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21世纪初,在古代小说的出版过程中,出现了众多出版社纷纷出版名著的重复出版现象,导致严重的浪费。随着电子出版物的发展和人们阅读习惯的改变,近几年,名著的销量逐年递减。出版社在出版古代小说时,只有扩大出版范围以及树立精品意识,才能获得良好的出版效果。  相似文献   

2.
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推理法等研究方法对我国历史上的"抑武"和"扬武"现象进行了探索,并与传统武术的传承和发展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对当前传统武术发展低靡的原因进行了剖析,指出传统武术只有在政府的大力倡导和推广下,通过大力挖掘传统武术的技击精华;精选教学内容;培养学生们的学习兴趣;积极举办各种赛事;提高获胜者的社会地位等办法,使学习传统武术成为一种时尚,传统武术才能走出低谷,从而达到通过继承和发展传统武术等优秀文化遗产、发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冯友兰是中国当代著名哲学家、哲学史家和教育家,一生致力于中国哲学的创新发展,对中国哲学界乃至国外学术界影响深远。他坚守信仰、献身理想的求索精神,拼搏进取、不依傍他人的创新精神,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使命精神,博采众长、严谨求是的治学精神,热爱教育、服务社会的敬业精神,关爱学生、诲人不倦的树人精神以及爱祖国、爱家乡、爱家庭的精神构成了冯友兰精神的基本内涵。学习和弘扬冯友兰精神,对于我们增强文化自信、实现文化自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发展等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对西方后现代主义的取与舍,不能忽视理论本身的自律性逻辑.我们要思考的问题是:后现代主义叙事本身是否具有不可以化约为某种功利价值的真理性?在中国语境中,我们首先要考量这种理论"真不真",对其两方面的弊病形成明确认识,正确理解后现代理论对于中国的意义及其在中国的发展模式,运用其作为社会总体性理论所具有的阐释学优势,分析中国某些新的文化现象中内藏着的意义,走出"东方主义"的想象与坚守本土文化这两种立场之间的虚假对立.  相似文献   

5.
 3月30日,中国科协与光明日报社联合主办的“在新时代的科学春天里出发--纪念全国科学大会召开40周年暨中国科学家精神”座谈会在北京举行,旨在继承发扬的基础上凝练新时代中国科学家精神的新内涵,汇聚向世界科技强国进军的磅礴力量。围绕座谈会主题,“载人深潜”“中国天眼”等科技团队的代表以及数位社会科学领域的学者与会进行了深入研讨。中国科协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书记处第一书记怀进鹏指出,在大科学时代,中国由跟跑并跑走向领跑、走向无人区,比以往更加强烈地需要弘扬科学家追求真理、永无止境的探索精神;更加强烈地需要敢于自信、敢于坚守、敢为人先。我们不仅是要缅怀老一辈优秀科学家,更重要的是树立和弘扬其精神,激发一代又一代人秉持这样的精神,为建成科技强国的目标而奋斗。  相似文献   

6.
"红色经典"作为一种特有的文学现象,构成了中国"十七年文学"的主体,并在文革期间占据了统治地位。通过继承"五四"重新估定一切价值的精神对"红色经典"进行新的审视,我们不难发现,文学不可能永远是权利化、僵硬化的,它应该充满批判的精神和自由的活力,否则被权利话语制造出的经典只能呈现为一种短暂繁荣的假象。  相似文献   

7.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正经历着全方位的变革;在全球化的冲击下,中西方文化的碰撞、交融也越来越频繁。传统武术作为中国文化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也在世界文化碰撞、交融过程中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和严重挫折,西方文化正在蚕食着传统武术的生存空间。研究表明,“文化空间”的变更影响着传统武术的传承方式;严重的传承人缺失影响着传统武术的未来;文化自觉成为解决传统武术传承问题的关键。另外,传统武术的传承还必须要有文化意识、本体意识、坚守意识。只有这样,传统武术的传承与发展才能得到解决与发展,才能让中国武术走向更加美好的明天。  相似文献   

8.
1942年后的丁玲,面临着一个两难选择:坚守艺术,自身遭厄运;坚守政治,文学遭厄运。作为作家,无论丁玲如何选择,结局都是悲剧。对这一独特的文学现象加以诠释,会有利于我们认清一个时代的悲剧。  相似文献   

9.
产生于中国近代革命战争时期的伟大建党精神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创造精神、奋斗精神、团结精神和梦想精神的继承和弘扬,是各种中国共产党精神形态的思想源头和历史母体."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既是伟大建党精神的核心内涵,也是中国共产党人百年奋斗形成的精神谱系的共同特质和精髓...  相似文献   

10.
新世纪以来,随着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来临,地方高校"文学类"本科毕业论文明显存在指导的不力、抄袭现象严重等问题,直接影响毕业论文的质量,因此,必须采取行之有效又切实可行的措施,充分调动师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实现学生、教师、教学院系、学校职能部门多方联动,才能解决本科毕业论文中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中国民间文化学是一门具有鲜明民族特点的人文学科 ,徐华龙是其学者群体中的一位佼佼者。徐先生研究的民间文化学领域 ,主要表现在民间歌谣、神话与鬼话、民俗学三个方面。在徐先生身上有着敢于开拓、善于思考、注重实证等体现着新时代特点和人文精神的鲜明个性。徐先生还为中国民间文化出版事业奉献了辛勤的劳动  相似文献   

12.
八一精神源于八一南昌起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它上承于马克思列宁主义,下启于中国共产党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等革命精神,是中国革命精神之源。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宣传、继承和弘扬八一精神,发挥其理论和实践价值,对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引导高校师生坚定理想信念,弘扬革命传统,提升自身思想政治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井冈山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转化创造,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产物,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精神源泉。井冈山精神不只体现在狭义的精神层面,面具有更广义的文化意蕴,体现在观念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三个层面。在当代中国,弘扬井冈山精神就是要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是要坚定信念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道蓐,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就是要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4.
作为广义的悲剧来说,它蕴涵了悲剧意识和悲剧精神。但中西方不同的文化基础、哲学观念,造就了不同的悲剧意识和悲剧精神。文章分析和比较中西方悲剧意识、悲剧精神之大不同及其原因。认为中国悲剧意识内在于儒家的“入世”思想中,佛家和道家的“出世”思想消解了悲剧意识,导致了悲剧精神的缺乏。西方悲剧意识的哲学基础源于主客二分的柏拉图“理念说”,因此在与世界的抗争中表现出崇高的悲剧精神。  相似文献   

15.
华亮 《长春大学学报》2012,(11):1421-1423
中国家庭伦理剧电影在经历了长期的发展之后,已经成为中国电影中最具代表性的主流电影类型。本文认为,中国的家庭伦理剧电影是中国文化作用下的特定产物,它以中国的文化精神为其内在精神,以中国的文化规范为其内在规范,因此从中国的家庭伦理剧电影本身能够找到许多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切印记。其中鲜明民族特色的叙事特征和叙事手段不仅造就了中国家庭伦理剧电影丰富多彩的外在形态,同时也使它拥有了完全不同于西方的同类型电影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6.
在《时务报》的创办及发行过程中,四川达县的吴德潚、吴樵父子作为报纸的幕后支持者,参与了《时务报》筹备、发刊、发行的主要过程,在制定办报方针策略、推荐梁启超参加《时务报》、筹备费金、获取官方认可,在西南地区、杭州等地报纸发行方面作出了较大的贡献。在《时务报》发生内部矛盾时,吴氏父子对调解汪梁纷争也超到了重要作用。吴氏父子之所以积极参与《时务报》的种种活动,与他们具有维新思想和忧国思想有密切关系。但由于他们的活动多处于幕后并且是阶段性的,故其作用未被世人重视。  相似文献   

17.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礼崩乐坏”,在各诸候国即将“融入世界”的大背景下,在指引社会的精神走向问题上,知识阶层发挥了前无古人式的作用:第一,他们的主张有助于解决紧迫的现实政治问题;第二,他们的理论源自对历史的剖析,因此能切实地指导当下;第三,这一时期的知识阶层不仅把对社会的思考发挥到了极致,还把强烈的责任心定格为后代文人理想的永恒。这都足以引发我们对当今知识阶层在构建中国文化中作用的思考:在融入世界格局的进程中,中国又面临“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课题,但百年来的“西学东渐”使知识阶层有了“言必称西方”的习惯;知识阶层面l临着传统文化有用与否的困扰,以及对继承、创新对象的迷惑,而这必将影响中国人的整体精神走向。这种现象在边疆地区更应成为学界关注之必须。  相似文献   

18.
以中国共产党代表先进文化的民族精神凝聚之路的几个典型时期为例进行分析,通过民族精神凝聚的再认识,概括说明中国共产党在建国前的革命岁月中如何代表先进的中国人的广泛精神追求和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观。中国共产党科学运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作为凝聚民族精神的锐利武器,走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精神凝聚之路。  相似文献   

19.
作为中国革命精神链条上不可或缺的一环,八一精神和黄埔精神一脉相承,它们是华夏儿女精神特质的集中体现,是中华民族精神新的升华。既体现了各自特色:"精诚团结"是黄埔精神最鲜明的特点;敢于斗争是"八一精神"最显著的特征。同时,又彰显中国共产党人革命精神的共性:把"民族复兴"作为奋斗目标;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和勇于牺牲的精神。黄埔精神和八一精神,与中国梦在指导思想和价值取向上有着内在的一致性,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这些精神力量具有超越时空的恒久特质和魅力,必然迸发出无穷的正能量,成为引领实现中国梦的巨大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20.
章太炎与马一浮,都是公认的国学大师,长期讲说国学,影响深远.但二君为学旨趣不同,对国学之理解及其讲说国学之目的亦各不同.章先生论国学,以小学为门径,以玄理为终极,分说经史子集,而归宗于佛法;马先生则以国学为六艺之学,又以六艺摄于一心,一切学术摄归六艺.二者取途互异:章先生为古文经学家立场,以孔子为良史,以讲说国学为保存国故,旨在激扬种性;马先生为宋明理学家路数,欲得孔子之用心,而复人人本然之善性,故以讲说国学为昌大人学之机.二者精神又异:章先生归宗佛学,谓孔老庄颜合乎佛说;马先生援佛人儒,虽用佛家名相及解义方法,而以儒正佛.二人宗旨更是不同.透过分疏衡较,恰好可以看出民国初年有关国学研究之复杂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