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山地城市道路长上坡路段交通噪声分布特性实测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得到山地城市道路长上坡路段汽车行驶噪声的幅值水平和影响因素,在重庆市主城的长大上坡路段上采集了汽车行驶噪声值,分析了车型、横向间距(距路缘线之间的距离)、坡长、驾驶行为等因素对噪声的影响。结果表明:夜间的交通噪声水平与日间相比并没有出现大幅度的衰减;汽车行驶噪声随着传播距离的增加而逐渐衰减,每增加5 m,噪声均值要衰减约3 d B左右,距离路侧5 m时,噪声值会降到重度污染的阈值以下;距路侧10 m时则会进一步降到中度污染水平以下;小轿车噪声均值要比公交车低10 d B;驾驶员有冲坡习惯时坡底第二个测试断面的噪声值会显著增加,驾驶员在到达坡顶之前也会再次加速冲坡,导致坡顶的噪声值显著增加;在大型车数量相当的情况下,路段的坡度值越高,噪声值越大。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柳州市9条主干路绿化带的生态结构调查和噪声测定,分析了全乔型、乔灌型、全灌型、全草型等4种典型绿化带类型的降噪效果,并通过公式计算得出绿化带的降噪功能量及价值量,研究其生态效益.结果表明:(1)道路绿化带对柳州市交通噪声有一定的降噪效果;(2)不同类型绿化林带对交通噪声的降噪效果不同,乔灌型最佳,全草型最差;(3)9条主干路各类型绿化带降噪功能量为269186.57 dB/a,降噪总价值量为1996933.02元/a,其中,乔灌型营造模式占总量的69.72%,有最大的降噪价值,全草型仅占总量的0.41%;(4)东环大道、柳石路、柳太路、桂中大道绿化带总体降噪效果较好,最差是屏山大道.  相似文献   

3.
选取柳州市柳北区柳长路绿化林带的全乔木、乔木+灌木、全灌木3种营造模式,根据林带宽度测定其对交通噪声的总降噪值和愈量降噪值,并把3种类型绿化林带的愈量降噪值与相应宽度变化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柳州市柳长路全乔木、乔木+灌木、全灌木3类典型绿化营造模式的绿化林带对交通噪声均有一定的降噪效果,但是各绿化林带对交通噪声的效果不一,其中以乔木+灌木营造模式的绿化林带对交通噪声的衰减最大.全乔木、乔木+灌木、全灌木营造模式绿化林带的愈量降噪值与林带宽度的可决系数分别达到0.9783,0.9871,0.9851,林带宽度与噪声愈量衰减存在显著相关性.城市郊区公路绿化林带营造模式应以宽度和类型作为关键考虑因素.  相似文献   

4.
西安市南二环交通噪声污染分布规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西安市南二环交通噪声污染现状进行监测,研究了南二环交通噪声的分布规律,并提出防治措施。结果表明:南二环交通噪声Leq的时间变化规律是昼高夜低,并与车流量呈明显的正相关,噪声的空间分布也表现出一定的规律,沿公路走向噪声变化不大,无明显的地域特征,在与线路垂直方向上,噪声随距路边的距离的增加而衰减,而竖直方向则先随高度增加而增加,在10~18m高时达最大,之后随高度增加呈有规律的衰减。影响交通噪声的因素较多,噪声控制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统筹考虑,科学规划,避重就轻,将噪声预防的整体思想融入设计,并实施。  相似文献   

5.
多层林网与单林带防风效应差异的风洞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田防护林是有效降低作物风沙灾害的重要屏障,而目前防护林研究多围绕单个林带及林网,缺少对多层林网与单林带防风效应差异的整体认识,故本研究选取3种不同行数林带配置(4、6和8行林)3层林网,在3种风速下(8、10和14m/s)进行风洞模拟,研究多层林网与单林带流场及防风效应差异。结果表明:1)林网与单林带流场差异主要表现在林带以上高度,近地面风速差异相对较小。另外,随水平距离增加风速恢复方式不同,林网上下同步恢复,呈平行状;而单林带自上向下逐步恢复,呈阶梯状;2)随着风速增加,单林带防风效应变化较小,林网后略减小,较单林带的效应增量呈减小趋势,在8、10和14 m/s风速下分别为7.99%、3.05%和2.38%。3)4行林林网配置综合防风效应最佳。随着林带行数增加,单林带和林网防风效应均先增大后不变,且林网后多出的效应增量变化趋势也相同,在林带为4、6和8行条件下分别为6.29%、7.99%和7.65%。因此,随着集约化和精准化农业推进,在进行防护林配置时,应从农田林网的整体效应进一步定量,减少林带冗余,实现作物经济效益最大化。  相似文献   

6.
锚杆支护边坡在交通振动下的设计主要采用拟静力的方法,无法考虑锚杆和边坡在交通振动下的影响。通过分析交通振动,借助有限差分软件FLAC3D,对锚固公路边坡在交通振动作用下进行动力响应分析。通过对某处半山腰的盘山公路路面施加竖直向下的交通振动,研究锚杆支护公路边坡响应位移、锚杆响应轴力、坡体内响应加速度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在交通荷载振动下,未支护边坡随着振幅的增加,坡体位移量增加,增加范围在10-2 mm以内,振动影响整个坡面范围,锚杆支护后的边坡位移增加范围在10-3 mm以内,振动影响在距路面竖直距离8m以内;锚杆轴力最大值出现在距路面较近的位置,在距路面0~8m内,响应锚杆轴力较大,超过此范围锚杆轴力在100N以内变化;公路以下坡面各层锚杆轴力最大值出现在埋深6~7m范围内,公路以上坡面出现在埋深2~3m处;随着埋深的增加,坡体内响应加速度迅速衰减,且响应垂直加速度的衰减幅度要略大于水平加速度的衰减幅度。  相似文献   

7.
针对弹性水翼在流体作用下变形较大的特点,采用计算流体动力学(CFD)方法计算水动力载荷,采用有限元法计算结构响应,建立了双向流固耦合计算方法.在计及结构变形的情况下计算得到了NACA66mod型水翼的稳态流场和压力脉动,发现水翼在雷诺数为7.5×10~5,攻角4°~6°之间发生转捩现象.基于得到的脉动压力,结合模态叠加法和声学边界元法,建立了流致噪声计算方法.数值计算结果表明:在转捩发生后,流致噪声主频处峰值降低;雷诺数每增加1.5×10~5,各成分的声压级增幅约为3dB,主频增幅约为25 Hz;流噪声由压力脉动决定,振动噪声由结构固有特性和激励力共同决定;对于总声压级,水翼流噪声较其自身振动噪声大,振动噪声在近壁面处衰减较快,而流噪声在远场衰减较快.  相似文献   

8.
对福州市仓山区9条主干道绿化带的行道树树种、种植结构和交通噪声、车流量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在8:00~12:00及14:00~17:00时段,中心城区干道交通噪声在65.28~77.38 dB之间,污染较严重.绿化带配置方式可分为5种类型,其中单一乔木型和乔木+灌木型占76.5%.9条干道交通噪声的平均消减率为0.42%~7.31%,在监测点b(行道树冠在人行道方向的垂直投影点)处消减率以六一南路的最高(为3.86%),点c(离b点3 m)处则以三高路的最高(为5.90%).结合行道树种与配置方式,以乔木+乔木+灌木+草坪型(白兰花+大花紫薇)的减噪效果最佳(点b和c处减噪率分别为3.95%和7.28%).因中心城区干道绿地面积有限,行道树树种及其配置模式是影响绿化带减噪效果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9.
在城市街谷模式的基础上引入叶面指数,对小型林带的防风效应进行模拟、检验,通过实验结果与野外观测值的比较,证明此模式能较为合理的模拟防护林的动力遮蔽效应;将此模式应用于小型绿化带对高大建筑物周围风环境的影响的数值模拟,数值实验证明在城市冠层内,城市小型绿化带对高大建筑物周围行人高度的风场环境影响显著,设置合理的小型绿化带对城市高大建筑物附近风场有良好的改善效果。模拟实验中可见,在3m/s的入流风速下,建筑物侧面的角隅流达5m/s,设置合理的绿化带可使之降低到3.5m/s。  相似文献   

10.
小型绿化带对城市建筑物周围风场影响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城市街谷模式的基础上引入叶面指数,对小型林带的防风效应进行模拟、检验,通过实验结果与野外观测值的比较, 证明此模式能较为合理的模拟防护林的动力遮蔽效应;将此模式应用于小型绿化带对高大建筑物周围风环境的影响的数值模拟,数值实验证明在城市冠层内,城市小型绿化带对高大建筑物周围行人高度的风场环境影响显著,设置合理的小型绿化带对城市高大建筑物附近风场有良好的改善效果。模拟实验中可见,在3m/s的入流风速下,建筑物侧面的角隅流达5m/s,设置合理的绿化带可使之降低到3.5m/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