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480”油菜(原系号为“73480”)系我院用甘油3号与特早13号杂交、经过一次高山夏凡选择培育而成的甘兰型早中熟品种。该品种在各地试验和生产示范中表现较好,比我省油菜当家品种“九二”油菜产量高而稳、经济性状好和抗逆性强;今年生产上扩种四、五千亩,亦获得好收成。因而普遍反映较好,已获得了全省农业科学技术大会颁发的科技成果  相似文献   

2.
“渝黄一号”优质油菜自2001年由贵州长城油脂化工有限公司引入遵义市试验、示范、推广以来,在省、市政府和市农办、市农业局的高度重视下,各县(区、市)政府、农业局及各镇(乡)政府、农技站的全力配合下,推广面积逐年扩大,栽培水平逐年提高,为“渝黄一号”油菜的产业化发展积累了一套较为完善的技术体系。2004年-2005年度,贵州长城油脂化工有限公司进一步充实和完善生产发展部门,强化自身推广实力,加大技术指导力度,确保了“渝黄一号”油菜产业化建设示范项目的全面完成。  相似文献   

3.
陈兴良 《遵义科技》2006,34(5):10-12
油菜是我县的主要油料作物,也是我县农业综合开发高新科技示范项目粮油高产栽培示范的主要作物,通过1999年度和2000年度的实施,在此基础上,我们继续实施以“双低”核不育杂交油菜高产栽培示范为主,配套以油菜秋发技术、育苗移栽技术、规范化栽培技术、化控技术、高效低毒除草剂应用技术、病虫害综合开发技术、平衡配套施肥技术等综合组装配套。探索出了以“双低”核不育杂交油菜品种为基础,以保优节本高产栽培为核心,以病虫草鼠综合防治为保证的优质杂交油菜高产栽培技术系。为大面积油菜“优质、高产、高效”栽培提供了理论技术储备。通过本项目三年的实施,促进了我县种植业结构的调整,增强了油菜籽在市场上的竞争能力,增加了社会财富,培养了人材,锻炼了队伍,获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现将项目执行情况总结汇报如下:  相似文献   

4.
玉米和大豆是我县的主要粮食作物,为实现玉米和大豆高产栽培,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充分发挥土地资源,提高土地利用率,2007年丰乐镇农技站实施了“玉豆”间作及对比试验示范课题,探讨了我县玉米间作高效种植模式、对比效益及关键技术,为我县玉米、大豆生产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
基于伊犁河谷1990-2020年土地利用数据,利用景观生态风险评价模型探析“生产-生活-生态”(“三生”)空间及景观生态风险格局时空演变特征,借助PLUS模型模拟伊犁河谷2030年生产空间优先、生活空间优先和生态空间优先3种情景下“三生”空间格局及景观生态风险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990-2020年,伊犁河谷“三生”空间以草地生态空间为主,草地生态空间和林地生态空间面积呈减少趋势,其余空间呈增加趋势;1990,2000,2010,2020年景观生态风险均值分别为0.035 5,0.033 1,0.034 8,0.034 6,伊犁河谷景观生态风险呈先下降后上升趋势,风险等级在空间分布上呈现梯度变化;2020-2030年3种情景的景观生态风险均呈上升趋势,景观生态风险均值从大到小为生活空间优先情景、生态空间优先情景、生产空间优先情景。  相似文献   

6.
选择256份我国各大豆栽培区代表性地方品种,以国际通用的美国000-X熟期组的48份标准品种为对照,在南京进行分期播种及光照处理试验,制订出与国际相衔接的我国大豆生育期生态类型划分标准,将我国大豆划分为000-Ⅸ熟期;明确我国淮海大豆区春豆归属Ⅰ-Ⅲ组,夏豆归属Ⅱ-Ⅵ组,分析了黄淮海大豆区春夏豆品种熟期组地理分布概貌。  相似文献   

7.
在构建乡村生产-生活-生态复合系统耦合协调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运用嫡值法和耦合协调测度模型,测算安徽省16个地级市2010—2019年乡村“三生”复合系统的耦合协调度,并对其时空特征与演化状态进行比较和分析。结果表明:安徽省16个地级市的乡村生产-生活-生态系统综合发展水平整体上均呈波动上升趋势;乡村“三生”复合系统耦合协调水平呈现中度失调、轻度失调、濒临失调、勉强协调,初级协调、中级协调、良好协调7种演化状态,总体经过了升—降—升的过程,大多数城市在10年间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且乡村“三生”复合功能耦合协调演化地域异质性较为明显。  相似文献   

8.
《安徽科技》2001,(7):16-17
在马鞍山市科委与当涂县政府日前联合召开的优质油菜“秦优七号”高产示范及配套技术研究项目现场会暨学术报告会期间,陕西省杂交油菜研究中心名誉主任李殿荣研究员应邀参加现场会,并就我国的油菜的科研与生产作了专题技术报告。 李殿荣研究员是我国著名的杂交油菜专家、博士生导师,七、八、九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委员。他培育的“秦油二号”杂交油菜组合在我国推广面积累计超过1333.3万公顷,为我国油菜单产、总产上台阶树立了里程碑。此后,李殿荣研究员又先后培育了7个油菜新品种(组合),先后获得国家发明专利3项,其中两项居世界领先水平。截至2000年这批品种(组合)共计推广1000万公顷,增产油菜籽43.5亿公斤,新增产值85亿元。 报告会上,李殿荣研究员就我国油菜生产的潜力、当前油菜生产存在的问题及近期品质育种的目标和目前油菜杂优利用途径及存在的问题作了精辟的论述。并介绍了“秦优七号”油菜新品种的生产示范情况和栽培技术。现刊登其报告的部分内容,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9.
粮食丰产科技工程是由国家科技部牵头,会同农业部、财政部和国家粮食局共同组织实施的国家重大科技专项,旨在依靠科技进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增加农民收入。经过积极争取,我省被确定为示范省之一.承担“辽宁玉米丰产高效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课题”。该课题于2004年着手实施,重点探索辽南晚熟区高产高效、辽西半干旱节水保苗、辽中北中晚熟区增密度促早熟等三种技术集成与示范新模式.目前已获得3项省级科技进步奖,  相似文献   

10.
选择256 份我国各大豆栽培区代表性地方品种为材料,以国际通用的美国000~ X 熟期组的48份标准品种为对照,在南京进行分期播种及光照处理试验, 制订出与国际相衔接的我国大豆生育期生态类型划分标准,将我国大豆划分为 000~Ⅺ 熟期组; 明确我国长江中下游大豆区春豆归属 0~Ⅳ组、 夏豆归属Ⅲ~Ⅷ组, 并分析长江中下游大豆区春、夏豆品种熟期组地理分布概况.  相似文献   

11.
从 198 9~ 2 0 0 0年 ,用甘蓝型油菜胞质不育系D6A、保持系D6B分别与 2 2 4- 2杂交并回交 ;用T89— 6与优质品种 (系 )复合杂交 ,分别育成了甘蓝型双低油菜胞质不育系492A ,黄籽双低油菜恢复系恢 5 ,选配出强优势杂交油菜新组合“杂 95 0 5” .经过 5年市、省区试及长江中游片多点大面积生产示范鉴定和农业部油料及制品检测中心品质分析 ,表现为优质高产 ,增产潜力大 ,适应性广 ,抗 (耐 )病、抗倒伏等特点 .2 0 0 1年 2月湖南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命名“湘杂油3号” ,列为优质杂交油菜推广良种 (组合 ) .  相似文献   

12.
通过引种试验、示范,杂交油菜希望98比对照秦优7号增产5.15%,成熟期提早2—3天,硫甙、芥酸含量较低,粗脂肪含量44.84%-46.68%,抗耐病性强,是一个高产、优质、抗逆性强的油菜品种,被列为2008年汉中市主推品种。栽培要点是:主攻“三早”,培育壮苗,力除“三害”,控氮增磷补钾配微,适时收获。  相似文献   

13.
《安徽科技》2006,(5):30
本刊讯 安徽省农科院作物所承担的省“十五”科技攻关重大项目——优质、高产杂交油菜新品种选育、示范及深加工研究,目前已培育出“皖油14”等杂交油菜新品种6个,并在油菜隐性核不育技术研究上获重大突破.近日被科技部认定为我国在农作物新品种培育方面的5个重大进展之一。  相似文献   

14.
以闽南地区高校为例,结合景观生态学"斑块-廊道-基质"模式,探讨多元化、网络化、多维化的高校校园生态规划结构构建模式.通过分级生态要素,形成原生、共生和再生型三类组分共存的多元化构建机制;结合不同校园用地现状,归纳出核心、轴线和匀质型三种生态规划结构网络化基本类型;探索生态规划结构高效完整与可持续的有效支持与根本,建立时空维度下的演变模型.从构建机制、类型定位和发展演变三层面,提出"多元化-网络化-多维化"的高校校园生态规划结构多层面构建模式.  相似文献   

15.
基于土地利用数据,从“三生”(生产、生活、生态)空间视角出发,提出了“三生”岸线定量提取方法,并在此基础上采用转移矩阵、生态环境质量指数等方法,探究长江重庆段沿线“三生”空间及“三生”岸线的时空特征与生态效应,并运用冗余分析(RDA)研究“三生”岸线变化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受自然和区位条件的影响,各地区对长江周边土地的开发利用强度差异明显,呈现西南高、东北低的空间格局;(2)2009-2018年10年间,“三生”岸线中生态和生产岸线减小、生活岸线增加,增长率分别为-3.09%、-4.71%和19.89%;(3)总体上生态岸线保有率较高,但两岸整体生态环境质量指数略有下降,其中城市是下降最为明显的区域,乡镇地区则是岸线保护的薄弱环节;(4)地形地貌是岸线开发的限制因素,而社会经济的影响是短期内岸线格局发生变化的主要驱动力,人为开发活动是造成岸线生态环境质量下降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
今年,翠屏区农牧局按照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围绕发展现代农业,推进新农村建设为核心,把“科技兴农,科技强农,科技富农”贯穿于整个农业工作中。在粮食生产上将省“三百”工程、水稻强再生力品种示范、市“万亩”水稻强化集成技术推广项目进行组合,与我局实施的“粮/猪/沼/果”生态循环农业项目紧密结合,推进粮食生产和种养殖业向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和产业化方向发展,加快农村清洁能源建设,改造生态环境,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嘉育293”系嘉兴市农科所育成的中熟高产早籼新品种,其特性为大穗多粒,平均每亩有效穗为27.13万穗。每穗总粒113.2粒,实粒90.7粒,空秕率19.9%,千粒重23g左右(1993~1994年大田调查)。一般高产田块产量能超千斤,是以往推广品种所未有的。第二为熟期适中:该品种在镇海作绿肥茬栽培,全生育期114d左右,作大麦、油菜茬为103~106d,属中熟早籼品种。秧龄弹性大,既可作绿肥茬早稻,也适春花茬栽培。几年来,作三熟茬口种植,基本无明显的早穗现象。该品种耐肥抗倒,熟色清秀,抗落粒,出米率高、比原品种“二九丰”出米率高3%~5%。抗白叶枯病,中抗白背飞虱,纹枯病轻,对稻瘟病的抗性也明显好于中87-156等品种。  相似文献   

18.
基于石林彝族自治县2010年、2015年和2020年3个时期的土地利用遥感监测数据,利用动态度、转移矩阵和景观格局指数等方法分析石林彝族自治县“三生”空间时空演变特征并提出优化策略.研究发现:(1)石林彝族自治县“三生”空间中生态空间占主要部分,生产空间和生活空间比重较小,生活空间集中分布在石林彝族自治县西部城区和周边集镇,生产空间围绕生活空间分布,其余地区为生态空间.(2)2010-2020年间,石林彝族自治县“三生”空间土地利用动态度呈现上升趋势,其中以2015-2020年增幅较大,达3.6%.(3)石林彝族自治县“三生”空间呈“生产+生活+生态-”的演变趋势,即生产空间和生活空间增加,生态空间减少.(4)2010-2020年石林彝族自治县“三生”空间地表破碎化水平始终较高,地表景观逐渐多样化,土地动态转移逐渐剧烈,生态空间逐渐被挤占,生态脆弱性进一步增加.  相似文献   

19.
<正>地膜夏马铃薯"双万"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是通过地膜夏马铃薯、玉米(鲜食玉米)、白菜(白萝卜、红萝卜、饲料油菜)等作物间的套种、复种立体种植方法,改"一年一熟"为"一年两至三熟",实现产量产值双过万的生产目的。一、亩产指标亩总产10000公斤(马铃薯亩产3000公斤、玉米亩产500公斤、大白菜亩产6500公斤),亩产值10000元(马铃薯5500元、玉米800元、  相似文献   

20.
春播油菜     
我县横村公社富乐科技组和胜峰公社板头科技组,去年从江苏省淮阴地区农科所引进6503品种,经过一年小面积春播试验,表现为早熟、高产、抗病、抗倒,株型紧凑,丰产性能好,适应性广。6503油菜是四川省农科院用“川油2号与沪州5号”杂交选育而成,据江苏淮阴地区农科所1971~1973年试种结果,产量从每亩220斤提高到347.2斤;1974年富乐大队科技组试种7厘多田,收菜籽13.5斤,折亩产193斤左右,板头科技组试种3厘多田,收菜籽5.2斤,折亩产168斤。播种前油菜田还可多种一季蔬菜,改三熟为四熟,同时春播油菜全生育期比冬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