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6 毫秒
1.
记述了采自陕西的甲腹茧蜂属(Chelonus Jurine1801)二新种:1.大齿甲腹茧蜂Chelonus majusdentatus sp.nov.,与Ch.Subannulatus Abd,相似,但通过以下特征可以区分:触角28节;颊短于复眼纵径这半;径脉第一段与第二段相等,小脉从第一盘室基部1/3外发出;后足股节长为宽的4倍;产卵器长,伸出腹腔外,2.巨斑甲腹茧蜂Chelonus grandipunctatus sp.nov.,与Ch,obscuratus H-Sch1838相似,但有以下不同;颜面具有中纵脊;颊短于复眼纵径之半,上颊窄于复眼横径;腹部黄斑大、矩形;足的基节、转节、股节基部、后胫节端部均为红黄色,模式标本保存在陕西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相似文献   

2.
记述了甲腹茧蜂属2新种:弯脉甲腹茧蜂Chelonuscurvinerviussp.nov.,与Ch.annulatusNees,1813相似,但有以下不同:新种后足基节具皱纹(后者光滑或有微弱的皱纹);径脉第1段长于第2段及第2肘间横脉,第3段约为第2段的4倍,径室前缘短于翅痣(后者三段相等,第3段约为第2段的3倍,径室前缘与翅痣等长);颊为复眼纵径的1/3(后者略小于1/2);足色不一样.二色甲腹茧蜂Chelonusbicolorussp.nov.,与Ch.sochiiTobias1986相似,但新种雌性腹部端部黑色(后者棕色);触角22节,基部10节黄色(后者25节,基节黄红色);翅痣棕色,无红色边缘(后者有红色边缘);腹甲扁平,向端部不增厚(后者腹甲下方稍折入);1中国新纪录:华美甲腹茧蜂ChelonusdecorusMarshall1885.  相似文献   

3.
记述了采自陕西省的甲腹茧蜂二新种.无斑甲腹茧蜂Chelonusimmaculatussp.n.近似于Ch.seticornisThoms.,主要区别在于新种触角节数多,26~27节;盾纵沟清晰,翅痣处无横向条纹,小脉从第一盘室基部1/3~1/4处发出.红柄甲腹茧蜂Chelonuserythropodussp.n.与Ch.oculatorPanzer近似,但其触角节数、形状、产卵器、足色等与后者相区别.  相似文献   

4.
对野外采集的膜翅目甲腹茧蜂属ChelonusPanzer1806进行分类鉴定时,发现一种新:凡甲腹茧蜂ChelonusliubaensisHesp.nov,新种与环甲腹茧蜂Ch.annulatus Nees1813相似,但有以下不同:新种头于眼后圆形收缩,颜面宽为高的1.5倍;并胸腹节无横脊;径脉第3段为第2段的4倍;径节距略短于基付节长的一半;产卵器长而直,伸出腹腔外。模式标本保存在陕西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相似文献   

5.
报道了伊朗膜翅目Hymenoptera 5个科,青蜂科Chrysididae、锤角细蜂科Diapriidae、螯蜂科Dryinidae、环腹蜂科Figitidae和细蜂科Proctotrupidae的区系调查。采集和鉴定了青蜂科的6属12种、锤角细蜂科的4属5种、螯蜂科的5属7种、环腹蜂科的4属5种和细蜂科的3属3种。  相似文献   

6.
记述了在陕西省新发现的2种甲腹茧蜂,安松甲腹茧蜂Chelonusyasumat-suiWatanabe和螟甲腹茧蜂ChelonusmunakataeMatsumura.  相似文献   

7.
罗庆怀  游兰韶 《武夷科学》2003,19(1):121-125
本文记述小腹茧蜂亚科Microgastrinae盘绒茧蜂族Cotesiini一新属新种。根据标本独特之处,命名为帽甲茧蜂属Caracallatus gen. nov.;为纪念我国著名昆虫学家赵修复先生,模式种定为赵氏帽甲茧蜂C. chaoi sp. nov.。详尽描述了属征和种征,并就其特殊的腹部背甲,初步讨论了该属在盘绒茧蜂族中的系统地位。为便于国际交流,英文摘要也较详细。模式标本采于贵州省惠水县,存放湖南农业大学昆虫标本室。  相似文献   

8.
《武夷科学》2019,(2):135-141
记述了伊朗茧蜂科Braconidae 4个亚科,臂茧蜂亚科Brachistinae(2属4种)、茧蜂亚科Braconinae(7属9种)、甲腹茧蜂亚科Cheloninae(3属6种)和小腹茧蜂亚科Microgastrinae (3属6种)的25种分布新记录。  相似文献   

9.
本文研究了宽带细腹食蚜蝇Sphaerophoria macrogaster(Thompson)的生物学特性,发现该食蚜蝇在福州一年发生7代,各代的历期分别为46.3天、30.9天、66.7天、23.1天、26.1天、37.1天与131.2天。主要以蛹在土壤中越冬和越夏,所以第7代与第3代的历期都很长,蛹期也比其他各代长,分别为100天与45天。每雌的平均产卵量为20.8粒。幼虫期的总捕蚜量为286.7头,其中2、3龄幼虫的捕蚜量占幼虫期总捕蚜量的98.2%。  相似文献   

10.
梨茎蜂为梨树重要害虫而报道甚金,一般均作为一个种来研究,认为一年发生一代:但实力两种混杂,形态和生物学亦有不同。本文综合评论梨茎蜂研究中的一些问题,澄清两种混淆的老种,并增加新疆的一个新种,对我国现有的三种梨茎蜂详加比较,供作果树害虫防治和进一平研究的参考。  相似文献   

11.
记述广西的鹬虻科昆虫,包括鹬虻属7新种及金鹬虻属1新种。  相似文献   

12.
中国姬鹟属鸟类一新种(鸟纲:雀形目:鹟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记述了姬鹟属(Ficedula Brisson,1760)鸟类一新种--北京姬鹟(Ficedula beijingnica,sp.nov.).它在形态学上与其部分同域分布的黄眉姬鹟(Ficedula nacissina elisae)的雌鸟有些相似,但又有区别,特别是二者的雄鸟在繁殖期的鸣唱截然不同.给出了新种的诊断性鉴别特征、分布、栖息地和习性以及鸣唱的语图.该种的正模和副模标本存放于北京师范大学鸟类标本馆.  相似文献   

13.
记述了姬属 (FicedulaBrisson ,176 0 )鸟类一新种———北京姬 (Ficedulabeijingnica ,sp .nov .) .它在形态学上与其部分同域分布的黄眉姬 (Ficedulanacissinaelisae)的雌鸟有些相似 ,但又有区别 ,特别是二者的雄鸟在繁殖期的鸣唱截然不同 .给出了新种的诊断性鉴别特征、分布、栖息地和习性以及鸣唱的语图 .该种的正模和副模标本存放于北京师范大学鸟类标本馆 .  相似文献   

14.
本文记述耳叶蝉科耳叶蝉族(同翅目:叶蝉总科)一新属一新记录属四新种,即新属葛耳叶蝉属Kuohledra gen nov、中国新记录属角耳叶蝉属Eleazara rec. nov. ,并首次报道该属的雄性及其外生殖器构造;以及新种葛耳叶蝉K. kuohi sp. nov. 、赵氏葛耳叶蝉K. zhaoi sp. nov. 、郑氏葛耳叶蝉K. zhengi sp.nov.和杨氏角耳叶蝉E. yangi sp. nov. 。模式标本采于我国内蒙古、北京、浙江、云南和台湾,分别收藏于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台湾自然科学博物馆、安徽农业大学及中国农业大学。  相似文献   

15.
瘤(虫责)属Tyloperla系Sivec和stark(1988)所建立,模式种是Tylopyge attenuata Wu et Claassen。该属过去一直沿用属名Tylopyge Klapálek 1913,经zwick(1988)证实Tylopyge是纯(虫责)属Paragnetina Klapálek 1907的异名。瘤(虫责)属的种类中至大型,头部有3个单眼,雄性腹部5⒍7节背板未发生特化,第8背板中央有一骨化区,第9背板两侧骨化而中央大部区域膜质且有一小齿带,第10背板分为左右两叶,各有一指状突,基部有一瘤丘。该属已知3种,分布于亚洲南部地区。本文记述了我国广西一新种,模式标本保存在北京农业大学昆虫标本室。  相似文献   

16.
双翅目大蚊科(Tipulidae)的棘膝大蚊属(Holorusia Loew)包括本科体型最大的种类(翅展可达100mm左右),世界已知近百种,主要分布在东洋区,有63种及2亚种。我国四川5种,广东1种。海峡两岸各3种;广西此属为新记录,在此记述2新种,模式标本收藏在北京农业大学昆虫标本室。棘膝大蚊属很长时期均采用Ctenacroscelis Enderlein属名,Vane-Wright(1967)证明是Holorusia的异名,Alexander(1971)也讨论了此属的情况。  相似文献   

17.
北京及河北植物新记录   总被引:13,自引:4,他引:13  
报道《北京植物志》未记录的维管植物11种和2变种,其中8种与2变种和2属(异蕊芥属DIMOPHOSTEMON和盾果草属Thyrocarpus)为北京植物区系新记录,此外,有2个怀疑在北京存在的种得到证实,同时报道《河北植物志》未记录的维管植物1种和1变种。  相似文献   

18.
蔷 属一新种和一新记录种( 目:异 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记述采自广西博白的蔷属一新种——棒尾蔷Ascelesclavatussp.nov。并记录了蔷属一中国新记录种,同时列出中国该属昆虫的名单。模式标本保存在北京林业大学昆虫标本室。  相似文献   

19.
双翅目的大蚊科(Tipulidae)属种繁多,而短柄大蚊属(Nephrotoma)又是常见的大属,体多中型,胸背黄色有3条褐色纵斑,翅透明具明显的翅痣,径分脉(Rs)很短为简易识别特征。幼虫记载为害麦类、亚麻、甜菜、蔬菜及针叶树苗等地下部分,常为重要的农业害虫。  相似文献   

20.
记述中国西藏菲隐虫属一新种:姚氏菲隐翅目,本种与缅甸,印度种相似,但后颊与眼背面观纵径约等长,前胸略横宽,前跗节在雄性几不膨大,与之有别,本种采集环境不明,已知仅分布西藏的模式产地,种名源于正模采集者的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