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1 毫秒
1.
我们以人的生命、生产生活活动,现实社会关系,全部社会现实生活,生存发展状态和社会发展总体层面等"五维"视阈,对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思想的系统考察,发现他分别阐述了人的类本质、群本质、动力本质、实践本质和联合体本质,形成了一脉相承、有机统一的人的本质系统理论。厘清这一理论,不仅有助于确立实践思维范式,澄明、丰富和发展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系统理论,而且有利于在理论上深入推进人的相关问题的研究进程,在实践上自由自觉地深入推进人的相关问题的顺利解决。  相似文献   

2.
本文基于系统哲学和马克思主义自由观,从结构功能律的角度重新诠释了经济学商品价值理论的相关命题。系统哲学视阈下,商品价值是商品系统功能的体现,决定于商品系统的要素特性、结构和环境,其本质是商品给人带来的自由度。自由是商品与劳动最一般的"等同物",劳动是生产商品时束缚在商品中的人类自由,效用则为人实现某种专项自由后产生的主观满足感。劳动通过重构商品系统结构改善和增强商品系统功能,进而创造价值。劳动是价值创造的唯一源泉。非劳动生产要素本身并不能主动改变商品系统结构,因而不能创造价值,但非劳动生产要素所有者配置资源的劳动也改变商品系统结构,因而也参与价值创造。  相似文献   

3.
人的现代化是现代化建设的核心内容和本质表现,现代化需要人的现代属性与之相适应。因此,本文从马克思关于人的整体性视角,针对现代性社会中人的现实存在困境,论述了对人的现代性本质进行整体建构的重要意义。在对现代性社会中人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技术、生态、法治等属性进行系统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对各种属性的相互关系和作用机理的探究,试图从理论、逻辑和价值上整体建构一个理想的社会主体、一个完整的人、一个自由全面发展的人。  相似文献   

4.
"社会是个有机的整体"的观点已经被广为认同,认为社会并非单个个人的堆积或简单相加,而是由特定的关系和纽带联结起来的各种人群共同体。在社会有机体中,构成社会的各要素之间相互依赖和协调,同时也存在着矛盾和冲突。针对人类社会发展中出现的社会秩序失范状况,西方社会科学家以及马克思运用不同的方法和工具进行考察,提出了多种多样的解释和解决问题的思路,有助于全面深刻地认识和分析社会系统运行中存在的冲突和整合问题。  相似文献   

5.
哲学的实践转向,根本上,就是实践观的时代性转轨.只有确立诸因素多维度、大时空、全方位的互为目的、手段、中介的大实践观,发掘实践信息的综合现实意义和多维交叉促动的超循环现实意蕴,才能超越形而上学的逻格斯思辨,摆脱资本与符号联盟的抽象发展黑洞.以信息的超循环实践特性、综合现实性取代资本的盲目扩张和分化、异化的抽象逻辑,已经成为时代发展的现实趋势.党的十七大,洞见这种时代趋势,对科学发展观做了深刻阐述,提倡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全面发展,重视社会发展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等综合特性,重视统筹兼顾的综合方法等,为我们的理论与实践创新提供了一种新的系统科学的思路.  相似文献   

6.
基于信息产业在全球已经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产业的事实,通过分析资产专用性理论在信息产业实践中的差异性,揭示了信息产业与传统产业在“资本”与“劳动”关系方面的差异.由于这些差异,导致了以契约理论为基础的企业理论不完全适应信息技术企业和产业的发展.在信息技术产业发展起来以前的所有企业实践中,企业都是按“资本雇佣劳动”这个模式组织起来的.通过分析信息技术企业的资产特性与企业总福利最大化及剩余索取权的分配之间的关系,证明了“劳动雇佣资本”在信息技术产业是合理的.更进一步说明“劳动”趋于主导地位对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在马克思历史唯物论系统模型的基础上,吸收拉兹洛系统模型和钱学森系统模型的优点加以创造,建立社会系统的新模型:在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基础上,以人为元素,以文化信息库为核心,包含物质、人、文化信息三种生产系统和作为上层建筑的管理系统的远离平衡的非平衡态复杂系统;并时中国共产党新时期的理论创新做出系统论解释。  相似文献   

8.
诞生于19世纪40年代的马克思主义奠定了社会协同学的理论基础:社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社会各方面存在协同关系;社会是自然母系统的子系统;社会协同的理想状态是社会和谐,价值追求是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9.
科学技术的深入发展和广泛应用正在深刻改变人类社会的生产和生活模式,尤其是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推动人工智能(AI)与人的关系由"辅助"到"互助"和"融合"不断深化.相应地,社会调控对象向着能力不断增强的AI系统以及AI赋能的人和组织演变,社会系统将呈现"信息-物理-社会"的高度耦合,调控环境也相应转换为人机融合的复杂社会系统.这一显著变化将倒逼法律体系的变革,对社会系统调控能力提出更高要求,迫切需要人文社科与科学技术相关方法的交叉融合.论文基于对人机融合社会系统发展的研判,在分析法律体系、控制论、人工智能等所面临挑战的基础上,从法律规制和系统控制的角度,提出将调控工程系统的控制科学与调控社会系统的法律充分结合,在系统科学框架内研究处理人工智能时代社会中的系统调控问题;并进一步归纳探讨了以人为本、优势互补、系统分析、量化支撑、算法规制、博弈控制等若干调控原则和可尝试的前瞻领域,以及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这一思路可望量化表达公平正义等法学基本问题,优化调控系统技术指标,促进人机融合社会系统实现其安全稳定、公平正义、民主自由、和谐发展等价值目标.  相似文献   

10.
人类社会作为广义自然的一部分,只能在遵循自然整体运行规律的前提下存在和发展;相对于宇宙整体运行的无限造化,人类的所谓无限创造力仅仅是一个无限小量;从心理和行为的表现方面来看,成熟形态的劳动、语言和意识使人成了一个具有新质的自然存在物,使人类社会成了“人化自然”的核心部分;在人类化的各种形式中具体实现着“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无论是心理模式、心理过程还是行为模式、行为过程,或是精神产品、物质产品,它们都是人的世界对自然世界的展示,也都是自然世界在人的世界中的实现;人是一个自然与社会,生理、心理与行为的多维存在的统一;人的遗传结构中编码着两种截然不同的个体发育的信息程序:一种是保证个体最一般的基础性生理、心理和行为活动的第一维结构生成的决定论式程序;另一种是规定某些可能的生理、心理和行为的第二维结构建构的非决定论式程序;人的本质是非决定的、开放的,人只能是一种在多维的综合中生成、建构和创造着自身本质的存在。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恩格斯将自然界置于人的现实的、实践批判的活动中,批判性地考察了以往的哲学自然观成果,以唯物主义的能动性方式将现实的自然界理解为人类实践的造物。实践的观点是使马克思主义的新唯物主义自然观有别于以往自然观的核心特征,由于将实践引入唯物主义自然观,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使人类与自然、社会与自然、人类史与自然史在实践基础上得到了和谐的统一。放眼当下,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总观点,对我们驳斥以激进生态中心主义思潮为代表的西方各色错误生态思潮、树立人们对自然的敬畏观念、加快构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亦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可从三个层次来分析。这三个层次是:自然、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在自然层次上,人的本质就是生命存在;在人与自然关系层次上,人的本质就是类本质;在人与人关系层面上,人的本质就是社会联系,就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三个层次的人的本质既互相区别,又互相联系、互相作用、互相渗透。只有准确地、全面地理解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理论,才能使我们在处理人的问题、以及与人的问题有关的问题时少走弯路、少犯错误。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的经济学理论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道路,还蕴含了丰富的生态理性系统思想。马克思在考察人类社会活动与自然界关系时揭示两者存在的"物质变化"关系具有系统辩证性,他不仅为我们考察人类社会经济活动提供了新视角,还能指导我们对当今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矛盾与冲突做出某些更切合实际的价值解析和科学探究。  相似文献   

14.
根据"坚持以人为本, 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内涵, 从生活质量、人口素质、经济发展环境、社会发展环境、人力资本环境和生态环境6个准则筛选国民幸福指数、基尼系数等31个指标构建了人的全面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通过标准差修正的G1 法(序关系分析法)对指标体系进行组合赋权, 建立了基于标准差修正G1组合赋权的人的全面发展评价模型, 并对我国2001-2007的人的全面发展进行评价. 本文的创新与特色一是通过生活质量、人口素质和生态环境等6方面的评价, 反映了和谐社会人与社会和谐、人与自然和谐、人与人和谐的基本要求, 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二是通过标准差修正G1组合赋权方法确定指标权重, 使得组合权重体现专家意见和指标数据信息, 避免了在主观赋权中指标重要性标度的给出人为主观确定, 缺少客观依据的问题, 避免了主客观权重分配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耗散结构局限性的剖析 ,提出了非平衡自组织系统发展的三要素 :“聚合参量”、“平衡参量”及“自阻抗效应”的理论假说 ,并将其应用到对社会非平衡自组织现象的分析。指出社会学研究的核心问题 ,是社会权威结构如何产生发展与完善的问题。当今人类社会的存在状况 ,亟需产生新的“自阻抗效应”机制 ,亟需树立知识权威 ,以完善人类社会的权威结构。  相似文献   

16.
结合国内外信息农业的相关文献和本地区实际情况,论述了信息社会中网络和信息技术对农业可持续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图1,参5。  相似文献   

17.
从系统论视角解读工程系统的基本性质及其构成,分析工程异化与系统的关系,讨论工程异化的表现及其要素,提出基于"筑居"的"栖居"和"宜居"应成为工程活动的未来目标,并主张以追求人性的本真与人的价值、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相统一为主要内容的工程归化应视为现代工程的实践指归。  相似文献   

18.
基于相关-主成分分析的人的全面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根据 "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的内涵,从经济、社会、生活质量、人口素质等四个方面海选人的全面发展评价指标,根据可观测性原则初步筛选指标,通过相关性分析与主成分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定量筛选指标,构建了人的全面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创新与特色:一是通过相关性分析删除相关系数大的指标,避免了信息重复; 二是通过主成分分析删除了因子负载小的指标,保证了筛选出的指标对评价结果有显著影响; 三是研究结果表明,最终建立的指标体系用17%的指标反映了99%的原始信息;四是通过人均GDP、国民幸福指数等指标反映了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内涵;五是在国际权威机构典型观点高频指标基础上进行客观数据筛选的指标体系,兼具专家知识和客观实际的双重信息.  相似文献   

19.
社会信息是关于社会的信息或在社会系统中传输并被利用的信息。人们借助社会信息可以发现、认识和把握社会系统存在和演化的规律。社会系统的运行是通过人们的交往实践而实现的,而信息充当了中介和媒介的作用。社会的信息与信息的社会化是两个不同的过程,或说是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两个不同的方面,这两个过程互为前提,互相制约,互相促进,整合互动。  相似文献   

20.
中国改革的系统论思考——社会和谐与社会悖论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社会悖论性问题是现实社会中面临的二难问题,是社会复杂性的显著表现,是影响社会和谐的深层次问题。可运用数理逻辑对逻辑悖论的研究成果和系统科学对复杂性的研究,分析社会悖论性问题的理论成因为怪圈结构,及现实成因为社会系统的"形式化";进而区分两类怪圈:优圈与劣圈。认为解决各种社会悖论性问题,在于改变我们传统的机械社会观、改革我们形式化的各种社会体制为优圈新结构,这将是社会和谐的基础及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