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引言30年来苏联在航天技术方面创造了一系列的世界第一。例如:1957年首次发射人造地球卫星;1961年加加林首次驾“东方号”飞船上天,人类进入了空间时代;1962年发射了世界第一个火星探测器;1963年捷列什科乘“东方”6号飞船上天,成为世界上第一个进入空间的妇女;1965年利昂诺夫乘“上升”2号飞船进行了世界上第一次空间行走活  相似文献   

2.
2013年9月13日凌晨2:00(北京时间),美国国家航天局(NASA)正式确认旅行者1号(Voyager 1)探测器已于2012年8月25日飞出太阳系,进入星际空间。这是目前离地球最远的人造飞行器,也是第一个进入星际空间的人造物体,是人类太空探索史上的壮举。旅行者号科学团队认为,旅行者1号在2012年8月25日就进入了星际空间。这一结论是基于两个方面的证据,首先,2012年8月25日获得的数据显示,  相似文献   

3.
美国航天局日前发布消息说,该局1977年发射的“旅行者1号”探测器发同的数据显示,它已抵达太阳系边缘,这个探测器有望成为首个脱离太阳系的人造物体。  相似文献   

4.
 回顾了2018年全球空间科学重要研究进展、重大战略调整以及新发射的空间科学重要任务平台,盘点了“盖亚”绘制最新银河系地图,科学家首次确定银河系外高能中微子来源,火星勘测轨道器发现火星浅层地表之下的冰,“旅行者2号”飞出太阳系;美国密集出台航天新战略,俄罗斯公布月球计划路线图,国际空间探索协调组更新国际载人航天新战略;首个飞入日冕的帕克太阳探测器成果发射,人类首个月球背面探测器“嫦娥四号”顺利登月等重大科学事件。  相似文献   

5.
今天的世界,从宏观的宇宙探测到微观的原子计量,人类越来越多地依赖于传感器,自动化更是离不开各式各样的传感器,尤其是根据仿生原理与新型材料相结合的传感元,来延伸人的眼、耳、鼻、舌、身的功能,采集多种多样的信息,来服务于人类。美国发射的“先驱者10号”宇宙深空探测器,在长途跋涉了11年之后,终于在1983年第一次飞出了太阳系。今天,遥感器即使从太阳系外56亿公里之遥发回的太空信息,4小时即可抵达人间。红外传感器已用来探测地球表面的温度分布、海  相似文献   

6.
1977年夏末,两艘“旅行者”号飞船从佛罗里达的卡纳维拉尔角发射升空,去探测太阳系的边缘部分(彩图1)。“旅行者”1号已越过木星(彩图2)和土星(彩图3),现正飞向其他星球。“旅行者”2号也飞过了木星和土星,并于1986年1月24日与天王星相遇,现正飞向海王星,预计于1989年8月24日到达。  相似文献   

7.
《奇闻怪事》2013,(9):53
或许过不了多久,太阳系外的物种就会跟人类产生交集,因为"旅行者1号"。36年到太阳系边缘《科学》杂志网站发布报告称,美国1977年发射的太空探测器"旅行者1号"在太阳系边缘发回来了"令人惊异"的信息:人类可能发现了太阳系通往星际空间的"大门"。这篇由美国宇航局等机构科学家撰写的报告称",旅行者1号"目前距离太阳约180亿公里,是地球距离太阳距离的125倍。从其发回的数据判断,这  相似文献   

8.
飞出太阳系?     
正李雄耀王世杰研究团队成员。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月球与行星科学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主要从事月球与行星科学研究,参与我国嫦娥工程和深空探测的基础科学问题研究。"飞出太阳系,奔向更遥远的外太空,是自1977年"旅行者1号"出发以来,人类未曾停止过的梦想。那么,太阳系到底有多大?人类如何才能走出太阳系?"1977年9月5日,"旅行者1号"发射升空,在土星及木星"小歇"之后,它静静地滑入太阳系的边缘处。此后,它沿着离开太阳系的轨迹,朝着茫茫的星际空间,一路飞奔而去,  相似文献   

9.
颂雅 《少儿科技》2013,(12):10-11
1977年9月5日,旅行者1号无人外太阳系空间探测器(以下简称“旅行者1号”)载着磁带录音机和目前看来存储空间极小的计算机等设备,离开地球,飞向神秘、危险又散发无穷魅力的宇宙。2013年9月12日,美国宇航局确认,历经36年的旅行,“旅行者1号”正式拥有了“第一个离开太阳系的人造物体”的头街。  相似文献   

10.
《创新科技》2012,(8):32
<正>美国航天局日前发布消息说,该局1977年发射的"旅行者1号"探测器发回的数据显示,它已抵达太阳系边缘,这个探测器有望成为首个脱离太阳系的人造物体。航天局表示,过去3年中,"旅行者1号"上携带的两个高能望远镜接收到越来越多的宇宙射线,上个月,来自太阳系外的宇宙射线数量急剧增加。此外,探测器感测到的高能粒子数量也出现变化,这些源自太阳的粒子数量有所下降。基于这些数据,项目科学家得出结论:"人类向星际空间派出的首个使者已在太阳系边缘"。  相似文献   

11.
《科技潮》1998,(2)
前年的12月20日,可能是国际天文学界最伤心的日子。这一天,美国康奈尔大学行星研究试验室主任、世界最大的行星探测组织——美国行星学会的发起人之一和前任主席卡尔·萨根教授因患骨髓癌并发肺炎去世。不到1年,1997年夏天,在美国的火星飞船探路者号登上火星表面,进行了成功的探险之后,美国宇航局宣布,"火星探路者"号降落的地点,将被命名为卡尔·萨根试验地。提起卡尔·萨根教授,热心天文学的朋友都会竖起大拇指。这位生于1934年,死时才仅仅62岁的行星学大师,曾经主持过"水手9号"、"旅行者号"、"先锋10号"等著名的行星探险计划,他还是地球人第一封发往天外的金属信件(由"旅行者2号"携带飞出太阳系)的设计者。他主持行星探测杂志《伊卡洛斯》整整12年,对行星科学研究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2.
《少儿科技》2013,(5):27
太阳系是我们所在的天体系统。目前,人类对太空进行的载人探测集中在地球周边,无人探测也局限在太阳系内。这一局面可能将有改观!不久前,美国研究人员发表报告称,去年8月25日,"旅行者1号"探测器接收到的宇宙射线发生剧烈变  相似文献   

13.
最近太阳系里可真是热闹,太阳系里到处是来自地球的“客人”。这不,随着“德尔塔”火箭“呼哧——”一声巨吼,出访水星的“信使号”探测器乐颠颠地出发了! 1974年,美国向水星发射了“水手10”号探测器。“水  相似文献   

14.
 深空探测指人类航天器离开近地轨道、进入太阳系空间和宇宙空间,对地球以外天体(月球及以远天体)或空间环境开展的科学探测。2018年,国际深空探测叠彩纷呈:中国“嫦娥四号”成功实现国际首次月球背面软着陆并将开展巡视勘察;美国“洞察号”探测器登陆火星;向太阳系空间进发,朝向日心方向,欧洲空间局和日本合作研制的BeipiColombo探测器正飞向水星、美国“帕克号”探测器开启“史诗级”旅行去“触摸太阳”,远离日心方向,“新视野号”成功飞掠柯伊伯带的小行星“天涯海角”、“旅行者2号”突破日球层顶;美国“奥西里斯-REx”和日本“隼鸟2号”顺利抵达各自目标小行星执行采样任务。2018年,月球表面存在水冰、火星发现有机分子、太阳系边际再抵近等发现或突破对于探寻生命起源、太阳系起源和演化,拓展人类知识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热点排行     
正(新新闻时段2014-07-01至2014-07-10)1旅行者1号再被证实进入星际空间[核心媒体报道频次:19/30]7日,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最新获得的数据表明,1977年发射的旅行者1号探测器确实已经进入寒冷而黑暗的星际空间。NASA称,自进入星际空间以来,旅行者1号记录下3次由太阳日冕物质抛射引起的"太阳风海啸",第1次规模较小;第2次于2013年3月被旅行者1号上的仪器清晰"感知",表明该探测器所处位置的等离子体密度是日光层内的40多倍。2014年3月,旅行者1号第3次记录到"太阳风海啸",等离子体密度与第2次相似,证实其确实在星际空间中航行。  相似文献   

16.
火星探路     
有过几番成败1962年,苏联人首次向火星发射空间飞行探测器“火星1号”,尽管发射失败,却引发了六七十年代苏美两国进军火星的竞赛。1964年~1965年,美国发射两枚飞近探测型火星探测器“水手3号”和“水手4号”,后者首次成功地在距火星9920公里的宇宙空间拍摄并发回22张显示火星地貌的珍贵照片。画面显示,火星表面有众多环形山,恰似月球,也是一片死寂。1969年,美国连续向火星发射飞近探测器“水手6号”和“水手7号”,在距火星表面仅3000多公里的宇  相似文献   

17.
通信卫星事业是一个国家航天技术发展的重要方面。随着社会的日益发展,交往的需要,通信卫星技术在不断发展和进步,近20年来,通信卫星事业的发展正方兴未艾。主要表现在: 发射日益频繁。自1964年5月美国发射成功第一颗实用型“国际通信卫星1号”以来,迄今世界各国已先后发射了各类通信卫星659  相似文献   

18.
《科技潮》2004,(9)
“信使”携“7种武器”探水星8月3日(北京时间14时15分56秒),美国宇航局成功向太空发射了代号为“信使”的探测器,踏上了太阳系九大行星中最小且离太阳最近的行星水星的探测之旅。“信使”是近30年来人类向水星发射的第一个探测器,全部旅程预计将达79亿公里。“信使”号携带7种传感器系统,除了摄像头之外,还有用于远程化学分析的分光仪、用来研究水星磁场的磁强计以及用来测量地貌的激光测高计。“信使”号还携有保护仪器的矩形曲面屏,它起遮阳作用,在整个运行过程中将一直正对太阳。中国跻身世界企业孵化器大国行列8月13日,科技部火炬高技…  相似文献   

19.
《科技潮》2005,(2):61-61
1月12日,美国宇航局按计划将“深度撞击”彗星探测器成功发射升空。7月4日,“深度撞击”探测器将发射一发探测“炮弹”与“坦普尔1号(TEMPELI)”彗星在距地球1.32亿公里处相撞。此次撞击将首次获取大量彗核碎片,为人类探究太阳系起源提供新的线索,也为地球遭遇小天体撞击时“转守为攻”积累数据。  相似文献   

20.
美国:今后一段时间,每隔26个月,美国将发射一个火星探测器。其中,2005年将发射一个名叫“火星侦察者”的轨道探测器,它能够拍摄到火星上相当于一个足球大小物体的图像;2007年,美国一共将开展四项针对火星的探测行动。其第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