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美国东北部早熟和晚熟玉米杂交种年际间产量稳定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玉米是美国东北部奶牛业的主要能量来源,杂交种的选择是提高玉米产量、降低生产成本的关键和前提。连续5年在美国麻省大学农学实验站的典型砂壤土耕地上进行试验,结合当地气象部门提供的生育期间玉米的生长期生长度日数和降雨量,对3个早熟杂交种和3个晚熟杂交种的产量进行了年际间稳定性比较。结果表明:产量与年际间气候条件无关,无论是青贮饲料产量还是穗棒产量,晚熟品种的产量均高于早熟品种(2001年杂交种E409L)。5年平均晚熟品种的青贮饲料产量和穗棒产量分别比早熟品种高出10.9%和8.0%。相同年份品种间产量存在差异,同一品种年际间产量差异显著。低温年份,相对冷凉的生育前期和温热的生育后期不利于美国东北部玉米生产。生育期间较高的降雨量有利于青贮产量的形成。选择种植晚熟品种是该区农民提高玉米产量、降低生产成本的有效途径。只有热量多且雨量充沛的年份才有利于玉米产量潜力的挖掘。有关某种玉米基因型对当地气候适应性方面的知识,将有利于育种者选择有价值的种质资源。表6,参17。  相似文献   

2.
特种(甜、糯)玉米品种对比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把不同熟期的品种组装起来进行增温和分期种植,有利于显示品种的各自优势,加快早熟品种生育进程、提早青嫩鲜穗采收时间;提高晚熟品种的光、水、热等资源利用效率,增加生物产量。特别是品种南种北移,既能提高青嫩鲜穗产量,也不影响鲜产品质量。实现南种科学北引和早中晚熟品种合理搭配,是提高特种玉米生产效益的有效措施。表5,参6。  相似文献   

3.
发展特用玉米实现吉林省农业与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吉林省是玉米生产大省,每年为国家提供大量商品粮,商品率高达66%,可吉林省财政却承担着巨大压力,每年因收储玉米损失2亿元,而特用玉米具有较高“遗传附加值”,较广阔的开发前景。文章在综合分析了其特点和目前国内外生产现状以及在吉林省发展特用玉米的必要性后,提出了四条保障措施和对策。  相似文献   

4.
黑龙江省是产粮大省,也是畜牧大省,种植青贮玉米发展奶牛事业,是黑龙江省在调整种植业结构中的重大举措。种植青贮玉米对品种选择比较严格,不仅要求品种的生物产量高,还需抗病性强、病叶少,并能在乳熟期收储、品质好。在黑龙江省的西北部地区引进了高油115等8个品种进行比较试验,测定生物产量、成熟期、抗病性、品质等多项指标,经综合评价,筛选出较好的青贮饲料玉米品种主要有高油115、龙辐208,此品种适合在该地区大面积推广应用。表4,参2。  相似文献   

5.
玉米是我国人民的主要食粮之一,也是养殖业上的精饲料,因此对玉米的需要量越来越大,在不影响其它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生产的前提下,采取措施,增加玉米总产量,提高经济效益,是人们关心的问题。为了摸索出一套提高玉米产量最佳农艺措施,黄海农场1987年在五分场十九大队的北14号地第4田块南段,选用沈单4号玉米品种,应用“二次回归正交旋转设计”的方法,进行了大型的春玉米组  相似文献   

6.
论玉米高产栽培的土壤培肥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玉米的高产栽培技术体系中,土壤环境与植物营养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关系到玉米生产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因此对值得注意的一些问题作了探讨,旨在引起科技工作者、种田者及决策者的重视,探索我国玉米生产持续发展之路。参4。  相似文献   

7.
一种可通过计算机模拟、监测、预测庄稼种植、生长、品质、质量等全部生产过程的“小麦—玉米连作智能决策系统”日前在京通过专家鉴定。 应用这一系统可获得连作种植的最佳品种搭配和种植方案,实现智能决策。由中国农科院科技文献中心诸叶平研究员主持完成的这一智能决策系统应用人工智能技术、网络技术、模拟可视化技术、数据库技术来分析这两大农作物地区的农业资源利用、合理搭配作物品种、选择播期、优化水肥管理;系统应用系统动力学原理和模拟技术,首次建立了小麦—玉米连作系统模型、开发了其应用环境,应用者可在计算机和网络上…  相似文献   

8.
研究结果表明,与冬小麦--夏玉米平作相比,冬小麦--春玉米--夏玉米复合种植模式的生产优势度两年平均为:冬小麦:春玉米:夏玉米=0.36:0.20:0.44,春玉米的生产优势度偏低,提高春玉米对总产量的贡献是进一步挖掘复合种植模式增产潜力的可行途径;同时,复合种植模式的稳定系数两年平均为0.4690,提高55.44%,对外界环境的适应性明显增强,保持高产的稳定性更大。表2,参5。  相似文献   

9.
东北黑土区玉米优质与高产的限制因素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通过近年来对东北黑土区玉米生产现状的调查与玉米大面积高产试验示范项目研究的结果,找出影响了玉米质量和产量提高的限制因素,即:品种越区种植,新品种更新周期长,种植密度不合理,连作时间长,整地质量差,施肥不合理等,并将这些限制因子进行归纳分析,提出了进一步提高该区玉米产量与质量的有效措施,表1,参9。  相似文献   

10.
关于黑龙江省大豆提质增效的建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当前国内大豆市场发展动态,对世界大豆主产国商品大豆的销售价格和产品质量与我省地产大豆进行了对比分析,从优劣中找出差距,明确发展方向。提出加入WTO后,发展我省大豆生产的资源、经济、技术优势和潜力,明确了构建现代化大豆高新技术生产平台的重点技术。  相似文献   

11.
通过带型、品种和种植方式组合筛选了适于绿洲灌区应用的"高产高效"种植模式,研究了不同模式的生产能力和生理生态特性。结果表明,小麦/玉米‖洋芋(-洋芋)和新型小麦/玉米模式具有明显的增产作用,三大模式平均产量高于传统"吨粮田"11%,其中"三种三收"模式增产增效更为显著,推广价值较高。试验同时得出影响复合群体产量的因子顺序是小麦品种>玉米品种>种植方式,组分产量的突破口主要在生理特性方面。参试模式中最优组合是A3B1C3。表5,参3。  相似文献   

12.
发展名优特品种是近年来我国提出的发展农业战略,只有发展名优特品种,才能提高经济效益,占领国内外市场,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发展名优特品种要从品种选育、繁殖出发,建立生产基地。  相似文献   

13.
吉林省近50年粮食产量及作物结构变化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通过分析吉林省近50年的粮食产量变化趋势及粮食作物种植结构变化,可以看出吉林省近50年来粮食总产量呈"波动式"迅速增加;粮食结构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大豆、玉米、谷子和高粱四大作物"四足鼎立"的结构模式演变为目前以玉米占绝对优势的"玉米型"经济。分析了粮食总产量增加的主要因素和影响粮食作物结构变化的主要因素;指出吉林省粮食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图3,参10。  相似文献   

14.
探讨了灰色系统理论中优势分析法在玉米区试上的应用,该方法依据育种目标对所有参试品种作出的客观全面评价与各品种在每个区域上的实际表现相同,并由此鉴定出适应性、稳定性和丰产性最优的玉米新品种。同时,也为综合评价作物新品种找到一种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物元评判识别模型在作物育种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述了物元评判识别模型的建模方法,并将它应用于作物育种中,以评判玉米品种群各性状对产量影响大小为例,演示了该模型的实际应用过程,说明物元评判模型是一类优良模型。  相似文献   

16.
蔬菜生产受品种、气候、栽培方式等因素的影响,产品不耐储藏,有很强的秀节性。而蔬菜消费要求鲜嫩、品种多、供应均衡。多年来一直存在着生产与消费的不平衡。本采用系统动态仿真方法,以济南市蔬菜生产为背景,探索大中城市蔬菜生产、流通与消费问题,寻求实现多品种匀衡上市的途径。  相似文献   

17.
遮阴对不同品种玉米叶片形态和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盆栽方法研究了遮阴对不同玉米品种叶片形态和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全生育期遮阴条件下玉米叶片长宽比增大,叶生物量比和叶质量分数增大,叶面积比增大,比叶面积增大,比叶质量减小;各生育期玉米叶片光合速率随遮阴程度的加重降低幅度加大,玉米开花期叶片光合速率降低幅度大于大喇叭口期和灌浆中期;玉米叶片叶绿素a含量、叶绿素b含量、叶绿素总量增加,叶绿素a/叶绿素b降低。遮阴后叶绿素含量的增高,特别是叶绿素b含量的培加是玉米对低光胁迫的一种生态适应。图1,表2,参16。  相似文献   

18.
评价大豆品种适应性参数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豆品种的生态适应性是大豆在不同生态条件下,通过形态、生理和生化的变化协调自身的生长发育与环境之间关系的能力,是大豆品种与当地自然条件和耕作栽培条件相适应的反应。优良的大豆品种应该具有比较广泛的生态适应性,因而表现出在不同的生态条件下均能抗病虫、耐肥水、稳产高产的特性。这是选育大豆新品种(系)的主要目标。如何确切合理地评价大豆品种(系)的适应性,是育种工作和生产所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这就需要找  相似文献   

19.
通过两年四点定位对比试验,结果表明:麦/玉米-稻两旱-水比麦-稻-稻两水-旱的种植制度,明显影响土壤非毛管孔隙增加,土壤容重下降,土壤通透性提高,有利于土壤有机质的分解;玉米茬晚稻起发快,从土壤中吸收的养分量增加,表现穗数足、穗型大,两年平均较早稻亩增产14.9%,采用麦/玉米-稻种植制度的全年亩年产量可达到或超过麦-稻-稻。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1949年-1991年43年的统计资料分别计算了全县范围内的玉米产量波动,讨论其与农业气候灾害的关系,并且进行了定量分析,为进一步发展全县玉米生产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