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刘铭 《科技信息》2013,(8):332-332
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调研法,以少数民族农民工子女为切入点,凸显弱势群体的体育教育严峻状况。研究结果显示,少数民族农民工子女受关注不够,教育投入和资源配置缺乏,家庭经济贫困是影响其受不公平性体育教育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受教育权是一项基本人权。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农民工群体数量庞大,如果解决不好农民工子女的受教育问题,可能会引发诸多的社会问题。因此,要采取相应措施保障农民工子女的受教育权。  相似文献   

3.
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社会的不公平,被视为"实现社会平等最伟大的工具"。目前,我国已经是教育大国,人民群众享有较多的受教育机会,但是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尤其是城市流动人口随迁子女的教育问题仍然是教育公平的首要问题。这一问题不仅关乎作为弱势群体的农民工的长远发展,而且对社会的和谐、稳定都有深远的影响。因此,在这样的背景下分析农民工随迁子女的受教育情况、提出解决其受教育不公平困境的措施,对于提高农民工的生活水平、加快农民工市民化进程都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文章采用问卷调查法和访问法,对我区部分高校弱势群体学生的体育教学内容和方法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学校对弱势群体学生的体育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重视不够。认为,高校的体育教学应针对对弱势群体学生的特点,积极开展一些非剧烈、娱乐、实用的教学内容,加强弱势群体学生的体育锻炼意识,增强弱势群体学生的自信心,使这部分学生真正体会到自己受体育教育的权利。  相似文献   

5.
冯继 《科技咨询导报》2007,(18):127-128
高等教育是具有公益性的事业,应遵循教育机会均等的原则,在我国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时,这一原则更应该在保护弱势群体子女享受均等教育机会方面得以充分体现,此外在建设和谐社会的理念指导下,政府也应对弱势群体子女就业给予充分关怀。  相似文献   

6.
彭本利  蓝威 《科技信息》2010,(28):30-31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表现,促进教育公平需要更加注重促进和保障弱势群体的教育公平问题。正义实现需要正义的制度,切实采取有效的措施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法律机制保障农村留守儿童同等的受教育权利,是实现我国教育公平的必要途径。  相似文献   

7.
边境跨国婚姻所生子女在社会化过程中遇到的特殊情况,需要我们给予更多的关注和研究。比如要正视他们家庭不完整、家庭功能难以正常发挥的问题,要满足他们受教育的权利,要照顾他们特殊的受教育需要,社会需要加强理解、宽容。  相似文献   

8.
基于CGSS(2008)的经验数据,通过OLS回归分析,对农村家庭人口结构与受教育程度作关联性分析发现,家庭人口结构、经济状况与受教育程度密切相关;当考虑家庭异质性并对子女性别进行控制,我们发现在"少生组"中,子女的受教育程度更高,"多生组"则反之;且在"多生组"中,女性子女随着子女数量的增加,其受教育程度减少明显高于男性。父母受教育程度的提高会显著提高子女的受教育程度。"少生组"中,父亲受教育程度对子女受教育程度的影响大于母亲;"多生组"中,则母亲的受教育程度对子女受教育程度的影响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9.
农村弱势群体对权利保护的需求与权利实现存在巨大冲突;农村弱势群体权利保障具有保障覆盖率低,对财政依赖性较强的特点。民族发展的差异性,决定了对弱势群体的权利保障和权利实现的差异性。必须规范社会保障立法,使民族地区农村弱势群体权利保护实现差异的缩小化,以促进各民族的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10.
社会转型期,农民工城居子女的受教育(仅指义务教育)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但由于体制障碍和自身素质等因素的影响,农民工城居子女的教育受到了极不公平的对待。文章以武汉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为例,从分析农民工子女受教育的现状出发,分析当地农民工城居子女受教育问题产生的原因,并提出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11.
"留守子女"是教育对象中的弱势群体,他们的心理健康出现诸多问题,这直接危害到他们本人的健康成长,也关系到家庭、社会和国家的发展。关注农村"留守子女"就是关注农村的明天,关注国家的未来,我们可以动员家庭、学校和社会各方力量,构建有利于"留守子女"健康成长的监护体系。  相似文献   

12.
赵刚 《科技信息》2009,(6):12-12
"留守子女"是教育对象中的弱势群体,他们的心理健康出现诸多问题,这直接危害到他们本人的健康成长,也关系到家庭、社会和国家的发展。关注农村"留守子女"就是关注农村的明天,关注国家的未来,我们可以动员家庭、学校和社会各方力量,构建有利于"留守子女"健康成长的监护体系。  相似文献   

13.
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是随着当今社会变革衍生的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他们的生存权利面临着严峻的考验,所以更加需要政府及全社会的关爱和救助,多年来一些慈善机构和热心人士虽然给予他们一定的救济和帮助,但与实际需要相比不能不说是杯水车薪,这就迫切需要建立相应的救助机制。本文将对完善政府责任、制订相应的法律法规从而建立我国的救助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的社会机制予以分析和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4.
冯英 《当代地方科技》2011,(3):95-95,97
目前,中国流动人口子女受教育权的现状不容乐观,社会发展特点及"城乡分治"的户籍管理制度和现行的教育管理体制导致了大量失学儿童的存在,进入打工子弟学校就读儿童的受教育状况也是参差不齐。应重点破解流动人口子女受教育权问题的障碍,通过对户籍管理体制及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来保障农民工子女的受教育权。  相似文献   

15.
公平"悦"读,意味着人们公平地享有读书的权利,其中包括弱势群体迫切需求的公平阅读权利。阐述了图书馆关注弱势群体的历史渊源,探讨了图书馆为弱势群体服务的举措,分析了图书馆为弱势群体服务的不足。  相似文献   

16.
我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和其他有关法律法规都对6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的权益作了法律规定,以保护他们的合法权益。然而,在老年人生活中,有5种权利最容易被老年朋友忽视和受到侵害。受赡养权这是指老年人有受到子女赡养的权利。赡养义务人是老年人的子女,包括未被收养的婚生子女和非婚生子女。受赡养权包括受物质资助形式的赡养如支付老人的生活费等,也包括受精神抚慰形式的赡养如为老人提供送医送药等劳务,关心老人精神上的哀忧,照料老人不受伤害等等。受扶助权这是指老夫妇间有相互扶养的义务。扶养义务人是老人的配偶。老年夫妇虽…  相似文献   

17.
高校管理中的大学生受教育权利缺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一种法定的大学生受教育权利的内容在其实现过程中出现的全部或部分丧失即为大学生受教育权利缺损。根据权利性质的不同,可以将大学生受教育权利缺损分为:实质性权利的缺损和程序性权利的缺损。究其缺损原因可有:立法上的、观念上的、执法上的和司法上的.在高校管理过程中,大学生受教育权利缺损是高校权力与学生权利之间本质性冲突的表现。为此,正确对待与处理高校权力与学生权利间的关系是解决大学生受教育权利缺桶的必然思路.  相似文献   

18.
话语权是公民一项不可让渡与剥夺的权利。弱势群体之所以弱势,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其社会权利表达不畅,由此导致占有主导地位的话语体系中少有弱势群体的声音。因此,促进弱势群体利益诉求的有序表达,是化解一些相关社会矛盾的关键。我们通过对弱势群体话语权缺失的原因展开分析与研究.试图为我国弱势群体话语权的缺失问题提供解决思路。  相似文献   

19.
就公共图书馆在保障读者公平权利、关爱弱势群体、未成年人教育和创新服务理念等方面进行了探讨,认为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图书馆能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  相似文献   

20.
文章利用第六次人口普查的生育数据,分别对生育子女数量与受教育程度及职业作二值Logistics分析,得到生育子女数量与受教育程度及职业之间的线性回归模型,为我国当前普遍二胎政策下,今后进一步完善政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