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刘艳峰 《河南科学》2015,(3):341-345
提出了一种测量金属细线线密度的新方法,并对测量原理、公式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推导,将测量结果与标准值进行了比较.从测量结果可知,其相对误差较小,说明利用该方法测量细线的线密度确实可行.  相似文献   

2.
利用He-Ne激光在矿物油中的折射,对矿物油VG46中由金属细线加热所产生的温度分布进行了测量.经过理论计算与实验测量的对比分析,证实了测量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3.
基于保护平面热源法的防隔热材料热物性测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出了一种可同时测量材料热导率、热扩散率并同步估计接触热阻影响的保护平面热源法.首先,建立了能够评估接触热阻影响的热传导模型;其次,设计并搭建了用于实验验证的热物性测量装置,其中的核心部件测温探头采用了附着于陶瓷基底的刻蚀双螺旋铂金属丝结构,可同时实现加热及测温;最后,利用此装置对2种标准材料在常温及1,200,℃下的热物性进行了测量.测量结果表明,由于该方法能同时考虑接触热阻的影响,热导率及热扩散率的测量误差可分别控制在5%及10%以内.因此,考虑实际存在的接触热阻可以提高热物性测量的准确度;接触热阻会受试样与探头接触紧密程度的影响,并最终对热物性测量准确度造成影响,良性接触是保证热物性高精度测量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正> 一、引言低温真空绝热型量热计普遍应用于低温热力学研究中,在低温比热、热导率等一系列热物性测量中,量热计绝热性能直接影响到测量结果。由于低温绝热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热力学过程,影响因素众多,目前低温下各种热力学计算中,因某些参量的近似性较大,以致对量热计的绝热性能迄今尚难以给予较确切的直观表达,因而无法揭示其在测  相似文献   

5.
通过测定固、液相界面的移动速率来确定金属及合金在熔点温度附近的导热系数、导温系数、电阻率等多个热物性参数。对于熔点温度较低的镓、伍德合金熔点热物性参数可用相变导热反问题的近似分析解求得,对于熔点温度较高的铅、锌的热物性参数可用数值计算与实验相结合的方法测定,并设计了相应的测试装置。测试所得的结果与文献数据吻合较好,误差小于15%,而且测量较简便,该方法可用于金属及合金相变条件下固、液相多个热物性的测试。图2,表1,参10。  相似文献   

6.
为了准确测量不同装药号发射药的温度,该文提出一种利用传热综合参量确定火炮发射装药温度的方法。通过分析发射装药与环境间的传热过程,导出了以传热综合参量表示的装药温度随环境温度变化的关系式。利用实验数据拟合出某一装药号的传热综合参量,并进行验证。根据装药温度与热物性参量的关系,计算验证了其他装药号的传热综合参量。计算出周期变化环境下的装药温度并比较了不同装药号药温的变化特性。该文研究可为多种装药号药温的测量提供一种简便可行方法。  相似文献   

7.
液态金属粘滞性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粘滞性是液态金属的重要物性之一,研究液态金属粘滞性不仅对揭示粘滞性的物理机制具有理论意义,而且对材料制备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目前国内外许多学者致力于这一研究领域并已取得了一定进展.列举了测量液态金属粘度的实验方法,讨论了影响粘度测量准确性的几个因素,阐述了粘度与液态金属结构及其它几种物性的关系,并介绍了计算机模拟技术中的蒙特卡罗(MonteCarlo)方法和分子动力学(MolecularDynamics)方法在研究液态金属粘滞性方面的应用.  相似文献   

8.
本文着重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阐明这两个概念;并将运用二元函数的数学性质和热力学系统状态参量之间的关系式对特性函数全微分表达式作一定的代换,从而得出完全用压强、比容、温度及热物性系数等可直接测量量表达的两个物理量的微分方程式。  相似文献   

9.
本文给出一套测量固体常用低温热参量的计算机控制多功能测试系统,可测量样品的电阻随温度的变化曲线R(T)、0~1.8×103MPa压力范围内电阻的温度特性R(T,P)、比热曲线C(T)及其AC磁化率,温区从液氮温度至室温.该系统集固体基本低温物性测量为一体,精度高,测量迅速、方便,为低温领域的物性分析(特别是高温氧化物超导体的研究)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相似文献   

10.
在试验的基础上运用瞬态数值模拟方法,以四气门汽油机进气过程为例,对均值压力边界和瞬态波动压力边界下的进气过程进行了模拟计算及比较,结果表明进气压力波动对缸内的宏观气流运动影响较大,加强了缸内滚流运动强度的波动.而对缸内宏观热物性参量的影响较小,这些参量在压力波动的过程中没有出现大幅波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