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许氏平鲉消化道的组织化学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运用组化方法对许氏平鲉消化道碱性磷酸酶、酸性磷酸酶、羧酸酯酶和粘液物质进行了定位及半定量研究。发现幽门盲囊和肠上皮细胞顶端胞质和纹状缘具碱性磷酸酶活性;胃粘膜上皮细胞核上方胞质、幽门盲囊及肠上皮细胞顶端胞质中检测到酸性磷酸酶活性;在胃贲门部和盲囊部、鼬门盲囊以及肠的上皮细胞内还检测到羧酸酯酶活性。整个消化道的粘膜层中存在许多粘液细胞。食道上皮含大量酸性粘液细胞,胃上皮细胞均含有中性粘液,而肠道由前向后中性粘液物质逐渐减少酸性粘液物质逐渐增多。研究结果表明许氏平鲉食道和直肠有润滑和微弱的吸收作用,胃有消化雕类和吸收二糖及短链脂肪的功能;幽门盲囊有较强的吸收脂类的功能;前肠、中肠和后肠有活跃的细胞内消化和吸收功能。  相似文献   

2.
长蛸消化道的组织学与组织化学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用组织学和组织化学方法对长蛸消化道进行了研究,长蛸消化道由口、食道、嗉囊、胃、胃盲囊、肠和直肠组成,消化管壁由3层组成:粘膜层、粘膜下层和肌层。粘膜层为单层上皮,由柱状或立方细胞组成,在胃盲囊、肠和直肠还含有粘液细胞、食道、嗉囊和胃粘膜上皮表面衬有护膜,胃盲囊内壁形成长的侧褶,胃盲囊和肠柱状细胞呈现蛋白酶、非特异性酯酶、脂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细胞表面有密集的微绒毛,是食物消化和吸收的主要部位,胃盲  相似文献   

3.
中国蛤蜊消化系统的组织学与组织化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探讨中国蛤蜊的消化生理,用组织学和组织化学方法对其消化系统进行了研究.消化道粘膜上皮由纤毛柱状细胞和数量不等的粘液细胞组成.胃和肠纤毛柱状细胞呈现蛋白酶、脂酶、非特异性酯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消化腺腺上皮由嗜碱性细胞和消化细胞组成.嗜碱性细胞含丰富的RNA和蛋白质;消化细胞呈现蛋白酶、脂酶、非特异性酯酶、碱性磷酸酶和酸性磷酸酶活性,表明该细胞能进行细胞内消化.  相似文献   

4.
为探讨大黄鱼消化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用组织学和组织化学方法对各主要消化器官进行了研究.胃前段粘膜上皮由柱状细胞和粘液细胞组成;胃中后段粘膜上皮仅有柱状细胞,固有层含有发达的胃腺,胃腺上皮由Ⅰ型和Ⅱ型细胞构成.幽门盲囊与肠粘膜形成发达的皱襞和绒毛,粘膜上皮由柱状细胞和粘液细胞组成.胰腺为弥散性腺体.胃中后段粘膜柱状细胞呈现脂酶和非特异性酯酶活性;胃前段粘膜粘液细胞及胃腺Ⅰ型细胞分泌中性和酸性混合粘液,胃腺Ⅱ型细胞呈现强蛋白酶活性.幽门盲囊与肠粘膜粘液细胞分泌酸性粘液,柱状细胞呈现蛋白酶、脂酶和非特异性酯酶活性,其游离端质膜和胞质还分别具有碱性磷酸酶和酸性磷酸酶活性.肝细胞和胰腺细胞呈现非特异性酯酶和弱蛋白酶活性,肝细胞还贮存糖原.  相似文献   

5.
中国对虾血细胞酶细胞化学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运用电镜酶细胞化学技术,对中国对虾(Penaeus chinensis)的血细胞和血清中的酚氧化酶、酸性磷酸酶、碱性磷酸酶和过氧化物酶的酶活性部位进行标记。实验结果显示:酚氧化酶主要以酶原形式存在于大颗粒细胞的颗粒体中,酸性磷酸酶和碱性磷酸酶以酶原形式存在于小颗粒细胞的颗粒体中。健康虾和患病虾血细胞中酶活性的表现形式不尽相同,在病理情况下,颗粒细胞能以细胞解体的方式,排出细胞内的颗粒,转化成有活性的酶,以此提高血淋巴中这几种酶的活性。透明细胞可以吞噬排放颗粒后的颗粒细胞,透明细胞中由高尔基体合成的酸性磷酸酶等溶酶体酶主要用于透明细胞的细胞内消化作用。研究认为:3种血细胞因含有不同的免疫酶以及酶的作用方式不同而具有不同的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6.
利用组织学与组织化学染色方法,在光镜下研究了患“性腺萎缩症”海湾扇贝的组织病理学变化。结果表明,患病贝生殖细胞肿胀或萎缩,发育滞后;消化盲囊、鳃等器官组织也呈现明显的病理学变化特征,主要表现为结构紊乱,细胞变形、脱落甚至溃散,血细胞增生,出现强嗜碱性包涵体等异常结构。组织化学研究显示:消化盲囊及消化道中酸性磷酸酶、碱性磷酸酶含量下降;鳃、外套膜中多糖类物质含量增加等。  相似文献   

7.
以多种组织化学方法研究了日本Xun的消化系统。结果表明,肝胰腺的分泌细胞呈现蛋白酶,非特异性酯酶和脂酶活性,吸收细胞含丰富的RNA和蛋白质,储存细胞含有脂类和糖原;中肠粘膜上皮细胞的游离端质膜呈现碱性磷酸酶活性;食道腺和后肠腺分泌弱硫酸化酸性粘多糖。  相似文献   

8.
直段上皮是由纤毛细胞和分泌细胞组成。冬眠后排卵前和秋季输卵管直段的分泌细胞内有大量的分泌颗粒,此外还有高尔基复合体、核糖体、环形片层以及少量的线粒体和脂滴。分泌细胞表面有大量长的微绒毛,因而在相邻的分泌细胞之间形成一个相互交错的网状结构。在冬眠后排卵前和秋季对直段分泌细胞内酯酶的检测呈阳性反应,排卵后9—10天或秋季的雌体注入 LHRH 可起增强酯酶反应作用。  相似文献   

9.
凡纳对虾体内ACP、AKP酶的细胞化学定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电镜酶细胞化学技术对凡纳对虾体内肝脏(L)、肌肉(M)、心脏(H)和复眼(E)等四种组织的酸性磷酸酶(ACP)、碱性磷酸酶(AKP)进行了细胞化学定位,并与感染病毒的凡纳对虾四种组织中ACP、AKP的细胞化学定位进行比较.结果显示,在健康的对虾体内,ACP依次出现在各组织中的溶酶体、细胞核、细胞内膜、线粒体、内质网以及肝脏组织中的部分脂滴周围及微绒毛中AKP依次出现在各组织中的细胞膜、细胞核、溶酶体、内质网以及肝脏组织中的脂滴周围及微绒毛中.感染病毒后,对虾体内组织细胞出现了明显的病理变化,各组织细胞内均出现大量的髓样小体;各组织中ACP,AKP的超微细胞化学定位也发生了明显的规律性变化,表现为相应细胞器内ACP,AKP酶活性均减弱或消失,并在多数组织的细胞质中检测到ACP,AKP酶活性的高电子密度颗粒,且大量出现的髓样小体均呈阳性反应.  相似文献   

10.
利用组织学和组织化学染色方法对文蛤外套膜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文蛤外套膜具有双壳贝类外套膜的典型结构特征,即由中央膜与边缘膜组成,边缘膜具有3个突起。组织结构包括内外上皮层、结缔组织与肌纤维。不同部位的外套膜,其上皮细胞的形态结构、结缔组织与肌纤维含量等有差异。上皮细胞与结缔组织中分布有几种不同类型的粘液分泌细胞。组织化学研究结果显示,缘膜突起上皮细胞内含有丰富的糖类。分泌细胞内含物中含有丰富的糖类和少量的RNA,同时在分泌细胞检测到较强的ACP酶活性。  相似文献   

11.
扁玉螺(Neverita Didyma Roding)消化系统的组织化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以多种组织化学方法研究了扁玉螺的消化系统.除直肠外,其余消化道的纤毛柱状细胞呈现蛋白酶、非特异性酯酶和脂酶活性,其游离端质膜呈现碱性磷酸酶活性.杯状细胞分泌弱硫酸化酸性粘多糖.食道腺腺细胞以及肝脏消化细胞显示蛋白酶、非特异性酯酶和脂酶活性,后者还显示酸性磷酸酶活性.隐窝细胞含有铁.贮藏细胞含有糖原  相似文献   

12.
中国对虾触角腺组织结构和功能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光镜和透射电镜下观察中国对虾(Penaeus chinensis)触角腺的组织结构和细咆超微结构,并对其生理功能进行了初步探讨。光镜观察显示:触角腺由体腔囊、迷路和原肾管3部分组成。开放的血窦和动脉小血管分布在体腔囊和迷路小管之间。电镜观察研究表明:①体腔囊壁由足细胞和基膜组成,足细咆以足状突起连接于基膜上,血窦和动脉小血管中的血淋巴液滤入体腔囊形成原尿。足细胞吸收原尿中的大分子物质,并行细胞内消化与解毒作用。②迷路小管上皮细胞游离面具发达的微绒毛,细胞基部质膜形成大量内褶。迷路具有对原尿中的大分子物质、水及无机离子进行重吸收的功能,并能排泄机体代谢废物,参与渗透压调节。⑧原肾管上皮细咆基部质膜和侧膜向细咆内形成更深更多的质膜内褶,细胞进一步重吸收管腔中的水及无机离子,并通过活跃的无机离子代谢作用,在形成中国对虾高渗、浓缩尿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人血清白蛋白诱发大鼠肝纤维化模型的建立及形态学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人血清白蛋白诱发wistar大鼠肝脏纤维化模型。成功率可达89.23%。不同温度对成功率有显著影响(P<0.01)。同时证明,,不同日龄大鼠对成功率亦有影响。前列腺素EI(PGEI)的使用是本模型建立的技术关键,形态学观察,纤维化后细胞损伤轻微,汇管区纤维细胞增生明显。有假小叶形成。电镜观察见枯否氏细胞活跃,Dissc腔间隙增宽,多量胶原纤维形成,肝血窦周围贮脂细胞呈增生状态,并见贮脂细胞内胶原纤维形成的现象。细胞组织化学检查,粗面内质网葡萄糖-6-磷酸酶(G-66P酶)颗粒阴性,致密体,自噬泡酸性磷酸酶(ACP)反应阳性;胞膜及胆小管5-核苷酸酶(5-N酶)反应阳性。  相似文献   

14.
三角帆蚌肝脏的显微与超微结构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作者通过光镜下观察三角帆蚌肝脏的组织结构和形态特征表明,它由分泌管,连接管,导管以及间质组成,为复管泡状腺,并通过透镜电子显微镜下对分泌管细胞的超微结构研究,观察到细胞内有丰富的线粒体,发达的粗面内质网,环形板层状的滑面内质网,典型的高尔基体结构,微绒毛及丰富的细胞内含物等,研究结果显示,三角帆蚌肝脏的分泌管细胞有旺盛的分泌活动,可行顶浆分泌或全浆分泌。  相似文献   

15.
栉孔扇贝消化系统的组织学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以组织学方法研究了栉孔扇贝的消化系统、栉孔扇贝消化系统由食道、胃、晶杆囊、肠、直肠及消化腺等组成,消化道管壁由粘膜层和粘膜下层组成,除食道外缺乏肌层.消化道粘膜上皮主要为纤毛柱状细胞,在食道、肠和直肠还有少量的粘液细胞.消化腺为复管状腺。腺管上皮有消化细胞和嗜碱性细胞两种类型,消化细胞内含许多囊泡和颗粒。  相似文献   

16.
钟丽艳 《科技信息》2011,(20):395-395,397
污泥固体的水解是厌氧消化的限速步骤,污泥预处理的目的就是破坏污泥的结构及细胞壁,使污泥的絮体结构发生变化,细胞内含物溶出,进入水相,加快厌氧消化速率。本文研究了加碱对污泥性质的影响,全面了解剩余污泥减量化过程中细胞物质的释放规律,还对碱预处理方法对污泥的融胞机理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碱处理效果最好,释放的SCOD最高(937.984mg/L),处理后污泥液相中蛋白质、总糖、DNA均增加最多。  相似文献   

17.
为探索毛基体非吸收型休眠包囊的生命活动特征及其胞器的功能,本文应用电镜酶细胞化学方法检测了包囊游仆虫在不同生理状态下的胞器酶反应活性及其定位:(1)在营养细胞中的食物泡膜位置出现紧密排列的腺苷三磷酸酶反应颗粒,但在休眠细胞中酶反应颗粒则聚集在细胞表膜区;(2)营养期细胞中,酸性磷酸酶反应颗粒分布在处于不同消化时期的食物泡或自噬泡内,在休眠期细胞中酶反应颗粒定位在自噬泡周缘;(3)营养细胞的线粒体内膜有稀疏的琥珀酸脱氢酶反应颗粒,休眠细胞中在分散的线粒体内也有稀疏的酶反应颗粒,但反应活性比前者要弱得多.作者由所得结果推测,大部分情况下休眠细胞的酶反应活性较营养细胞的同种反应弱;不同类休眠细胞的生命活动中,其酶的功能和作用部位可能是不一样的;在休眠细胞中也发生着消化和营养利用的过程,也经历着线粒体的功能作用过程.  相似文献   

18.
碱性磷酸酶在文昌鱼体内的分布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采用组化方法首次探讨碱性磷酸酶在文昌鱼体内的分布。结果发现:碱性磷酸酶存在于腹褶部分表皮、围腮腔上皮、构成背鳍腔的内皮、肌膜、中肠腔和肝盲囊腔细胞纹状缘、生殖上皮和精原细胞中。  相似文献   

19.
缢蛏消化道组织学与组织化学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运用组织学和组织化学染色方法对缢蛏消化道的组织结构和功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缢蛏的消化道由唇瓣、口、食道、胃、晶杆囊、肠、直肠和肛门组成。除唇瓣外的消化管壁由内向外可分为4层:粘膜层、牯膜下层、肌层和外膜。粘膜层包括粘膜上皮和粘膜肌层。口腔上皮为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其它部位的牯膜上皮都为单层纤毛柱状上皮。胃壁的局部和肠壁缺乏肌层。除口的腹面、直肠、肛门等处的外膜为浆膜外,其余皆为纤维膜。肠上皮、直肠上皮和唇瓣上皮有较强的碱性磷酸酶活性,胃上皮和肠上皮有较强的酸性磷酸酶活性。直肠的粘膜及粘膜下层中含有丰富的钙和铁。  相似文献   

20.
贝氏高原鳅消化道的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解剖学、组织学、组织化学以及透射电镜技术等方法,对贝氏高原鳅Triplophysa bleekeri消化道的结构进行了详细观察.结果表明:贝氏高原鳅消化道由口咽腔、食道、胃、肠和肛门5个部分组成.口咽腔宽阔,顶壁粘膜层粘液细胞和味蕾丰富,底壁棒状细胞含量较多.食道粘膜上皮为复层扁平上皮,上皮细胞顶端有短微绒毛,胞质内常见线粒体,偶见粗面型内质网、滑面型内质网、高尔基复合体和溶酶体.上皮细胞之间夹杂大量粘液细胞,有发达的微管泡系统.基膜内有少量的纤维细胞、网状纤维以及大量胶原纤维束.肌肉层为横纹肌,环肌发达.胃为"V"形,粘膜上皮为典型单层柱状上皮.上皮细胞内含大量分泌颗粒,PAS反应呈强阳性,线粒体发达,多位于细胞基底部.粘膜层无杯状细胞,但贲门和胃体固有膜内具有发达的单管状腺体,胃腺细胞内含大量酶原颗粒、线粒体和粗面型内质网,胃腺细胞周围有发达的微管泡系统.胃体肌肉层变化较大:近贲门部内层为纵肌,外层为环肌;胃体中部内为薄层环肌,外为厚层纵肌;近幽门部内层为环肌,外层为纵肌.肠绕胃呈"φ"形,粘膜皱襞发达,单层柱状上皮游离面有很多微绒毛.上皮细胞之间分散有大量的粘液细胞,其内充满均质的分泌颗粒;整个肠段,粘液细胞自前向后数量逐渐减少.粘膜层细胞间有大量空泡状结构,近基膜处形成发达的微管泡系统.肛门为半开放结构,粘膜上皮为复层扁平上皮,粘膜下层为致密结缔组织,由较厚的横纹肌层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