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9 毫秒
1.
《诗经》中描写爱情婚恋的诗作很有特色,它们是青年男女心声的自然流露和倾吐,或是爱情既得的欢歌,或是爱情压抑的悲鸣。在《诗经》时代,礼制的影响力逐渐加强,表现在对待男女婚恋上其禁锢人性的一面逐渐显露出来。从描写男女爱情及婚姻的诗作中都可以看出情与礼的激烈冲突与碰撞。  相似文献   

2.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它详细记录了殷周时期,尤其是西周初至春秋中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和认识价值.其中描写爱情的篇幅占了很大比重,而且<诗经>中的爱情诗内涵丰富多彩.  相似文献   

3.
对<诗经>中爱情诗的解释和评价,一直是经学家们关注和争论的一个焦点.汉唐诸儒解<诗>大都笃守美刺二端,<诗经>中的民间情歌陡然变成了寓含美刺的政治诗,而其描写爱情的本事却被绝对否定了.欧阳修的<诗本义>在诗经学史上所做的重要贡献就是他首创"淫奔之诗"说,首次用文学家的眼光打量已被经学家歪曲的面目全非的爱情诗,此后,经过朱熹等人的继承和发扬,爱情诗的真实面目才冰山露出一角.  相似文献   

4.
从女性文学的视角读解《诗经》,可以发现,《诗经》中描写的女性的形象美、女性的爱情生活和女性在婚恋中的悲剧性命运三个层面的内容,都印记着鲜明的时代特征,并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描写男女约会的诗歌是《诗经》爱情诗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的产生有其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是那个时代婚恋习俗和青年男女感情生活的真实写照,不仅内容丰富,而且在艺术上也是多姿多彩。真实自然的情感流露,妙趣横生的场景描绘,以及生动传神的诗歌语言,共同构成了《诗经》约会诗“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美学特色。  相似文献   

6.
<文选>所选颂体文的内容、形式与<诗经>时代相比,有很大变化.颂体文独立过程中,虽逐渐脱离了<诗经>设定的原初轨道,但与论、赋、雅、赞等文体的界限仍然不十分明确.  相似文献   

7.
<红字>是美国作家霍桑的一部著名小说, 它以17世纪中期的新英格兰为背景,描写了一对青年男女牧师丁梅斯代尔与有夫之妇海斯特的爱情悲剧. 不管是作者本人,还是小说本身,清教思想对其的影响无处不在,本文试结合清教思想对男主人公丁梅斯代尔的影响来分析他的悲剧命运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8.
《诗经》中描写爱情婚姻,多次提到桑林,桑间或以桑比兴。其原因在春秋时期有媒氏在桑林中令男女相会之习俗,中春之月奔者不禁的婚姻是当时父母之命媒的之言的婚姻的一种补充,这种习俗源于远古殷商民族以桑林为祭礼高媒神之神社,更由于青年男女对自由爱情之追求和社会对人口增长的需求。  相似文献   

9.
《诗经》的精华是十五国风,而国风的精华是那些反映远古先民爱情的婚恋诗。在这众多的婚恋诗中,平民婚恋诗是先民们最质朴情感的歌唱,本文将对邶、鄢、卫风婚恋诗中的平民男子的婚恋形象和诗中婚恋主旨做一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10.
<诗经·召南·鹊巢>中反复出现的鸠居鹊巢的意象与新婚喜庆氛围的不协调现象,是血缘亲情与婚恋之情矛盾对立的典型表现.它在文学作品中,从某个层面暗示出一种自由的情绪在理性的框架下被遏制的被动状态,也揭示出人生面临的一个永恒难题.  相似文献   

11.
<诗经>邶、鄘、卫婚恋诗数量很多,其中一个非常显著的特色就是多弃妇诗.这些弃妇诗中,一方面保留了该地区地域文化中婚姻恋爱较为自由的习俗;另一方面,又受周礼的影响,提出婚姻应受到家庭和社会规范的制约.  相似文献   

12.
海明威被认为是美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作家之一.他创作了许多人们耳熟能详的作品.他的描写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地春梦>堪称世界文学史上描写战争与爱情的杰作.本文分析评论了<战地春梦>一书中主人公凯瑟琳在战争这一特定的历史环境下为男主人公弗莱德里克所充当的角色--情人与母亲.同时,也分析了她在充当这两种角色时所表现出的温柔、勇敢、坚强、乐观等性格特征.  相似文献   

13.
对人生和爱情问题的思考和探讨是张洁小说的重要内容和主题.张洁有关爱情问题的小说创作显现出独到的特色.归纳起来有三个特点,即老男少妇婚恋模式、男女性别对抗意识和知识女性独立意识.  相似文献   

14.
屈原《九歌》中的爱情描写扑朔迷离,对于其爱情描写的读解争议颇多。我们应从3个层面来理解《九歌》的爱情描写:《九歌》的爱情描写是当时社会生活的形象反映,是文学艺术发展的必然结果;《九歌》的爱情描写是当时交感巫术意识的体现,是以男女情爱来敬神娱神的描述;《九歌》的爱情描写是用“男女比主臣”的比兴艺术手法,来抒发个人哀怨之情的体现。  相似文献   

15.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其中表达爱情、婚姻的诗数量众多。《诗经》婚恋诗清晰地描述了周代聘婚礼的真实过程,展现了先秦的婚姻礼制状况及各诸侯国礼仪教化的进程。《诗经》婚恋诗还反映出各地婚俗存在差异,礼仪教化的程度并不一致;齐、卫两地因地处偏远而受周朝礼仪教化的影响较少,顽强地保留了自己本地的婚俗等史实。  相似文献   

16.
以方玉润在<诗经原始>中对具体作品的评论为依据,总结和分析他的诗学观:首先是对<尚书>提出的"诗言志"传统诗学观进行了反叛,使他对<诗经>的解读回归到文学审美的轨道上来;其次是对"温柔敦厚"传统的儒家诗教顽固的维护,又使得他对<诗经>的解读带着浓重的卫道者色彩;再次是对他旗帜鲜明地提出的"原诗人始意"诗学观念进行探究,认为这一观念实际是从文学的特点去看<诗经>,而不是从历史的、经学的范畴去阅读和理解<诗经>,从而使<诗经>终于从经学回归到了文学,从道德说教回归到情感熏陶.无论是在清代还是在当代,这一诗学观念都具有指导阅读<诗经>原作的独特价值.  相似文献   

17.
蒋花  杨雪 《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05,18(4):165-167,171
<雨中的猫>在乐趣/无聊二元对立不断重复的基础上,生动地传达出了由于社会性别的不同,男女主人公无法沟通,爱情已死亡,婚姻关系不正常的生活.  相似文献   

18.
<诗经>中以生产劳动、爱情婚姻、战争服役等普通人民现实生活的悲欢苦乐为素材的"十五国风",堪称中国古代抒情诗的开端.透过这些诗作,我们能够体味到劳动人民对剥削者的愤慨、厌恶之情;相恋男女的相思之苦、相见之愉;思妇征夫的离愁别绪.人类的情感活动几乎都在<国风>中得到了表现,为历代文人提供了表现各种情感的典范,在艺术表现上也达到了很高的成就.  相似文献   

19.
魔幻现实主义作家注重爱情题材的描写,大多数作家从伦理道德角度审视男女两性之间的关系,从而形成他们的爱情婚姻观:爱情应以真挚的感情为基础,等级、门第与金钱不应作为真正爱情的筹码;在男女两性精神之爱与肉欲之爱结合的基础上而结成的婚姻才是牢固的。但也有少数作家把爱情视为一种欲望的发泄。  相似文献   

20.
荀子系统总结了先秦儒家各个学派的成就,构建了自己一套完整的诗学理论.荀子规范了"诗言志"概念的内涵,剔除了其中的情感因素,将儒家对理想人格的追求纳入到这一理论中,是春秋时期的赋诗言志说发展到汉代儒家诗教理论的中间环节.他不仅提高了<诗经>的地位,而且在讨论<诗经>时将礼贯穿其中,认为学习<诗经>是为了认识并实践礼.荀子引<诗>主要是为其礼义学说服务,是先秦儒家将<诗经>政治化的典型代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