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隐身的脸谱     
《知识就是力量》2006,(1):78-79
隐身,一直以来都是非常神秘的.无论是古代传说中的神仙,还是百变金刚中的机器人,抑或是科幻小说中的超级战士,都令人浮想联翩.我们知道之所以能看到各种各样的物体,是因为物体反射了光线,在我们的眼中形成图像.如果物体不能反射光线,那么,也就看不见这个物体了.下面我们来做一个隐身的脸谱的实验.  相似文献   

2.
正隐身斗篷在许多科幻小说和电影中时常出现。现实生活中隐身斗篷的原理也已问世,即阻止光线从任何一处反射,让对方无法察觉到物体的形状和颜色。制造隐身斗篷的关键在于材料,即光线从空气进入何种介质之中,如果这样的介质有助使光线发生偏振,物体就会容易隐藏。有  相似文献   

3.
<正>"量子雷达"能做什么?美国研究人员通过光子的量子特征原理研制出可探测隐身飞机的技术,通过这项新技术可以探测到各种类型的雷达隐形物体,即便具有优异雷达隐身的飞行器也会在"量子雷达"下显露原形。目前所使用的常规雷达容易受到一系列技术干扰而无法探测目标,如箔条干扰会在雷达上形成虚假的信号,也可用特殊手段使雷达致盲,或者通过改变飞行器外形、增  相似文献   

4.
李建刚 《科学之友》2008,(10):20-21
再不要以为电影《哈利·波特》中的隐身斗篷是遥不可及的,一项最新的研究成果显示,隐身斗篷可能会成为现实.美国近期<科学>杂志报道,美国成功构建了对蓝绿可见光谱具有负折射率的纳米结构光子材料.这一研究成果有望产生能够进行分子成像的新型光学显微镜,甚至创造出一些能使物体遁形的遮蔽装置.  相似文献   

5.
再不要以为电影《哈利·波特》中的隐身斗篷是遥不可及的,一项最新的研究成果显示,隐身斗篷可能会成为现实.美国近期<科学>杂志报道,美国成功构建了对蓝绿可见光谱具有负折射率的纳米结构光子材料.这一研究成果有望产生能够进行分子成像的新型光学显微镜,甚至创造出一些能使物体遁形的遮蔽装置.  相似文献   

6.
夏天穿什么样的服装凉快?通常的回答是夏天穿白色衣服凉快。理由是白色衣服在阳光下可使大多数热量反射掉。其实仔细想一下,回答这个问题不是很简单,可从几个方面去回答。一、考虑光与热的透射因素当光和热辐射到一个物体时,其热量有三个去处:一是反射掉了;二是被其吸收掉;三是如果该物体是很薄的半透明物,有一定热辐射能会透过它进入其他物质中。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实验可以来演示。实验一光与热辐射的能量分布器材:红外线灯、半透明有机板、温度计、黑色有机板。步骤:接通红外线灯,使光照射在半公尺外的半透明有机板上,将另两块黑色有机板一…  相似文献   

7.
隐身飞机并非是指在肉眼视距内看不到的飞机,而是指利用各种技术减弱各种雷达反射波、红外辐射等特征信息,使敌方探测系统不易发现的飞机. 隐身飞机的发展历程 隐身飞机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仿生隐身、高空高速隐身和低探测技术隐身三个阶段.在前两个阶段,隐身飞机主要以侦察机的形式出现,用于深入敌境侦察敌情.随着低探测技术和卫星侦察技术的发展,隐身飞机逐渐拓展到战斗机、轰炸机等领域.  相似文献   

8.
强度(靱性、硬度)是固体的基本性质。其中显示着原子间键合的基本规律。同时,在人类历史土,强度是物体首先被利用的在实用上最重要的性质之一。住宅、武器、劳动工具基本上郡是以固体造成的,这些物体或者是从自然界开采来的,或者是将天然物体加工而成。在现代技术中,具有特殊强度的材料的重要性更增加了许多倍。进行某些金属和陶器的高速切削及压力加工时,需要创造超硬合金;涡轮制造,特别是航空发动机的制造,需要能在温度高于1,000℃时经受大负荷的耐热材料。很多技术  相似文献   

9.
飞离太阳系     
正2012年8月,美国宇航局"旅行者1号"探测器成为第一艘进入星际空间的人造物体。所谓星际空间,是指位于银河系中众多恒星系统之间的区域。星际空间一度被认为是空旷的,但现在看来,星际空间中的星际介质有可能是让我们了解暗物质、恒星起源甚至生命起源的关键。通过研究星际介质中的物质,科学家希望能更多了解——恒星及星系形成  相似文献   

10.
视野     
《大自然探索》2012,(9):4-7
科学家找到了"上帝粒子"在欧洲核子研究中心的大型强子对撞机工作的两个独立团队的科学家,2012年7月4日分别宣布了同样的结果:他们99%地相信自己发现了希格斯玻色子(所谓的"上帝粒子")。这种科学家寻找已久的粒子,或许能通过解释我们宇宙中的物体为什么会拥有质量(因而星系、行星甚至人才有了存在的权利),从而使得粒子物理标准模型变得完整。上述发现被认为是"一座具有历史意义的里程碑",但要最终证实  相似文献   

11.
正也许在普通人眼里,色彩只会对我们的情绪产生特定影响,但在科学家手中,它却变成了解决难题的利器。当光线照射到物体上时,人眼通过视网膜上细胞的帮助,视觉神经就会对其产生反应,即物体反射的光会作用于眼睛。不同颜色的光的波长不同,投射到视网膜上后产生的神经冲动也就不同。当神经冲动传输到大脑后  相似文献   

12.
隐于深蓝—— 隐形舰艇 隐形舰艇的理念与研发脱胎于隐身飞机,主要是通过各种技术手段控制舰艇的射频能量、可见光、红外以及声音等特征,达到使敌方难以发现的目的.舰艇的隐身较之飞机难度更大,因为各项隐身参数性能受到舰艇体积大、航速慢的影响.此外,舰艇的隐身除要考虑与飞机同样的雷达隐身和红外隐身外,还要考虑到声隐身等,以避开声呐探测的捕捉.  相似文献   

13.
一艘若隐若现的怪船时而追逐波罗的海的浪花,时而融入波的尼亚湾的宁静,快如飞镖闪过,身影转瞬难觅.它就是瑞典的"维斯比"级导弹护卫舰,也是世界上第一艘性能先进的"隐身战舰",堪称全球"隐身战舰"之最.它的出现引起了国际防务界的极大兴趣.  相似文献   

14.
已有研究发现,用自然语言短句描述物体功能会影响人们对两可物体的分类.本研究请96名大学生阅读多个经过设计、筛选的两可物体,用自然语言呈现其"正常功能"和"异常功能",以此恒定并且排除掉自然语言中必然出现的句法成分,保留语义成分,以此考察语义成分对物体命名的特异效应.实验结果表明,人们在正常功能条件下将两可物体分类为人造物的比率显著高于在异常功能条件下将两可物体分类为人造物的比率,而且物体功能的合理程度评分越高,被分类为人造物的可能性就越大.研究提示,人们对物体功能的理解在人造物分类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研究结果支持基于用途的人造物分类模型.  相似文献   

15.
近视怎样早知道 人们一直认为,近视眼不红不痛,悄悄地使我们的眼睛视力下降。等患者发现视物模糊的时候,已失去了早期防治的大好时机。其实情况并非如此,近视眼的发生,在视力减退之前是有预兆的,只是人们大意,没有觉察出来罢了。那么,近视眼的先期征兆是什么呢?在这里,我们向大家做一简单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1)眼疲劳症状。有些学生看书时间一长,字迹就会重叠、串行;再看前面的物体会出现若即若离、浮动不稳的感觉。或者,长时间远望移向近处物体(长时间近看移向远处物体)时,眼前会出现短暂的模糊不清现象。这些都是眼疲劳所造成的  相似文献   

16.
张瑜 《科学之友》2011,(1):48-49
大自然中,生存并非易事,猎物和猎手之间不光是力量、速度上的对抗,在形态和体色等"软件系统"上,它们也一直在进行着微妙的斗争.无论是强大的猎手,还是柔弱的被捕食者,它们都在想尽办法让自己"隐身"到环境之中,从而为躲避天敌或进攻猎物提供先发制人的机会.  相似文献   

17.
行星粉碎机     
如果我们说有一种机器可以把地球、火星那么大的行星"磨成"粉末,或许有人会说我们是痴人说梦,或者那是科幻电影中的场景.然而,在浩瀚的宇宙中的确有一种天然的行星"粉碎机".这是一种奇特的天体,它可以像粉碎机那样把岩石行星"磨碎"成粉末.英国华威大学的天体物理学家指出,能"粉碎"行星的天体是白矮星. 白矮星是如何形成的 白矮星是"即将死亡"的恒星.恒星是可以发光发热的天体,它们就是一个个天然的核反应堆,可以把氢、氦等小原子聚合成大原子.这在物理学上被称为核聚变反应.恒星不断地在宇宙中燃烧,终将会有烧完的那一天.  相似文献   

18.
正遍布于世界各地的望远镜都在热烈欢迎然后挥手告别一个新的太阳系访客——一颗快速移动的小行星,或者可能是一颗彗星。美国宇航局(NASA)2017年10月26日宣布,这可能是人类观测到的第一个造访太阳系的星际物体,该天体已被天文学家发现并观测到。这颗不寻常的"星外来客"是由檀香山夏威夷大学运营的"泛星计划"1号望远镜10月19日发现的,当时该望远镜正在执行为NASA寻找近地物体的例行夜间巡天任务。  相似文献   

19.
正在距今40多亿年前的"冥古宙"时期,地球的地壳还不稳定,地外物体时时刻刻撞击地表,当时的地球就是一个岩浆球。科学家通过模拟发现,虽然地球在该时期受到过密集的"轰炸",但是地球表面某些区域依然具备适合微生物生活的环境。如果接下来的模拟结果真的能反应当时地球表面的环境,那么地球的生命元年将被大大提前。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相似文献   

20.
1897年英国科幻作家威尔斯,在他所著的<隐身人>中,以光学、医学、药物学等为背景,杜撰了一个可以将自己真身隐去、别人看不见、他却能洞察周围事物的隐身人.时间进入20世纪90年代,隐身人虽仍杳如黄鹤,但隐身飞机、隐身舰艇、隐身坦克、隐身导弹……却相继问世.隐身技术成了高科技领域中的璀璨明珠,攀上了军事高科技的制高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