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围垦海涂,是扩大耕地面积,增加粮食生产的一个重要途径,也是落实毛主席关于“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备战、备荒、为人民”伟大战略方针的具体措施。我场在上级党委领导下,在省、地、县主管局的大力支持下,在两年时间内围垦了3200亩涂地。为了加速利用涂地,于1975年11月份关了塘门,1976年试种了早稻1.8亩,单产485斤;晚稻扩大到  相似文献   

2.
很多文献资料报导了向日葵具有耐盐、抗寒、抗旱,种植后可减轻土壤盐碱危害的特性,适宜在盐碱地种植。辽宁、山东等省在盐碱土上种植向日葵获得了较大的收益,如地处黄河故道的渤海农场,1980年起利用盐碱地种向日葵,连续二年丰收,1981年扩种6000多亩向日葵,总产50多万斤,收入40万元。我所,地处杭州湾西部的海涂土壤上,1979年开始从黑龙江省引种苏油一号北方种向日葵进行春秋播试验,两季平均亩产400~500斤,可收入200~250元。  相似文献   

3.
海涂试验基地地处钱江下游南岸,土咸、水咸、土壤汀板贫瘠。气候变化多端,不利于水稻生长。为了更好地利用海涂,探讨在新围海涂上种植水稻的规律,遵照伟大领袖毛主席关于“一切经过试验”的教导,团成立了试验小组,开展了科学实验活动,在新围海涂上种植早稻13.872亩,平均亩产563.7斤;连作晚稻15.202亩,平均亩产606.5斤,单季晚稻2.181亩,平均亩产701.5斤。全年平均亩产1073斤,繁育良种15600斤。二年来生产实践证明,在新围海涂上种植水稻,只要认真贯彻落实农业“八字宪法”,实行科学种田,就能战胜困难,战胜自然灾害,夺取粮食丰收。我们的做法是:  相似文献   

4.
春播油菜     
我县横村公社富乐科技组和胜峰公社板头科技组,去年从江苏省淮阴地区农科所引进6503品种,经过一年小面积春播试验,表现为早熟、高产、抗病、抗倒,株型紧凑,丰产性能好,适应性广。6503油菜是四川省农科院用“川油2号与沪州5号”杂交选育而成,据江苏淮阴地区农科所1971~1973年试种结果,产量从每亩220斤提高到347.2斤;1974年富乐大队科技组试种7厘多田,收菜籽13.5斤,折亩产193斤左右,板头科技组试种3厘多田,收菜籽5.2斤,折亩产168斤。播种前油菜田还可多种一季蔬菜,改三熟为四熟,同时春播油菜全生育期比冬播  相似文献   

5.
联勤海涂在定海县的西南边,属盐仓、石礁、紫微公社和城关镇,总毛面积7000亩左右,除紫微公社强增大队400余亩为一九七一年九月关塘门外,其余均为一九六六年七月关塘门的涂地。在“农业学大寨”运动的推动下’广大贫下中农和社员群众积极开展新围涂地的改良利用的科学实验活动。近年来涂地棉花、大麦种植面积连年扩大,总(单)产也有一定提高,尤其是涂地油菜的种植,近三年来迅速扩大和增加。联勤片涂地油菜面积从一九七二年只有紫微公社东升农场的4.8亩总产605斤,一九七三  相似文献   

6.
(一) 在毛主席革命路线的指引下,在农业学大寨、普及大寨县运动的推动下,在省、地农业、科研部门的帮助下,我县连晚杂交水稻的试种在一九七五年种植0.39亩获得成功的基础上,一九七六年扩大到17个公社、38个大队、64个单位试种,种植面积184亩,平均产量619斤。产  相似文献   

7.
“京引15”是个中熟糯稻品种,于1969年引入我县。经过几年来的多点试种,表现早熟、高产、适应性广和抗病力强等特性,一般亩产500~600斤,比原有的糯稻品种增产1~2成。如我县良种场三年大面积种植,亩产524.6~535斤,其中最高的亩产达到720斤;城郊公社山河大队1972年种植31亩,平均亩产525斤,最高亩产718斤;海拔500公尺的双峰公社榧坑大队种  相似文献   

8.
宁海县青珠农场四胜塘位于三门弯内下洋涂。未围海涂质地为轻粘土,一米涂层平均含盐量(氯化钠,下同)1.17%,酸碱度9.0。四胜塘总面积1,449亩,可垦种净面积1,209亩。1976年春大面积播种田菁,同时试种棉花20亩,平均亩产皮棉80.3斤;冬种大麦250亩,平均亩产76斤。1977年全塘垦种棉花、水稻、柑桔共715亩,占可垦种净面积60%,生长较好,300亩棉花平均亩产皮棉达116.5斤,为新围涂地迅速垦种利用和植棉速获高产取得了经验。现将四胜塘棉花高产技术经验,分述于下。  相似文献   

9.
临海县方山公社龙头大队地处东海边,从一九五九年开始,在淡化程度较差的老海涂地上试种了二百三十亩本地早等实生柑桔,一九六二年和一九六三年改接成温州蜜柑,至今有桔园一百九十九亩,其中成年柑桔一百八十八亩,一九七三年柑桔总产只有十七万一千斤,亩产一千零七十五斤,但从一九七七至一九八○年,持续四年高产,平均亩产达六干一百四十八斤。去年亩产又达七千斤。龙头海涂柑桔获得高产主要是抓了三项新技术。一是采用本地早作砧木。海涂地盐碱性高,土壤板结粘实,加上海风大,对柑  相似文献   

10.
在毛主席“备战、备荒、为人民”和“以粮为纲,全面发展”的伟大方针指引下,我区1971年在海涂上新发展了二万多亩糖蔗。广大贫下中农和革命干部,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战胜了严重的干旱、洪、涝、风等自然灾害,试种的第一年,就夺得了较好收成,但也有些问题有待进一步摸索经验,加以解决,特别是宿根蔗没有抽芽的现象比较  相似文献   

11.
我所地处浙西,系低丘红壤新造田。1974年前栽培“早熟三号”大麦,亩产在350斤左右。随着土壤的不断改良,1974年试种“908”小麦2.31亩,亩产424斤。1976~1977年扩大到18.8~22.2亩,亩产475.2~409.4斤,1978年47亩,亩产496斤,丰产田亩产超过600斤。本文以丰产田资料为主,就“908”小麦苗蘖动态结构,叶面积及经济系数和产量结构等方面,结合几年来单项试验结果进行分析比较,探讨亩产600斤以上的栽培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2.
柑桔是我省传统特产之一。解放以后,在毛主席的无产阶级革命路线指引下,柑桔生产获得很大发展。全省现有柑桔面积11.8万亩左右,约占全省果树总面积(不包括造林的木本粮食)的五分之一,比解放初增长约210%。其中特别是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以来,广大贫下中农高举红旗学大寨,进一步贯彻“以粮为纲,全面发展”的方针,在浙东南沿海宁、台、温新围垦的海涂及浙西丘陵荒山大力发展柑桔生产,新种植柑桔面积达6.7万亩左右,占  相似文献   

13.
由省农科院植保所、丽水地区农科所合作育成的水稻早熟晚籼新品种“6202”,去年在遂昌县主要稻瘟病区,作单、双晚共试种了200亩左右,平均亩产单季稻都在1100—1200斤左右,高的达1300多斤,双晚稻在700—800斤左右,高的达1000斤左右。深受  相似文献   

14.
“天津一号”米大麦属春性六棱米麦。今年我们从天津引入作春播麦试种,表现耐迟播、秆矮、抗病、品质好、生育期短、产量较高,一般亩产300斤左右,高的可达400多斤。“天津一号”米大麦株高65~70厘米左右,叶色浓绿,茎秆粗矮,分蘖力中等,成穗率高,穗长5厘米左右,短芒,着粒较密,一般每穗45~60粒,千粒重23~25克。从试种情况来看,“天津一号”米大麦在生产上突出地表现:1.生育期短:“天津一号”米大麦在立春前后播种,五月底收获,全生育期100~110  相似文献   

15.
一九七一年,杭州麻区广大贫下中农和革命干部遵照伟大领袖毛主席关于“中国应当对于人类有较大的贡献”的教导,在学习广东省种植两季水稻、一季络麻的先进技术基础上,试种满畦春粮、早稻、络麻三熟制初获成功。据十个生产队调查,共试种4.914亩,除春粮比原来的沟边春粮增产二、三成外,获得了亩产早稻589斤,络麻540斤的产量。其中余杭县乔司公社东风大队劲吹生产队亩产早稻723斤,络麻653斤,良仑二队早稻562斤,络麻676  相似文献   

16.
在伟大领袖毛主席“备战、备荒、为人民”的战略方针和“农业学大寨”的号召指引下,在全国“两杂”会议精神鼓舞下,在省委、省革委会的正确领导下,今年上半年,我省在全省范围内有五十个以上的单位试种了高产旱粮作物——杂交高梁。目前,正在陆续收获。从业已收获的产量看,出现了一季超“纲要”的高产量。例如,淳安县唐家大队试种的1.148亩晋杂五号,亩产达816斤,另一块0.482亩忻杂七号亩产达862.7斤,生长较差的一块0.58亩,亩产也有644.6斤。在海拔1000多米的龙泉高山上,生长也很良好,丰收在望。  相似文献   

17.
成单1号成单1号(门可×金_(67))单交种是由嵊县农科所于1970年秋自四川农科所引入的。试种三年表现稳产高产。去春品比中为600斤/亩,今春观察试验中为690斤/亩,较对照浙单1号增产21.1%。在大田作高产栽培,实收716.8斤/亩。在嵊县显潭公社上显潭大队的山地试种,亩产超过600斤。成单1号春播全生育期(出苗——成熟)为95天左右,在三月底播种可望大暑前成熟,能避过历年来严重发生的伏旱。该单交种还表现抗病、耐肥、苗期生长势强,籽粒为马齿  相似文献   

18.
在英明领袖华主席抓纲治国的重要一年里,我所种植的10.38亩“九二”油菜,获得了大丰收,平均亩产326.7斤,比历史上最高的1961年平均亩产282.1斤,每亩增产44.6斤。其中,高产亩3.69亩平均亩产363.1斤。这样的产量,在我县是一个新的突破。“九二”油菜于1975年引入我县,从试种到推广,一直表现早熟、抗病和高产,已成为  相似文献   

19.
在毛主席“备战、备荒、为人民”的伟大战略方针指引下,为夺得粮食高产再高产,近年来各地的春花面积迅速扩大,于是,如何解决早稻基肥,成了全面落实农业“八字宪法”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为了广辟肥源,我们试以“麦草混作”即在紫云英田中套播稻板麦,来解决春花田早稻基肥不足的问题。据1970~1971年试种,大麦亩产444斤,紫云英(地上部分)亩产1880斤,早稻亩产850斤(在少施一次追肥的情况下,比同品种增产10%左右),春粮加早稻的亩产就将近1300斤。实践证明,实行麦草混作是解决春花田早稻基肥的一条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0.
1971年湖南省邵阳市石桥公社大坡三队引入试种再生稻,获得早稻亩产880斤,再生晚稻亩产330斤,两熟合计1210斤。由于它种一次可收两熟,因此贫下中农叫它为“再生稻”。1972年扩大到六个生产队试种,共种1.64亩,获得较好收成。如:大坡三队0.95亩再生稻,早稻共收干谷899.9斤,折合亩产950斤,再生晚稻亩产300斤;市农科所早稻亩产941.2斤,再生晚稻采用稻草扦插,亩产300斤。再生稻是一个籼稻品种。株高92公分左右,茎粗0.6公分。株型松散。叶片长大,剑叶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