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黔西南晴隆—贞丰地区岩溶发育强烈,该地区岩溶以形成时期分为近代岩溶与古岩溶,近代岩溶出露地表而古岩溶大部分深埋地下.通过对该地区地表岩溶与钻孔揭露古岩溶发育特征统计,进而结合该地区地质构造进行深入研究.研究结果认为岩溶发育特征主要是地质构造作用控制:近代岩溶受构造作用影响发育强烈;古岩溶受构造作用影响深埋地下,岩溶发育作用停止.  相似文献   

2.
水资源利用的系统动力学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地区用水指标为基础,利用系统动力学方法研究了地区水资源利用系统.通过SD模型分析了地区水资源利用系统中的主要因素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确定了它们之间的定量关系,对地区用水的供需趋势进行预测、分析.通过应用实例,对某一地区的水资源利用进行模拟仿真,并分析了未来某些时期该地区水资源利用的状况,其结果对于该地区水资源利用系统的可持续发展的管理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内蒙古大兴安岭地处西伯利亚板块,大地构造为内蒙古大兴安岭褶皱系,地质以火山岩和花岗岩为主。大兴安岭根河地区位于大兴安岭-燕山中生代火山侵入杂岩带,地质构造的演变经历了漫长的时期。本文首先论述了根河区的总体地理特征,其次重点分析了根河地区地质构造演化的各阶段具体情况。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一个地区地质构造的分析,可以推测出该地区的构造应力场特征,进而分析该区域内构造力学成因,本文对平顶山向斜的地质构造进行了研究,得出了其形成和演化的构造力学成因。  相似文献   

5.
太原地区构造格局及其演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分析了太原地区地质构造的发育规律及成因联系。研究结果表明:中生代时期,太原东山、西山矿区连为一体,共同构成了沁水向斜的西北偶;太原盆地形成使太原东、西山分离,清交等断层下盘(上升盘)的掀斜作用,使西山地区形成了向斜构造,鄂尔多斯块体的逆时针旋转,使太原东、西山地区地质构造展布方位产生了差异。  相似文献   

6.
地球岩石圈的地质构造特征会引起地磁场异常,本文利用第六代CHAMP模型,得到滇西地区地磁异常分布图.通过对磁异常的描述和分析,对比该区的地质构造分区,发现两者之间存在着良好的对应关系,并进一步研究论证了滇西地区地磁异常主要由剩余磁化引起的.本文对研究该区的构造运动历史和还原该区的古地理分布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嵩山地区地质构造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嵩山地区地质构造比较特殊,文章利用褶皱波浪理论研究了嵩山地区地质构造的总特点,并分析了嵩山地区地质构造与其它地质现象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目的 对中国西部内陆干旱盆地及周缘绿洲、中部高原荒漠化区的阿拉善高原、内蒙古高原、鄂尔多斯高原、黄土高原以及东部呼伦贝尔高原进行荒漠化调查,分析地质构造背景对荒漠化的影响.方法 在广泛开展野外调研的基础上,分析区域环境与构造背景的内在联系.结果 青藏高原隆起对中国气候环境产生重要影响,并奠定了第四纪环境的空间格局.中国北方日益干旱,三北地区荒漠化的发生、发展与演化基于这样的大地质背景,并自始至终受大地质背景控制;荒漠化是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包括人类)相互作用的结果.结论 荒漠化区域的地质构造背景、岩土性质、地貌特征、水文地质状况、地表温度、湿度、空气动力学条件以及生物群落等等,与荒漠化形成、发展都有着密切的关系.人类活动始终是在特定的地质背景中进行,人类在荒漠化过程中扮演催化剂的角色.  相似文献   

9.
介绍了内蒙古克什克腾旗老盘道银多金属矿区地质构造,应用激发极化法探测该地区,并对探测效果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0.
利用热重法(TG)确定煤的活化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热重分析手段对煤从常温到燃点之间的氧化热解过程进行了研究.通过不同动力学机制模型函数分别对热重分析数据进行处理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煤炭氧化热解过程符合一级化学反应动力学机制,据此求出了活化能.结合算例求出了4种煤样的活化能.运用此方法确定煤的活化能快捷、方便.  相似文献   

11.
The coalbed methane (CBM) reservoir is the basic geological unit of CBM storing and CBM resource developing. The forming conditions of the CBM reservoir include coal thickness, coal rank, seam buried depth, caprock, and geological structure. The division of a CBM reservoir in the Huainan coalfield is mainly based on the geological structure form and seam buried depth. According to the Fufeng nappe and the secondary structures of Huainan syn-clinorium, seven CBM reservoirs are divided in the Huainan Coalfield, such as Caijiagang, and the dynamic mechanism of CBM forming is analyzed. The structural position where the CBM reservoir is located has the important controlling role on the features of CBM reservoir.  相似文献   

12.
太行山南缘的构造特征、区域演化史及应力场一直是众多学者所研究的热点。豫西焦作北山地区位于太行山背斜的东南方向,太行山山前大断裂由此穿过,造成该地区构造特征的复杂性。在对豫西地区的区域地质背景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大量野外构造现象调查,分析了豫西焦作北山地区构造的几何学特征;在此基础上,探讨了研究区的构造演化史及其动力学机制。研究结果表明:豫西焦作北山地区构造现象比较复杂,区域构造以断裂构造和宽缓波状褶曲为主,伴随发育许多拖曳褶皱、推覆构造、次级小断层等构造现象。显著的地貌标志、构造标志和地层缺失等地质现象都印证了凤凰岭断层的存在;研究区构造演化主要受燕山期的太行山背斜和凤凰岭大断层的控制。该研究完善了太行山南部山前断裂发育特征及其演化的基础地质资料,并对豫西地区构造控矿规律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3.
以火洛村古滑坡为研究对象,调查研究区地质构造和地形环境条件,查明滑坡山体的破坏现象和岩体结构,分析滑坡发育特征,建立山体地质结构模型,采用数值计算反演滑坡山体破坏的成因,探讨溃屈的诱导因素及临界动力强度。结论如下:滑坡于晚更新世中晚期形成,具有溃散性高速远程碎屑流的特点;斜坡底部软弱带及陡倾节理控制山体结构及滑坡发育特征,其对地震动力的响应显著;溃屈临界地震加速度为0.3 g。  相似文献   

14.
在目视解译的基础上,利用线性体统计分析和遥感图像数字分析工作站开展了进一步研究,不仅准确地圈定了浮图峪古火山机构,而且从遥感地质角度探讨了古火山机构的成因。研究结果表明:遥感统计分析和微机处理方法,不仅可以用于大区域的地质研究,同样可以用于较大比例尺、较高精度要求的小范围专题性研究。  相似文献   

15.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构建一个集城市地表、地上、地下多雏、动态空间信息于一体的大型综合性三维地质信息系统是解决当前我国城市发展所面临的一系列地质问题的关键,该系统集信息输入、数据库管理和三维地质数据可视化分析功能于一体,并在此基础上实现城市地质环境常规分析评价、动态监测功能以及城市地质信息的Web发布和增值信息服务.在具体实现时,采用多层体系结构建立系统的总体架构,充分利用C/S、B/S结构各自的特点和优势,实现对海量空问地质信息的高效处理。  相似文献   

16.
油气储层的研究领域广泛,包括从宏观到微观、从地面到地下、从静态到动态、从勘探到开发。其中,储层的非均质性是目前人们最关心的问题。储层表现为非均质性,从沉积方面看是由沉积格局的复杂性和成岩变化的多样性造成的。原地应力几乎对所有的岩性都有影响,因而引起地球物理数据、岩石物性、岩石强度和可塑性及其变形和断裂机理上的变化。储层地质学家设计了储层的地质模型,描述储层的三维结构,认识其静态和动态特征,指导油气勘探和开发。储集岩类型中的泥页岩、砾岩和火山碎屑岩也是不容忽视的。地球物理学是储层研究中的一种重要手段,其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17.
大同矿区地应力测量及其与地质构造的关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了研究大同矿区在煤炭开采过程中煤和瓦斯突出形成的冲击地压、采矿工程围岩破坏等动力灾害的形成原因及其防治对策,采用改进型CSIRO空心包体应变计,对大同矿区进行了四个测点的应力解除测量实验以及室内温度标定和围压率定实验.根据实验结果,利用地应力计算机程序优化求解出每个测点地应力张量,再结合矿区地质构造分析地应力与矿区地质构造的关系.通过研究,获得了大同矿区的地应力分布规律及其与地质构造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针对新民油田特低渗的特点,通过动、静态相结合的方法分析特低渗透油藏剩余油的主要控制因素,在此基础上,再利用地质建模的方法分析影响剩余油分布的静态因素和动态因素,得出主要静态影响因素为构造和沉积相;主要动态影响因素为注采井网类型和压裂射孔层位。利用动态生产数据分析、静态影响因素分析和储层三维建模技术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西垒民23区块剩余油分布进行详细研究,研究表明民23区块第4.2地质单元复查出未射孔井5口  相似文献   

19.
大柳树坝址岩体松动机制物理模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柳树坝址区存在大面积、大范围的岩体松动现象。为进一步研究岩体松动的成因机制,在详细调查区域地质背景条件及区域地震动力作用基础之上,提出了地震动力作用与岩体松动现象的内在联系,同时又通过模拟试验进一步证明大柳树坝址区存在的大深度、大范围岩体松动与历史上该地区发生的强烈地震具有密切关系。因此在目前的工程地质条件下,一旦发生较大规模的地震活动,坝址区所遭受的破坏程度会更大,对拟建的水利工程将产生严重威胁。  相似文献   

20.
本文根据K形构造形成演化的一般规律和相应的力学理论,建立了张性和压性断裂盆缘盆地中的K形构造的力学模型,并应用弹性大挠度板理论和非线性有限元方法,对所建立的张性和压性断裂盆缘盆地中的K形构造力学模型做了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以及实际地质构造均较为一致.表明提出的模型假设是合理的,从而对K形构造形成的机理在力学上给出了恰当的解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