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人工地震采油是通过地面可调频振源进行一定频率的振动,产生振动波,在油层发生一系列的波动效应,达到增产增注目的的一项物理法采油技术。主要对该技术的增油机理以及在辽河油田兴隆台采油厂的现场应用情况进行了评价,得出了结论。  相似文献   

2.
自振采油技术是利用油管柱的弹性伸缩能量,在油层部位通过自振振盘产生低频振动波达到净化油流孔道,解堵增渗的振动效应,也改善了油层流体的渗流状态,降低原油的粘度,起到降水增油的物理作用。通过分析自振采油技术的作用机理、设计原理,计算自振装置产生的最大冲击力、冲洗流量、冲洗速度,证实了该技术的实施,可减少冲程损失,提高泵效,又可加强油层的脉动压力。经现场应用12口井表明,此项技术平均单井增油幅度42%,有效率91·7%,是高含水期油田的强化生产、油井增产、提高采收率的高效开发新技术。  相似文献   

3.
油井的地下油层大多有多个,每层的地质物理条件差异很大,而且每个油层都是独立、封闭的储油体,这是由形成油层的地质条件不同造成的。就同一注水井而言,以同一压力注水,某些层段可能大量进水,某些层就可能进水少甚至不进水,导致不进水的油层里的油驱替不出来,造成采油死区,使产油量下降。为了使各油层注水注量合理、注水均匀,提高各油层...  相似文献   

4.
为降低稠油热采成本,以燃烧原油生产蒸汽进行热力开采的开发方式需要改变,同时需要减少注入水对油层造成的冷伤害,因此开展了干热岩辅助采油可行性研究。干热岩辅助采油技术是利用干热岩抽取地下热能加热油层,以降低原油粘度、提高原油流动能力。在技术配套方面,无论钻深井,还是稠油热采技术,都是成熟的。干热岩的热能源于核幔边界的地热,分布广泛、清洁、可再生。研究表明,干热岩辅助采油技术针对性较强,是对现有蒸汽吞吐+蒸汽驱热采技术的有效继承,技术上具有可行性,并有可能推动相关技术的发展,符合中国节能减排的基本国策。建议在有利区块率先开展先导试验。  相似文献   

5.
油层伤害问题的研究概况与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研究油田开发过程中的各种油层伤害问题 ,通过分析油田开发中存在的油层伤害的各种类型和机理 ,对钻井、完井、生产、修井、二次采油、三次采油、增产增注措施等各开发阶段各项作业中潜在的油层伤害及解决方法作了系统的总结 ;其次 ,介绍了国内外在该领域内的研究方法、途径、研究现状及新技术的发展状况 .研究表明 :在油田开发过程中 ,油层污染问题是非常普遍的 ;因此在油田开发的各环节 ,采取严格的油层保护措施 ,准确地诊断伤害类型和原因 ,并选取有效的解除油层污染和堵塞的措施 ,对于高效开发油田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油层伤害问题的研究概况与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了研究油田开发过程中的各种油层伤害问题。通过分析油田开发中存在的油层伤害的各种类型和机理,对钻井、完井、生产、修井、二次采油、三次采油、增产增注措施等开发阶段各项作业中潜在的油层伤害及解决方法作了系统的总结;其次,介绍了国内外在该领域内的研究方法、途径、研究现状及新技术的发展状况。研究表明:在油田开发过程中,油层污染问题是非常普遍的;因此在油田开发的各环节,采取严格的油层保护措施,准确地诊断伤害类型和原因,并选取有效的解除油层污染和堵塞的措施,对于高效开发油田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用模型组合实验研究注水油层驱油效率的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解决油层注水时层间非均质性对油田开发的影响 ,用油层岩心制作的真实砂岩微观组合模型实验 ,研究了注水对油层驱油效率的变化情况。实验表明 ,在合并注水层段中高、低渗油层驱油效率的变化规律为 :随注水的继续 ,好油层驱油效率越好 ,差油层驱油效率越差 ;非渗透性夹层的存在能控制注入水的层流性 ,对提高驱油效率有益。探讨了在透镜状砂岩体不同部位注水时驱油效率的特点 ,认为在透镜状砂体边部注水、中部采油 ,高于中部注水、边部采油的驱油效率  相似文献   

8.
二氧化碳三元复合吞吐采油技术在杜84区块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曙光油田杜84区块兴隆台油层超稠油油藏热采开发的具体情况,成功应用二氧化碳三元复合吞吐采油技术,该工艺技术有降粘,提高油层能量,增强原油流动性和调整油层纵向吸汽剖面,提高油层纵向动用程度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山东省物理法采油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是2011年12月经山东省科技厅批准建设(以下简称"中心"),以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为基础,联合山东拓普石油装备有限公司共同组建的。中心主任为郭文跃教授。中心根据国内外物理法采油技术发展趋势、国家和山东省石油装备产业技术政策,围绕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目标,结合东营市石油装备产业发展现状,以现有的产业优  相似文献   

10.
深层分支水平井技术在吉林油田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近十年来,随着油气井钻井技术的不断进步,定向井、水平井技术已经逐步显示出它们的技术优势,并成熟应用于油气井的开发.分支井作为20世纪初提出的又一复杂形状井型,是水平井、侧钻井技术的集成和发展,是继水平井之后又一项钻井新技术,它适用于各种油气藏,不同分支井可以分别开采相同或不同的油层,能够有效地提高采收率和采油速度,同时可以大大降低采油成本,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介绍了深层分支水平井钻完井技术在吉林油田长深D平-井中的现场应用情况.长深D平一井的成功实施为长深井区下部深层气藏高效开发提供了一条新途径,对指导松辽盆地深层分支水平井钻井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层内纵向非均质性对稠油油藏剩余油分布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渤海某油田层内纵向非均质性严重,导致低渗透层动用程度低,影响油藏的高效开发。根据非均质油藏地质特征,利用人造物理模型制作技术制作二维物理模型,进行水驱油实验,从而明确纵向非均质性对剩余油分布规律的影响。实验表明:水驱采收率的高低主要取决于层内纵向非均质性,平均渗透率对它影响相对较小;相同级差、不同渗透率条件下,无水采收率和水驱采收率都随着渗透率的增加而增加,但增幅不明显;相同平均渗透率、不同级差条件下,无水采收率和水驱采收率都随着级差的增大而减少,变化幅度明显。  相似文献   

12.
A 油田在纵向上储层多,且各油层物性相差悬殊、流体性质各异、储量分散。油田在笼统注水或多层合采开
发过程中,势必会受储层非均质影响,逐渐暴露出注入水单层突进、含水上升快、储量动用程度不均、各层采出程度不
等、油藏采收率低等问题。如何提高此类纵向非均质油藏的采收率是当前所面临的重要问题。以油藏数值模拟技术
为手段,根据A 油田均质模型进行了多层合采条件下层间干扰的单因素以及复合因素的敏感性分析,并针对油田实际
非均质模型进行了不同开发方式下储层动用特征、开发效果评价以及开发指标对比,推荐了该油田切实可行的开发技
术方案、提出了指导类似油田开发的技术策略和措施。  相似文献   

13.
底水稠油热采温度场影响因素物理模拟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高温底水物理模拟实验系统,以渤海LD底水油田为例,依据目标层位的储层特征,填物理模型,开展高温底水物理模拟试验研究。模拟研究了热水驱和蒸汽驱、直井和水平井、注蒸汽温度、水平井井筒距底水距离条件下温度场的变化特征。实验研究结果表明,热采驱替方式、井型、水平井筒的位置、注蒸汽温度对底水稠油油藏热采时温度场的形成发育都有明显的影响。温度场的变化决定稠油油藏中油层被加热的范围,影响着底水稠油热采开发效果。利用高温底水物理模拟研究热采温度场的实验技术可为渤海底水稠油热采开发方案的制定提供技术支持,可推广应用在渤海底水稠油热采开发的研究中。  相似文献   

14.
胜利油田注空气二次采油技术评价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注空气技术已被成功应用于不同类型油藏以提高采收率。对注水困难的低渗透油藏来说,注空气取代注水进行二次采油以及注空气/空气泡沫进行三次采油都将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针对注空气驱油机理和工艺特点,通过一系列实验和油藏数值模拟,研究低渗透油藏注空气提高采收率的机理及其应用。针对胜利油田低渗透轻质油藏目标区块,采用小型台架氧化反应器(SBR)进行原油氧化实验,并利用驱替装置进行氮气驱和空气驱的对比实验,评价了原油的氧化特性及空气驱的驱油效率,给出了原油-空气低温氧化动力学参数,为数值模拟提供基础数据。最后运用油藏数值模拟热采模型对注空气过程中氧化反应的热效应提高采收率进行了预测。  相似文献   

15.
针对热采后期开发效果受限的边水稠油油藏,提出热采吞吐后转化学冷采的开发方式,利用高温高压三维物理模拟系统进行了边水稠油油藏物理模拟实验,研究了边水影响下蒸汽吞吐过程的温度场、转化学冷采前后的生产动态特征。结果表明,蒸汽吞吐开发边水稠油油藏的过程中,受边水侵入的影响,油层加热范围呈非对称状,随着吞吐周期的增加,边水附近的油层加热范围明显不断缩小,逐渐形成水窜通道,使得水侵区域附近的油层动用变差;油层加热范围与边水的侵入相互影响,相互制约。降黏剂起到乳化降黏、减缓水侵的作用,结合水侵规律,合理利用边水能量,转为冷采开发可提高34%的采出程度。同时,利用数值模拟确定了该技术所适用的油藏范围。该研究成果对边水稠油油藏的开发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依据毛管数理论,传统观点认为界面张力越低,采收率越高,因此超低界面张力一直是评价表面活性剂界面活性的重要指标。基于并联岩心物理模拟试验研究了界面张力与提高采收率的关系,发现非均质油藏条件下低界面张力体系采收率高于超低界面张力体系。通过室内试验研究驱油体系形成乳液状态及粒径分布规律,揭示采收率与乳液粒径之间的关系。研究认为,低界面张力体系形成的乳液液滴粒径与高渗透层喉道尺寸匹配,能够有效封堵高渗透层,迫使更多注入液转向进入低渗透层,在扩大波及体积的基础上提高洗油效率,因此低界面张力体系比超低界面张力体系具有更好驱油效果。  相似文献   

17.
多油层叠合区压裂水平井立体开发技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多油层叠合区在国内外各大油田均有不同程度的分布,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油藏尤为发育。当今水平井开发技术在国内外已经取得了很大进步,但常规水平井开发多油层叠合区时,如何一次性提高储量动用程度和油藏采油速度又成为一个难题。主要针对鄂尔多斯盆地多油层叠合发育区如何一次性经济高效提高储量动用程度和油藏采油速度的问题,研究提出了双层平移式水平井立体开发技术,并通过油藏工程、数值模拟和矿场实践的方法论证该技术的可行性。结果表明,水平井立体开发技术既能提高纵向储量动用程度,又能减少注水投资,提高注水效率和油藏整体采油速度;单井增产幅度大,油藏渗流能力强,注水井分注效果明显,递减期时间较直井开发短。  相似文献   

18.
平面非均质性对剩余油分布规律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为了明确储层平面非均质性对剩余油分布规律的影响,运用人造物理模型制作技术制作了三维物理模型,并用恒速法对不同的三维平面非均质模型进行水驱油试验。实验发现:注入井位于垂直沉积相带的驱油效果优于注入井位于沿沉积相带;注入井位于中低渗层时调整井网增产效果明显;井网垂直沉积相带低注高采总注入PV数比其他方案少,且采出程度最高。测定不同时刻电极的电阻率,利用双狐软件画出不同平面非均质模型剩余油分布情况。测定结果表明,平行沉积相带布井方式,注入井布于高、中渗层时,水驱剩余油主要分布在低渗带处;注入井布于低渗层时,剩余油富集在注入井对角处。垂直沉积相带布井方式,注入井位于低渗时,剩余油分布较均匀,无明显的剩余油富集区,模型全部波及。注入井位于高渗时,剩余油主要分布在低渗相带,是剩余油进一步挖潜的主要目标。  相似文献   

19.
陈涛平  毕佳琪  赵斌  孙文 《科学技术与工程》2020,20(27):11067-11073
针对低渗-特低渗油层CO2-N2复合驱提高采收率,以大庆外围YS油田的特低渗透油层为背景,进行了数值模拟和物理模拟两方面的研究。利用CMG数值模拟软件GEM模块,建立了一维长细管、均质、非均质理想模型及五点法井网单元模型,分别对CO2-N2复合驱的驱油方式、影响因素、五点法井网单元模型下的段塞组成进行了模拟计算及分析。与此同时,在室内分别选用30 cm长的低渗透、特低渗透天然岩心,各进行了5种不同驱替方案的实验研究,确定了CO2-N2复合中CO2合理段塞尺寸及驱油效果,并验证了数值模拟计算的可靠性。研究结果表明,低渗-特低渗透油层CO2-N2复合驱不宜采用CO2与N2混合驱方式,而应采用一次注入合理的CO2段塞(约0.3PV)+N2的段塞组合驱方式,这样不仅可以减少CO2用量,而且可以充分发挥CO2与N2各自的优势,获得优于全部注CO2驱的驱油效果;且油层渗透率越低、渗透率级差越小或长厚比越大,越有利于提高CO2-N2复合驱采收率;厚度小于井距1%的油层也有利于CO2-N2复合驱提高采收率。  相似文献   

20.
介绍了油区的地质概况、油藏特征、生产现状和开采特点 ,系统地分析总结了该油区的钻井、完井、井下作业和采油工艺现状 ,提出了配套的采油工艺设想 .该油层物性和原油性质好 ,初期单层开采可获较高的阶段产量 ,开采方法以溶解气驱加边水驱为主 ,急需研究能量二次采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