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经济振兴要依靠科学进步。这已经是我们的一条国策,这也是一条真理。那么,科学进步又依靠哪些工作呢?方面很多。单从科学工作本身的有关方面来说,这就要依靠科学情报工作,科学研究工作,科学教育工作,科学管理工作,科学器材、设备工作以及科学推广、应用工作等等。与此相应的,科学评议工作也是推动科学进步的重要因素之一,而且和上述许多方面的工作是有密切联系的。  相似文献   

2.
正尽管现在投入到科学研究上的时间和金钱都越来越多,科学进步的速度却勉强跟得上过去的速度,问题出在哪里呢?作家斯图尔特·布兰德(Stewart Brand)曾写道:"科学是唯一的新闻。"尽管政治、经济和娱乐八卦主导了新闻头条,但是科学和技术才是增进人类福祉和支撑人类文明长期进步的基础。这一点从科学研究的公共投入的大幅增长就可以反映出来。现在,无论是科学家的数量之多,科研经费的体量之大,  相似文献   

3.
本文就科学与物质生产的关系,提出了五个问题,以期引起进一步的讨论。一、科学的发展究竟是取决于内因还是外因? 二、科学是怎样依赖于物质生产的? 三、现代科学还依赖于生产实践吗? 四、科学是否将永远依赖于物质生产? 五、历史唯物主义的本质是“唯生产决定论”吗? 就这五个问题,作者以科学发展的动力为中心,分析了国际上存在的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一种是内在主义的观点,即认为科学的发展主要取决于科  相似文献   

4.
技术是否中性的?技术发展是否有自主性?技术进步应承担什么样的伦理和生态责任?这是当代技术哲学探讨的中心话题。为了推进这方面的探讨,现将挪威卑尔根大学科学与人文研究中心拉格纳·费尔兰德(Ragnar Fjelland)教授来沪时所作的有关技术哲学交流的主要内容选译出来,供关心技术哲学问题的人士参考。费尔兰德教授提供的英文演讲稿原题为《科技进步:新问题与老问题》。文中小标题由编译者所加。  相似文献   

5.
正如何正确区分科学怀疑精神和阴谋怀疑论?无数科学实践表明,科学怀疑精神在促进科学进步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那么,科学怀疑精神和吹毛求疵的阴谋怀疑论(在提高人们的认识方面几乎毫无作用)有什么区别呢?在回答该问题之前,我们不妨先看一组数据:首先,得益于科学怀疑精神,2020年全新的RNA新冠疫苗得以问世;与此相反,阴谋怀疑论则导致许多人迟迟不愿意接种新冠疫苗。其次,科学怀疑精神致力于揭示人类活动对全球气候变化造成的严重影响,而阴谋怀疑论则像"恶魔"一样如影随形、阻碍这一进程。  相似文献   

6.
Bahm  AJ 王毅 《世界科学》1991,13(1):50-53
问题无问题,便无科学.科学知识产生于对科学问题的解答,而无问题,便无解答,也便无科学知识.然而,是什么使一个问题成为"科学的"呢?任何问题都是科学的吗?不是.既然不是,那么科学的问题具有什么特征呢?科学家和科学哲学家们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是如此多种多样、各不相同,以致要在这个问题上很快达到普遍的一致似乎是不可能的.作为一种假设,我认为:仅当一个问题至少具有下述三个与可传述性、科学的态度和科学的方法相应的特征,它才能被认为是科学的.1.如果一个问题是不可传述的,那么称它为"科  相似文献   

7.
正人类从哪里来?原始人群怎么发展成民族和文明体?人类进化过程中,基因、环境、文化之间如何协同演变?我们的未来会怎么样?这些问题都非常大,却都是我们尤为关心的。研究大问题,就不能用小视角。小视角最大的问题就是管窥蠡测,狭隘片面地看待科学问题,往往是盲人摸象,结论令人啼笑皆非。有些所谓的科学结论,明显违背常识,却又有科研数据的支持,这就是小视角盲人摸象的结果。  相似文献   

8.
科学学和科学社会学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在社会规划中的作用“科学和技术革命对社会的进程和结构产生什么影响呢?”象这类社会规划问题,当前说来是至关重要的。这个问题引起无数相关的论题:社会、职业和教育结构中的变革,对上层建筑和制度的调整作用,居住结构和生活方式的变化,对与科学进步相联系的社会进程的管理和规划的新要求,对组织与交流样式的影响,以及劳力的再分配等等。在过去的近十年里,科学的兴趣转向了它本身,这并非纯属偶然;科学,拿它自己作为考察的对象,开辟了科学学——一个新的复杂的人类知识领域。  相似文献   

9.
综观科学发展史,每一次科学创新都导致科学理论体系的重建,使科学达到前所未有的迅猛发展,大大推动了社会的变革与进步。那么,是什么推动了科学创新?除其他因索外,科学工作者的叛逆思维是一个最重要的内在因素。何谓叛逆思维?科学上的创新实践表明,叛逆思维是一种突破常规定型模式和超越传统理论框架,把思路指向新的领域和新的客体的思维方式。它不迷信原有的传统观念和经典信条,对既定事物进行批判性的思考,体现  相似文献   

10.
<正>英国《自然》杂志5月13日出版的一组关于印度科技发展的特刊中,对很快将成为世界上人口最多国家印度的科技发展现状进行了详尽分析。特刊称,与中国、巴西等新崛起的经济体相比较,尽管印度经济增长迅速,但其在大多数指标上都有所不足。如何更好地提升印度的科学能力,以及应对包括能源、水资源、食品和污染等挑战?将是印度科技发展之路上所要面对的问题。印度的科学技术已经取得了重大进步,但若要充分发挥其全部潜力,还需认真思考其  相似文献   

11.
正尽管对科学发现的批评有可能用于误导目的,但怀疑的态度对于健康发展的科学研究仍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早在1 7世纪科学方法确立之前,怀疑论一直被认为对于科学研究是必不可少的。但并非所有人都认同科学的怀疑态度是一种美德,一些人也许认为怀疑有可能会损害科学进步和社会进步,他们认为怀疑是错的,所有  相似文献   

12.
今年,美国科学促进会(AAAS)的年会主题——“处于领先地位的科学”——给科学企业的发展方向及未来形象勾画了蓝图,同时也提出了一些问题:我们是否能真正把握住我们所面临的机会呢?在过去的十年里,那些令人目不暇接的变化成就了今天的辉煌,那么,这些成就对于科学和技术的发展又预示着什么?比如,所谓“大科学”在物理学开始大张旗鼓  相似文献   

13.
理论评价作为对科学的哲学分析,实质上是对理论的功能进行的一种探讨。这种探讨在当代主要涉及两门学科,一门是科学哲学对科学认识功能的分析,另一门是科学社会学对科学社会功能的反思。在理论评价问题上,这两门学科分别从科学的真理观和科学的价值观两方面进行了富有启发性的探讨,对促进科学进步和社会进步起了一定的作用。所以,本文试图提出理论评价的原则;建立评价的两个标准——真理标准和价值标准,并阐明两种评价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14.
是什么改变了人类对周遭世界的理解以及与周遭世界的关系呢?英国《新科学家》杂志认为,也许,只有科技进步才会带来人类世界的根本性变革。未来,科学进步在改变自身的同时将会在哪些方面对人类进步带来潜在的或革命性的影响?《新科学家》杂志就此梳理出50个科技亮点,并邀请众多知名科学家进行解读,共同诠释科技变革所散发的独特魅力。这些亮点的涉及范围遍布生物学、生命科学和地球科学等多个领域,包括DNA折纸术、超级进化、脑图谱、拓扑绝缘体等令人兴奋与惊喜的科技亮点。其中,有些可谓"灵光乍现",有些颠覆先前的偏颇认知,有些带来全新的研究视角……无论如何,它们都在无可估量地改变科学、改变世界。  相似文献   

15.
余家驹 《世界科学》2004,(10):36-36
当媒体报道关于转基因作物的不同观点的时候,为什么常常把其中的科学信息弄丢?倘若这些信息不被丢失的话,那么公众参与的调协过程是促进还是阻碍技术的发展呢?在诸如干细胞和机器人技术研究领域内,人们怎么将宣传与事实区分开来?人类行为意识的神经基础是什么?还有,如何解释科学上的某些不解之迷?作为一本科学杂志的读者,你很可能对所有这些问题都颇感兴趣,今年8月25日至28日,在瑞典斯德哥尔摩为科学家、决  相似文献   

16.
正20世纪80年代开始,世界气候研究大规模兴起,持续带动了大气科学、海洋科学、地理科学等一系列学科的迅猛进步,更是催生了气候系统科学和地球系统科学研究的发展以及全球变化研究计划的诞生;另一方面,伴随着人类社会的日益工业化和现代化以及相应的化石能源消耗的持续上升、气候系统科学的不断发展,全球气候变化问题逐渐成为科学界和社会公众的关注焦  相似文献   

17.
合成化学作为古老的学科之一,曾经是自然科学的重要领域和支撑点.随着现代合成、分析和仪器的进步,特别是随着合成化学的不断发展及其在生物化学、材料化学等领域的应用不断深入,人们关心的重点已经从早期的合成目的逐渐过渡到更加贴近生活的应用领域.例如所合成的分子用于医疗和特殊材料领域时,人们看到的往往是这些分子表现出来的特性和作用,因为这更加直观,而其背后的分子基础和制备这些分子的艺术却在有意无意之间被逐渐淡化.另外,由于合成化学自身的发展促使各种新颖的方法学不断被开发出来,设计巧妙的原子经济、氧化还原经济、无保护基等策略的应用,使得针对特定分子的合成的相对难度在不断的降低,甚至有人认为"没有合成不了的分子".理性合成的化学学科似乎已经发展到了极限,然而真相究竟如何?究竟是否存在合理化学合成的极限?这是Science提出的125个科学前沿问题之一.本文试图从合理化学合成的历史、近期发展等角度探讨这一问题的内涵.  相似文献   

18.
郭满银 《科学之友》2002,(12):47-47
从强调对物的管理转向重视对人的管理,是管理领域中一个划时代的进步,而把人当做一种使组织在激烈竞争中生存、发展,始终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特殊资源来刻意地发掘、科学地管理已成为当代先进管理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首先,“以什么人为本?”,从企业领导到企业员工,从个人到集体,都是一般意义上的人。那么,在一定时空中主要以哪些人为本,或者说以人为本的重点对象是谁?如果以人为本中的人泛指企业中的所有成员,即把所有成员作为以人为本的客体,那谁又是以人为本的主体,也就是说,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中怎样体现以人为本?  相似文献   

19.
从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请看科学问题的凝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陈越  温明章  杜生明 《科学通报》2006,51(7):870-872
通过研读和总结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生命科学部六处(包括畜牧兽医与水产学科和动物学科)2002~2005年的4740份基金申请书及专家评议函, 发现导致申请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大部分申请人没有明确提出科学问题, 或对提出的科学问题凝练不到位. 为此, 笔者论述了科学问题凝练对于促进科学发展和技术进步的必要性; 并从问项和答域两个方面阐述了科学问题的凝练过程. 最后, 基于对一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书的实例分析, 论证了项目申请人对科学问题的凝练程度取决于申请人对项目选题的理解程度, 同时这也是项目能否获得资助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0.
本文译自美国生物学史家艾伦的著作《二十世纪的生命科学》(1978年剑桥大学印)的第七章。这本著作从生命科学内部各个分支学科之间、生命科学与物理学、化学、数学等其他学科之间相互渗透、相互综合的角度,从生命科学与哲学思想之间相互影响的角度,从社会历史背景对生命科学发生的影响的角度,多侧面地论述了遗传学、胚胎学、进化伦、生理学、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等生命科学的几个最主要的领域中的科学活动、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的历史发展,是一部既有人物和事件的记载又富有思想性、理论性的科学史著作。自从人们完全确定DNA是遗传信息的载体以来,分子生物学的诞生己有整整三十年的历史了。这门新兴学科的发展,给生命科学领域带来了深刻的变革,至今仍发生着深远的影响。分子生物学是在什么样的历史条件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它的发展史能够为今天的科学工作者在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方面提供哪里有益的启示和借鉴?这篇译文也许能帮助解答这些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