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臧振华  韩峰 《科技信息》2007,(12):116-116,165
弗罗斯特认为“诗歌是通过喉咙表达生活的一种方式”,诗歌的意义蕴藏在句子的“声音”之中。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句子声音理论,从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语言风格。本文以弗罗斯特的诗歌《雪夜林边驻足》为例,分别从诗歌的格律、音韵两个方面来具体分析弗罗斯特的诗歌理论,即句子声音观,进而探索弗罗斯特诗歌独特的语言特色。  相似文献   

2.
弗罗斯特将一首小诗《牧场》作为序诗反复出现在他多本诗集的卷首,一些意象,譬如“树林”和“雪”,经常反复出现在同一首诗歌或多首诗歌之中。这种递归象似的手法是弗罗斯特阐述哲理思想与抒发情感的有效手段,也是他的诗歌之所以具有魅力的一个缘由,从这一视点切入,读者或许可以在新层面上体会诗人的哲思与诗情。  相似文献   

3.
罗伯特.弗罗斯特的抒情诗歌大量地是以乡村生活和风俗人情为背景,在诗歌写作中融入了个人的情感和观点的表达。这种在描写乡村生活和风俗人情的诗歌中暗示和表达自己观点的诗歌写作成为了弗罗斯特诗歌写作的一大特点和风格。本文仅以其短诗给予浅显的分析。  相似文献   

4.
安鑫 《科技信息》2007,(16):180-180,205
罗伯特.弗罗斯特是美国20世纪一位伟大的现代诗人,他的一生充满坎坷,个人与家庭悲剧屡屡发生,这对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本文探讨了弗罗斯特的人生悲剧对他的诗歌主题、诗歌意象和人生哲学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罗伯特·弗罗斯特是二十世纪美国著名的自然诗人,但在弗罗斯特的自然诗歌中,他却偏爱于黑暗和死亡,甚至直接在自然诗歌中切入死亡主题。本文则旨在挖掘导致这种主题倾向背后所影射的多层原因,从弗罗斯特人生的灰暗、时代的阴云和宗教哲学的影响三维一体的角度,来阐释弗罗斯特诗歌创作中“黑色”成分的病源所在,以揭开弗罗斯特诗歌中死亡幻想的神秘面纱。  相似文献   

6.
彭天扬 《科技信息》2013,(6):220-220
<正>1、引言罗伯特.弗罗斯特(1874-1963)是20世纪美国最著名的诗人之一。他的诗歌深受读者喜爱,并被多次编成选集,并且获得了无数的荣誉和奖励,曾经四次荣获普利策优秀诗歌奖,也是美国文学史上迄今为止唯一的一位被总统邀请在就职典礼上朗诵自己诗作的诗人。他为后人留下了《未选择的路》、《雪夜林边驻足》、《林间空地》等许多脍炙人口的作.  相似文献   

7.
弗罗斯特的诗歌蕴含着独特的自然性与复杂性。诗中对照的自然意象的运用、自然场景的设定和音韵的巧妙运用体现了诗人的自然观。弗罗斯特的诗歌看似简单其实深奥,多重意义的阐释、概念阐释的多意性以及对读者思维的引导等因素造成了其诗歌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8.
解析弗罗斯特《未选之路》之诗歌艺术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弗罗斯特是美国文坛上一位大器晚成的诗人,其《未选之路》展示出了高超的诗歌艺术特点。语言朴素凝练,韵律感强;勾勒出淡淡的乡村景色,却刻画出深远的意境;理性的思考贯穿全诗,生活的哲理娓娓道来。正是这些特点吸引读者追随着诗人的笔触,进入诗歌的语言和意境,思考关于人生的选择。  相似文献   

9.
曾纳 《科技信息》2010,(12):141-141
《雪夜林畔小驻》是弗罗斯特的名作之一,这首诗歌是内容和形式完美结合的经典,词句精巧,韵律优美,意境丰满含蓄,易于引发读者的联想。本文通过分析此诗歌的一篇中译文,评价了它在传达原文的文化意境和语言风格方面的特点,认为译者必须充分考虑译本对汉语读者可能产生的审美感觉,灵活选择贴近于原诗风格的得体词语,力求最大限度地重塑原诗的意境和整体美感。  相似文献   

10.
罗伯特.弗罗斯特(1874-1963)是美国20世纪著名的自然诗人,也是美国人民最喜爱并引以为自豪的少数几位美国诗人之一。他的诗歌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被誉为"以快乐开始,以智慧结束。"从传统中创新,运用简单的语言表达深意是其诗歌最大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11.
头韵及其在弗罗斯特诗歌中的特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鹏 《科技信息》2008,(13):245-245
“头韵”现在已经固定作为英语修辞法Alliteration的对应名称,我国传统修辞术语“双声”有异曲同工之妙,围绕两者的学术争论辩明了辅音和元音押头韵的两大基本分类。英语单词词首辅音可细分为单个辅音、双辅音群和三辅音群共三类情况.而英语中押头韵主要集中在辅音。本文专门列举了弗罗斯特诗歌中的突出的押头韵诗句。总结了弗罗斯特诗歌中的头韵特色,有助于英语学习者更好理解、记忆、欣赏英语诗歌。提高英语语言文学素养。  相似文献   

12.
美国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在其诗作中有不少是探讨有关死亡主题的,《雪夜林边小立》是其中较为有影响力的诗篇之一。结合马丁.海德格尔"向死而生"的哲学观点,分析《雪夜林边小立》中有关死亡的意象,对于了解弗罗斯特的人生观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3.
弗罗斯特并不盲目相信进化观,他在诗歌创作中对于进化观的思考,主要体现在日常生活、科学与宗教、自然世界与人类世界等主题的作品中。于弗罗斯特而言,由于有了对世界的科学认知,外在世界变得有规律可循,科学与日常生活是融合为一体的。他认为科技的发展未必总能真正提升人对于世界的理解,时间的变迁也不总是意味着由低等向高等的进步;人不应对抗自然,而应坦然接受自然法则,适应环境,顺势而为,并不断取得进步;对待宗教化的题材,他采取实用主义的态度,理性地审视观照对象,并以去神圣化的手法加以表现。弗罗斯特对于诗歌主题及表现方式的选择,亦是进化思想在英美文学传统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14.
罗伯特。弗罗斯特(RobertFrost1874--1963)的许多诗歌都表现出关注自然、回归自然的主题,倡导人文关怀和生态关怀。他的诗歌创作是在自然的滋润下完成的,清新而纯朴,给人一种宁静、独立的感受,展现了他浓厚的东方生态智慧,体现了对人类生存状态的终极关怀。文章从生态审美的三原则即“自然性原则”、“整体性原则”和“交融性原则”入手,探讨弗罗斯特自然诗中浓郁而又朴素的生态审美意蕴,启迪人们不仅要关注人与自然的关系,还应当思考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的关系,构建一个“绿色、健康”的新家园。研究弗罗斯特诗歌中的生态美学意蕴,不仅反映出东方传统生态智慧的普遍价值和现代意义,也为我们重新审视自己的传统文化提供了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5.
罗伯特、弗罗斯特诗歌中的家总是坐落于远离现代都市的偏僻新英格兰农村,给人一种强烈的孤独的地域感,然而其隐喻及其文化内涵却使它们超越了地域的限制。弗罗斯特借此探讨在现代科学、现代工业发展冲击下家的变迁。通过分析可以发现:笃信个人主义和自立的他,在家庭的社会伦理问题上同样持二元论及平衡论的观点,在强调现代文化背景下邻里关系的重要性的同时,又强调在家庭社会责任问题上自立与博爱之间平衡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6.
郭旭东 《科技信息》2007,26(23):137
罗伯特·弗罗斯特是美国20世纪最杰出的诗人之一,在美国甚至全世界文坛中都占有极为重要的位置。他一生笔耕不辍,创作了大量脍炙人口的诗歌。很多评论家认为弗罗斯特的诗歌具有极强的现代派特色,认为它是现代派诗人,却忽略了他诗歌中的传统因素。笔者认为,在弗洛斯特诗歌的格律、语体风格、题材、创作手法等方面都充分体现了明显的传统因素。  相似文献   

17.
吴慧丽 《科技信息》2010,(3):I0231-I0231,I0235
罗伯特·弗罗斯特作为“新英格兰的农民诗人”,善于运用日常生活中看似平淡无奇的景物,来表达深刻的哲理和意象。“树”和“树林”是贯穿弗罗斯特诗歌的意象,它们具有特殊的象征意义。它们在诗中的重复出现常常暗示着广大而普遍的理念的存在:通往理想的阶梯,生命的轮回和幽深的神圣之所在。  相似文献   

18.
罗伯特&#183;弗罗斯特(1874—1963)是美国20世纪著名的自然诗人,也是美国人民最喜爱并引以为自豪的少数几位美国诗人之一。他的诗歌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被誉为“以快乐开始,以智慧结束。”从传统中创新,运用简单的语言表达深意是其诗歌最大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19.
罗伯特&#183;弗罗斯特(1874-1963)是美国20世纪著名的自然诗人,也是美国人民最喜爱并引以为自豪的少数几位美国诗人之一.他的诗歌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被誉为“以快乐开始,以智慧结束.“从传统中创新,运用简单的语言表达深意是其诗歌最大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20.
弗罗斯特的诗歌清新自然,植根于传统并不断创新,《雪夜林边驻足》从内涵到形式,都是值得回味的佳作。本文从主题和形式方面对这首诗做了赏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