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科学数据与信息平台是我国科技基础平台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改善我国网络科研环境、推动科学研究方式的变革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报道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实施以来,我国科学数据与信息平台建设领域的政策响应、重大技术进展,以及领域专家对未来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公安综合指挥中心建设是公安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内容,通过统一数据平台技术,可以实现各子系统在数据层面的松耦合,达到最大限度的数据共享。统一数据平台奠基于数据库技术基础之上,涉及数据库建模、数据同步、数据清洗等关键技术,是公安综合指挥中心建设新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3.
智慧实验室是智慧校园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解决当前高校因实验设备更新快,设备使用率高而带来的管理难度加大、管理人员紧缺的主要途径。结合本校招生规模扩大,实验设备种类繁多、数量庞大,实验室使用率高、实验室管理人员不足的实际情况,搭载智慧校园建设的快车,利用大数据技术,从基础数据、业务数据、设计数据三个层面对高校实验室开展数据抽取、清洗、转换、挖掘和加载等工作。以此为数据输入端,基于客户机/服务器模式分布式存储服务,对平台底层存储设备进行统一的管理,设计面向实验室资产管理、运维管理、教学管理、实验管理等全要素的智慧实验管理平台,技术实现阿里云服务器API短信接口,设置短信签名与短信模板实现实验室资产的全生命期管理和对实验教学资源的科学调配。  相似文献   

4.
太原地区科学数据共享平台构建的设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数据共享平台是“十一五”期间太原地区“一网两库”建设的重要内容(一网:大型科学仪器协作网;两库:科技文献和科学数据库).太原地区科学数据共享平台建设主要分为:数据库资源内容的建设和数据共享网络体系的建设。文章就数据共享平台中的网络结构及相关内容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5.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8,18(25):F0003-F0003
根据《2004-2010》年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纲要》《“十一五”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实施意见》的精神,2005年山西省科技厅列专项支持山西省科技文献资源平台和科学数据平台的建设,平台的建设由山西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牵头组织实施,其他协作单位有山西大学、山西农业大学、太原理工大学、山西医科大学、山西财经大学等高校及山西省图书馆、山西省综合地理信息中心、山西气象科学研究所、山西省农科院情报所、  相似文献   

6.
在科技计划项目实施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科学数据。为了将这些数据通过汇交管理整合到山西省科学数据共享平台中来,在阐述山西省科学数据共享平台建设实践的基础上,从建立数据依托单位、汇交管理流程、分类汇交、数据更新、制定管理办法5个方面,提出了山西省科技计划项目科学数据汇交与共享思路。  相似文献   

7.
先进的交通信息系统ATIS是智能交通系统的关键技术之一,本文介绍了先进的交通信息系统ATIS的基本概念,从交通出行者、交通管理部门和交通规划部门三个方面分析了对ATIS的信息需求。分析了ATIS的组成,ATIS组成包括交通信息采集子系统、交通信息传输子系统、交通信息处理子系统和交通信息发布子系统。指出为了解决不同交通信息系统之间存在的接口和数据冗余等问题,必须建立共用信息平台,文章分析了共用信息平台的框架结构。从ATIS交通信息资源的沟通和共享以及多源数据的融合处理方面探讨了共用信息平台建设面临的问题,为我国ATIS共用信息平台的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物流公共实时基础数据平台设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物流公共实时基础数据平台已成为物流业发展的迫切需要。在分析平台建设可行性的基础上,对物流公 共实时基础数据平台的方案进行了设计,包括平台的目标、作用、基本功能、数据种类、系统结构和关键子系统,以 满足现有物流活动参与各方对信息共享的需求。  相似文献   

9.
高职院校数据平台的建立与使用,对于政府监控高职教育质量,社会了解学校办学质量等有着重要的作用。但在数据平台的使用过程中,存在着概念理解不准确、数据填报不规范等问题,应合理采用直接判断法、间接判断法、比较判断法、综合判断法等方法分析数据平台,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提出科学合理的措施,以引导学校的改革与发展。  相似文献   

10.
《甘肃科技》2007,23(11):F0002-F0002
甘肃科技信息网是经国家科技部批准建设,是我省最早建设的互联网节点之一,于1996年正式对外开放服务。经过近十年的不断完善,网络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形成了较为先进的科技网络应用平台、数据平台和和通信平台,为全省科技创新体系和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目前,网络接入带宽达到了200M,数据存储容量达11TB,服务器18台,实现了中国公用计算机互联网(CHINANET)与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访问的自动分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