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从专利审查和专利申请的角度出发,对修改后的技术方案的技术特征均在原始申请文件中具有明确记载的修改情形,给出判断思路和撰写建议。【方法】结合实际案例,分析了不同修改情形中需要重点考量的因素,探讨了修改超范围法条的理解与适用。【结果】对于在权利要求中增加“重新组合”的技术特征的情形,需重点考虑多个技术特征之间是否紧密联系,并根据所属领域的公知常识和说明书整体进行考量;对于合并并列技术方案的情形,需要逐一对修改后的权利要求书和说明书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核查;对于将背景技术部分的内容补入权利要求中的情形,需要站位本领域技术人员,结合原始申请文件来整体判断其是否修改超范围。同时,申请人应重视申请文件,特别是具体实施方式部分的撰写,为修改权利要求提供依据。【结论】通过以上分析,以期促进审查质量和效率的提升,确保专利权人权利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2.
冷林霞  王俊 《河南科技》2023,(6):132-135
【目的】分析说明书公开不充分的补证原则,以避免专利因说明书撰写不规范而被驳回。【方法】归纳、总结近十年来复审有关公开不充分的案件的审理。【结果】复审案例对补充采用公证证据进行说明书解释的通常予以接受,对补充采用普通现有技术对说明书进行解释的通常不予接受,但也有例外。【结论】公知常识可以补充提交以对说明书进行进一步解释,普通现有技术中采用的技术手段不能对说明书进一步说明,但是采用与普通现有技术相同的技术手段所实现的技术效果可以对说明书所产生的技术效果进行辅证。  相似文献   

3.
田蔚然 《河南科技》2023,(2):131-134
【目的】解释《反不正当竞争法》第6条第1项法律内涵,厘清与商品名称、包装、装潢有关的反不正当竞争行为构成要件,为形成统一认定标准提供建议。【方法】分析近年来国内外相关案例,比较新旧法律条文,参考《关于不正当竞争的解释》,进一步阐释相关使用行为构成要素。【结果】《反不正当竞争法》虽明确了对未注册商品名称、包装、装潢的保护边界,但司法界对相关要素的认定存在不同观点,实践中存在同案不同判的情境,立法中缺乏对使用行为合法边界的标准释义。【结论】应结合地域要素、时间要素等进行多角度判断《反不正当竞争法》第6条第1项中“有一定影响”要素,划定商业标识范畴,并自一般公众视角厘清“实际混淆”标准。  相似文献   

4.
熊欣仪 《河南科技》2024,(5):112-116
【目的】未经权利人许可进行网络游戏直播的行为是否构成合理使用尚存在较大争议,对其标准的确定有利于平衡各方市场主体间的利益,实现资源的最优利用。【方法】通过“四要素”检测法和我国《著作权法》第24条的一般性条款加以判断不同类型游戏直播中的合理使用。【结果】在《著作权法》穷尽式列举的权利限制情形不能满足现实需要的情况下,法院在必要时根据“四要素”检测法中的相关因素进行认定。【结论】“转换性使用”的判断与“游戏直播市场”的界定尤为关键,论证时辅以法经济学理论以及反垄断视角检验。  相似文献   

5.
余雯君 《河南科技》2024,(4):134-137
【目的】通过探究影视剧解说类二次创作短视频的合法性问题,为我国著作权理论发展及司法审判实践提供建议。【方法】通过分析国外转换性使用的司法实践,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分析引入转换性使用规则存在的问题,并根据二次创作作品的种类不同进行分类研究其合法性。【结果】可以通过引入转换性使用规则,增加合理使用制度适用灵活性,弥补法律缺陷,解决法官对二次创作短视频案件缺乏明确规定问题,但是仍存在判断标准不明确,难以形式上融入等问题。【结论】对于转换性使用的判断,应先判断其是否构成内容性转换,如果不构成,再判断其是否构成目的性转换,同时也要针对不同类型的影视剧视频的特征进行综合判断。  相似文献   

6.
骈梦 《河南科技》2024,(4):130-133
【目的】完善商标共存协议效力的认定规则,有助于统一商标审查部门的标准及司法机关裁判的尺度,对实现商标价值和市场共赢具有重要意义。【方法】通过案例研究,分析商标共存协议效力认定的立法现状和司法实践,总结实务认定中存在的问题,并就争议观点进行探讨。【结果】现阶段我国商标学界和商标实践未能正确认识共存协议的本质特点,商标共存协议的认定亟待释明。【结论】建议通过谨慎适用混淆可能性标准、明晰公共利益的范围、细化共存协议的审查内容,以及建立备案公示制度等方式来完善商标共存协议的效力认定规则。  相似文献   

7.
【目的】为有效遏制商标恶意注册,明确“不以使用为目的的恶意商标注册”的释义、适用要件、考虑因素、适用情形和审查审理标准。【方法】通过实证分析法、问卷调查法、定量与定性结合法等方法分析恶意注册近似商标的检测与规制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方法、阐明恶意注册近似商标的理论基础和请求权基础、明确恶意注册近似商标的认定标准。【结果】恶意注册近似商标规制中存在使用意图的忽略、认定标准不明确、违法成本较低、注册商标异议程序复杂、在先使用人权利保障力度不够等问题。【结论】可通过优化注册商标异议程序、引入意图使用考察制度、明确恶意注册近似商标认定标准、加重侵权责任等对现存问题进行完善。  相似文献   

8.
冉红霞  刘畅 《河南科技》2023,(14):137-141
【目的】车辆检测是交通控制智能化的基础,基于专利角度对该技术进行分析,以便于为相关产业的发展和专利布局提供参考。【方法】对车辆检测器分类并进行技术发展脉络梳理,对不同类别车辆检测器的专利申请趋势、主要申请人和主要转让人进行分析。【结果】总结车辆检测器演变的过程,给出专利申请趋势、主要申请人和主要转让人及其特点。【结论】感应或磁性检测器的演变主要在于结构的简化、无源化和检测信号种类的拓展,光学或超声波检测器的演变主要在于检测方式、分析方法的变化和调整。国内在车辆检测器领域起步晚,但发展迅速,在专利成果转化方面有待进一步提升。  相似文献   

9.
易浩晗 《河南科技》2024,(2):121-126
【目的】对自媒体洗稿的行为属性进行界定,分析传统著作权侵权认定规则——“实质性相似+接触”应用到自媒体洗稿问题上存在的困境,探究更具操作性的自媒体洗稿侵权认定方法。【方法】从自媒体洗稿行为的表现形式入手,并进行相关概念辨析,明确自媒体洗稿行为本质。结合国内外实践案例,分析不同的“实质性相似”判断方法的认定思路。【结果】洗稿行为是指通过各种方式来变换表达,但仍与原文基本意思保持一致的行为。在对洗稿作品进行侵权认定时,实践中的“整体观感法”“抽象分离法”和“结合法”,各有利弊。【结论】在对作品进行侵权比较时,可考虑将作品逻辑链作主要参考因素。对“结合法”进行改良,先对作品内容进行抽象概括,再以普通读者的视角对作品的逻辑链进行比较,看洗稿作品是否会对原作品产生替代。  相似文献   

10.
孙洁 《河南科技》2024,(5):122-125
【目的】解决短视频配音中的侵权纠纷问题。【方法】通过梳理相关案件,结合著作权法的相关法律法规等,对短视频配音在著作权上的独创性和合理使用进行分析。【结果】相关案例的判决结果表明,短视频配音的独创性结论和短视频独创性判定一致,高原创性的配音作品可被认为是合理使用。【结论】认定短视频配音作品满足的独创性标准在于“独创性”的有无,而不该上升到“艺术性”;短视频配音作品的合理使用,关键在于获得许可和增强作品独创性。  相似文献   

11.
马兴鸣 《河南科技》2023,(8):131-134
【目的】分析非正常专利申请认定对企业进行专利布局的影响。【方法】从企业的视角出发,结合常用的专利布局手段与方法,结合非正常专利申请认定的标准进行分析,并对照两个非正常认定案例,分析企业在具体专利布局时的应对之策。【结果】非正常专利申请认定对于企业的专利布局具有较大的影响,尤其是希望通过大量专利实现高密度布局的策略。【结论】部分专利布局策略不再适用于当前环境,并且对专利撰写与布局质量提出更高的要求。  相似文献   

12.
石悦萱 《河南科技》2023,(11):115-120
【目的】随着人工神经网络、深度学习等机器学习算法的逐渐成熟,人工智能生成成果与人类创作作品在外观上并无差别,通过对“独创性”这一核心要素进行剖析,积极应对人工智能生成成果可否获得作品资格认定并受到著作权保护的难题。【方法】比较分析作者权体系和版权体系国家独创性标准的理论基础及司法实践,为我国独创性判断标准的选择提供思路。【结果】在当前传统人格理论不断受到冲击的背景下,应当采取独创性客观标准。【结论】基于对人工智能创作效率和我国著作权体系建设的考量,适当提高客观标准的创作高度,更有助于人工智能产业长期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13.
李亚北  韩磊 《河南科技》2024,(4):110-115
【目的】植被作为生态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其种类和数量及其变化对生态系统有着重要影响。探究在我国黄土高原小流域进行植被提取分割时的最优分割尺度,有助于快速准确地提取植被信息,对于监测黄土高原生态系统状况和维持生态系统稳定具有重要意义。【方法】基于吴起县柴沟流域无人机多光谱影像和面向对象的方法,使用eCognition软件对影像进行多尺度分割研究。【结果】经分析,在分割尺度为240、形状权重为0.7、紧凑权重为0.1时影像的分割效果最好,基于该分割结果,选用纹理特征和光谱特征为分类指标,采用随机森林方法对影像进行分类,分类总体精度和Kappa系数分别为96.2%和0.951。【结论】研究结论可为柴沟流域植被结构优化及黄土高原生态环境保护和植被恢复治理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4.
【目的】为了提高超高压变电站火灾预警及消防能力,实现变电站由传统消防向智慧消防的转变。【方法】本研究通过现代通信技术和智能算法与传统消防设备的结合,为智慧消防信息共享与协调消防提供平台支持。然后通过构建不同区域的风险概率矩阵,为监测、灭火力量的合理布局及灭火算法的制定提供依据。最后对典型区域的监测数据处理算法及智能运算过程进行研究,实现消防监测、判断、执行的多级协调、信息融合,构建分级智慧防控的自动化消防系统。【结果】通过对系统进行评估,结果表明,智慧消防系统初级火情处置时间在10 s级,判断准确率达100%。【结结论论】智慧消防系统对火灾隐患预警能力、隐患及时处置能力及预警准确度都有显著的提升。  相似文献   

15.
马君 《河南科技》2023,(8):126-130
【目的】解决新业态下他人将互联网企业商标用于互联网企业未注册的商品或服务类别之上而引发的商标纠纷。【方法】通过梳理相关案例,结合驰名商标跨类保护的法律法规等,对商标授权确权实践中互联网企业驰名商标的跨类保护进行探析。【结果】相关案例表明,商标授权确权实践中,更多的是在考虑知名度的同时,对商标使用的持续时间与具体的年限灵活考量;互联网企业驰名商标跨类保护限于与其有相当程度关联的类别的保护。【结论】对于互联网企业强知名度状态的商标,在持续使用的前提下,应不拘泥于具体的年限要求,综合驰名商标考量因素后对其进行跨类保护,以平衡好互联网企业与传统企业、平台经济与实体经济商标保护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王世奇 《河南科技》2023,(17):100-104
【目的】通过分析区块链技术在版权领域广泛应用而产生的“链上侵权”“无视法定许可、合理使用”等灰色地带,探究法律应如何回应。【方法】调查当前国内区块链版权行业现状,分析区块链与版权领域灰色地带的成因。【结果】区块链平台存在审查流程不规范,智能合约的法律性质不清晰等问题。【结论】可从行业规范的角度统一区块链平台的登记程序和标准入手,完善相关法规,明晰合理使用和法定许可的边界,强化区块链技术服务提供者的义务。  相似文献   

17.
【目的】我国公路工程主要采用的路面结构形式有两种:水泥混凝土路面和沥青混凝土路面。随着路面使用年限的增加,大多数水泥混凝土路面达到或者超过了其设计年限,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损坏,需要进行维修改造。【方法】本研究主要针对旧水泥混凝土路面加铺沥青面层的需要,对旧水泥混凝土路面的破碎再生工艺进行研究,施工技术利用单锤头夯机对水泥混凝土路面进行微裂破碎,并采用地聚物注浆材料黏结、填补、加固各路面结构层,对于常见的路面病害类型包括断板、错台、裂缝、剥落、坑洞等统一进行处理,使得原水泥混凝土路面结构由刚变柔,达到直接加铺沥青面层的技术要求。【结果】通过对旧水泥混凝土路面进行微裂均质化处治,使得原有路面结构剩余强度得以充分利用,延长了老路的使用年限。【结论】本研究为旧水泥混凝土路面加铺改造提供了新的技术途径,具有重要的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为了能全面获取海底电缆路径上的详实水深数据、水下结构图像及海底电缆埋设情况,对海底电缆多元融合探测技术进行了研究。【方法】通过分析对比不同的探测技术,提出一种基于多波束测深系统、侧扫声呐和浅地层剖面仪的融合探测法,并使用该方法对大万山岛波浪能示范区海底电缆进行全覆盖测量。【结果】实际应用结果表明,基于多种探测技术的融合法在海底电缆探测中具有良好的应用效果。【结论】将不同影像在底质和地理位置上进行叠加,能极大提高对海底电缆解译的准确性,对海缆维护探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贾力  杨春磊 《河南科技》2023,(20):112-118
【目的】为促进司法实践的发展,为游戏作品提供法律保障,有必要对游戏作品法律定位进行研究。【方法】运用案例分析与比较研究的方法,对我国司法实践进行分析。【结果】在司法实践中,游戏作品法律定位因纠纷所针对游戏内容与表达形式的不同而有所不同,且在不同时期存在着不同的问题。【结论】著作权法应该区别对待游戏的内容与表达形式,内容主要包括技术实现与画面实现两个方面,表达形式包括游戏画面与游戏音乐两部分,应将游戏的具体规则的表达归入内容中,纳入保护范围。基于司法实践中的不足和对于游戏作品保护的欠缺,倡导应该将游戏作品统一归类,在著作权法上予以规定,进行保护。  相似文献   

20.
江美枝 《河南科技》2023,(19):39-43
【目的】为优化人居环境,实现人性化、智能化照明,设计出基于单片机和HC-SR501的智能家居照明系统。【方法】系统采用红外线人体检测模块HC-SR501来检测判断是否有人存在,并利用光敏电阻来检测周围环境中的光线强度,检测到的相关数据在经过模数转换芯片ADC0832处理后,输送到主芯片STC89C52中,通过程序判断来实现控制照明。【结果】当检测到有人时,照明系统会自动启动,STC89C52会根据光敏电阻采集到的数据,利用PWM技术对照明灯亮度实现分级控制。此外,还能进行手动和自动模式的切换及通过红外遥控设备来实现照明灯系统的无线控制。【结论】经试验测试,智能照明系统具有较高的人性化、智能化,不仅能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便利,更符合现代环保节能理念,传感器能稳定采集数据、准确控制照明灯启动及调级,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