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日本机电一体化概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日本机电一体化概况王玮近三十年来,日本作为东亚发展的排头兵,其日新月异的发展速度,高速、良好的经济增长势态,逐渐强盛的经济力量和先进的科学技术,正逐步赶上和超过了西方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日本经济之所以能够长期、稳定、高速地增长,主要得益于日本国内迅速...  相似文献   

2.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经济高速增长,特别是60—70年代的增长速度更是惊人,引起了全世界的注意。各国学者、企业界为了揭示日本高速增长的秘密,进行各种探讨,出版了许多论文和著作,其主要议题集中在日本式的经营管理和日本的产业政策等宏观政策方面,这是日本工业充满活力的源泉。但在注意日本管理的同时,还需注意技术因素,日本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是它强大的技术实力和先进的技术水平,在这种技术实力的背后,是日本企业独特而有效的技术创新模式。其特征主要表现在两大方面,一是技术经济方面,二是技术创新的文化背景方面。  相似文献   

3.
战后的日本经济和战前的情况相比,的确发生了令人瞩目的变化.战后初期,日本物资奇缺,物价飞涨,满目疮痍,民不聊生.然而战后日本只用了20多年的时间,就扭转了全面崩溃的国民经济.从50年代开始,日本经济便出现了高速增长.1968年其国民生产总值达1597亿美元,超过西德、英国和法国,一跃成为"经济大国".文章拟从日本战后经济发展过程,进而探讨其经济的高速增长的前提和基本条件.  相似文献   

4.
任娟 《科技信息》2009,(29):352-353
21世纪企业管理的重。逐步转向人力资源管理,人才将成为企业竞争的基础。日本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是在20世纪后半叶日本经济高速发展的时期里形成的。员工培训最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逐步发展起来。但随着90年代世界经济进入知识经济时代,日本传统的员工培训制度受到挑战。为了适应经济的变革,日本企业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进一步完善员工培训制度。他的主要特点是以人为本,在员工的培训中,注重教育与企业发展、市场需求的变化和国际化经营需要相结合。要求员工不断地接受新知识和新技能,通过对在职员工进行终身教育培训。把企业的未来与员工的未来紧密联系起来。日本国际企业员工培训的制度的经验,值得我国企业进行借鉴。  相似文献   

5.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日本经济出现了高速的增长。日本仅用近十年的时间就完成了战后重建和经济恢复的任务,并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70年代初期迎来了国民经济高速发展时期,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经济大国。教育是日本战后经济高速增长的重要动力,教育对日本经济的腾飞起着极为关键的推动作用。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日本的教育改革和发展模式应该对我国经济、教育的发展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日本在战后经济发展过程中,在“经济增长第一”、“生产第一”的理念下,一味地追求经济高速增长,使其一度成为世界上环境污染最严重的国家。此后,由于日本政府在环保意识不断转变和增强的情况下,积极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对环境进行了有效的治理与保护,使日本在环境保护方面成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中较成功的国家。日本在环境保护方面所取得的成效是与政府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密切相关的。  相似文献   

7.
<正>2014年6月以来,国际油价下跌近半,成为影响全球政经格局的大事。此轮油价大幅下跌,正值全球经济增长放缓之际。欧洲和亚洲经济形势尤为严峻:欧元区经济原地踏步,几近于停滞;日本经济连续两个季度负增长,实际上已陷入衰退;中国经济则从持续多年的高速增长,转为中速增长的"新常态"。全球经济增长乏力,客观上导致石油需求增长下降。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曾预计2014年全  相似文献   

8.
近十余年来,国际贸易的政策研究争端四起,讨论的焦点就是名噪一时的“战略性贸易政策”.然而,战略性贸易政策自其诞生之初,就引来各方的批评.文章分别从理论和实证的角度分析了战略性贸易政策的适用性问题.尤其强调了政府在信息量上的缺乏会导致该政策的彻底失败.同时对日本在70年代的高增长时期全要素生产率的分析表明,日本的战略性贸易政策并不是这一时期日本经济高速增长的原因,相反如果没有这样保护政策,日本的经济有可能以更快的速度增长.  相似文献   

9.
1960年,日本启动了为期10年的"国民收入倍增计划",促进了经济高速增长和国民生活水平提高,并成为经济起飞的基础和转折点。我国经过30年经济高速增长之后暴露出许多深层次问题,与实施计划前的日本相比不仅有一定的相似性,而且形势更为严峻。因此,应借鉴日本国民收入倍增计划的成功经验,加快我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尽快确立合理、公平、共享的收入分配原则。  相似文献   

10.
杨帆 《世界博览》2010,(6):38-39
日本政府追求GDP高速增长的思维惯性,忽略过度投资和资产价格快速上涨的风险,政策屡屡失误。现在,在外部压力下,中国走上日本式泡沫经济之路的可能性是有的。我在硕士期间专攻日本经济,18年的高速增长,当时国内外舆论把日本捧上天。后来泡沫兴盛,美国出版《日本第一》,惊呼“日本买下了美国”。曾几何时泡沫破灭,日本经济停滞20年。  相似文献   

11.
<正>2015年6月27日,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在北京举办"战后70年的日本"系列研讨会之"战后70年的日本社会:变迁与变革"。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南开大学、天津社会科学院等机构的20余位专家学者出席了本次会议。与会学者认为,战后日本经济经历了由高速增长转为平稳增长直至经济长期低迷的历程,日本社会也发生了很多变化。在家  相似文献   

12.
中国自改革开放30年来的经济高速增长被称为"中国奇迹"。为了避免重蹈1998年"亚洲奇迹"的覆灭,我们有必要理性地审视中国经济增长的数据表现,探究经济增长的本质源泉。本文从技术进步、资本积累、制度变迁角度解释了经济增长的动力,同时也发现了我国经济增长存在的问题,并为促进我国经济高速、持续、稳定、健康增长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3.
经济实力剧增改变了日本的国际地位在短短的30多年内,日本就从东方地平线上崛起,成了令人生畏的超级经济大国。 1964年,日本以加入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为转机,跻于世界工业发达国家的行列。1968年,日本借助经济高速增长的势头,使国民生产总值一举超过联邦德国,成为仅次于美国和苏联的经济大国。70年代,尽管世界经济长期不景气,但日本仍以很强的适应力,克服了两次“石油危机”带来  相似文献   

14.
在二战后短时期内,日本从战争废墟发展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经历了由封闭经济向对外开放,由落后的农业国向现代化工业国过渡,这一时期日本既立足于国内的社会实际,又放眼世界,逐步与国际经济接轨;不断吸收和引进国外先进的技术和文化,经济上实现了赶超欧美的目标。这对我国目前在经济高速增长和转型时期如何选择性地吸收和引进外来技术和文化具有一定的启示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5.
利用主成分回归分析实证研究了资本、劳动投入、制度和产业结构4个因素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影响,并测度了它们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弹性和贡献。研究结果表明:促进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是资本投入,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0.81%;其次是制度因素,其贡献率为19.03%;产业结构、劳动力投入的贡献率分别为10.55%、9.61%。最后基于研究结果,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日本经济停滞和美国经济放慢所带来的寒意。它像洛斯卡沃斯温暖的海风一样,给出席墨西哥峰会的亚太经合组织成员领导人带来了恢复信心、加强协调与合作的暖意。这是中国为墨西哥峰会作出的独特贡献。  相似文献   

17.
高宇 《世界博览》2012,(23):56-58
收入倍增计划改变了日本的农村和城市日本人拼命工作赚钱,等到"三种神器",都搬进了家门,才开始有了富裕感,真正尝到经济高速增长的甜头。  相似文献   

18.
日本经济学家南亮进指出:“通过弄清日本为什么能成功地引进技术,可以解开日本经济增长的秘密。”此文正是为了探索这个秘密。技术革新是经济发展的原动力。美国经济学家索罗分析1909年到1919年美困经济增长原因表明,实质上国民生产总仇增加的87.5%要归功于技术进步。战后日本经济高速增长也是在充分利用战前、战时、战  相似文献   

19.
目前,日本人均GDP仍高居发达国家之首,拥有世界一流的制造技术,其研发投入居发达国家前列,对外收支顺差世界第一。日本仍是世界上外汇储备最多的国家。一些国际时事分析家认为,日本经济并非陷入真正意义上的衰退,而是处在130多年来前所未有的大转折时期,这是由追赶型经济增长向成熟的开拓发展型经济增长的转变。这犹如高速列车进入变道,行驶速度下降是很自然的事,一旦驶过弯道就会迅速加速,再次领先和超过对手。日本此时是以示弱来积聚力量准备进行一次全球性大反扑,目的是仍像“珍珠港事件”一样击败美国。  相似文献   

20.
产经动态     
未来中国经济的三大走势 温家宝总理在十届人大二次会议上所 作的政府工 作报告,提 出今年经济 工作的主要 任务,勾划 出了未来中 国经济的三 大走势: 经济列车将从"高速车道"进入"平稳较快"轨道; 经济增长动力从政府推动转向市场驱动; 经济增长模式将从局部突破转向整体推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