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以结晶紫为表面活性剂,研究了油水界面膜上的非线性行为.结果表明,在一定的浓度范围内,电势的规则振荡与化学混沌交替出现.提出了用老化时间变化解释液膜振荡频率衰减的观点。  相似文献   

2.
Lennard-Jones流体汽液界面的分子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深入认识汽液界面现象 ,解释汽液界面的独特性质 ,采用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从分子水平上研究了 L ennard-Jones流体汽液界面。模拟结果表明 ,汽液界面实际上是一个随时间涨落的起伏不平的曲面 ;汽液过渡区就是该曲面的涨落区域 ;汽液相变是一个突变的过程 ;汽液界面体系内密度、压力张量及温度等热力学量连续变化只是统计的结果。并在此认识基础上 ,从汽液分子相互转化的微观行为解释了汽液界面的温度分布中的尖峰和低谷出现的原因。在分子的汽液相变过程中 ,从液相向气相的转化发生在汽液界面的波峰处的几率最大 ,而从气相向液相的转化发生在汽液界面的波谷处的几率最大  相似文献   

3.
以Navier-Stokes方程为基础,通过假设液-液界面的滑动速度比,导出了液-液分层层流流动速度分布的数学模型及层厚度的计算公式。通过作用于液滴上力的平衡条件来建立液滴的运动方程,分别导出了液滴在连续相及相界面上相对于液体的运动模型。  相似文献   

4.
采用平衡态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对由氩分子构成的气液界面系统进行了较大温度跨度条件下的模拟和研究.通过统计的方法得到了温度变化对系统的密度、气液界面厚度、气态分子碰撞流率、Lennard-Jones(L-J)势能以及L-J势能力分布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随着温度的升高,气液界面厚度和气态分子碰撞流率增加,密度和L-J势能分布趋于均匀化,L-J势能力分布随着势阱深度的减小而趋于0;所有物理量在接近临界温度时变化加快.模拟得到不同温度条件下的凝结系数与文献相互吻合.同时,对于凝结系数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并在温度接近临界温度时由于气液界面的消失而失去意义这一规律,通过气液界面厚度与气态分子碰撞流率随温度的增加所产生的综合效果进行了合理的解释.  相似文献   

5.
多组分气液传质边界层内浓度场的激光测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建立了双波长激光全息干涉测试系统,测定了多组分气液传质液相侧边界层内的浓度场分布,结果表明,距界面0.01mm处的浓度仍远未达到热力学平衡值,说明界面附近存在相当大的传质阻力,还观察了气液传质时界面际近的湍动现象。  相似文献   

6.
研究了丁酮乳化液膜体系中油水两相间液液传质系数、表面活性剂浓度、温度、搅拌速度等相关因素对体系液液传质的影响。实验发现表面活性剂在两相界面上形成单分子的界面层,该界面层在油水界面的传质阻力中占63%;温度及搅拌转速对体系的液液传质系数亦有影响,温度越高、搅拌速度越大,体系的传质系数越大。  相似文献   

7.
经过对多层界面液膜的实验探索,获得了四相物系双层界面液膜和五相物系三层界面液膜等一系列多层界面液膜。并且提出了多层界面液膜自动形成的一般式,由此,展示了多层界面液膜的广阔领域。其中每一种多层界面液膜在应用上都将有其广泛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8.
微槽群内汽液界面温度分布的红外热成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红外测温仪测量了液体工质在受热微槽表面的温度场分布,实验研究结果表明:相同深度条件下,较窄的微槽液体工质温度分布较均匀;相同宽度条件下,深度对微槽内液体工质温度分布的影响不大.在较小的热流密度条件下,深度相同时,较窄的微槽汽液界面平均温度较低,宽度相同时,深度的变化对汽液界面平均温度的影响不明显;在较大的热流密度条件下,深度相同时,较窄的微槽汽液界面平均温度较高,宽度相同时,较浅的微槽汽液界面平均温度较高.  相似文献   

9.
水平管泡状流界面浓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双头电导探针测量技术,研究了水平管内空气-水两相流的界面浓度,并得到了气液两相流的界面特性参数(如气泡速度,气泡尺寸和界面浓度)及其随气液两相流量的变化规律,研究发现:随着气相流量的增大,各点的气泡速度,气泡尺寸,界面浓度相应增加,随着液相流量的增大,除气泡速度随之增大外各点的其它参数随之减小,水平管内界在浓度在同一测量角度的径向分布类似,界面浓度在管内除水平管径方向外,沿其它方向的分布都是非  相似文献   

10.
张会选 《安徽科技》2015,(12):39-41
研究了泡生法生长蓝宝石单晶过程中,单晶内的气泡的产生、分布形态以及形成原因等。结果表明,原料的纯度、固液界面的稳定性是决定气泡分布的关键因素,其中固液界面的稳定性又取决于合理的生长工艺条件,尤其是晶体的生长速率和合适的温场设计。  相似文献   

11.
研究低温液体-水相际传热问题.分析低温液体与水之间的传热过程及其特性.给出一种处理问题的方法,采用可变网格法追踪低温液体-水相界面的位置,建立了适合于常压及超临界压力下的液-液传热模型.根据传热模型进行了数值计算,得出低温液体温度场分布,确定了低温液体-水相界面的生存距离.计算结果表明,在一定水压和适当的低温液体初始状态下,从低温液体-水相界面形成到完全消失需历经一段距离.  相似文献   

12.
随着管道运输行业的发展,复合管道越来越多地应用于机械、能源、化工等领域.利用超声界面波对复合管道的界面位置进行损伤探测成为机械装备超声无损检测研究的新方向.以充液金属复合管道为研究对象,采用多物理场有限元分析软件建立了充液复合管道的有限元模型,利用电信号激励超声界面波,分析了超声界面波在管道中的传播特性,并分析了不同液体对超声界面波的影响.结果表明:与空的复合管道相比,超声界面波在充液复合管道中的传播特性差别明显.在充液双金属复合管道中,超声界面波一部分来自初始激励,另一部分来自液体中激励的超声导波;随着传播的进行,初始激励的超声界面波迁移至固液界面处,形成固-液界面波,并逐渐泄漏至液体中;液体中的超声导波每经过一次管道壁面反射,在固液界面处形成一股新的固-液界面波,从而形成等间隔传播的固-液界面波群组.液体密度影响界面波的能量分布:液体密度越大,界面波能量越分散;液体的纵波波速影响固-液界面波的形成速度:纵波波速越快,固-液界面波形成越快.研究工作和分析结果可为管道损伤检测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液黏传动变形界面间油膜温度场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揭示液黏传动变形界面间油膜温度场分布规律,建立油膜的三维物理模型,利用计算流体动力学原理,采用FLUENT软件对油膜温度场进行求解,并研制专门的液黏传动实验台进行实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平行界面和变形界面间油膜的温度随摩擦副运行时间的延长而升高,油膜温度与时间近似呈线性关系;同时,有沟槽区和无沟槽区油膜的温度沿径向递增,且有沟槽区油膜的温度远低于无沟槽区的温度;变形界面与平行界面间油膜的温度分布规律基本相同,但是,变形界面间油膜的平均温度略低于平行界面间油膜的温度.  相似文献   

14.
定向凝固方法是目前生产太阳能用晶体硅的主要方法。晶硅电池片的质量是影响晶硅电池效率的重要因素之一,而晶硅电池片的质量与硅锭中的溶质含量及分布情况密切相关。该文对定向凝固熔炉中心区域(包括硅、坩埚及石墨支架)建立了二维瞬态分析模型,研究了定向凝固过程中热场分布、溶质分布、液硅流动情况,并分析了熔液流动对溶质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随时间推进固液界面从平直变成略凹;径向温度梯度产生自然对流浮力,驱动熔液流动形成一个大涡,并随时间流动强度越来越大;在长晶初始阶段,存在明显的溶质边界层,之后受流动影响,溶质分布区域扩大到整个熔液中,并且分布形式与流线形状相似;溶质向界面中心区域聚集。  相似文献   

15.
实时激光全息干涉法测量液相扩散系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研究液相扩散的作用,介绍了一种测量液相扩散系数的激光实时全息干涉系统,利用该系统实时记录液液两相传质的浓度场分布全息图,得到清晰表征浓度场分布的实时全息干涉条纹图;利用全息干涉原理及相应的数学关系处理干涉条纹,得到液相扩散系数,作者首先用已有文献值的KCl水溶液在298.15K下的扩散系数,验证了实验系统的可靠性,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测量了坑坏血酸水溶液在298.15K下的液相扩散系数,也进行了测量方法的误差分析,该方法为建立新的液液传质理论提供一定的实验依据,且有利于从微观角度认识液液界面和传质特性。  相似文献   

16.
垂直管内气液两相逆向流动中界面波特性及液泛现象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空气、水为工质,对内径50mm的垂直管内气液两相逆向流动中的液泛现象和界面波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认为本实验条件下的液泛是由于气液界面产生大的振幅波而后失稳造成的.研究了液泛产生前、后界面波特征及其速度、频率和波长随气液两相流量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17.
选择四种具有不同互浓度的液液体系,研究表面活性剂的加入对单液滴传质系数的影响。结合界面张力的测定结果,探讨互浓度、界面活性与传质系数的关系。结果表明,互浓度与界面活性、传质系数的降低之间存在着对应关系,对于低界面张力、部分互溶的体系,界面张力不是决定表面活性物质对液滴传质系数影响程度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8.
液-液界面上气泡生长行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硫酸水溶液-锌汞齐(汞电极)体系,实验研究了液-液界面上化学反应形成气体产物时气泡的生长规律。发现,界面上气泡生长行为随着反应过程的进行相应发生变化,反应刚开始瞬间,气泡主要在液-液界面上成核,以后主要在液-液-固三相交界处成核,气泡的整个生长过程经历了成核、长大、滑移、聚并以及脱离界面逸出等步骤。气泡脱离界面前,其生长半径与反应时间的三分之一次方呈线性关系。  相似文献   

19.
从量子统计处理固体电子状态的费密面和费密球概念出发,对电化学体系中的电极电势的本质进行了讨论。在此基础上说明了电流与费密面附近能态占据情况变化的关系,以及理想极化和理想非极化电极的费密面的特征。电极—电解质溶液界面相的双层结构与电极费密面的结构密切相关。从费密面的特征讨论了零电荷电势。在电化学适用的范围内,费密面近似地用球面来表示。  相似文献   

20.
三相电极伏安法是研究液/液界面电荷迁移的一种新方法,它具有简单易操作的特点.回顾了液/液界面电化学的发展历史,介绍了三相电极伏安法的实验原理,并对其在电化学中的应用和研究进展加以总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