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美国著名文学家威廉·福克纳的短篇小说《献给爱米莉的一朵玫瑰》中的主人公爱米莉和我国著名小说家吴组缃先生《菉竹山房》中的主人公二姑姑的人生经历有很多相似之处。通过比较二者的家庭背景、爱情经历及命运结局,分析了她们的爱情悲剧及命运悲剧,深层次透析了在东西方不同文化中旧阶级、旧观念赋予的道德理念给广大妇女带来的毒害。  相似文献   

2.
反讽是一种重要的小说叙事策略,它在《献给爱米莉的玫瑰》中得到了非常巧妙的运用。反讽手法,尤其是言语反讽和人物反讽在小说中的的得体运用,既深化了美国南方新旧矛盾冲突的内涵,同时为读者提供了新鲜的阅读体验。  相似文献   

3.
福克纳的玫瑰隐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福克纳通过对短篇小说《献给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中的玫瑰的隐喻,说出玫瑰在作品中既是爱情的象征,又代表了人们对南方传统的缅怀之情,表现了福克纳对其故土的爱恨交织的复杂情怀。  相似文献   

4.
福克纳的玫瑰隐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福克纳通过对短篇小说《献给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中的玫瑰的隐喻,说出玫瑰在作品中既是爱情的象征,又代表了人们对南方传统的缅怀之情,表现了福克纳对其故土的爱恨交织的复杂情怀。  相似文献   

5.
王亦萌 《科技信息》2010,(3):161-161
本文通过分析《献给艾米丽的玫瑰》中艾米丽的形象描写、同杰弗逊镇人的接触事件以及同荷马.巴伦的爱情来展示作为南方贵族后裔的作者威廉·福克纳对南方旧传统的眷恋度批判这一矛盾心理。  相似文献   

6.
宋雨  雷惠 《科技信息》2007,(15):386
《献给爱米莉的一朵玫瑰花》是杰出的南方文学代表作家威廉·福克纳“约克纳帕塔法世系”作品系列中颇具代表性的短篇小说。本文旨在分析该小说中运用到的多角度叙事、意识流、象征、歌特式这四种小说创作手法。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比较两部哥特式短篇小说《献给爱米丽的玫瑰》和《伤心咖啡馆之歌》中两位南方“淑女”爱米丽和爱密利亚小姐变态畸形的爱情,来展现以福克纳和麦卡勒为代表的现代美国南方作家笔下哥特式的恐怖、荒凉绝望的畸零世界,并揭示美国南方传统社会及其价值观念在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冲击下的瓦解和人们,尤其是妇女,在冷酷的现代社会中的与世隔绝的孤独状态和变态心理。南方“淑女”的孤独心灵和变态恋情隐喻美国南方及至整个现代化社会的精神危机和困境。  相似文献   

8.
《献给爱米丽的玫瑰》是威廉.福克纳创作的一篇著名短篇小说。小说讲述了一位神秘怪异的南方没落贵族女子爱米丽的爱情悲剧。作者对叙事时间进行了精心建构,使得结构奇特,情节跳跃,悬念跌宕,耐人寻味。本文拟从叙事学的角度,分析这篇小说的时间特征,以及这些特征对展现小说主题和思想内涵的作用,进而探讨作者的时间哲学。  相似文献   

9.
福克纳的著名短篇小说《献给爱米丽的玫瑰》是其南方文学的代表作之一,它塑造了一个饱受南方传统习俗和父权主义摧残的典型南方受害妇女形象。从女性主义批评角度可以探究女主人公爱米丽人性扭曲、心理畸形的悲剧根源。  相似文献   

10.
威廉·福克纳被公认为美国南方文艺复兴的最杰出代表和美国20世纪最伟大的小说家。他在短篇小说《献给爱米丽的玫瑰》中描刻画了一位由于受到压抑而导致心理变态的妇女形象,但是福克纳却为她献上了一朵玫瑰。可以说,爱米丽·格里尔生就是一朵生活在杰弗逊这座黑屋中的玫瑰,她追求爱情,渴望婚姻,也曾努力抗争,但还是不幸沦为了父亲马鞭下的牺牲品,最终也未能斩断“纤细而又刚强的一条红线”.也只能在黑屋中慢慢凋残。  相似文献   

11.
以《大红灯笼高高挂》及其文学蓝本《妻妾成群》为例,比较分析了文学被改编成电影之后的文本差异和接受差异,并对改编型电影应该如何忠实原著又突破原著,实现艺术的再创造进行了探究.  相似文献   

12.
大学英语分级教学后慢班的教学策略及启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大学英语实行分级教学后,对慢班的英语教学提出“护理-恢复”理念。用(1)从母语的拼音入手;(2)英语音标的复习;(3)用王蓓蕾的《外语学习有最佳起始年龄吗》一文恢复、培养、增强学生的自信心;(4)将李晓的“外语教学三原则”运用到教学中去,课文理解上分担学生的理解负荷;练习上降低难度的四条策略作为教学手段。  相似文献   

13.
I.IntroductionThepurposeoftheessay ,accordingtothewriter,is“todemonstratethatlogic,farfrombeingadry ,pedanticsubject,isaliving ,breathingthing,fullofbeauty,passion ,andtrauma .”ThestoryissetinalawschoolattheuniversityofMinnesota,U .S .A .Theprotagonist,aself -con…  相似文献   

14.
通过分析《达洛卫夫人》中克拉丽莎和赛普蒂默斯这两个主要人物对照互补的特点,探索该作品中的二元共存意识。对比内部时间与外部时间、理性与疯狂、男性与女性、生存与死亡的二元共存及其统一性,揭示了普遍存在的人类世界中的二元共存性以及人类生存的共同特性。  相似文献   

15.
以《石门铭》首一"此"字未损作为断定明拓本的依据由来已久,问题是"此"字清初坼裂脱落,证据不足。又《石门铭》拓本"此"字作伪甚烈,虽多易辨真伪,却难保万一。《石门铭》在民国初年以前精拓难得,主要是由于交通、环境、所用材料、拓工等因素所致。关于《石门铭》的书者与刻工,该摩崖刻石正文之后的款文中有:"梁秦典签太原郡王远书,石师河南郡洛阳县武阿仁凿字。"除此之外,二人的生平事迹,尚未发现其他史料。  相似文献   

16.
"被"字句中"被"字宾语有无的制约条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汉语"被"字句中,"被"字宾语有时必须出现,有时不能出现,有时可出现可不出现."被"字宾语有无的制约条件是什么?从句法上看,"被"字宾语出现与否同"被"字结构及其前后成分有关;从语义上看,同"被"字宾语是否需要"指别"及"被"字句语义色彩的特殊要求有关."被"字宾语的有无还受到上下文、认知语境和说话人表达意向的影响,"被"字宾语出现具有独特的话语功能.  相似文献   

17.
“中间环节”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文论中较为重要而实际上却未受重视的范畴。本文将回溯这一理论的发展历程,并在其架构内进行了相应的补充,提出“社会心理”和“社会文本”的互动其实处于社会意识形态场的调控之中。  相似文献   

18.
王家卫是当下华语影坛最杰出导演之一,他的电影在人物、叙事、类型几个方面继承了法国“新浪潮”所倡导的“作者电影”这一传统,并将商业因素成功融入“作者电影”,取得了由艺术到商业上的成功。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大陆先后三次掀起“三毛热”,可见三毛这位颇具传奇色彩和性格魅力的台湾女作家对大陆读者的巨大影响力。“三毛热”作为文化现象,其产生与消减的因素,并不是纯粹在文本能找到解答的,在文本背后的一些隐形因素同样值得探讨。  相似文献   

20.
中西美学观的主要差异是中国美学讲究“含蓄”,而西方美学崇尚“外显”。从语汇、句法和语篇三个层面来分析林语堂英译作品《浮生六记》中的隐性与显性现象,指出译者在汉英翻译实务中要重视言简意赅及衔接连贯手段的合理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