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雷纳.韦勒克的八卷本《近代文学批评史》是他以毕生精力完成的一部鸿篇巨制,也是他对西方近代文学理论、批评理论的历史性研究。本文主要从这部著作在韦勒克的学术生涯中占据的地位,以及韦勒克批评史研究对20世纪美国文学界所产生的影响方面,对其重要意义进行考察。  相似文献   

2.
浙江大学青年学者黄擎的《文艺批评话语研究:20世纪40-70年代》一书是对20世纪40-70年代的中国主流文艺批评进行系统研究的著作。该书综合运用了批评话语分析、文本细读等方法,从话语形态、思维方式和批评功能三个层面探析了这段时期文艺话语的演变过程及其背后隐匿的思维观念等深层特质。  相似文献   

3.
总结一个世纪以来文学理论的规律和特点,设计与展望其走向与前景,是当代众多理论家关注的热点。文学理论的未来对于不同的理论家来说,具有不同的可能性。世纪之交乃至对世纪的文学理论,大概在以下四个向度发展演进。关心文学的社会伦理价值20世纪的文学研究有两次重要转型:从文学外线研究转向文学本体研究;又从文学本体研究转向文化研究。从80年代起,文学理论的重心已从对文学的"内部"的关注转到对其"外部"联系的强调,这就是重视文学在历史、社会学及文化学背景中的位置。马克思主义批评电话西方马克思主义)、新历史主义批评、女权…  相似文献   

4.
中国现代学术意义的数学史研究起步于20世纪20年代,在以整理祖国科学文化遗产为宗旨的学术背景下,受外国历史语言障碍及学术国际化水平的限制,对外国的数学史研究相对薄弱,改革开放之后逐渐走上正轨.在中国,对日本数学史及中日数学交流史的研究经历了3个历史阶段:(1)改革开放以前;(2)从改革开放至20世纪90年代初;(3)20世纪90年代以后.概述了中国学者对日本数学史及中日数学交流史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5.
正冯元帧(Yuan-Cheng Fung,1919年9月15日—),著名美籍华裔科学家,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国家工程院院士和国家医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首批外籍院士。他早年留学美国,获博士学位后,长期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任教,从事航空航天领域的研究,著有《气动弹性力学》《固体力学基础》和《连续介质力学导论》等学术专著。20世纪60年代初,冯先生的研究转向生命科学领域。1966年他到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圣迭戈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San Diego,  相似文献   

6.
通过文献考证和调研,对《西北大学学报》的历史沿革与地位、学术贡献与深远影响,以及管理与成就作了全面研究,并将其历史划分为晚清民初的酝酿和初创期(1903—1929)、抗日战争前后的艰难维持期(1930—1949)、20世纪50年代至90年代的恢复和稳定发展期(1950—1999)、21世纪以来纸-网互补的跨越式发展期(2000至今)等4个阶段。结论认为,《西北大学学报》:构筑了旧中国西北地区罕见的最高学术论坛,物化了学术立校的理念,成为传承周秦汉唐文明和创建西北新文化的渊薮;是西北大学的百年史册,反映了西北大学文化的深厚积淀,也是西北地区高等教育历史档案中最宝贵的珍藏;是西北大学学科生成的孵化器,也是学术人才成长的摇篮。今后,《西北大学学报》编辑部将进一步以信息化建设带动编辑部的科学化管理,强化期刊特色,提高编辑队伍素质,不懈地提高学报学术质量,不断扩大在国际范围的广泛传播。  相似文献   

7.
历史地理学的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历史地理学滥觞于《汉书·地理志》 ,历来称为沿革地理。 1935年始用历史地理的名称 ,2 0世纪 5 0年代以后获得较大发展 ,6 0年代初期 ,权威学者开始提出历史地理学是地理学的组成部分的论断 ,从而推动了历史自然地理和环境变迁的研究 ,在 2 0世纪的最后 2 0年中获得了许多成果 ,而其中以《中国自然地理·历史自然地理》及《中国环境史论文集》最为重要。这种研究 ,在新世纪中将继续获得发展  相似文献   

8.
孙诒让是清末的国学大师,他为我们留下了20余种学术著作。学术创新,超越前贤,是他素受称赞的主要原因。他是甲骨文研究的拓荒者,《契文举例》是甲骨文研究史上的第一本专著;《周礼正义》使古代食禄制度的真相大白于天下;《墨子间诂》证讹误者640余处,独创发明者60余文,使尘埋终古之墨学得以复活,带来了20世纪30至60年代墨学研究的全面丰收。  相似文献   

9.
黎虎先生从事高等教育近半个世纪,一直致力于中国古代史的教学与研究。在史学研究方面硕果累累,成绩卓著,是海内外颇有影响的著名史学家。纵观黎虎先生的学术道路。依其研究重心的变化和主要研究成果。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20世纪50年代后期至80年代初期,奠定了坚实的学术基础;20世纪80年代初期至90年代中期。集中研究魏晋南北朝史,取得了十分突出的成就,确立了学术地位;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今.研究领域扩大到秦汉至唐代。完成了《汉唐外交制度史》、《汉唐饮食文化史》等多项开创性的力作。推进了学术发展。黎虎先生主编的《黎昔非与(独立评论)》一书,是一部属于中国现代史范畴的具有重要史料价值的著作,是一项特殊的学术贡献。  相似文献   

10.
九叶诗派是 2 0世纪 40年代中国诗坛上重要的诗歌流派 ,其显著标志就是对西方现代主义诗歌观念、手法等进行了大量借鉴。这种借鉴使他们的艺术追求从最初的浪漫主义逐渐转向了后来的现代主义。这种转向在创作中主要体现为从激情转入沉思 ,从外在转向内在 ,从关注现实转向关注生命。这是九叶诗派在艺术上具有创新性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11.
高等教育的文化批判功能就是要引导社会文化向更加健全、合理、优化的方向发展,这一功能的发挥具有必然性与可行性。针对高等教育的文化批判功能面临的若干问题,必须强化文化批判精神,增强文化主体意识,积极发挥高等教育文化批判的超越、引领作用,真正促进社会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老舍的《猫城记》一直以来都是一部有争议的作品。历史上对《猫城记》的评价也多从艺术上、思想上予以否定,现在的研究多着眼于重新评价上。《猫城记》可以说是比较完整地反映了老舍早期的文化批判观念的作品,在这部作品中,他批判了国民的劣根性和封建传统文化,并在文化批判的基础上进行了反思。  相似文献   

13.
“空间批评”是在西方思想文化“空间转向”背景下,以新的空间观念为前提,实现文学研究批判功能的一种新型批评形态。其在融合文化地理学的基础上,吸收了第三空间、文化身份认同和女权主义等后现代文化理论。空间批评强调对丈学空间的文化解读,关注现代性所造成的空间与文化政治的融合。其从后现代美学和文化角度阐述了文学批评的多维属性,并进一步丰富和拓展了文学研究的领域。  相似文献   

14.
中国的女性主义批评理论兴起于20世纪的80年代,一直都受到西方的各种文化学说的影响.本文将从中国女性主义批评的由来开始讲述,而后从弗洛伊德的精神理论进行分析,再运用西方解构主义的理论等三个方面来论证.本文论述了中国的女性主义文学中批评理论的文化渊源,同时也指出了中国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是在借鉴学习了西方的各种文化学说的基础之上产生的,但是我们还应在此基础之上继续探索出属于中国所特有的女性主义文学理论.  相似文献   

15.
对乡土文化负面价值的批判已构成河南作家的主导文化品格。鲜明的乡土情结和否定性价值判断构成他们的特征,而先期的情感否定到后期的理性判断是其脉络。从散点透视和综合视角考察了这一现象并指出其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16.
林语堂的文化思想经历了否定中国文化,"全盘西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糟粕和精华进行批判和倡导并重以及提倡"中西融合"三个发展阶段,从哲学的观点来看,他的文化思想体现了从文化普遍主义发展到文化相对主义并最后超越这二者的文化思想变化轨迹。  相似文献   

17.
高等教育视野中的大众文化批判与重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众文化在当代中国的兴起与发展,广泛而深刻地影响着正在接受高等学校教育的大学生,而其影响并非都是积极的。高等学校教育有必要而且可能担负大众文化批判与重构这一时代所赋予的“新的重要使命”。大众文化与高等学校文化的疏离、高等学校教育的文化生态环境、大众文化对大学生身心发展负面影响是高等学校教育对大众文化进行批判与重构的重要原因。高等学校教育在当代社会中的重要地位、高等学校教育新的文化使命、高等学校文化的特殊规定性使得高等学校教育对大众文化的批判成为可能,教育与社会的相互开放和教育对象的广泛性为高等学校教育对大众文化进行批判与重构提供了条件和途径。  相似文献   

18.
网络文化传播的迅速发展,为鲁迅成为大众文化传播对象提供了一个宽广的交流平台.网络的虚拟性、实时性、互动性、隐蔽性和开放性,给大众对鲁迅的再认知、再定位、再塑造带来新的挑战,同时也为进入网络时代的鲁迅研究提出了新的课题.在网络文化传播中,鲁迅往往被当作一种精神性的符号而广为流传.这样,随着网络文化传播的发展,大众将能够更加广泛和深入地了解这位民族的文化伟人,领悟他的思想风采,从而促使网络文化传播中的鲁迅现象,成为鲁迅研究的一个新的生长点.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30年代的朱光潜以其深厚的学养与宽阔的眼光构建了在当时显得既“落伍”又“超前”的美学理论,他以一种综合性的方法论,坚持从审美主体出发,从心理学和美学的角度进入,形成了注重直觉的审美经验的文艺批评观,开辟了有别于“反映论”的另一条现代文学批评理论之路。同时在中西的融会中,通过“圆形结构”认知模式对中国传统美学观进行“创造性转化”,从而为中国现代文艺美学体系的建立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相似文献   

20.
当前学批评存在的趋于平庸、品位不高乃至失语失范的滑坡现象,期待着批评本身走向科学化和规范化。在当代化视野的背景上对学批评进行本体追问,阐明批评的一般化存在,并揭示批评本体的主要内蕴关系,将有助于探讨学批评对于当今社会、当代化及公民个人的人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