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群 《科学之友》2006,(10):57-57
最近,英国科学家开始实施一项雄心勃勃的濒危动物DNA保存工程,即建立“冷冻方舟”来保存地球上最濒危动物的DNA。英国科学家储存濒危动物的组织样本,旨在希望这些基因信息有朝一日有助于这些动物的长期保护。虽然目前此项工程的目标只是长久保存这些物种的基因,但也有一种可能,  相似文献   

2.
张红艳 《科学之友》2009,(11):28-29
20世纪60年代美国"阿波罗u号"首次登月,为人类探索月球揭开了崭新的一页。月球与地球相距384400km。显然,如果用宇宙飞船或卫星等作为运输工具,将人类开发月球的各种设施直接从地球运到月球,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  相似文献   

3.
20世纪60年代美国"阿波罗u号"首次登月,为人类探索月球揭开了崭新的一页.月球与地球相距384 400 km.显然,如果用宇宙飞船或卫星等作为运输工具,将人类开发月球的各种设施直接从地球运到月球,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于是,航天科学家建议,在地球与月球之间建设一个空间站,作为登月的中转站.  相似文献   

4.
陨星送水     
说到陨星撞击,其实在我们地球的近邻--月球上有更多的证据.如果说地球早期遭遇撞击的痕迹已经因地壳运动和风化侵蚀作用而消失殆尽,那么在月球上,撞击的证据还依然保存完好.研究这些撞击证据,科学家得以了解月球的很多秘密.  相似文献   

5.
如果地球上真的发生过类似"诺亚洪水"的超级洪水,那么,是什么引发了它?是月球吗? 月球是最靠近地球的天体,但地球人对月球的了解至今仍很不足.1969年7月20日,人类首次登上月球.科学家本以为从此可以揭开诸多"月球之谜",但结果却相反--"阿波罗"登月把更多的"月球之谜"摆在了科学家的面前.  相似文献   

6.
近几年来,美国专家提出一项惊人设想——"炸毁月球",并对爆月计划作了详细研究和模拟实验。认为,除掉月球,地月引力消失会使黄赤交角不复存在,阳光会均匀地洒在地球南北半球上,地球没冬夏之分,沙漠也将变成绿洲。此外,月球潮汐作用失去后,大海会变的风平浪静,台风、海啸、地震等自然灾害会大为减少,地球将变的风调  相似文献   

7.
正在人类的历史上,全球各国已进行过100多次探月活动,人类和无人探测器已经成功着陆过月球数十次。月球有丰富的能源,利用月球巨大的太阳能发电和核聚变发电,能为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提供重要支撑,因此世界各国都在积极推进探月工程。然而,从地球上看月球,看到的永远是朝向地球的半个月球,这是因为月球自转的周期与它绕地球公转  相似文献   

8.
<正>1969年,阿姆斯特朗登月,在月球上,留下了人类的首个脚印。到现在,月球上人类的脚印已经数不过来了。那么,除了人类留下的脚印,月球上还留下了哪些来自地球的东西?这些东西在月球上能保存多长时间呢?据估计,月球上目前有超过180吨来自地球的东西,从废物袋到坠毁的飞船可谓应有尽有。但是,月球环境对各种材料的影响可以说是微乎其微,因  相似文献   

9.
宇宙动态     
月球混凝土美国宇航局戈达德航天中心的科学家们将碳、胶以及月壤按照一定比例混合后,制造出一种月球混凝土。它是一种"胶粘而发出臭味"的物质,并且像混凝土一样坚硬和牢固。科学家们认为,与地球上的混凝土一样,月球混凝土也能有效地应用于建筑房屋、月球基地等。  相似文献   

10.
一种被命名为"冷冻方舟"的濒危动物基因库项目,已经由英国自然历史博物馆等三家英国机构联合启动。建立"冷冻方舟"的目的,就是要赶在这些濒危动物灭绝前使其基因得以保存,直到将来生物技术足够发达的时候再让它们重新复活,这是人们对未来的期待。同样,另有一种天然的"冷冻方舟",它可以把  相似文献   

11.
移民月球     
全球气候变暖,物种灭绝加快,资源日益枯竭,核灾难一触即发……地球正面临种种十分严峻的危机,难怪著名物理学家霍金发出了"人类必须离开地球"的警示.  相似文献   

12.
<正>2013年6月23日晚19时12分,月球过近地点,距地球356991千米,月亮视直径最大,角距为33.47分,月亮、地球和太阳几乎排成一条直线。紧接着,21分钟后即19时33分,地球又迎来月圆时刻,这便是2013年最大最圆的月亮——"超级月亮"。"超级月亮"的说法始于1979年,为占星家理查德·诺勒所定义。经多年修正后,该天象名词指的是:新月或满月期间,又恰逢月球与地球间距离较平常更近,换言之,也就是地球与月球间距离小于或接近35.4万千米时所呈现出的现象。月球轨道上距离地球最近的那点我们称为"近地点",反之则是"远地点"。月球每绕地球旋转一圈,都会经过一次近地点一次远地点,平均每27.5546日经  相似文献   

13.
晓光 《科学之友》2007,(8A):23-23
有动物学家早就警告说,世界上每天有一个生物物种消失。本世纪内,将有10%的现存动物物种永远绝迹于地球。单是哺乳动物,大约每10年会有一个“种类”灭绝。难道濒危动物就永远消逝于地球吗?科学家们想出种种高招妙法,采用高新技术保存濒危动物。  相似文献   

14.
有人梦想在月球上建造密闭的城市,里面的环境与地球的自然环境类似。随着各国探月计划的不断推进,未来的月球基地有望成为真正的"天上宫阙"。2013年12月2日,我国用长征3号乙改进型运载火箭成功发射了嫦娥3号落月探测器,它首次实现了我国对地球以外天体的软着陆及巡视勘察任务,使我国成为世界第二个发射无人月球探测车的国家,在全球产生了广泛的影响。那么,从世界范围来看,未来国内外还将发射哪些月球探测器,如何实现探月的最终目标——建成月球基地?  相似文献   

15.
月之诱惑     
月球上有丰富的资源可以被用来建设理想的月球基地.首先,月球上具有丰富的矿物资源.月面上拥有地球上的全部化学元素,月岩中含有60多种有机化合物,其中静海石等5种矿物还是地球上所没有的.月面上覆盖着5-10米厚的浮土,浮土中含有月球基地建设和生产所需的氧、硅、铁、铝和镁等元素,其中铁、铝和镁的含量比地球上还多.这些宝贵的矿物资源对于月球基地建设和生产有着极大的意义.利用这些资源生产出来的产品,可源源不断地供应月球基地建设和航天站所需,对于进一步开发月球基地、载人上火星和开拓太空疆域将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除此以外,月球上还有100万-500万吨核聚变原料3氦,这是建设核电站的重要原料.有了这些原料,建设发电、制氧、炼铁和玻璃制造等航天工业就不必担心"无米下锅"了.  相似文献   

16.
海岛浩劫     
《大自然探索》2007,(2):18-20
在五次物种大灭绝之后,现在地球面对另一次灾难,也可能引起物种灭绝.2006年1月出版的<自然>杂志和3月出版的<科学>杂志先后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因为它们都触及了一个敏感的话题--我们可能正在经历第六次大绝灭.科学家在对地球6个生物物种最丰富的地区进行了为期两年的研究后做出结论:由于温室效应引起的全球气候变暖等因素,在未来50年中,地球陆地上1/4的动植物将遭遇灭顶之灾.果真如此的话,那么这将是地球自恐龙在6500万年前消失以来规模最大的灭绝事件,有人称之为"第六次物种大灭绝".而且,与前几次不同,这一次完全是由人类造成的,是地球上首次上演的由一个物种灭绝其他物种的悲剧.但是,"第六次大灭绝说"有一个疑点:灭绝是在什么地方发生的?也许,一些遥远海岛上的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事情可以让我们找到答案.  相似文献   

17.
月球是离地球最近的天体,与地球的平均距离为38.4万千米;月球也是地球唯一的天然卫星,月球表面上山脉纵横,坑沟密布,许多天文爱好者都把月球作为天体摄影的首选目标。 月相拍摄 月球在其轨道上绕地球公转,由于太阳、地球、月球三者相对位置的周期性变化(会合运动),所以从地面上看去,月球被阳光照亮的部分会呈  相似文献   

18.
<正>2019年1月3日10时26分,"嫦娥四号"探测器自主着陆在月球背面南极-艾特肯盆地内的冯卡门撞击坑内,实现了人类探测器首次在月球背面软着陆。随后,"嫦娥四号"探测器通过"鹊桥"中继星传回了世界上第一张近距离拍摄的月背影像图,揭开了古老月背的神秘面纱。作为地球最亲密的邻居,月球是人类肉眼所能看到的最大天体,陪伴地球已经超过45亿年。月球对地球的地轴  相似文献   

19.
视野     
全球变暖物种可能大灭绝科学家近日警告说,也许就在200年之内,地球的温度就会高得足以杀灭世界上现存的一半动植物物种。科学家通过研究过去5.2亿年的化石记录发现,地球上的至少4次物种大灭绝都跟全球显著变暖直接相关。根据前几次大灭绝的周期计算,全球迅速变暖将在21世纪末或者22世纪初开始。事实上,地球一直在从极热变到极冷,再从极冷变到极热,如此循环往复,预计将在下—个6000万年内进入极热阶段。不过,200年之内开始新一轮物种大灭绝的推测并不确定,这是因为有时大灭绝是发生在地球开始迅速变暖之后几千年,甚至几百万年。另外,宇宙射线或二氧化碳水平的周期性变化也是引发生物大灭绝的原因。  相似文献   

20.
俞静 《大自然探索》2017,(12):36-41
<正>月光触发动物交配,月光设定大自然的节律,月光甚至引发种种不可思议的变化……农历月半时分,月球就像一轮皎洁的银盘,高悬于我们头顶的天空上,神秘而渺远。在科学家眼里,月球是离我们最近的外星世界,受地球引力的吸引与地球相伴相随。从地球上开始有生命以来,月球用它银色的光辉,影响和形成了地球生命的生物钟节律,写入了地球生命的"DNA"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