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中国科技成果》2014,(9):50-51
随着遥感技术的快速发展,各种星载、机载(有人机和无人机)遥感技术和数据源得到日益丰富,并在汶川等特大地震灾害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遥感反映震害的能力,信息获取与处理的效率,遥感提取的震害与实际震害的对应关系等,均缺乏系统的研究,限制了遥感在实际地震应急救援中的应用效果。通过开展国际合作研究,解决地震应急应用中遥感信息获取、分析处理、震害定量提取与评估中的理论、方法、模型和软件化问题,拓展各种遥感手段在地震应急中的应用,对提升地震应急能力和实际减灾能力,具有重要的科学研究意义和防震减灾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中国科技成果》2014,(4):11-12
根据国家对防震减灾工作的要求和国家防震减灾规划,针对地震部门业务工作的强烈需求,“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地震防御与应急救援技术研究》重点研究地震区划、重大工程地震参数确定、地震灾情快速获取与评估、救灾指挥等方面的关键技术和地震废墟搜索设备。该课题是《地震防御与应急救援技术研究》项目的首个课题。  相似文献   

3.
汶川地震灾区次生地质灾害航天遥感应急调查与综合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5.12汶川特大地震诱发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和地裂缝等次生地质灾害导致地震灾区对外交通、通讯中断,灾情小明。为尽快给国家各部门救灾提供第一手资料,在国家相关部门直接领导下,中国地质调查部门紧急组织了全国12家单位60余名科技工作者,在50多天的时间里不舍昼夜,及时提供了大量调查数据、专题报告和图件,为救灾工作、为灾害损失评估工作和灾后重建工作提供了依据,实现了多类型遥感信息的多学科全方位应用,完成了科技救灾的使命。  相似文献   

4.
车载多传感器集成快速数据获取与处理系统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地表空间数据获取与处理是测绘工作中的关键技术。提高数据获取与处理工作的效率是非常重要的。新型的多传感器技术可应用于组建快速的数据获取与处理系统。在国家863计划的支持下,本课题利用先进的定位定姿传感器、激光扫描传感器和数码影像传感器,研制开发了一个用于空间数据快速获取与处理的车载移动测绘系统(MSMP)。本文对MSMP系统的研究内容和技术特点进行了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5.
《中国科技成果》2013,(5):32-33
安县位列“5·12”汶川特大地震第七个极重受灾县,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四川安县地震灾后重建现代农业技术研究”的科技援建任务(专项资金400万元)给四川农业大学等四个单位构成的课题组。课题组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循环经济为理念,以生活、生产、  相似文献   

6.
《中国科技成果》2011,(12):35-36
当前,各国政府高度重视信息化技术在应急指挥中的应用,积极推动应急指挥过程中预测预警、风险评估、应急调度、决策优化、模拟演练、仿真再现等多个环节的信息化,为突发公共事件的预报、监测、处置、善后处理与评估提供快速、可靠、科学的信息保障.  相似文献   

7.
《中国科技成果》2013,(23):17-17,23
该课题的研究目标为:①自主研制几种地震现场急需的、适合我国国情的、适用于我国结构特点的灾情监控、人员搜寻、建筑物快速鉴定等专用仪器装备,填补国内地震应急救援装备研制的技术空白,为今后大规模生产相应装备奠定前期技术基础;②研制基于模拟现场建筑物破坏场景的救援技术系统,为开展救援培训和现场救援方案制订奠定基础;③制定现场救援技术标准与救援行为系列规范,为规范地震现场救援工作的程序、提高救援工作的效率和评价救援能力体系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中国科技成果》2014,(4):25-25
研究在多种终端上实现灾情信息空间化,并以二维、三维多种模式提供可视化界面,多模式之间实现一体化的集成显示。接收并管理灾害应急救助现场获取的灾情数据,指挥中心可通过后台环境,对现场数据进行正确识别,并在真三维大屏幕立体融合可视化环境下实现灾情信息空间化互动显示和模拟,为灾害救援决策提供有效的依据和及时的辅助信息。  相似文献   

9.
<正>危险源和风险源探查是科学开展应急救援的基础性工作,到目前为止,基本已在全国进行了一轮普查,为风险防范和灾后救援提供了重要参考数据。2023年5月12日是汶川地震十五周年,也是第十五个全国防灾减灾日。过去十五年,中国在抗震防灾方面做了哪些新探索?在汶川地震十五周年前夕,记者采访了曾深度参与汶川救灾工作的专家高孟潭。高孟潭为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特聘专家,中国灾害防御协会高端智库专家,  相似文献   

10.
<正>汶川地震期间,当时国内的地震预警规模是什么水平?震后15年来,国内地震预警又发生了哪些变化,我们应该如何更好地预防地震?时间回到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近7万人遇难。地震当天,还在海外工作的四川人王暾在网上看到了消息。他隔了十几个小时才打通父母的电话,知道家人平安。“就像各行各业的人都在结合自己的专业和财富,力所能及为灾区做点什么,作为科技人员,我在想能够做什么。”王暾留意到国内地震预警的空白,他准备出钱、出自己这个人,回国研发地震预警系统。  相似文献   

11.
<正>“我们坚守岗位,能得到大量数据供研究人员使用,为相关部门决策提供参考,在灾情来临的时候,为更好地开展抗震救援提供依据。坚守地震监测一线,守护的是千家万户的安全。”天津蓟州山区南麓,三排坐落于山腰的白色小楼显得格外醒目。这里是有着“津北第一台”之称的天津市地震局蓟州监测站。从1975年选址建设至今,这里为国家地震监测预报工作提供了大量宝贵数据。  相似文献   

12.
通过防雷检测设备和服务内容集成及系统软件的开发,研发了“防雷综合检测自动生成与现场应急指挥系统”,实现了防雷技术服务的自动化、集约化、标准化、信息化,提高了应对重大雷击事故应急服务能力。详细介绍了该系统的设计思路及其运行流程,以及数据库系统和应急通信技术在本系统中的应用,阐述了重大建设项目中应用效果,展望了该系统在防雷技术服务领域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3.
《中国科技术语》编辑部: 2008年5月12目,中国四川汶川地区发生了8.0级地震,并引发了一系列的地质灾害,堰塞湖灾害就是其中之一。但在新闻报道中,笔者发现一些媒体主持人、播音员、记者在播报“堰塞湖”时,有几种不同的读法,  相似文献   

14.
《中国科技术语》编辑部: 2008年5月12目,中国四川汶川地区发生了8.0级地震,并引发了一系列的地质灾害,堰塞湖灾害就是其中之一。但在新闻报道中,笔者发现一些媒体主持人、播音员、记者在播报“堰塞湖”时,有几种不同的读法,  相似文献   

15.
“无人机遥感载荷综合验证系统”项目是国家科技部门针对我国对地观测技术与应用快速发展中载荷航空飞行验证环节缺失的问题,在“十一五”期间部署的国家863计划重点项目。该项目通过改造两架无人机系统、研制两套基本载荷系统、建立南北两个验证场,研发遥感数据处理与科学分析系统及相关验证辅助支撑系统,形成一套无人机遥感载荷综合验证业务运行体系。  相似文献   

16.
长期以来,我国各地面临日趋严重的水环境问题,急需建立面向环境监测预警、综合监管、综合决策、关联分析的整合各涉水部门数据、信息、资料的数据共享平台,提供最完善、最及时、最权威的水环境信息服务能力、模型化预测预警能力、科学调度与决策能力,把政府对水污染治理和生态修复工作提升到新的水平。为此,在“十一五”国家水专项“流域水污染防治监控预警技术与综合示范主题”的“国家水环境监测技术体系研究与示范”项目中,设立了“水环境监测信息集成、共享与决策支持平台研究”课题。文章对平台的建设思路和创新点进行了分析,以实际成果和产生的经济效益为我国流域管理部门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加强流域水污染治理和联防联控提供了快速、有效的支撑手段。  相似文献   

17.
《中国科技成果》2007,(10):56-56
国家863重大专项“滩浅海地区高精度地震勘探技术”课题(编号2003AA602180),针对滩浅海特有的复杂地表和表层结构条件,开展滩浅海地区地震勘探的激发震源、检波器、野外施工方式和观测系统等野外采集各环节的系统研究,解决在滩浅海地区野外难以采集到高品质地震资料这一制约滩浅海油气发展的关键技术问题;  相似文献   

18.
《中国科技成果》2008,(3):45-45
由重庆市地震局预报研究中心承担完成的国家科技攻关计划“三峡重庆库区地震、地质灾害监测与防治技术研究”课题,针对三峡重庆库区地震、地质灾害监测与防治技术研究的薄弱环节,抓住三峡工程建设过程中(特别是蓄水水位变化过程中)有关地震、地质灾害的监测、预测、防治等科学问题,广泛收集整理已有资料和研究成果,争取蓄水前后本地资料和信息的获取和积累,边监测、边研究,为社会公共安全与和谐发展服务。本课题研究涉及区域地质地貌、第四纪地质及新构造运动、深部地球物理特征与断裂构造、区域典型地质灾害、区域地震活动、水库地震、工程地震、地壳形变等诸多地学问题。采用了3S技术、地面地质、遥感地质、深部地球物理勘探、地震及地壳形变和典型地质灾害观测技术等,开发研制了先进的灾害评估方法和数据处理方法,并与俄罗斯、  相似文献   

19.
“基于智能化构架的新型数字地震监测台网”是由国家地震科技星火计划项目“智能台站试验性研究”(XH12024)、安徽省地震重点基金项目“安徽台网地脉动处理系统及运用”(200904002)、“安徽省地震速报平台的开发”(20100505)、“安徽省测震台网地震仪可靠性评估及应用”(20110501)、“基于移动互联网地震信息服务平台的开发”(20120602)、“安徽省地震自动处理系统的开发与研究”(20130601)等7个科研项目的资助。项目研究成果是对传统地震监测台网构架的一次全面创新,相关应用技术和攻关思路值得推广到其它地震台网及台站的建设发展中去。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介绍了移动数字视音频直播系统的研究成果。该研究旨在解决广播电视节目直播在技术支持方面存在的缺陷和瓶颈,它使多点直播,快速移动跟踪直播以及诸如隧道、矿井、湖海、高山等事件直播成为可能,从而弥补了架设缆线、卫星等直播方式投入大、使用范围窄、运行费用高以及无法到达现场的缺陷,也丰富了电视直播的表现力和视觉感染力,为全天候的广播电视直播提供了功能强大、安全可靠、经济实用的解决方案。本系统主要由新闻采集单元、信源信道编码压缩单元、穿障绕障系统、现场编辑平台、移动虚拟蜂窝中继站、收发传输单元、播出平台组成。可广泛应用于广播电视、部队、公安、消防、政府突发事件应急指挥方面,具有广阔的推广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