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纵观中西方对《圣经》翻译和佛经汉译的翻译历程,可以发现对经典的翻译一直是中西方文化中非常重要的内容。《圣经》翻译和佛经汉译分别承载着不同的文化内涵,对二者进行对比研究有利于探索其中的相似性和差异性,并据此总结出中西方的翻译传统或规律,旨在为后世翻译事业的发展壮大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2.
一、翻译记忆简介(一)翻译记忆的概念圣经记载上帝不喜欢人类统一语言,因为这样会使得人类变得无比强  相似文献   

3.
陆宏 《科技信息》2009,(36):I0151-I0152
本文通过西方《圣经》翻译与中国佛经翻译的简要历史阐述,试图理清这两条翻译主线,总结两部经典著作在翻译过程中的共同轨迹,由此对两部经学翻译作品在翻译实践和翻译理论各方面所发挥的作用做以总结。  相似文献   

4.
《圣经》翻译成汉语经历了很长的历史时期,这期间积累的汉译《圣经》文献资料,是研究汉语的宝贵财富。从现在通行的读本看,现行本《圣经》汉语中包含有浓厚的文言色彩,也有汉语方言成分,其翻译语言还保留了翻译时的中介语特点。对汉译《圣经》的研究,将能够为汉语研究提供宝贵的资料。  相似文献   

5.
黄明敏  吴金洪 《科技资讯》2012,(12):233-233
《圣经》是世界上印数最多、发行最广、翻译文种最多的书籍,其影响范围不仅局限在宗教领域,也早已渗透到了政治领域。本文通过大量的实例和数据论述美国总统在就职演说中所体现的《圣经》语言。  相似文献   

6.
汉学家麦都思作为《圣经》《书经》等典籍的译者,在其长期的翻译实践中有着深邃的理论思考。本文以他的第一部典籍译作《新遗诏书》为例,结合他的书信等相关史料,来讨论他在当时备受争议但却领先于同时代译者的翻译理念,并指出他的翻译思考对于当前典籍翻译的价值及意义。  相似文献   

7.
从英汉两种语言之比喻性词语的喻体与喻义间的对应关系着手,以《圣经》为例,从人物、动植物名称等角度来探讨其内在文化内涵与翻译方法。比喻性词语可以通过成语、俗语、谚语、惯用语、典故、格言等多种形式表现出来;喻体与喻义的关系为完全对应、部分对应及非对应关系;翻译方法则有直译、套用或借用、意译。  相似文献   

8.
“纯语言”是本雅明在《译者的任务》一文中提出的一个重要的哲学观点。对纯语言的正确理解是正确解读《译者的任务》所体现出来的哲学翻译观的关键。本文试图从纯语言的概念入手来分析纯语言与翻译的关系,以及本雅明基于纯语言原理下的直译观,文章最后论述了纯语言翻译观在翻译领域所产生的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9.
小说作品是语言的艺术,在翻译小说时,能否使译文的艺术意境与原文的艺术意境最大程度相契合,是小说翻译的一个重要依据。本论文通过对《雪国》作品中语言现象、句式结构和文化现象的译文对比分析,探讨了翻译艺术在小说翻译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正据考古发掘,耶路撒冷城门无侧门或针眼门,这种解读纯属子虚乌有、荒诞不经。1945年秋,回族教长王静斋在重庆碰到了一位基督教教友曲友诚先生,曲先生认为《圣经》里的一句经文翻译有误:"三十四年秋季在重庆会见一位曲友诚先生。他说:有人指出基督教的《圣经》上有错误,例如马太福音十九章二四节:我又告诉你们,骆驼穿过针的眼,比财主进神的国还容易呢!  相似文献   

11.
1611年的詹姆世国王《钦定圣经》以其丰富的语言特色成为《圣经》英译史上的顶点。它保留了原本大众化的语言特点,风格简洁清新、深刻有力,语言庄重经典,生动热情,节奏鲜明,旋律如诗歌般优美且结构严谨,内涵丰富,极具说服力。  相似文献   

12.
作家福克纳的创作深受《圣经》的影响,在小说《喧哗与骚动》中,作家从表层到深层借用了《旧约》中伊甸园的神话模式,成功塑造了凯蒂、小昆丁两位悲剧女性。通过她们的堕落之路,照彰了无爱滋润的现代伊甸园的精神荒原本质,揭示了种植园文明和资本主义金钱文明对人性的摧残。  相似文献   

13.
沈红梅  计琦 《长春大学学报》2009,19(9):55-56,59
《圣经》是西方文学的源流。从圣经文学的视角解读加拿大著名作家鲁迪.威伯的代表作《大熊的诱惑》,认为主人公、印地安土著人"大熊"是"基督式"的圣经原型人物。他有着《旧约》中神、祭司、先知的身份和《新约》中耶稣.基督面对的三重诱惑、受难、永生的经历。红种人身上体现出来的基督教精神是对贪婪的白人殖民者伪善的殖民思想和文化的讽刺。  相似文献   

14.
如何在汉译英中保留汉语当中的文化形象,此问题一直困扰着译者。“同化”这种翻译方法在汉译英过程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译者应力求保持汉语的原貌,也就是要尽量传译“中国特征”,具体说,就是要尽量表达中文原作的文化特色、语言形式及异常写作手法。“同化法”也要注意限度,实在行不通,还要利用英语特有的表达方式。  相似文献   

15.
翻译"竞赛论"和"优势论"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姜静 《韶关学院学报》2005,26(4):106-109
许渊冲认为学翻译是两种语言、甚至是两种化之间的竞赛,译应尽可能发挥译语优势,利用最好的译语表达方式。“竞赛论”与“优势论”把学翻译中真与美的关系看作一种动态变化的调整和平衡。“竞赛论”与“优势论”对忠实、真与美等问题的见解旨在使译作更接近潜在读的期待视野,这也是与翻译研究的“化转向”相一致的.实际上给中国翻译实践与理论指出了一条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6.
借鉴原型批评理论,通过论证《鲁滨逊漂流记》“星期五”与《圣经》中耶稣受难情节的一致性,指出《圣经》中耶稣受难的形象就是“星期五”的原型。从而得出结论,鲁滨逊对“星期五”的同化实质上是一种文化殖民现泉。  相似文献   

17.
曹二玲 《科技信息》2007,(26):152-153
This article approaches to one of the translation theories——the "foreignization".In applying the foreignization method,special attention should be paid to the Chinese language and culture,and what is acceptable to the Chinese readers.When foreignization is not feasible,the domestication method should be applied as a supplementary method.  相似文献   

18.
莎士比亚戏剧对圣经中的许多名言进行了艺术化地巧妙处理。“夫妻一体”和“女人软弱”多次出现在他的喜剧、悲剧和历史剧中,在烘托戏剧气氛、塑造人物形象、深化剧作主题等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春怨》三个英译本的分析,探寻中国古典诗歌英译中信息的缺失和增补,指出由于中英两种文化和语言的差异,信息在“音、形、意”三方面的改变不可避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