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钱钟书先生在《管锥编》中指出了《离骚》中的“前后失照”之处。这是由“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二句切入的。王逸《楚辞章法》说:“‘蛾眉’,美好之人”,洪兴祖《补注》则谓“众女竞为谣言以谮愬我,彼淫人也,而谓我善淫”,似此,则——此句取以为喻之“美好之人”称“余”者,乃女也。“众女嫉余之蛾眉兮”,又即下文之“好蔽美而嫉妒”也。上文“恐美人之迟暮”,王逸注“‘美人’,谓怀王也’”;  相似文献   

2.
《汉书》词义札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出捐《高帝纪下》:今能取睢阳以北至谷城皆以王彭越,以陈以东傅海与齐王信,……能出捐此地以许两人,使各自为战,则楚易败也。按:颜注:“捐,弃也。”历来注家均未注“出”字。按“出”字亦有舍弃义。《孟子·离娄下》:“出妻屏子,终身不养焉。”谓遗弃妻儿则终身不得赡养。《吕氏春秋·忠廉》:“苟便于主,利于国,无敢辞违杀身出生以徇之。”陈奇猷校释:“本书《上农》‘不出粪’,高注:‘出,捐也’,捐、弃同义,是出生即弃生也。《贵生》:‘危身弃生以徇物’,弃生亦此出生。”汉何休注《公羊传·庄公二十七年》“大归日来归”,谓妇女无子、淫逸、  相似文献   

3.
一 在儒家所主之礼乐说中,礼乐二者,合为一体;不偏不倚,相反相成。论语学而云: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 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邢疏云: “此章言礼乐为用相须乃美。……和谓乐也”。‘礼之用,和为贵’者,谓礼必资乎乐;‘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者;谓乐必资乎礼也。礼记仲尼燕居云: “达於礼而不达於乐,谓之素;达於乐而不远於礼,谓之偏”。素乃重礼之过,‘偏’乃重乐之过;是皆不远礼乐为用相须,不可偏废之情耳。漠书礼乐志云: “六经之道同龄,而礼乐之用为急。………二者并行,合…  相似文献   

4.
离骚:“索(?)茅以筵(?)兮,命灵氛为予占之,曰:两美其必合兮,孰信修而慕之?”集注说:“占之慕之,两之字自为韵。”闻一多楚辞校补云:“案慕与占不叶,义亦难通。郭沫若氏谓当为莫口二字,因下一字缺坏,写者不慎,致与莫误合为一而成慕字。案郭说是也。惟谓所缺一字,耽、钦、琛、探、寻、朋等必居其一,则似不然。知之者,此字必其音能与占相叶,其义又与求美之事相应,此固不待论,而字形之下半尤必须能与莫相合而成慕。余尝准此三事以徧求诸与占同韵之侵部诸字中,则惟‘念’足以当之,念缺上半,以所遗之心上合于  相似文献   

5.
李贺年谱     
李贺,字长吉,唐宗室郑王之後。 两唐书皆云然。(1)贺金铜仙人醉汉歌序,自称‘唐诸王孙李长吉’,仁和里难叙皇甫‘有‘宗人贷宅荒厥垣’‘宗孙不调为谁怜’之句,许公子郑姬歌有‘为谒皇孙请曹植’,之句‘宗人’‘宗孙’‘皇孙‘曹植’,皆自谓也。 郑王有二:郑孝王亮,高祖从父、隋海州剌史,武德初进封郑王。(2)郑王元懿,高祖第十三子,贞观十年,改封郑王。(3)新书称元懿为郑惠王,‘惠’者元懿论也,又谓唐时称元懿後为小郑王後,亦曰惠郑王後,以别郑王亮;(4)宗室世系表中复称亮为大郑王房。旧书虽均称郑王,然於大郑王後,追叙世系,至於大郑王子进…  相似文献   

6.
[乾屎橛 ] 即厕筹 ,拭粪的山竹木片。佛家比喻至秽至贱之物。《景德传灯录·义玄禅师》 :“时有僧问 :‘如何是无位真人 ?’僧便打 ,云 :‘无位真人是什么乾屎橛 !’”《朱子语类》卷七 :“今之禅家多是‘麻三斤’‘乾屎橛’之说 ,谓不落窠臼 ,不堕理路。”以上是《汉语大词典》(第一卷 )对“乾屎橛”一词的诠释。乾 ,已简化为“干”。“干屎橛”一词 ,并非只见于《景德传灯录》 ,其他佛教著作 ,亦有用者。下即两例 :临济曰 :“赤肉团上有一无位真人。”未证据者看看。有僧出问。济曰 :“是干屎橛。”又问惟一如何是道中人 ?曰 :“干屎橛。…  相似文献   

7.
(一) 严羽沧浪诗话论诗体,谓以时而论,则有‘永明体’‘齐梁体’等,自注永明体云:‘齐年号,齐诸公之诗。’注脊梁体云:‘通两朝而言之。’我们要注意的是永明体和齐梁体这种说法并不是严羽首创的,而他以为这两体的分别仅只是指时间的长短也是错误的。这两个词都是传统的名词,其含义的分别完全在内容性质的不同。南齐书陆厥传云:‘永明末,盛为文章,吴兴沈约;陈郡谢眺,琅邪王融,以气类相推 ;汝南周 善识声韵,约等文皆用宫商,以平上去入为四声,以此制韵,不可增减;世呼为永明体。’可知永明体是指符合当时提倡的声律的诗体)至於齐梁体,其意义约…  相似文献   

8.
九章解诂     
惜诵 哀时命‘志憾恨而不逞兮,杼中情而属诗。九欢远逝‘舒情 陈诗,冀以自免兮。 惜诵以致愍兮;发愤以杼(抒)情。所非忠而言之兮,指苍天以为正。 杼通抒,哀时命‘焉发愤而抒情’。情,诚也,抽思‘焉舒情而抽 信,情信即诚信。所傥对转,古本同语,古誓词多以所为 傥。论语雍也篇‘予以否者,天厌之,天厌之。’国语越语:所 不掩子之恶,扬子之善者,使其身无终没于越国’。左传僖 二十四年“所不与舅氏同心者,有如白水’。(此例尚多;不存 举);所皆当读为傥。此曰‘所非忠而言之,’亦谓傥所言 之不实也。 令五帝以(折)中兮,戒六神与向(相)服俾山川以 …  相似文献   

9.
本文拟就许慎关于形声和转注的界说粗略地谈谈看法。 《说文·叙》说:“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段玉裁注云:“事兼指事之事象形之物言,物亦事也。‘名’即‘古曰名,今日字’之名。譬者,谕也;谕者,告也。以事为名谓半义也,取譬相成谓半声也。江河之字,以水为名,譬其声如工可,因取工可成其名。”这一说解似乎已成定论,今人亦多奉之为圭臬。  相似文献   

10.
枣庄方言古语词例释(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3.艮gn[k] 枣庄方言中,“艮”一般作形容词,其义有二:(1)(食物)坚韧而不脆,如:“这罗卜发艮,不好吃。”(2)说话生硬,或形容其性子直,如“这人说话真艮!”“这个人真艮!”“艮”有时亦作动词,如“艮牙”,即“硌牙” 《唐韵》、《韵会》、《正韵》拼“古恨切,根去声。” 《集韵》:“胡思切,音痕,元平声。” 《论文》:“艮,很也。从匕,目,犹目相匕,不相下也”段注:“会意。‘目相匕’即目相比,谓若怒目相视也,很之意也。” 《方言》:“艮、坚也。”注:“艮、皆名石物也。” 《广雅·释诂》:“艮,坚也。” 《广雅疏证》:“《说卦》传云:‘艮为山,为小石’,皆坚之义也。今俗语犹谓物坚不可拔曰艮”。 可见,艮之本义为坚,词义引申,为说话生硬,性子直。 杨雄《太玄经》:“象艮有守,”注:“艮、难也。” 《来生债》一折:“正末云:‘他也中吃,也中穿。’磨博士做咬银子科,云:‘中吃中穿?阿哟! 艮了牙也!”  相似文献   

11.
(一)引言 (二)乱事之起因及其真性质 (三)乱事之发展 (四)李顺之结局 (五)大蜀之末路 (六)张咏悼蜀诗苏辙蜀论及唐士耻拟平李顺露布 一引言 北宋初年四川有王小波(波或作传,或作皤)李顺之乱,其事与南宋初年鼎沣间钟相杨么之乱遥相对偶,皆可助阶级斗争说张目者。之二乱事,宋史及宋会要皆有记载,惟其特质,即‘均贫富’之理论与举动,二书皆绝不泄露;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其书讫于北宋)于前一乱事亦然。谓非有阶级意识为祟焉,不可得也。幸私史所记,尚足补其缺。以此二事例之,有裨于阶级斗争说之史实,为正史所隐,而不幸野史无传,遂以湮没者,当复何…  相似文献   

12.
美 国 独 领 世 界 风 骚 几 十 年 ,很 少或 者 根 本 没 有 时 间 冷 静 下 来 照 照 镜子 ,审 视 自 己 、定 位 自 己 , 以至 于 总 是以 老 旧 的 眼 光 看 待 世 界 、 制 定 对 外 政策 ,试 图 以 传 统 的 思 维 去 改 造 世 界 。 布 什 的 欧 洲 之 行 ,可 谓 硕 果  相似文献   

13.
谈意境(下)     
四、意境的优美与壮美 意境有优美与壮美之别。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境界有大小,然不以是而分高下。”王国维在这里所说的境界的大小,就是指意境的壮美与优美。他解释说:“无我之境,人惟于静时得之。有我之境,于由动之静时得之,故一优美,一宏壮也。”(《人间词话》)他进一步举例说:“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何遽不若‘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空帘闲挂小银钩’。何遽不若‘雾失楼台,月迷津渡’也”。(《人间词话》)“‘明月照积雪’,大江流日夜’、‘中天悬明月’、‘黄河落日园’,此种境界,可  相似文献   

14.
正当我在为学生的学习感到一筹莫展时,一位前辈给我送来了点石成金之术:“学生是夸出来的。无论他有多‘笨’,在你的鼓励下他会逐渐有了学习的动力,然后成绩将会慢慢上来了。”这办法灵吗?我努力地尝试着。  相似文献   

15.
《传》云,“二子,伋,寿也。宣公为伋取(娶)于齐女而美,公夺之生寿及朔。朔与其母愬(诉)伋于公。公令伋之齐,使贼失待隘而杀之。寿知之,以告伋,使去之。伋曰:‘君命也,不可以逃’。寿窃其节而先往,贼杀之。伋至曰:‘君命杀我,寿有何罪?’贼又杀之。国人伤其涉危遂往,如乘舟而无所薄,泛泛然迅疾而不碍也。”《序》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口语戏乐流变中的乡语改调,一为静态为主的"‘改’"之‘不改’";另为动态为主的"‘不改’之‘改’"。乡语改调时所生动地呈现出的"地、心、语、乐、情、美态递为反映"之自然优生流程,十分鲜明地展示出我华夏农业文明中口语音乐文化繁衍过程中的某种优势,此实乃中国口语戏乐能得以长期流传、广泛流行的生命攸关之根把。同时也从中无比鲜明地体现出一种中华民众所崇尚的"熟悉中新鲜"的美学定位和追求。  相似文献   

17.
北京大学郭锡良先生编的《古代汉剧》(北京出版社)上册文选有《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齐策》)一文。其中有这样几句话:“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这里三个“美我”编者注为:“以我为美”;其“美”注为:“用作意动,认为……美”(见此书150页)。而且这一教材讲“词类活有”之意动用法时又特地以上述几句话为例以区别意动用法和使动用法,说:“三个‘美我’都是意动用法,是‘以我为美(认为我美)’,而不是‘使我美’,(见此书273页)现行普通中学语文课本高中第一册(人民教育出版社)也选了《邹忌讽齐兰纳谏》,其中三个“美我”的注释也是“以我为美”。江夏先生编著的《高中文言文评点译释》(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将三个“美我”译为“认为我漂亮”,意思是与以上两家一致的,总之,这三种教材都是把三个“美我”视为意动用法的。  相似文献   

18.
“开元盛世”的第22年,也即公元734年,李隆基“种麦于苑中,师(率)太子以下亲芟之。谓曰:‘此所以荐宗庙,故不敢不亲,且欲使汝曹知稼穑艰难耳’”。(《资治通鉴·唐纪》卷214)玄宗皇帝亲自种麦,且教太子知稼穑之艰难,其重视农业和粮食问题略见一斑。  相似文献   

19.
周易释词     
贞 ‘贞’字见於周易卦爻辞者百十有一,审其文义每与‘事’字相通。屯九五称小贞吉大贞凶,小过称‘可小事不可大事’,睽称‘小事吉’,义皆相近。说文‘贞卜问也’,易称‘贞’乃指所问之事。左传‘贞,事之干也’。(说本俞樾。) 卦爻辞中‘贞’字无单用者,或称利贞,或称贞吉’,或称贞凶,或称贞吝’贞厉’,旧训‘贞’为‘正’而於‘小贞‘大贞’之辞不免 说,或别求他解不知‘正’者“政’也,亦‘事’也去‘利贞’者利於所问之事也,‘贞凶’‘贞厉’者所问之事有凶厉也‘利女贞’者利於女子之事也,‘利君子贞’者利於君子所问之事也,‘利幽人之…  相似文献   

20.
对于古代方俗语词的研究,已逐渐引起语言学界的兴趣和关注。笔者平日涉览唐代诗文,时而发现有些词语字面普通,而若以常义解之,却往往与原意乖刺,意其为唐代俗语。不揣浅陋,胪举数条,略加考辩,间或论及古今注释之得失,然未敢自信能否有当于万一,尚蒙教所不逮,匡其纰谬,跋予望之。新妇新妇即新嫁娘之谓。秦汉以降,迄今沿用。但唐人所言“新妇”往往并不“新”,而是指已婚的少妇、老妇。可称己妻,也可称他人的儿媳,还可用作儿媳的自称。先举唐人小说数例。《太平广记》147·1058引牛肃《纪闻》记裴(亻由)先面见武则天曰:“臣今请为陛下计,安敢诉冤?且陛下先帝皇后,李家新妇。先帝弃世,陛下临朝”。此称他人之媳。杜光庭《虬髯客传》:“虬髯曰:‘……欲令新妇祗谒,兼议从容,无前却也。’”此称己妻。又《太平广记》122·858引温庭筠《干(月巽)子》:“启姑曰:‘新妇七八年温清晨昏,今将随夫之宫,远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