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本文分别从文革时期、新时期、后新时期三个阶段考察了学界关于知青小说研究的状况。文革时期的相关研究大多模式单一,基本上是对具体作品的评论,带有浓厚的文革意识形态色彩。新时期知青小说研究走入繁荣期,虽然话语体系没有完全摆脱政治一艺术的模式,但情感意蕴、哲理性、文学形式、现代性等多种层面的研究已经初步展开。后新时期的知青小说研究虽较少形成焦点和热潮,但研究方法更加多元,一些大规模的跨时代整体性研究也涌现出来,展现了一种静悄悄的繁荣。尽管文革时期和后新时期的文本研究相对薄弱,但半个世纪以来的知青小说研究可以说成果斐然,是同期文学研究的一个缩影。  相似文献   

2.
梁晓声是一位来自知青,一往情深地执著于知青小说创作,对知青一代人的命运进行大跨度整体性跟踪扫描的作家.  相似文献   

3.
论述了路遥小说中的知青形象,揭示了这一特殊的社会群体艰难的生活历程与作家对知青上山下乡运动的独特评价。  相似文献   

4.
作为中国最年幼知青的一员,王安忆与知青文学有着注定的不解之缘。王安忆本人是崛起于20世纪80年代的知青作家群中重要的一员;直接反映知青生活的作品在其早期创作中占相当的比例;近期创作中,作者又将笔触投注在知青时代的乡村生活上,以对乡村生活不同的观照角度写了一系列短篇,促进了知青文学在商业时代的发展。此外,在她其他题材的创作中,或者以插队的农村为背景,或者小说人物曾经是知青,也都脱不掉与知青生活的联系。  相似文献   

5.
浅谈知青小说的审美风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当代文学史上独放异彩的知青小说 ,是在特殊的历史时期登上文坛的。就其自身而言 ,在艺术上具有“自叙传色彩”、“慷慨悲壮、深沉凝重的美学风格”、“理性思辨色彩和强烈的忏悔意识”的特色 ,另外知青小说的各个作品在审美风格上也有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6.
从价值追求与价值取向变化轨迹的视角,通过对1978年以来知青作家部分知青文学“经典文本”的重新审视及“老三届”文化热价值导向的研究,提出“个人空间”和“公共空间”关系在“知青文学”价值追求中的意义;分析了知青历史参与者不同政治、文化、经济背景对历史本质认识的差异;考察了在80~90年代社会经济结构重大变化背景下,知青文学价值尊崇的不同倾向,价值标尺的转移与确立;探讨了文学、价值取向与历史语境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知青文学”是新时期“伤痕文学”中独特的一帜,对那一场荒谬的“知青运动”作了多角度和全方位的描绘与反思,再现了一代知青的激动、迷惘、苦痛、沉沦与觉醒。按照“知青岁月”、“返城前后”、“蓦然回首”的线索进行跟踪分析,更能理解一代人的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8.
"知青文学"是新时期"伤痕文学"中独特的一帜,对那一场荒谬的"知青运动"作了多角度和全方位的描绘与反思,再现了一代知青的激动、迷惘、苦痛、沉沦与觉醒.按照"知青岁月"、"返城前后"、"蓦然回首"的线索进行跟踪分析,更能理解一代人的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9.
知青史料,就是知识青年在上山下乡运动中作为历史记录留存下来的信息载体。对知青史料的采集与整理,不仅使知青史这一历史学专题更加充实和完善,而且对于进一步研究知青史,弘扬知青精神,都将起到推动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知青作家的创作,最初与“文革”后中国文学的主流保持高度一致。随着创作的深入,不少知青作家开始从自身的经验中超脱出来,注意到了更具普遍性的人性人生,逐渐由单一的知青立场向民族文化立场和民间立场转移,创作开始走向分化和多元化。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大量文学和社会的知识透视了新时期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知青文学”,并以该文学现象的创作源泉、群体意识、情感倾诉、社会心理、文学内部规律等五个方面分析了“知青文学”兴盛的原因,并进一步以当今社会发展趋势和作家群两方面探讨了“知青文学”衰落的根源。  相似文献   

12.
上山下乡经历使知青文学表现出独特的乡土记忆:既眷恋那片曾经哺育过他们的热土和地上的父老乡亲,又理性地审视和批判着乡土的苦难与落后。留恋与拒绝交织在一起,苦涩中充满温馨,激情如炽却不失清醒,构成了知青文学复杂而痛苦的乡村记忆与乡土情感。  相似文献   

13.
祥云农民作家胡子龙的小说《向往》是一篇短小而精致的作品,它是作者取材于金沙江河谷的"彝族系列小说"之一。小说在短小而精致的篇幅中,展示了阿秀形象主体性的现代建构过程,在充满浓郁乡土气息的语言中,呈现出较强的民族性、地域性特征,有着深刻的美学意蕴和价值。  相似文献   

14.
本文对文化大革命中上山下乡的知青及其文化现象,特别是“老三届”的原生态文化中日记和书信类文化载体,进行了归类和多方面的分析,以帮助我们深入认识文革和知青运动。  相似文献   

15.
文学在转型时代面临着一种新的文化语境,多元并存、众声喧哗的文学格局形成。大体说来,支撑上世纪九十年代文学写作的作家主要有两类:一是已进入中老年的"五七族"和"前知青族";一是晚生代和后知青。"五七族"和"前知青族"都经过五十年代的理想训练和文革的灾难,具有丰富的人生阅历,这是他们文学写作的最基本的话语资源。而晚生代和后知青在重新思考知识分子身份、地位以及价值承担时,他们更喜欢用解构主义、享乐主义、游戏主义的态度来从事写作。转型时代的知识分子小说大致可分以下三种类型:现在时写作;反思型写作;直面现实型写作。  相似文献   

16.
《宠儿》这部小说通过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两方面关系的叙写,以生动的情节、细节和场面的描写,真实地展示了美国黑人的生活处境和生存状态,揭示出了其中所蕴含的丰富的生态意蕴。小说具有厚重的思想内涵和高品格的审美价值以及深远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赞美乡土精神和肯定乡村文化的本质是90年代乡村小说创作的重要文化倾向.迟子建90年代的乡村小说创作体现了作家们共同的文化取向,又有自己独特的个性.通过对安定、平和的乡村社区生活描写而展示乡村社会的宽仁与厚道,通过对家庭亲情伦理的描写而展示乡民们的善良、谦和、敦厚,是迟子建价值选择的独特个性的具体表现.  相似文献   

18.
易超群 《科技信息》2009,(13):195-195
托妮·莫里森的小说《宠儿》被称为后现代主义和女性主艾的经典之作,美国文学史上的里程碑。小说体现了女性与自然被对象化、居于他者地位的相似性,展示了个人、自然与社区发展的紧密联系。小说试图建构一种男女平等、个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新道德价值和社会结构。本文试从生态女权主义的角度来解读《宠儿》,用以倡导男女平等,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服务于我们建构和谐社会的理想。  相似文献   

19.
赞美乡土精神和肯定乡村文化的本质是90年代乡村小说创作的重要文化倾向。迟子建90年代的乡村小说创作体现了作家们共同的文化取向,又有自己独特的个性。通过对安定、平和的乡村社区生活描写而展示乡村社会的宽仁与厚道,通过对家庭亲情伦理的描写而展示乡民们的善良、谦和、敦厚,是迟子建价值选择的独特个性的具体表现。  相似文献   

20.
作为20世纪的著名小说家之一,昆德拉被看作是小说的“立法者”。他小说的“词典体”因素展示了文学在竞争时代的可能性,反映了时代精神,给中国文学很多启示,并开启了一种“敞开”写作的潮流,显示了小说这一文体的不朽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