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由于成年心肌细胞通常不能再生,严重的心肌损伤会导致心肌不可逆的重构坏死, 从而发生心功能失调. 干细胞再生治疗为心肌再生提供了很好的策略. 为了寻找合适的干细胞类型, 促进心肌再生, 有效改善心功能, 需要更好地了解心肌修复和再生的分子基础. 已有研究发现多种干细胞可促进心肌再生. 描述了骨髓干细胞的促血管新生及心肌分化的能力在心梗治疗中的作用, 还讨论了心脏侧群干细胞以及诱导型多能干细胞在心肌再生中的作用和分子机制. 所阐述的最新数据有利于拓展干细胞治疗的有效潜能及临床影响.  相似文献   

2.
 干细胞与再生医学是当今生命科学领域研究的前沿与热点。近年来,涌现出一系列突破性的研究成果,将干细胞研究推向新的历史阶段,为再生医学的发展带来深刻变革。本文分析体内外不同来源的干细胞在再生医学的治疗应用、小分子化合物在细胞命运转变机理研究和功能性细胞获取方面的研究现状与前景,讨论了干细胞与再生医学在临床治疗应用的安全性与规范性。  相似文献   

3.
叶青 《广东科技》2015,(5):20-21
<正>2006年以来,诱导多能干细胞成为干细胞领域的研究热点。诱导多能干细胞的发现有望克服干细胞治疗面临的伦理学争议和免疫排斥问题,被认为是再生医学领域最为理想的供体细胞来源。利用诱导多能性干细胞进行细胞药物研发、药物筛选将会为多种疾病的治疗提供有效的治疗方案。然而,在体细胞"变身"多能干细胞研究过程中,还有大量  相似文献   

4.
2017年年底,作为省市联动、多方共建的一支战略科技力量,广州再生医学与健康广东省实验室(以下简称再生医学省实验室或实验室)成为首批被广东省政府批准组建的省实验室,主要研究方向为再生医学前沿、组织器官重塑、标准化与临床前、再生应用。自组建一年多来,瞄准干细胞与再生医学理论与技术的前沿研究,再生医学省实验室全体人员团结协作、务实创新,各项工作均取得了显著的阶段性进展。  相似文献   

5.
正实现人类晶状体原位再生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教授刘奕志团队利用内源性干细胞原位再生出透明晶状体,首次实现人体有生理功能的实体组织器官再生,并用于临床治疗先天性白内障,开辟了干细胞修复组织器官的新方向。研究成果发表于3月17日《Nature》上。治疗白内障的人工晶体是目前应用最多的人工器官,处在发育期的婴幼儿并不宜用。研究人员创建  相似文献   

6.
科普中国     
正生物学家呼吁监督未经证实的干细胞疗法6月8日,国际干细胞研究协会的专家在《干细胞报告》杂志上发表评论称,推广和营销未经证实的干细胞疗法是一个全球性问题,需要一个全球性的解决方案。评论建议,统一有关干细胞和再生医学的监管定义,平衡证明干细胞和再生产品安全性和有效性的科学证据与患者需求的重要性,建立一个积极的监测机制,收集和分析执行这些程序的可疑诊所的信息,  相似文献   

7.
《广东科技》2019,28(10)
正实验室简介再生医学与健康广东省实验室是省市联动、多方共建的战略科技力量,主要依托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GIBH)建设,瞄准干细胞与再生医学理论与技术的前沿研究,针对由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国民健康重大需求,通过国际化团队和成果引进以及国内相关单位的强强联合,着力推进再生医学前沿、组织器官重塑、标准化与临床前、再生  相似文献   

8.
诱导多能干细胞(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 iPSCs)研究的快速发展为心血管转化医学研究领域提供了新的策略. 诱导多能干细胞不仅具有与胚胎干细胞类似的多能性, 且巧妙地回避了胚胎干细胞面临的伦理学问题和免疫排斥反应. 心肌细胞等成体心血管细胞在发生心血管疾病后增殖能力有限, 而iPSCs 来源的心血管细胞在心脏再生治疗中颇具应用前景,是理想的细胞来源, 因此在基础医学和转化医学研究领域受到广泛关注. 就iPSCs 的发展过程及其在心脏再生中的应用作一综述, 并探讨目前iPSCs 在心脏再生临床转化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再生医学作为相对较新的学科之所以被寄予厚望,在很大程度上是基于干细胞的研究进展。之所以说"新",举个例子,Regenerative Medicine创刊于2006年1月;而"很大程度"则是要强调再生医学的多学科性,比如它还需要生物工程技术。从某种程度上讲,"干细胞研究"和"再生医学"这两个词没有差别。上个月,威康信托和英国医学研究理事会宣布要在剑桥斥资1200万美元设立一个干细胞所,新的实验室计划占地约8000平方米,  相似文献   

10.
科技前沿     
正编辑圈点:一些病毒能够逃避免疫系统,成为人体内的"黑户",对健康不利。干细胞"师夷长技"后更加"狡猾",更适合充当人体组织愈合的优质材料。干细胞借助基因工程"隐身"日前,美国维克森林浸礼会医学中心再生医学研究所的科学家们,通过基因工程修改了一种干细胞,使其表达一种常见疱疹病毒的蛋白质,从而能躲避免疫系统攻击,大大提高了存活率。研究人员通过帮干细胞"隐身",让体内天然"杀手"T细胞和免疫系统对它  相似文献   

11.
骨髓干细胞可分化为心肌细胞、血管内皮细胞、平滑肌细胞等,能再生心肌和血管,可用于心肌梗死的治疗。本文就骨髓干细胞在血管新生方面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对心梗后的血管新生作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2.
科技博览     
<正>俄科学家尝试干细胞牙齿再生新方法据俄《STRF》科学网站消息,喀山联邦大学"基因和干细胞技术"开放实验室的研究人员找到一种新方法,利用干细胞的再生能力,在实验室内再生了狗的缺失牙齿。采用的方法为:分离狗大网  相似文献   

13.
目的使用小鼠验证这样一个假设:外界病毒浸入诱发心肌炎时,机体的干细胞将进入心脏提高心肌的抗病毒能力。方法雄性BALB/c小鼠分为三组:小鼠胚胎干细胞对照组(ES),心肌炎病毒组(EM CV)及EM-CV加ES治疗组。通过尾静脉注射,令小鼠立即感染病毒。小鼠死亡率,炎性细胞浸润及心肌坏死等为观察指征。干细胞的游走及分化等通过免疫荧光法来验证。结果给予干细胞后的小鼠的存活率明显高于生理盐水对照组,炎性细胞侵润及心肌坏死亦明显低于生理盐水对照组。免疫荧光法表明,干细胞进入心肌并分化成新的心肌细胞。结论干细胞能明显提高心肌炎小鼠的存活率,减少心肌组织的坏死。同时,亦证明当心脏遭受病毒的侵入后,干细胞通过某种机理修复或再生心肌细胞,从而提高组织的抗病毒能力。  相似文献   

14.
肝脏疾病一直是公认的世界性难题,全球每年约有4%的人口死于肝病,而我国是世界上肝病最严重的国家。面对这一全球性重要公共健康问题,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副院长李尹雄,聚焦肝脏疾病的病理研究和干细胞介导的再生探索,发现了成体肝脏干细胞的提取方法,并在国际学术界中首次提出干细胞营养素的概念。经过多年砥志研思,他在干细胞相关研究中取得突破性进展,为生物人工肝的制造及细胞移植取代肝器官移植奠定了基础,为肝脏疾病治疗提供了新的探索路径。  相似文献   

15.
正目前,科学家利用无法生育的基因缺陷男性的皮肤细胞培育出早期阶段精子细胞。对于这些不育男性患者而言,他们无法产生足够的精子孕育后代,科学家认为,未来这项技术将为他们带来福音。更重要的是,它将对研究人员提供一种新的工具研究精子发育和男性不育症治疗。美国斯坦福大学干细胞生物和再生医学研究所雷约-培拉(Reijo Pera)博士是研究负责人,他说:"我们的研究结论首次提供了研究精子发育的实验模型,因此未来它可应用  相似文献   

16.
诱导式多能干细胞具备人体胚胎细胞和成熟细胞两种干细胞在医学应用方面的优点,但是其培育过程却十分困难且低效。巴塞罗那再生医学中心的科学家采用新方法,用一根头发就可以获得诱导式多能干细胞,将这种细胞培育过程效率提高了100倍,而且这种多能干细胞的增殖能力和发育的多样性与胚胎细胞不相上下。  相似文献   

17.
<正>关节腔细胞注射技术在半月板损伤修复中的应用近日,浙江省干细胞与组织工程重点实验室在动物实验研究中发现半月板组织中存在着一群具有半月板软骨特性的干细胞,称之为半月板干细胞(MeSCs)。这种细胞的关节腔内注射有助于促进损伤半月板组织的修复再生,同时抑制骨性关节炎(OA)的发生,并探讨了其中的机制。相关研究论文发表在国际干细胞领域的专业期刊《Stem Cells and Development》上,受到同行的认可。此发现为  相似文献   

18.
 2017年5月17日,《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科学-转化医学》)上发表了希德斯-西奈医学中心(Ce-dars-Sinai Medical Center)再生医学专家Dan Gazit研究团队的一项新研究,研究人员们结合超声波、干细胞和基因治疗等技术使迷你猪胫骨缺损得以修复再生(图1)[1-2]。  相似文献   

19.
即便是成人的大脑,其可塑性也比人们原本想象的要强很多,但随着年龄的增长,不少人最终也难免罹患痴呆和认知功能缺失等疾病.不过,美国科学家最新研究表明,未来有望利用神经干细胞再生人脑细胞,帮助恢复记忆. 据每日科学网站报道,最近,美国再生医学研究所副主任阿什克·谢蒂及其团队将提取的神经干细胞移植到海马体中,发现其帮助恢复了记忆.相关研究发表在《干细胞转化医学》杂志上.  相似文献   

20.
 干细胞治疗研究的重要性在于:以干细胞治疗为核心的再生医学,将成为继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后的另一种疾病治疗途径,从而成为新医学革命的核心.然而,在该领域中我国当前突出地存在因急功近利而“报喜不报忧”,由此引发相应的伦理与法律问题,不仅影响患者医疗或临床试验安全,而且阻碍我国干细胞治疗及其研究水平的提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