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明清时期江南士绅环保意识的内容有了很大扩展,他们认识到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进而提出限制人类滥垦行为以保护自然环境的观点,同时他们积极应对各种环境问题,更加重视公共环境卫生。明清时期江南士绅的环保意识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和地域特点,其环保意识体现于民间碑刻、契约文书和地方志中,是在继承了先民环保传统的基础上,出于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而形成的,与政府环保政策相辅相成,特别注重对人地资源的维持和水土资源的保护。明清时期江南士绅们借助自身在社会地位等方面的优势,将环保意识付诸实践,为明清时期江南地区的环境保护作出了重要贡献。明清时期江南士绅的环保意识对当今的环境保护事业具有很大启发。  相似文献   

2.
明清时期全球气候进入一个相对寒冷的时期,学界称之为明清小冰期。小冰期的低温气候对大运河地区的生态环境、社会生活产生明显影响,小冰期使运河北段结冰期延长,使运河结冰区向南方延伸,对京杭大运河的通航产生消极影响。本文以“明清小冰期”的气候变化为背景,探究“小冰期”下严寒气候对京杭大运河的通航、堤防带来的影响,挖掘古人在恶劣气候环境下治河思想和发明的先进治河技术。  相似文献   

3.
明清时期江西地区出现了诸多生态环境问题.人口激增,开发方式不当,人类中心主义以及忽视对水利设施的管理是导致生态失衡的主要原因.探讨明清两代江西生态失衡及其成因,对当代江西的经济建设不无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淮河流域典型闸坝断面的生态综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分析淮河流域的闸、坝等水利设施对水生态环境的影响,采用多种生物指数法对淮河流域典型闸坝断面的生态系统现状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大多数水库处在生态稳定的健康状态;64%的所调查评价的河流生态系统处在不健康或亚健康状态。淮河干流水生态与水环境优劣的突变点在临淮岗,临淮岗以上的河段污染较轻;临淮岗以下河段污染较重。建议统筹考虑流域闸坝间水量联合调度与水污染源控制的共同作用,以使淮河流域水生态尽快得到恢复改善。  相似文献   

5.
明清时期广东地区气候变冷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对比广东15世纪末至19世纪末即LIA期间的气象灾害、战乱、人口发展等几方面的数据,研究了明清时期气候变冷对广东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发现这一时期农业生产的衰退、生态环境的恶化、战乱和农民起义的增多、人口发展的减缓以及瘟疫次数的增加,都与气候变冷有明显的相关性.同时指出,气候变冷的各个可能的影响结果之间,又有着密切的联系,它们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严重阻碍了明清时期广东社会经济的正常发展.  相似文献   

6.
杨平 《山西科技》2014,(6):44-45
明清晋商会馆是明清时期山西商人在异地经商时将当地私人宅地改建、或利用当地原有祠庙、或集资修建的旨在联络乡谊、推广贸易的场所。从晋商会馆的总体布局、功能分区、建筑类型和功能及建筑布局方式等方面探析了明清晋商会馆的布局形制,为分析会馆对晋商发展的作用提供帮助,并为现代建筑设计提供创作灵感。  相似文献   

7.
明清时期,由于人口的急剧增长,玉米等高产耐旱作物的推广种植,农业垦殖面积的不断增大,森林的大量砍伐,再加上山地环境的脆弱性及干冷的气候,使原本人口稀少、植被茂密的伏牛山区,森林不断减少,河流航运价值逐步降低,农业生态环境亦渐趋恶化。  相似文献   

8.
基于历史统计资料,本研究统计分析了江汉平原明清时期洪涝灾害发展特征,并进一步分析了灾害成因。研究表明:明清时期,江汉平原地区洪涝灾害频率加快、强度增大的趋势,并经历了少灾、多灾、大灾三个时段;同时,洪涝灾害发生还有夏秋多、春冬少以及沿江地区多,丘陵岗地少的特点;洪涝灾害发生和发展既受大气环流、地质地貌等自然因素的控制,同时更是人地矛盾激化推动的结果。  相似文献   

9.
明清易代之变中,泰安士人命运也随之起伏不定.新发现的《泰安施氏族谱》上便对此有生动反映.其中所记萧启濬谋叛罪案、施天裔身世曲折及赵国麟应试经历,分别显示了明朝勋臣的末路、从龙新贵的崛起与治世名臣的产生.三家不同的人生遭际,折射了明清之际巨变社会之一斑.  相似文献   

10.
张传寿 《科技信息》2011,(5):I0122-I0122,I0110
手工艺本身不仅是一种艺术行为,更是一种经济行为。以往在当代艺术学、设计学研究领域中,对明清手工艺的关注多限制在造型、审美、材质、伦理价值等方面,少有人从经济学、市场学关注明清手工艺,梳理明清手工艺行业整体发展脉络,探索明清手工艺行业发展的规律。在此,本文以明清时期分布广泛的棉纺织工艺为基点,从经济学、市场学的视角分析明清时期棉纺织原料市场的发展情况,为探索明清时期棉纺织行业的发展提供重要借鉴。  相似文献   

11.
明末清初,士人作为思想前沿的一个群体,对明王朝的衰亡和清王朝的崛起各自表现出了不同的反应,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士人的忧患意识在此时期有的表现出了对明亡的担忧,以直言极谏或者领兵抵抗的方式体现出来;有的明哲保身,以隐居或潜身学问的方式避世;更有的士人改变了自己的立场,为新崛起的清王朝服务。各种表现的原因:一有传统忠君观念的影响,二有个体意识的觉醒,值得探讨。  相似文献   

12.
司马相如与卓文君的故事是明清戏剧的重要题材。明初的相如文君戏虽有对私情的欣赏,但道德教化是其根本旨归;到明中叶以后,此戏则高举情之大纛,奏响了至情的强音;到清代,相如文君戏则寄予了作家的忠君报国梦,从而完成了一个否定之否定的回归思想历程。通过梳理明清相如文君戏中情与理的嬗变,其间作家个人的思想倾向、襟怀抱负与时代社会潮流的关系昭然若揭。  相似文献   

13.
渔业是鄱阳湖区传统产业。明清以来圩堤围垦大大促进了湖区农业发展,鄱阳湖区成了著名的"鱼米之乡"。"农进渔退"成为近世以来鄱阳湖区及中国大湖区域开发利用的普遍形式。一项制度的安排或者政策的推行,其中必有利。20世纪下半叶鄱阳湖区出现了明显的"农进渔退",其利就是一定时空条件下鄱阳湖区"农进渔退"的正向生态效应,其中包括湖区血吸虫病疫情的遏制。  相似文献   

14.
从宋元话本到清代的白话公案小说,判官形象的发展和演变分为两个阶段:由宋元到明,判官形象由否定逐渐转向肯定;由边缘向中心靠近;由人上升为神。由明到晚清,判官形象由肯定逐渐转向否定;由中心向边缘外移;由神又下降为人。判官形象发生变化有社会环境、民众心理和创作主体这三个方面的原因。  相似文献   

15.
广西客家文化国际通道,形成于秦代开凿灵渠,连通长江水系与珠江水系而出南海。历经秦汉至唐宋元明清,由中原南迁的客家人,逐渐聚居南海北部湾地区而又移居海外。孙中山先生高度重视广西客家文化国际通道,至今通道崭新宽广开新篇。中国南海周边的客家人,形成了客家经济文化圈,发挥着内联外引的重要作用。广西客家文化国际通道在延伸,特色鲜明,富有哲理。随着广西北部湾深度融入经济全球化,广西客家人正影响全球,促进全球和平发展。  相似文献   

16.
依据历史地理学的溯源法和横断面法,通过分析历史文献和资料,交深入内蒙高原东南缘滦河上游地区进行实地考察,旨在探讨这一地区从古到今的民族变动的经济开发过程。  相似文献   

17.
论述了河道在古成都城的发展中所具有的航运、泄洪、排污、发展生产、美化环境等功能.并将水系变迁的历史划分为秦汉时期、唐宋元时期、明清及建国前时期、建国后时期四个阶段,论述了各时期水系的变化.  相似文献   

18.
渔业是鄱阳湖区传统产业.明清以来圩堤围垦大大促进湖区农业发展,鄱阳湖区成为著名的“鱼米之乡”.“农进渔退”成为近世以来鄱阳湖区及中国大湖区域开发利用的普遍形式.一项制度的安排或者政策的推行,其中必有利.20世纪下半叶鄱阳湖区出现明显的“农进渔退”,其利就是一定时空条件下鄱阳湖区“农进渔退”的正向生态效应.  相似文献   

19.
原由昭阳、独山、微山和南阳四湖组成,前两者诞生于明嘉靖至隆庆初年,后两者分别形成于明万历至清顺治和清乾隆年间。它们既是黄河下游冲积平原向鲁中南山地边缘扩展和黄河南迁截夺泗水下游的产物,又是元、明、清三代进行漕运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