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词是音义结合的符号,是语言的基本存在单位.因此,词语修辞便成为人们最基本的修辞活动之一。 词语修辞在我国有悠久的传统,古人一般把词称作宇,所以词语修辞又叫炼字。 在长期的言语实践活动中,古人深切地体会到用字对立言造语的重要作用。刘勰在《文心雕龙·章句》里指出:“夫人之立言,因字而生句,积句而成章,积章而成篇。篇之彪炳,章无疵也;章之明靡,句无玷也;句之精英,句不妄也。”这就从词、句、章、篇的相互联系中突出了词的基础地位与作用:既然词、句、章、篇是由小至大递为条件的,那么,用词作为吐语行文的第一关,其得失、妍蚩、巧拙对整个言语作品的影响就必然是直接的、巨大的——  相似文献   

2.
形象思维是文艺创作中的普遍规律。在古代浩如烟海的文艺论著中,就有不少著作接触到这个问题,对它进行了可贵的探索。我国第一部重要的文艺论著《文心雕龙》,就是在这个方面卓有成就的著作。它在《物色》、《神思》等篇对形象思维的一些特点作了论述。特别是《神思》篇,可以说是我国古代文论中关于形象思维论述得比较好的一篇。《文心雕龙·神思》是探讨创作构思问题的。刘勰总结了前人创作经验,意识到文艺创作构思时思维形式的特殊性,因此,他对艺术思维形式的特征进行了论述。当然,生活在一千多年前的刘勰,不可能用“形象思维”这一科学的术语来表述。但从他的具体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实际上接触了形象思维的一些基本特征。这是刘勰在我国文艺理论史上可贵的贡献。  相似文献   

3.
一、《神思》的内容及对“神思”的不同解释“龙学”界历来十分重视《文心雕龙·神思篇》的研究并把它置于相当高的地位。国内的一些学者认为,“《神思》篇是《文心雕龙》创作论的总纲,几乎统摄了创作论以下诸篇的各重要论点”。日本学者安东谅也说过:。“如果说《文心雕龙》有划时代的独刨性,是在下篇,可以把下篇开头的《神思篇》作为本书的枢纽来考虑”。《神思篇》的这一地位,正是它所涉及的内容范围决定了的。在这不足千字的  相似文献   

4.
在《文心雕龙·通变》篇的研究中,常见到以下三个流行的观点:(一)认为刘勰的“通变”说系出自《易·系辞下》的“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二)认为“通变”之“通”系指“设文之体有常”;(三)认为“通变”即相当于今天所谓继承与革新。笔者在阅读《通变》篇的过程中,对上述观点产生了一些疑问,特提出自己的拙见,以就教于诸前辈和各位读者。  相似文献   

5.
《九章》是屈原一组诗篇的总题,朱熹说是“后人辑之,得其九章,合为一卷,非必一时之言”(《楚辞集注·〈九章〉序》。下引文不注者同),证之各篇所写的地点和内容,此言得之。这就纠正了王逸“屈原放于江南之野”,“复作《九章》”(《楚辞章句·〈九章〉序》。下引文不注者同)之说。惜朱熹虽正确知其“非必一时之言”,却未予进一步探求其言之先后,仍本王逸《楚辞章句》所列的《九章》篇次,作:  相似文献   

6.
《汉书·李寻传》与纬学的兴起李学勤最近读到山东大学牟世金先生的遗著《文心雕龙研究沪,深有获益,如论《正纬》、《辨骚》何以列入五篇“文之枢纽”以内,殊为详尽。《正纬》历来较少受人注意,于此得到阐扬,尤其重要。所说:“《正纬》篇谶纬并论,而谓‘通儒讨核,...  相似文献   

7.
汉乐府札记     
班固《汉书·礼乐志》说:“至武帝定郊祀之礼……乃立乐府采诗夜诵。”同书《艺文志》说:“自孝武立乐府而采歌谣。”由于有这两条记载,后来便有人认为乐府是在汉武帝时才建立的,如刘勰《文心雕龙·乐府》篇便说:“武帝崇礼,始立乐府。”颜师古在注《礼乐志》那条材料时也说:“始置也,乐府之名盖起于此。”但《汉书·礼乐志》另有一条记载说:“孝惠二年,使乐府令夏侯宽备其萧管。”司马迁《史记·乐书》也有一条材料说:“高祖崩,令沛得以四时歌舞宗庙,孝惠、孝文、孝景无以增更,于乐府习常隶(肄)旧而已。”这又说明乐府之名在武帝前早已有之了。于是又有人认为班氏所记,显然自相牴  相似文献   

8.
<正> 《孟子·告子下》第十五章,是启人心志,激人奋进,且为人熟知,对后世影响颇大的一篇文言文。文章的前半部分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增)益其所不能。 这段文字,事理鲜明清晰,语意连贯流畅,句式和谐匀称,故人们誉之为“脍炙人口”,诚不为过。本来,这段文字与现代汉语在沟通上并无大的障碍,作为后人,我们理解它也并不为  相似文献   

9.
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中独具匠心地阐述了“神思”极其丰富的内涵。神思首先关乎想象。晋宋间人宗炳《画山水序》曰:“圣贤映于绝代,万趣融其神思。”晚年宗炳因年老无法登临山川,便画成山水图“卧以游之”,他认为这样同样可以领略山川风光,甚至比真景物还要幽渺深远。他说的“神思”显然含有想象的意思,因为他的“卧游”主要是要依靠想象的。与刘勰同时的萧子显在《南齐书·文学传论》中也说过:“属文之道,事出神思,感召无象,变化不穷。”刘勰《神思》篇说神思的功能是“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  相似文献   

10.
屈原创作的《楚辞·九歌》十一篇,其中大多是恋歌。人们赏析这些抒情短章时,都不禁要赞誉它怡情悦性的爱情描写,这是一束永远惹人喜爱的独特无比的鲜花!自从王逸为《楚辞》作注一千多年来,由于考古识古之难,加上诗无达诂,人们对《九歌》的研究和赏析难免歧义蜂生。有鉴于此,笔者认为,《九歌》中的爱情描写集中地反映出屈原创作在巫楚文  相似文献   

11.
意象,这一术语,最早可上溯至《易经·系辞》:“圣人立象以尽意。”刘勰在《文心雕龙》的《神思》篇中曾明确提到:“窥意象而运斤.”司空图在《诗品》的《缜密》篇中也谈到:“意象欲去,造化已奇。”此后的诗论家便对这一术语普遍使用起来。“意象”成为“表意之象”。然而,现代中国诗歌所广泛运用的“意象”,并不是对古代“意象”这一术语的简单沿袭,实际上已注入现代心理学的内涵.西方心理学中有jmase一词,意为外界事物在头脑中留下的影象。我们一些学者便借用了这一古术语.把它译成“意象”。(也有译成。“心象”的)在心理…  相似文献   

12.
苏联著名作家伊里亚·格里戈罗维奇·爱伦堡于1954年5月在《旗帜》杂志上发表了中篇小说《解冻》,它立即引起了国内外文学界和广大读者的瞩目。当时的苏联文艺批评界对此小说提出了尖锐的批评,认为它对苏联生活,尤其是对艺术界的生活作了歪曲的描写。而小说在同年9月以单行本发行的时候,当天即被抢购一空,在国外也是不胫而走,广为流传,并成为一个时期的文学,即“解冻”文学的代表作。  相似文献   

13.
莫伯桑的《项链》是一篇杰出的短篇小说。它历来被视为短篇小说的典范之作,在许多国家里,它被编入大中学校的教材;不同编者选编的《世界最佳短篇小说集》,它也是当然的入选之作。《项链》成功的奥秘何在?这是短篇小说创作者和评论家都关心的问题。本文拟从艺术结构上谈谈它的成功之处。“奇特的脚需要奇特的鞋”(索尔·贝娄语),从相对意义上说,每一部艺术作品的内容都是奇特的脚,它们都必须穿上奇特的鞋——即找到与之相适应的独特的表现形式。《项  相似文献   

14.
《毛诗·周南·关雎》主题思想的再认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毛诗·周南·关雎》主题思想的再认识刘操南1、绪言《毛诗·周南·关雎》是列入《诗》305篇中的第一篇,也是“周南”和“风”的第一篇。它和“小雅”的第一篇《鹿鸣》、“大雅”的第一篇《文王》和“颂”的第一篇《清庙》,古称“四始”。这样的编次,司马迁曾说是...  相似文献   

15.
“原道”出自我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文学理论家和批评家刘勰的文学理论巨著《文心雕龙·原道》篇,是刘勰文学评论的一个极为重要的观点。古今曾有不少专家、学者对之进行过多层次、多角度、多方位的研究和论述,本文仅从写作学这个角度,对“原道”在中国古代写作理论中的意义和影响试作探讨。《文心雕龙》体大思精,是最早形成较为完整的中国古代写作理论体系的一部巨  相似文献   

16.
关于《豳颂》,历来颇有争议,依据《周礼·春官·籥章》有关“豳颂与蜡祭关系”的记载,并结合《礼记·郊特性》、《月令》诸文有关“蜡祭”的记载及郑注孔疏的解说,自认为《诗经·小雅》中《楚茨》等四诗即为《豳颂》。据此,对《楚茨》四诗作相关的考释。  相似文献   

17.
刘勰《文心雕龙·明诗》说:“宋初文咏,体有因革,庄老告退,而山水方滋,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力而造新。”《物色》又谓:“自近代以来,文贵形似,窥情风景之上,钻貌草木之中,吟咏所发,志惟深远;体物为妙,功在密附。故巧言切状,如印之印泥;不加雕削,而曲写毫芥,故能瞻言而见貌,即字而知时也。”大多数人认为这是对以谢灵运为代麦的山水文学的概述和评议。梁钟嵘《诗品》卷上,谓谢灵运“其源出于陈思,杂有景阳之体,故尚巧似,而逸荡过之,颇以繁富为累。蝶谓若人兴多才高,寓目辄书,内无乏…  相似文献   

18.
《剧史新说·自序》陈多在这本集子里收了24篇论文,依其内容,分为《古剧考论》、《元明清戏曲谈丛》、《李笠翁研究》三编,而总名之曰《剧史新说》.在订下了这个书名之后,倒有些担心了.会不会有的读者在只看到书名而尚未统览全书之前,以为是借“新说”之名以炫世...  相似文献   

19.
《文心雕龙》中50多次用到“巧”字,涉及到练字、炼词、章句、篇章等多方面的写作技巧,构思立意,想象思维之敏捷、碰巧、细巧等多种涵义,内涵丰富多彩,运用灵活得体,是《文心》中又一个重要的概念。  相似文献   

20.
我国古代诗歌等文学作品,大多具有声韵之美,譬如《诗经》中的大部分诗音韵就很和谐。刘勰曾说:“诗人综韵,率多清切。”(《文心雕龙·声律》),至于《楚辞》、汉乐府民歌,乃至五七言古诗,都是比较讲究声韵的。这说明诗人们对作品的音韵美早就注意到了,只是魏晋以前还未有人从理论上加以总结和探讨,这正如南朝陆厥在《与沈约书》中所说:“故愚谓前英已早识宫徵,但未屈曲指的若今论所申。”对声韵问题从理论上加以总结探讨,则始于魏晋。当时已出现过一些音韵学的专著,《颜氏家训·音辞篇》说:“孙叔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