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夏大豆高产栽培因素效应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结果表明,夏大豆密度及其底肥N、P2O5、K2O、农家肥的单因素产量效应和边际产量效应因条件而异。低密度高P2O5或高密度低P2O5高产,且该趋势不随其他肥料用量多寡而改变。K2O的各种效应产量随K2O用量增加而增加,且不因条件而改变,底肥高N低农家肥或低N高农家肥高产。当农家肥,P2O5,K2O用量低时,稀植底肥N对产量无显著影响,密植随底肥N增加而增产;当农家肥、P2O5、K2O用量高时,不论  相似文献   

2.
1987-1989年在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进行的有机肥与化肥配合施用对小麦面积包烘焙品质影响的定位试验结果表明:在施氮磷化肥187.5kg/,^2的基础上配合施用16500kg/hm^2绿级鲜草,8250kg/hm^2玉米秸和45000kg/hm^2有机肥,(2)面粉的吸水率较空白对照提高02%-0.6%。(2)面团形成时间较空白对照1-2.5分,面团稳定时间较对照提高0.5-2分。(3)马粪,化肥  相似文献   

3.
黑龙江省主要土壤供钾能力及钾肥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表明,黑龙江省主要土壤养分限制因子是N、P、K其次是S和Zn,此外,个别土壤表现缺Mg、B和Cu。在N、P、K及其它中,微量元素平衡施上,明确了钾肥在主要土壤和作物上的增产上的施用技术,为我省平衡施肥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通过多点多年田间试验,对黑龙江省化肥现状作了比较全面的分析,结果表明,黑龙江省目前农业使用化肥氮磷比例为1:1,全省平均施肥量145.53kg/hm^2,平均化肥增产6.6kg/kg粮豆,要实现本世纪末黑龙江省粮食总产量达3250万t目标,需化肥131.65万t,施肥量197.5kg/hm^2;实现下世纪2010年粮食总产达5000万t目标,需化肥184.65万t,施肥量277kg/hm^2;化肥  相似文献   

5.
本文在文献[1]研究P码波形自相关函数旁瓣结构的基础上,从P码波形导出了一类能实现低距离旁瓣的多相码“波形对”。在零多普勒频移的条件下,该类“波形对”能以少量信噪比损失为代价使脉压输出波形的主旁瓣比与码序列长度相等,也就是说,从主旁瓣比的角度讲,该类“波形对”可以等效为相应长度的多相巴克码波形。另外,我们还研究了该类“波形对”的多普勒特性,数字仿真结果表明,由P3或P4码导出的“波形对”脉压结果的主旁瓣比对多普勒不敏感,在fd=0~0.05B范围内,最大S/N损失为3dB,最小S/N损失为0.87dB,呈现周期性。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米氏机理速度方程进行了数学上合理的分析与推导,得到三处间化模式。以第一个模式作为示例,成功地应用了非线性最小二乘法-Marquardt方法对尿酶催化反应进行了数据扑合计算分析、所得结果K1,K2,K3,米氏常数和最大速度的平均值分别是5.2mM/s,3.5s^-1,6.2s^-1,1.89mM和1.23display status  相似文献   

7.
玉米不同垅作及群体结构对产量影响初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玉米三种垅作形式为主要内容,研究不同垅作的增产机制及相应的群体结构,提高玉米大面积连片种植的单产水平。试验表明大垅和大小垅种植方式具有保持和提高土壤温度、水分、抗旱抗涝的作用,同时适于密植,光能利用率高等老年,吡常规小垅玉米增产14.0%-22.85。适宜密度6-7万株/hm^2。图3,表2。  相似文献   

8.
亚麻施钾效果及施用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土壤养分状况系统研究方法,在摸清土壤养分限制因子前提下,平衡施肥。增施钾肥后原径增产3.4%~27%,长麻率提高,纤维强度提高15.3%~23.2%。  相似文献   

9.
大棚黄瓜嫁接栽培效果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黄瓜自根苗为对照,研究了以黑籽南瓜为砧木,“长春密刺”黄瓜为接穗的嫁接苗在大棚早春栽培中的采摘周期及产量变化。结果表明:嫁接苗长势及产量指标均高于自根苗;嫁接黄瓜瓜果膨大速度快,采摘周期比自根苗缩短1.5天,增产49.3%。黄瓜嫁接栽培是大棚黄瓜早熟的有效措施,具有较高的推广价值。图1,表3,参2。  相似文献   

10.
低平易涝地不良的耕层土壤环境,是作物高产稳产主要障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机械化三深带状耕作栽培模式,为作物生育和高产稳产创造了良好生态环境,改善了土壤不良理化性状和作物合性能,大豆增产15.1%、玉米增产17.6%,是改变低平易涝地低产面貌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1.
高速铁路客流量预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旭敏 《系统工程》1994,12(5):68-72
采用土壤盒栽和稻瘟病菌接种,研究了施用高效硅肥对水稻稻瘟病抗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高效硅肥,水稻叶瘟和穗瘟和病性指数分别降低50.5%%和26.8%;植株SiO2含量提高3-4倍,细胞壁增厚,全N、蛋白-N、非蛋白-N管含量减少,剑叶表现硅化细胞增加,而不施硅肥的则很少。统计分析表明:不稻植株SiO2含量与叶瘟、穗瘟的病情指数呈负相关,r=-0.9925和-0.683;水稻体内全N和非蛋白-N含  相似文献   

12.
PERSISTENCE IN A THREE SPECIES LOTKA-VOLTERRA PERIODIC PREDATOR-PREY SYSTEM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PERSISTENCEINATHREESPECIESLOTKA-VOLTERRAPERIODICPREDATOR-PREYSYSTEMCHENLansun;PENGQiuliang(InstituteofMathematics,AcademiaSin...  相似文献   

13.
OUTLIERSANDINFLUENTIALOBSERVATIONSINARIDGEMEANSHIFTREGRESSIONPANJianxin(InstituteofAppliedMathematics,YunnanProvince,Kunming6...  相似文献   

14.
小麦高产优质栽培综合农艺措施数学模型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以播期、氮肥、磷肥、农家肥和密度为试验因子,运用五因素五水平二次归正交旋转组合试验所得的资料,建立了春小麦晋2148产量,蛋白质含量,赖氨含量的回归模型,通过计算机模拟,筛选出了产量≥250kg/亩,蛋白质含量≥12.5%,赖氨酸含量≥0.4%的栽培措施优化方案为:播期3月20日-3月25日,施氮量6.52-7.64kg/亩,施磷量4.73-6.31kg/亩,农家肥施用量2148-2532kg  相似文献   

15.
施肥是作物增产的重要手段。尤其是化肥施用,已成为现代农业生产中一项重要的技术措施。据联合国粮农组织以及各国专家的估计,粮食增产量中,30%~60%应归功于化肥的施用。中国农科院土壤肥料研究所张夫道等统计分析了我国解放后三十年农作物产量后指出,我国粮棉总产水平与化肥氮磷钾施用水平呈极显著的正相关。但另一方面,随着化肥等商品能投入的增加,使农业对外界的依赖性越来越大。1987年我国化肥施用量已达8377万吨,比1980年增加57.5%。化肥投入要占农作物生产物  相似文献   

16.
PARALLEDOMAINDECOMPOSITIONALGORITHMSFORAGENERALIZEDSTOKESPROBLEM¥CHUDelin;ZHOUFangjun(DepartmentofAppliedMathematics,Tsinghua...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核电压力壳材料SA508-1a钢断裂韧性kIC的Weibull分布及对数正态分布的参数给出了四种不同的估计方法,并通过кодмогров检验和极大拟然比进行优选,确定该材料KIC的概率分布.最后求出该KIC转变曲线95%、99%可靠性的分布带,为该材料的可靠性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际参数.  相似文献   

18.
ONTAKEUCHIEFFICIENCYINTWOCLASSESOFSINGLE-PARAMETERTWO-SIDEDTRUNCATEDDISTRIBUTIONSLIANGHua(InstituteofSystmesScience,AcademiaS...  相似文献   

19.
1 TheStableMarriageProblemThestablemarriageproblem(SMP)hasbeenwelldescribedintheliterature.ItwasoriginallyposedbyGaleandShapley[1]andafterwardshasbeenextendedinvariouswaysbyMcVitieandWilson[2~5],Proll[6],Wilson[7],Itoga[8~10],Allison[11],andKreutzer…  相似文献   

20.
花生施用硅肥增产效果及其经济效益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花生施用硅肥研究结果表明:施用硅肥各处理比未施硅肥均有不同程度的增产效果,不同处理间差异达极显水平,且能增果增重,提高饱果率、出米率。每667m^2施硅肥30kg~40kg,增产效果极显,达20.03%~24.71%,增纯收益137.76元~168.80元,投入产出比为:1:11.48~1:10.55。表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