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象形的汉字负载着神秘的信息:何为大。“大”就是在天地自然之间展开人的胸怀。理解了自然精神,对天(自然法则)心存敬畏,与地(现象界自然)保持着亲切的关系,中国人就这样实现了“大写”的生活。  相似文献   

2.
“妙造自然”论成立“妙造自然”是中国美学关于艺术与自然的审美关系的一个传统命题.“妙造”二字,与百方美学传统的“摹仿”理论恰成鲜明对照,表明中国美学很早对艺术的本质就有深刻的、辩证的理解:真正的艺术作品虽是人工制造,但又应如自然那样蕴蓄勃勃生机,而且...  相似文献   

3.
本顿指出马克思过分强调了人对自然的有意识的生产改造型劳动,而忽视了人的活动是受不可操纵的自然条件和因素的制约。通过提出对自然的多层次和多维度的理解,将劳动过程划分为生产改造型劳动过程和生态制约型的劳动过程,主张以“适应自然”代替“改造自然”,认为“改造技术”是提倡不断超越自然的极限,而“适应技术”才是不断适应自然条件的可持续发展技术。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中国园林山水精神的初探。让人们了解和掌握中国园林“模仿自然,高于自然”,“天人合一”的最高艺术境界,从而担负起传承与发展的任务,并使之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5.
在我国美学研究中主观派认为美是“自然的人化”,是人的主观意识的“外化”和“物化”;客观派认为作为审美对象的自然界无须“人化”,自然美在人类社会以前早已客观存在;主客观统一派主张美是“自然的人化”,但认为美是主观意识与客观自然的统一;客观性与杜会性统一派虽然强调美是“自然的人化”,但认为美是社会实践在对象上打上人的印记,体现人的本质。  相似文献   

6.
王弼在儒家传统的“亲爱为孝”观的基础上提出了“自然亲爱为孝”观,它着重强调了“自然”,强调了“体用如一”、“本末不二”。其意义在于:第一,由“自然”引发的对“礼”的重新审视,与汉末的纠弊之风一脉相承;第二,对“自然”的不同理解导致儒学上的分歧,为儒学的再生提供了新的契机;第三,受玄学影响形成的人丧葬景观,折射出魏晋时期世人对人性的自觉呼唤。  相似文献   

7.
老子所言的“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的“四大”思想中,不仅有着积极的工夫论思想,而且预设了完备的体道路径,即“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通观《道德经》所言的道之含义,老子层次递进的“四大”思想应该是自人始道终,至“法自然”最终兼摄的四个层次,其中蕴含的功夫论和境界论也是对现实的人的理想性规定与激励。整体言之,“四大”思想也集中体现了《道德经》所蕴含的宇宙论之意涵。  相似文献   

8.
随物赋形,气韵自然,是自然之美在塑造艺术形象方面的重要特征。自然之美的文学艺术品,在艺术形象上表现为随物赋形并突出地体现为强调“神似”、“传神”。艺术形象的自然之美,追求的是传神之美,追求的是传神自然,亦即气韵自然。  相似文献   

9.
李渔“登山如品画”的观点隐含着自然审美欣赏的一种审美模式。“登山如品画”的自然审美模式表面上类似于西方传统的自然审美模式,但二者之间有着本质的差异。在当代西方学者力图构建自然审美模式但又提不出合理的审美模式的情况下,以李渔为代表的中国古人“登山如品画”的审美模式对于自然审美模式的建构应当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和借鉴作用。自然对于李渔来说,具有多层次的体验价值。这种审美模式与体验价值的生成与他的生活和阅历是密切相关的。  相似文献   

10.
中国艺术创作历来以“自然”作为美的最高境界。这一思想的渊源一般认为是道家哲学。从真正把“自然”建立为一个哲学范畴,并在美学、艺术领域发生影响来说,情况确实如此。但最根本的思想基础乃是中国人“一气运化”、万物一体的宇宙生成意识。这种宇宙生成意识使艺术的产生从“师法造化”而最终走向上“得造化之理”;并形成了天人合一的思维方式,在艺术中追求直接呈现生活的本然状态,揭示人与世界的原初交融,以“忘我”的、“不自知其然而然”的自然境界为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11.
远古神话周穆王与西王母昆仑之会,在跨越自然空间的“心”、“物”交感中,孕育出中土与西域心心相系的古老的“历史情结”;又以人的“文化的超机体因素”超越自然生态的“种内关系”,而且大胆实施空间创造,把纷繁复杂的现实因素转化为“柔远能迩”、“和远又和近”的空间思辨;同时在“心”随“物”(自然空间)游中,展开对自然的诗意想象,以生命的执着冲破内心孤独,努力践行追求和谐、统一的空间行为,从而在“原生态自然”中编织了关于中原与西域不可分割的“生命”之链,升华了“历史情结”。  相似文献   

12.
罗伯特。弗罗斯特(RobertFrost1874--1963)的许多诗歌都表现出关注自然、回归自然的主题,倡导人文关怀和生态关怀。他的诗歌创作是在自然的滋润下完成的,清新而纯朴,给人一种宁静、独立的感受,展现了他浓厚的东方生态智慧,体现了对人类生存状态的终极关怀。文章从生态审美的三原则即“自然性原则”、“整体性原则”和“交融性原则”入手,探讨弗罗斯特自然诗中浓郁而又朴素的生态审美意蕴,启迪人们不仅要关注人与自然的关系,还应当思考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的关系,构建一个“绿色、健康”的新家园。研究弗罗斯特诗歌中的生态美学意蕴,不仅反映出东方传统生态智慧的普遍价值和现代意义,也为我们重新审视自己的传统文化提供了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3.
中国传统音乐的"中和"之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和”思想对中国传统音乐有很大影响。传统音乐的“中和”之关,其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即自然和谐、人和、“和而不同”以及对比统一。  相似文献   

14.
从刘辰翁的创作与文学评点实践看,崇尚“自然”可以说是他的文学创作观。它具体表现为三个方面:其一,创作主体(作者)情感之自然:“不平则鸣”、“真”;其二,文章思想(内容)之自然:“兴寄深厚”、“风雅”;其三,文章行文(语言)之自然:“诗无改法”、“天籁”。  相似文献   

15.
一、关于颤音的不同看法在音乐领域里,“自然颤音”一直是人们争论的话题。它的性质、使用、以及与“平直直”或“纯净音”相对应的搏动音的艺术价值,在所有的音乐讨论中都必定会引起人们的争论。尤其在管乐界,一部分人认为,自然颤音能加强音色的修饰,丰富音乐的表现力,因此必须掌握运用这一技巧。另外一部分人则认为,由于自然额音是变换一个音的高低和强弱的幅度使其产生波动,因此它会破坏音准和管乐演奏的平稳住,不主张使用这种技巧。一位优秀的音乐家曾这样说过:“自然颤音就像往食用的土豆中加盐,如果没有,食之平淡无味。但…  相似文献   

16.
卢梭是十八世纪法国伟大的启蒙思想家,他的教育思想在教育史上引起了一场革命。从他对旧的传统教育的批判中,使人们醒悟到,重视儿童的身心特点是多么重要。他所提出的许多问题,至今仍需作进一步的研究。“自然人”和“自然教育”问题,是他的教育思想中的核心问题,笔者拟就这两个问题,提出一些粗浅的意见。一、关于卢梭的“自然人”的问题卢梭认为应将培养“自然人”作为教育的目的。从《爱弥尔》问世起,关于“自然  相似文献   

17.
人与自然一直在相互渗透、相互依存、相互转化中互为存在。外在自然的人化与内在自然的社会化的问题,亦即主体与客体、理性与感性、人群与个人、“天理”与“人欲”等等在多种层次上相互交溶合一的问题,历来为人们所关注。随着现代文明进程的加快,人们对自然的距离日趋疏远,而对自然的眷恋也日益加深。沈从文,这位在现代文坛上的独树一帜并曾名噪一时的老作家,给我们展现了一个独特的美的世界。在他的笔下,无论是充满田园牧  相似文献   

18.
黄鸣 《井冈山学院学报》2009,30(9):96-98,103
美国语言哲学家格赖斯(Paul Grice)1957年在他的“Meaning”一文中从人的心理意图上探讨了意义的本质,将意义分为自然意义(natural meaning)与非自然意义(non-natural meaning)。该理论一出现就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格赖斯是从一个全新的视角探索意义的本质,从说话人的意图出发探讨意义,把交际过程看作是交际意图识别和传递的过程。格赖斯在非自然意义研究基础上提出了会话含义理论,对语用学的发展有很重要的贡献。  相似文献   

19.
近一个世纪以来,伦理学的研究范围逐渐从“人一社会”关系延伸至“人一自然”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环境教育的兴起与发展。本文介绍并分析了几种主要的“人一自然”观,结合环境教育的历史发展,明确指出“人一自然”观是环境教育的伦理学基础,培养环境意识的核心是树立人与自然共存共荣的观念;生态伦理学应该在人与自然谁为生态伦理之中心的问题上加强研究,以便为环境教育提供更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20.
嵇康是魏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之一。在司马氏利用名教控制天下的情况下,嵇康提出“越名教而任自然”的主张来反对虚伪名教的束缚,提倡个性解放,主张万物要遵循自然规律与法则,顺应其自然本性发展。实际上嵇康并不是反对一切道德和名教,而是通过“任自然”来回归到原初时代。顺应自然和人之性情的名教,是要超越现在而回归过去无欲、无贪的状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