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中国宗法制度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宗法制度是中国历史文化的核心。本文就中国宗法制度的存在形态、发展阶段和历史作用,社会经济形态和宗法形态的关系.嫡长子继承制和宗法制度的关系,“世系群”和宗族、宗法的关系,宗法文化的改造和现代化建设的关系等作了阐述。  相似文献   

2.
宗族渊源于父系氏族而又有别于氏族。在它的基础上形成的古典宗法制度,合族权与政权为一,成为商末周代的主要政治技术之一。然而,由于旧宗族自身解体的冲击,古典宗法制度的政治功能也逐渐趋于消解。此后,宗法文化在社会生活领域中取得了相对独立的地位,并继续发挥自己的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3.
宗法文化与宗法制度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宗法制度与宗法文化是既有区别却又相互联系的学术概念。“宗法文化”是我国龙山时代以祖先崇拜为载体,以西周宗法制度为典型的经历代儒学家们不断改造而绵延下来的以一定地域为基础、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并以父(夫)权、族权(家长权)为特征的包含有阶级统治内容的宗族或家族文化。  相似文献   

4.
本文围绕广西合寨村的个案,探讨“法律下乡”过程中,国家正式制度与民间政治和法律传统的冲突、博弈与妥协问题。广西合寨村以壮族为主体,它曾是一个以农业为基础的“乡土社会”,并以“都老制”下的血缘宗族自治组织为特征。新中国建立后,伴随“政权下乡”,国家法律权威借助行政、司法体系以及大规模的普法宣传活动,逐步自上而下地渗入村民的法律生活和法律观念。新旧制度在合寨村治和村庄生活的实践中不断接触和磨合.“习惯法”并未彻底消亡.国家法则时常借助传统的方式或者形式外观来实现。在合寨村的日常治理或纠纷解决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的“村规民约”.就是新旧制度博弈和妥协的典型产物。  相似文献   

5.
俄汉亲属称谓词在区分宗族与非宗族、血亲与姻亲、父系与母系以及长幼辈分、面称、泛化、派生词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主要是俄汉两民族宗法发展水平不同,生育观和生育数量不同,以及文化观念和社会结构等不同。  相似文献   

6.
"依饭节"是广西仫佬族人民最喜爱的宗教节日,是仫佬族民俗文化的重要象征。本文试图通对"依饭节"及其历史渊源的考查,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立体研究,探索仫佬族饮食、宗教信仰、宗族制度、文娱、音乐等民间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7.
宗族是我国农村社会普遍存在的现象,宗族一旦被赋予种种文化内涵后一定会对社会发展产生重要作用。宗族势力是宗族和宗族文化偏离正常轨道的产物,对农村村民自治、农村基层政权及农村法制建设具有不利影响。正确看待宗族和宗族文化问题,对宗族在农村生产和农民生活中所起的互助作用要给予肯定;对宗族组织传承民族民间文化资源的行为要进行辩证分析;对农村宗族势力对农村政治生活的不当干预要加以有效遏制。推进农村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转变,逐步消除宗族势力存在的经济根源;及时掌握宗族和宗族文化动态,化解宗族矛盾和纠纷。  相似文献   

8.
孝道是人类社会由原始社会到文明社会进程中一个共有的文化现象,由于中国私有制不发达,在进入文明社会时走的是“家”“国”合一的“维新道路”,逐步确立了以血缘为基础的奴隶制宗法等级制度,孝道就是基于此而得以发展,既要“事死”也要“事生”,并且服务于宗法等级社会的需要而逐步伦理政治化了。  相似文献   

9.
唐秀珠 《科技资讯》2006,(9):215-216
团练是一种来源于保甲的基层社会控制组织。在晚清时期开始活跃于中国历史舞台,真正崛起于咸同年间,反映出国家与地方互生互动的复杂关系:一方面要保持对基层社会绝对的支配地位;另一方面又鼓励基层社会具有自我调节的空间和活力。而连接国家与地方的桥梁正是宗族,宗族在地方社会团练中主要发挥了组织联络、筹措经费、制定章程等三大作用。  相似文献   

10.
宗族组织长期、广泛存在于中国社会,湘西的宗族组织还有小型化及封闭性等特点。近年来宗族组织有复兴之势,然而由于其固有的一些特性,宗族组织与村民自治这一农村民主化建设的重大举措存在着不兼容性。如何诱导、调适,以便加快乡村民主化进程,这是我国村民自治建设中不容忽视的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11.
仫佬族关于动物、植物和事物等名词的替代表达方式有其独特的形式。本文仅就仫佬语中对这三“物”的替代表达和英语中相应的代词进行一些比较分析,得出仫佬语无“它”亦是“它”的独特的表达形式。  相似文献   

12.
封建法制“国家·家族”本位在北朝的确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封建君主专制政体的社会基础是以血缘为纽带的宗法家族组织,历代王朝无不崇尚忠孝。但是,汉唐间长达四世纪分裂割据,暴露了宗族势力若过度膨胀,会走向反面威胁皇权。如何协调皇权与宗族相依存又相冲突的关系,确定协调国与家利益冲突的适当关节点是封建社会前期法制建设的主要任务。北朝各少数民族政权遵循封建正统儒学规范的三纲原则,将维护中央集权作为首要目标,在确保皇权代表的君国利益的前提下,给予宗法私家利益一定程度的法制保障,其法制突出国家至上,落实忠重于孝。封建法制“国家·家族”本位在北朝确立,被铸造为贯穿…  相似文献   

13.
宗族组织在其本质上是拒斥革命的,但也包含着可资革命者利用的资源。在右江农民运动开展的过程中,农民运动领袖以壮族传统的结盟仪式凝聚革命力量;以“打老庚”(即结拜兄弟)的方式联络各族进步青年,拓展宗族观念的外延;动员亲友和同族参加革命,赋予宗亲观念革命新内涵;充分发挥本地农民干部在利用宗族方面的本土优势以及宗族组织高度的凝聚力,使之成为发动组织群众参加革命的一种方式,对农民运动的兴起和发展起了较大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4.
仫佬族民歌的分类与民歌本身的内涵和功能是密切相关的。在以往仫佬族民歌分类研究的基础上,以“约定俗成”为基本原则,辅以概括性与兼容性操作准则,可将仫佬族民歌划分/统归为“古条”、“随口答”、“口风”三大类。不同类型仫佬民歌各有其丰富的内涵和功能:“古条”蕴藏着仫佬族杂糅的历史观念、成熟的伦理观念和朴素的自然观念,“随口答”反映了仫佬族丰富的民俗礼仪和真实的情感思绪,“口风”折射了仫佬族鲜明的褒贬观念和积极的民族性格。  相似文献   

15.
何心隐是我国十六世纪著名的平民改革家,他一生“以道济天下”,坚持反专制斗争,积极从事社会改革实践,他的“以学长代君主”、“以师友关系代封建宗法关系”、“以率养实现大同”等主张,体现了平民阶级的平等思想。这在封建社会里是一种无法实现的空想,但它却是我国近代启蒙思想的萌芽,在理论上具有重要的进步性。  相似文献   

16.
人类学首要的目标是反映社会事实 ,多做田野调查能使我们的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更贴近社会事实。以对中国南方的宗族组织为例 ,田野作业的成果显示 ,宗族组织的等级结构应该是 :家庭、家族、房支、宗族四个层次 ;宗族组织的功能首先是协作功能 ,其次才是政治功能 ;2 0世纪 50年代以后 ,宗族组织实际上一直存在着 ,改革开放后它则从隐性转向显性。这样的表述可能会更接近社会事实  相似文献   

17.
“比瓜把”和“杂安部”是舟曲藏族村落中以地缘关系和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的两大民间社会组织。作为舟曲藏族民间社会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两个民间社会组织在村民的社会经济生活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对维护当地社会秩序,规范人们的社会道德,增强民族凝聚力,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辅佐基层政府管理社会等方面都有着积极的意义。文章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对这两大民间组织的社会功能和作用。以及它们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发展的前景等问题进行了探讨,力图较为准确地反映这些颇具地域色彩和民族特色的民间社会组织对藏区基层社会管理和建设的积极作用和意义。  相似文献   

18.
仁,人们一般认为仁者爱人,也就是关爱世人。仁者爱人与“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是否矛盾?两者不矛盾,原因要从礼说起。按照周礼,在西周宗法制社会中人分为王、卿、大夫、士(旧士)、庶人和奴隶等等级,个人受到宗法关系的严格束缚,成为宗法组织的一个零件,因此没有个体独立存在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传统社会中,鲁班祖师信仰源远流长,深入人心,且遍及华夏大地。鲁班信仰已经超出了行业信仰的范围,不仅对各行各业具有引领和示范作用,且对民间尊师重教传统的形成有积极作用。鲁班不仅是能工巧匠的代表,而且已经成为智慧人物的化身。这样的行业组织,既是宗法组织在行业上的体现,而又有别于宗法组织,是中国传统社会组织结构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20.
在清中后期,宗族间对土地、水利等资源的争夺不断加剧,械斗日趋频繁,严重破坏社会公共秩序,造成大量人身伤亡与财产损失,尤以东南地区为剧。在械斗中,宗族与国家有不同利益诉求,形成对抗:宗族维护本族私利,放纵甚至支持械斗;国家维护公共秩序,试图控制械斗。两者对抗的结局是国家向宗族妥协,宗族械斗无法得到有效控制,致使很多地域社会趋于碎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