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利用化学沉淀法结合功率超声技术制备了纳米氧化铜粉体和非晶态纳米氢氧化铜粉体,用X射线和透射电镜进行了表征,分析了各参数对制备过程和产物的影响,并探讨了功率超声的作用机理。所得产物纳米氧化铜粉体和纳米氢氧化铜粉体呈球团状,平均粒径分别为24和46nm。  相似文献   

2.
采用微波辅助液相合成法制备了氧化铜纳米片,探讨了该形貌氧化铜的电化学性能,并与化学沉淀法合成的碎屑状氧化铜纳米颗粒的性能作比较.使用X射线衍射仪(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XPS)对二者的组分及结构形貌进行了表征,使用循环伏安法和恒流充放电法研究了二者的电容性能.结果表明:使用微波法合成的氧化铜纳米片体系较碎屑状的氧化铜具有更优良的形貌结构和更高的比电容值,在1 mol/L的KOH电解液,1 A/g的电流密度下,氧化铜纳米片体系与碎屑状氧化铜体系的比电容值分别可达440、338 F/g.  相似文献   

3.
采用超声沉淀法制备了标题纳米粉体催化剂,运用XRD、IR、TEM等技术研究了粉体的组成,相结构、颗粒粒径及催化分解H2O2活性.结果表明,将超声辐射引入氧化物催化剂的沉淀法制备过程,可显著提高催化剂性能.文中对其原因作了初步讨论.  相似文献   

4.
将超声辐射应用于以氯氧化锆(ZrOCl2·8H2O)和氨水(NH3·H2O)为原料的沉淀法制备纳米ZrO2粉体的工艺过程,制备出纳米ZrO2粉体。通过XRD、DTA/TG和SEM等技术研究了纳米ZrO2的合成过程及粉体性能。结果表明:超声辐射引入普通沉淀法,超声波的空化作用可使前驱体颗粒细化,抑制其团聚并延缓其向凝胶转变,从而可制备出ZrO2 纳米粉体;这种方法所得纳米ZrO2粒子外貌为球形,粒度分布均匀,分散性好。  相似文献   

5.
采用沉淀法制备出不同元素掺杂的纳米氧化铜,以硫化氢为目标污染物,考察了不同元素对纳米氧化铜除臭性能的影响,并利用XRD表征技术进行了晶粒尺寸测试.研究结果表明,铁、锌和铈掺杂到纳米氧化铜中,提高了纳米氧化铜的除臭活性,且随着掺杂量的不同,活性呈现出一定的变化规律;当Ce/Cu物质的量配比为6/100时,硫化氢的穿透时间最长可达360 min,与纳米氧化铜相比较,除臭活性可提高40%以上;而锌和铁元素的掺杂,仅使纳米氧化铜的除臭活性提高20%左右.XRD测试表明,元素掺杂对纳米氧化铜的晶粒尺寸影响不大,且未发现明显的规律性.  相似文献   

6.
Y_2O_3超微粉及其透明陶瓷的制备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研究了化学沉淀法制备氧化钇超微粉的工艺及透明氧化钇陶瓷的制备工艺·以Y(NO3)3和NH3·H2O为原料,采用沉淀法制备出化学组成为Y2(OH)5(NO3)·nH2O的先驱沉淀物·发现在Y(NO3)3溶液中添加少量(NH4)2SO4,可以使先驱沉淀物由规则颗粒变为雪花状,并能减轻煅烧得到的氧化钇粉体的团聚·先驱沉淀物在1100℃下煅烧4h,得到了平均粒径为50nm的氧化钇粉体·该粉体经单向压制成型后,在1700℃真空烧结4h得到了透明Y2O3陶瓷·  相似文献   

7.
以Al(NO3)3·9H2O为原料,NH4HCO3为沉淀剂,结合超声分散与微波干燥等方法,采用化学沉淀法制备了两种不同化学组成的前驱体.通过TEM、XRD、IR、DSC和TG的观察分析,研究了不同前驱体对Al2O3粉体粒度、团聚程度的影响.结果表明,NH4Al(OH)2CO3前驱体经1 100 ℃煅烧2 h得到的Al2O3粉体性能较好,平均粒径仅为20 nm,粒度均匀,基本没有硬团聚.  相似文献   

8.
聚吡咯包覆氧化铜纳米管(PPy@CuO-NTs)新型高效复合材料通过在氧化铜纳米管上原位化学氧化并聚合单体吡咯,以过硫酸铵为氧化剂,L-赖氨酸为表面修饰剂成功制备出来。在600℃真空条件下聚吡咯外壳被碳化,PPy@CuO-NTs转化为C@CuO-NTs,并探究了它们的电催化性能。循环伏安曲线和对葡萄糖溶液的电催化结果显示C@CuO-NTs比裸铜电极表现出更好的电催化性能。通过TEM,SEM,FT-IR,XRD对其结构和形貌进行了表征。  相似文献   

9.
采用溶胶-凝胶法和化学沉淀法2种不同的方法制备高比表面积纳米二氧化硅粉体,研究不同煅烧温度(从400℃到900℃)制备的粉体作为载体对铜离子的静态吸附性能,并对吸附过程中的一些影响因素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制备的纳米粉体对铜离子有很强的吸附组装能力.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的二氧化硅载体的吸附性能优于沉淀法制备的粉体.  相似文献   

10.
纳米γ-Al2O3的制备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利用化学沉淀法制备γ-Al2O3纳米微粒,借助于X射线衍射仪等,对其结构等进行了表征,对其制备过程中的影响因素做了比较详细的分析,结果表明选择适当的反应物浓度、煅烧温度及利用分散剂的表面保护,能有效阻止产物团聚,控制纳米微粒的形状和尺寸.  相似文献   

11.
通过设计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综合实验,采用化学沉淀方法制备出超细Al(OH)3粉体,并对制备出的粉体进行表征测定。通过该实验掌握化学沉淀法制备超细粉体的基本方法,了解IR、TEM和化学分析等测试方法,并树立变废为宝的思想。  相似文献   

12.
不同液相法制备CeO2粉体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Ce(NO3)3.6H2O为铈源,采用液相法中的氨水沉淀法、碳酸氢铵沉淀法和借助微波的溶胶凝胶法分别制备了纳米CeO2粉体。利用XRD、TEM对所得粉体进行分析表征,从晶粒大小、分散性、形貌等方面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氨水沉淀法制得的CeO2粉体为球状,平均一次粒径最小仅为9.5 nm,且分散性最好。利用IR确定了碳酸氢铵沉淀法中前驱体的物相组成,并讨论了棒状CeO2的形成过程,发现在形貌上与其前驱体具有继承性。  相似文献   

13.
为探索木粉在1-烯丙基-3-甲基咪唑氯盐([AMIM][Cl])中的溶解和降解问题,研究了预处理方式、溶解温度和时间以及液固比等对扶桑枝条木粉在[AMIM][Cl]中的溶解率和析出率的影响; 分析了影响木粉溶解的关键因素; 探讨了阻碍木粉完全溶解的机制。结果表明:预处理方式和溶解温度是影响溶解的最重要因素,用5% NaOH预处理木粉,溶解温度为80 ℃时,木粉在[AMIM][Cl]中的溶解率达60.20%,析出率为46.57%,球磨、高浓度碱以及高温会加剧原料降解; 木粉溶解率很高时,析出率较低,更多的是木粉中天然高聚物的降解,而非真正的溶解; 较为温和的条件下,木粉难以全部溶解; 木粉在[AMIM][Cl]中的溶解度以及溶液黏度并非阻碍木粉完全溶解的因素,可能是因未溶纤维表面形成了胶体阻止了溶解的继续进行。  相似文献   

14.
高温煤气脱硫新技术的研究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自制ZnO粉末脱硫剂的XRD及硫化实验,表明用热分解法制备的脱硫剂较用沉淀法制备的脱硫剂在物相上较好,而且单一的ZnO脱硫剂在脱硫效率及硫容方面均优于加入促进剂(10%澎润土)的ZnO脱硫剂.  相似文献   

15.
采用固相反应法制备了Nd:YAG透明陶瓷,并通过碳铵沉淀法处理Y_2O_3商业原料,进一步提高了Nd:YAG透明陶瓷的透明度. 结果表明:采用高纯的商业原料,通过固相法制备获得的透明陶瓷,在1 064 nm处光线直线透过率可达到74%左右;通过碳铵共沉淀法改良商业Y_2O_3粉体原料的性能,透明陶瓷的透过率可进一步提升,在1 064 nm处光线直线透过率高达78%.  相似文献   

16.
以吐温-80为分散剂,在超声波容器中采用沉淀法制备出了氢氧化镍。研究了反应体系在不同PH值下对粉体密度的影响,用XRD和TEM对样品进行了表征,将制得的纳米氢氧化镍与市售微米级球镍以6%的比例混合制成模拟电极并测试其电化学性能,结果表明所制备的材料为纳米级β-Ni(OH)2,微观形貌为针形,且复合模拟电极的放电容量达到256.7 mAh/g,比纯球镍电极提高11%。  相似文献   

17.
以TiCl4、La2O3、Al片为原料,采用液相共沉淀法制备了La2O3/Al2O3/TiO2纳米复合粉体,采用DSC-TG、XRD、TEM技术对该纳米复合粉体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纳米TiO2粉体经La2O3掺杂和Al2O3复合后,其耐温性能得到显著提高,该复合粉体经900℃煅烧后,粒径在32nm左右,锐钛矿含量约为77.2%(mol%)  相似文献   

18.
本文采用化学共沉淀法来制备ZrO_2(Y_2O_3)超细粉.制备过程中,沉淀、清洗、干燥、锻烧每一步都能引起团聚体的形成.因此必须对此进行严格控制,才能制备出少团聚、有利于烧结的、性能良好的ZrO_2(Y_2O_3)超细粉料.  相似文献   

19.
液相沉淀法制备纳米铜粉   总被引:17,自引:3,他引:17  
用甲醛做还原剂,采用液相沉淀法制备铜钠米粒子.经TEM和XRD表征,粒子形貌为球形,平均粒径为30nm左右,粒径分布窄,粒子分布均匀,无硬团聚,为立方晶系单质铜粉.该铜粉表面经钝化处理,提高了抗氧化的能力,可以在空气中保存.  相似文献   

20.
为了有效地利用污泥以及促进人工鱼礁的发展,以污泥、水泥、贝壳粉为原料按照不同的水灰比和贝壳粉含量制作了人工鱼礁礁块并对其进行抗压强度、营养盐析出以及浸泡海水液pH的测试,同时用显微镜和X射线衍射对礁块水化产物进行微观分析。试验结果表明:在水灰比为0.5~0.6、贝壳粉含量为0.2~0.6的范围内,水灰比越低或贝壳粉含量越高均能使礁块的强度更高;礁块掺加污泥后可以不断析出NH~+_4和PO~(3-)_4且析出规律均为线性,但当材料比例改变时这种线性之间也会有差异;强度越高的礁块其浸泡海水液的pH越接近普通海水,亲水性越好;礁块水化生成钙矾石和C-S-H凝胶等是礁块强度的重要保障。该研究可为污泥的资源化利用以及人工鱼礁材料的新型开发提供思路和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