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自1629年崇祯改历起,传教士在中国天文历法机构中一直占有重要地位。他们与中国科学家之间有时密切合作,有时又血腥斗争,更多的是既合作又竞争。何国宗与梅毂成在数学方面都有良好的家学背景,又在清宫蒙养斋接受数学教育和培养,成为康熙晚期到乾隆前期的官方科学家。他们早期与传教士白晋、张诚、杜德美、傅圣泽等人可能有较为良好的关系,但从1713年他们联合主持编纂《律历渊源》开始,就逐渐和在钦天监工作的传教士纪理安、戴进贤、徐懋德等人产生了矛盾,从相互合作,到相互竞争,最后发展到相互仇视。以一些中文资料和传教士的书信为基础,本文讨论何国宗、梅毂成与传教士之间的合作与斗争关系。他们的斗争涉及到康乾时期几项重要的科学工作,如在编纂《律历渊源》和《历象考成后编》过程中的矛盾与斗争,对于钦天监领导权的斗争,借助推算日食的斗争,利用宗教政策以及古旧天文仪器的保护等发起的进攻,等等。他们之间的这种关系不仅对当时朝廷的天文历法研究和钦天监的日常工作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而且对整个清中期的科学评论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自然辩证法研究》2019,(12):104-109
梅棹忠夫1957年发表《文明的生态史观序说》一文,以此构筑"比较文明学序说",并立足于"机能论"立场对世界历史理论进行生态史观审度。"文明的生态史观"在我国学界的研究并不尽人意,大多将其较为简单归结到地理环境决定论草草了事。在深入理解"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这一重要生态文明思想的关键节点上,对其"文明的生态史观"进行与时俱进的深度挖掘仍然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因为至少梅棹忠夫给出考量世界文明史演化进程诸多要素中包括生态环境在内的自然要素,就此而言,在当代就已经十分难能可贵了。当然对其进行唯物史观的反思与审度也是必不可少的。  相似文献   

3.
论戴震与西学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戴震是乾嘉学术的杰出代表,他从徽州乡野来到京师后,以素衣秀才的身份在很短时间内就"声重京师,名公卿争相交焉",其学术何以迅速得到认同,是当今学术界悬而未决的问题。文章通过梅文鼎、梅瑴成、江永、戴震等对待西学问题的考察,说明戴震在前人的基础上以"中学"替换"西学"的特有方式,使人耳目一新。其学术地位的迅速确立,与他在"西学东渐"的学术变革时期,适时地顺应了朝廷的文化心态有关,由此也凸显了传统士大夫在学术与政治之间的艰难应对。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代历法中的月食时差算法是为了修正定望和食甚时刻之间的时间差而设计的.该算法为<大衍历>所首创,此后,<钦天历>、<纪元历>、<庚午元历>和<授时历>等历法均设计了相应的算法.通过构造月食时差算法的理论模型,证实月食时差算法是必要的,中国古代历法中设计的月食时差算法应该与月亮视差无关,由此反驳了朱载靖对<纪元历>等历法中的月食时差算法的批评.  相似文献   

5.
前人把<九章算术>通分术理解为分子、分母扩大相同倍数而分数值保持不变的算法,实际上等价于现今的算法.其实<九章算术>中的通分是指用一个正整数乘以分数以化分数为整数的算法;前人对此理解有误,因此导致了前人对于<九章算术>经分术"同而通之"和少广术"通而同之"的错误理解,以及对于<九章算术>环田题密率术的校勘争论.依据对通分术新的理解,对以上问题进行了辨析,进而认为:古今通分术计算结果殊途同归是产生对通分术普遍误解的算理基础;忽视古代数学术语和算法的统一性,忽视古代数学筹算的表达形式带来的实用性、经济性的要求,以及大量的以今释古是对通分术产生误解的原因.事实上,<九章算术>通分术,在现今数学中并无与之精确对应的算法;前人对通分的误解实际上抹杀了通分术演进的历史--从<九章算术>少广术总术和分术的不一致,可以看出从先秦<算数书>到西汉<九章算术>编撰,通分术历史演进的痕迹.  相似文献   

6.
梅史考略     
发源于我国北方陕西、河南等地的梅,是我国一种古老的果树,在我国西部地区迄今仍有大量的野生种分布.根据考古资料和相关的文献记载,这种植物在我国有3000年以上的栽培历史,不但果实被利用,梅花也深受我国人民的喜爱,在我国古人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从体例、术文的抽象性与演算细草、数学表达方式、数学内容四个方面对<筭数书>与<算经十书>中可与之对比的<九章算术>、<孙子算经>、<张丘建算经>、<五曹算经>等算经进行了比较研究.<九章算术>等著作有术文统率例题、应用问题集、将预备知识列于卷首三种体例.<筭数书>具有这三种形式.<九章算术>既有基本运算法则和适应于一类数学问题的相当抽象的术文,也有应用于一种数学问题的比较抽象的术文,还有针对某一问题的演算细草.<张丘建算经>则基本上是应用于一种数学问题的抽象术文.<孙子算经>和<五曹算经>则完全是针对某一数学问题的演算细草.<筭数书>的术文的抽象程度也具有这三个层次.<筭数书>的数学表达方式多种多样,不统一,不如<九章算术>等著作规范.就数学内容而言,<筭数书>有许多首创的贡献,它与<九章算术>相比,有一些方法相同,也有少数题目相同,但相当多的方法、大部分题目不同,也不如<九章算术>的内容那么全面、规范;它也稍逊于<张丘建算经>,而与<孙子算经>不分轩轾,却远远超过<五曹算经>.<筭数书>比<孙子算经>等三部著作要早出七八百年以上,就创新程度与内容宽泛、深刻而言与<算经十书>现存诸算经相比,<筭数书>的重要性仅次于<九章算术>.  相似文献   

8.
20世纪上半叶,德国技术哲学界出现了两个令世界瞩目的人物,德韶尔与海德格尔,他们从不同传统对技术进行了形而上学的思考,把技术哲学的讨论带向了深入,并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关于技术的争论>和<技术的追问>都被纳为技术哲学中少有的几部经典之作.他们从不同的传统,共同的视角(形而上学)考察技术,涉及许多共同的话题,得出的主要结论也往往具有表面的相近,根本的不同,耐人寻味.  相似文献   

9.
古代印度的天文学家很早就认识到视差现象,并开始设计相应的算法来消除视差对日食的影响.<苏利亚历>是古代印度天文学的一部经典,它的视差算法代表了古代印度视差算法的主流.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通过对原始文献的系统解读,廓清了<苏利亚历>中视差算法的造术方法,证明<苏利亚历>中视差算法与理论算法完全等价,并成功地将<苏利亚历>中的视差算法化为一个以太阳的黄经和时角为自变量的二元函数.<苏利亚历>中视差算法的模型与理论算法虽然完全等价,但是按照<苏利亚历>中视差算法所得结果与理论结果之间有一定的误差.讨论了这种误差的大小,并分析造成这种误差的原因.  相似文献   

10.
爱因斯坦与玻尔之间关于量子力学的争论是科学史上最为著名的争论之一,但对于这场争论的本质却一直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本文对比分析了关于这场争论本质的三种代表性的观点,即认为这场争论的本质是不一贯性与不完备性、不完备性与方法论层次上的争论、分离原理之争。研究者对这场争论的解读明显地从争论的表面向争论的深层原因发展,而且对争论的分析主要建立在研究者对爱因斯坦科学哲学思想的解读的基础之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