到…  相似文献   

4.
死者人格利益,就是指自然人死亡以后,其姓名、肖像、名誉、隐私等利益。对死者人格利益的保护,就如胎儿是否应享有一部分民事权利一样,在立法与学理上探讨与争论由来已久。在此对死者人格利益保护的必要性、法理性质分析、以及如何进行保护稍加评论。  相似文献   

5.
悼亡作品从文艺心理学的角度揭示了人们对死者悼念的至深情感。死者的离去只是其有机生命的消失 ,与生者仍然保存一种无法抹去的情感效应。生者悼念死者是为了更好地生存 ,是人求生欲望的一种心理反应 ,是人类生命和心灵的超越。  相似文献   

6.
离奇失火案     
柯南教你破案术 凌晨6点,一栋房屋开始冒出浓烟,消防员迅速赶到,砸开门扑灭了房内的火后,发现房间内有人死亡。死者背后深深插着一把尖刀,是致命伤,死亡时间为凌晨两点。木地板上被人泼过汽油,  相似文献   

7.
猝死(sudden death)又称急死,对猝死者,尤其是对存有疑虑的猝死者,进行全面系统的司法鉴定,即时、准确地查明死亡原因,排除暴力、投毒等犯罪因素,澄清事实,避免冤狱,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8.
2005年的初春,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帕萨迪纳小镇上,15岁的卡梅琳在自家的卧室中突然死亡。警察立即对她的死因展开调查。在尸检中警方发现,死者的手、胳膊、阴部及大腿上有多处利器的划痕。但这些伤口已经有不同程度的愈合,显然这些不是造成死者死亡的直接原因。  相似文献   

9.
自然人死亡后,原依附其身的人格利益是否存续?如果存续,其形式为何?当这种利益遭受侵害时,如何维护?本文对与死者生前权益有关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如何健全与完善我国维护死者生前利益的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10.
在极少数的伤害致死案件中,有些死者本身具有严重的疾病,在此病理基础下,轻微的外力就可以造成这些“高危人群”的死亡。对这类案件,通过详细的尸体验验和具体的病理学诊断而出具的分析意见,往往会帮助审判机关在对案犯的量刑方面作出公平公正的判决。本文为一宗死者患有脂肪心病变在受较轻外力的作用后心脏破裂致心包填塞死亡的案例。  相似文献   

11.
埋葬一个人的方式,实际上便是生者怀念死者的方式。因此对死亡的态度也昭示了维也纳人对生活的态度。在维也纳的公墓,死亡所留下的,更多的是欢乐和美丽。  相似文献   

12.
2009年2月以来,著名的美国硅谷连续发生数起精英人士非正常死亡事件。据调查发现,死者生前都是在夜色中收到一个邮差送来的一封信后,三天内被人割去头颅致死。有人说这是死神派来的"死亡邮差",送来的信就是《死亡通知书》。一时间整个硅谷人心惶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过劳死”成为日本列岛的热门话题。所谓“过劳死”,就是指由于长时间加班工作导致过度疲劳而猝然死亡。据报道,日本已有1万多人因“过劳”而死,死者多在30—50岁之间,死因是急性心肌梗塞、脑溢血、蛛网膜下腔出血等病。经调查,死者往往在死前一周有过重的工作任务或过大的心理压力。“过劳死”与  相似文献   

14.
《死者》是乔伊斯1914年出版的短篇小说集《都柏林人》的压轴之作。它不仅是小说集的最后一篇,而且最为重要的是,虽然它延续了瘫痪与死亡的主题,但是它却让人在结尾处的一场似真似幻的大雪中看到了重生的希望。  相似文献   

15.
"死亡赔偿金"作为一个其内涵与外延的界定直接关系到人身损害赔偿制度科学性构建的重要法律术语,在我国现行法中并没有被给予直接的说明,相关法律法规和司法解释中对"死亡赔偿金"的各种规定更是相互间冲突明显,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身损害赔偿司法工作及当事人权利的实现。笔者针对这一问题,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认为死亡赔偿金是对死者生命丧失的损害进行的赔偿,以此求教于学界。  相似文献   

16.
<正>与赖老板一起从家属房间走出,晨晓感到前所未有的轻松。在赖老板面前,无论是懂行的死者堂兄,还是暴躁的死者妹夫,抑或是打着自己小算盘的死者女友,都变得沉默寡言。晨晓能够从他们表情里看出,他们对于这个满脸横肉的私人老板无比忌惮。赖老板大咧咧坐在椅子上,把砖头大小的手机"砰"一声丢在床头。所有人都下意识地躲避,担心手机砸到的不是枕头,而是自己的脑袋。赖老板用手咔嚓、咔嚓抓了抓短发,然后瓮声瓮气地说:"听说你们昨天开口从项目部要一百二十万?吴满银这小子,活着时打扮得跟乞丐一样,现在死了居然这么值钱?"一边说,他一边把脸转向死者哥哥:  相似文献   

17.
据报载,最近湖北省武汉市中级人民法院开庭审理一件著作权纠纷案,原告是中国作家协会湖北省分会会员习达元(笔名野草),被告有二:第一被告是《知音》杂志社;第二被告是湖北大学学生詹爱诚。案情简介如下。 1997年8月,习达元将其表侄在日本死亡的事件,以《扶桑的不归路》(下称《扶》文)为题写成万余字的纪实稿件,寄给《知音》杂志社编辑王应鲲,并附寄两张死者与死者叔公合拍照片。王应鲲  相似文献   

18.
山子瑶人崇拜鬼魂,以复杂的丧葬仪式表示对鬼魂的安置、安慰、讨好,寄托对死者的哀思,乞求鬼魂宽恕、保护、相助,解除对死亡的恐惧,本文对此仪式作一描述。  相似文献   

19.
诽谤死者的行为能否成立诽谤罪,各国立法不一,我国学界亦意见纷纭,分别有肯定、否定、折衷三种学说。笔者认为,诽谤死者能成立诽谤罪。首先,自然人死后其名誉权得在一定时期内存续;从犯罪客体上讲,诽谤死者的行为侵害死者名誉权、死者亲属的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具有较大社会危害性,应当成立诽谤罪。此外,通过法律解释方法将诽谤死者的行为纳入我国《刑法》第246条诽谤罪的范畴,亦符合罪刑法定原则。  相似文献   

20.
张昕 《科技信息》2010,(10):I0165-I0165
詹姆斯·乔依斯的短篇小说《死者》是小说集《都柏林人》的压轴之作。小说从现实和象征两个层面描述了"对死者的追忆"。通过对写实层面"死者"的追忆,也在象征意义上寓示着一切过去也是"逝者",从而突出《都柏林人》的主题:"精神瘫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