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6 毫秒
1.
基于火焰传播过程建立了火花点火发动机顶环岸间隙处未燃碳氢生成和释放过程的数学模型,并利用模型进行了顶环岸间隙处未燃碳氢生成过程的数值模拟计算,计算结果表明:当汽油机燃用稀混合气,采用低压缩比、适当推迟点火提前角以及采用边缘布置火花塞等均可有效地降低顶环岸间隙内未燃碳氢的生成量,达到降低未燃碳氢排放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基于火焰传播过程建立了火花点火发动机顶环岸间隙处未燃碳氢生成和释放过程的数学模型,并利用模型进行了顶环岸间隙处未燃碳氢生成过程的数值模拟计算。计算结果表明:当汽油机燃用稀混合气、采用低压缩比、适当推迟点火提前角以及采用边缘布置火花塞等均可有效地降低顶环岸间隙内未燃碳氢的生成量,达到降低未燃碳氢排放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汽油机燃用含氧燃料时碳氢生成过程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实测示功图以及顶环岸间隙和缸套壁面润滑油膜处未燃碳氢形成和释放过程的数学模型的基础上,计算了不同工况下火花点火发动机燃用含氧混合燃料时顶环岸间隙和润滑油膜处形成的碳氢量.计算结果表明,含氧混合燃料在润滑油中的溶解性低,可有效减少燃油在油膜中的吸附量,进而减少缸内未燃碳氢的生成量.  相似文献   

4.
顶岸狭缝间隙对汽油机未燃HC排放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汽油机起动及怠速工况下活塞顶岸狭缝处瞬态温度的测量以及对瞬时未燃HC排放的测量,探索在该工况下未燃HC排放的主要影响因素以及顶岸狭缝间隙在总体未燃HC排放中所占的比例,为进一步研究降低火花发动机在起动及怠速工况下未燃HC的排放提供了依据.文中建立了火花点火发动机起动热机工况下顶岸狭缝间隙处未燃HC生成的数学模型.与实验结果相比较,证明该模型具有较高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5.
沉积物对汽油机碳氢排放物形成的预测与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了汽油机燃烧室沉积物处未燃碳氢生成和氧化模型,测量了有、无燃烧室沉积物时发动机排气中的碳氢摩尔浓度.实验结果表明:沉积物的存在将增加发动机碳氢排放量,在本实验用机及实验条件下,沉积物将使发动机排气中的碳氢摩尔浓度增加20%~30%.计算结果表明:本模型能较好地预测出沉积物形成的排气碳氢摩尔浓度  相似文献   

6.
利用雷诺类比法研究了火花点火发动机缸套壁面润滑油膜处未燃碳氢的吸附和释放过程,研究了结构和运转参数对润滑油膜处未燃碳氢吸附量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提高缸套壁面润滑油温度,提高发动机转达,燃用较稀混合气以及使用低压缩比等措施均能减少缸套壁面润滑油膜中未燃碳氢的吸附和释放量,达到降低发动机未燃碳氢排放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提出了火花点火发动机缸内壁面积碳层中未燃碳氢生成和释放模型,并利用模型进行了积碳层和上未燃碳氢的模拟计算,计算结果表明,当发动机转速一定时,存在一有效扩散厚度,未燃碳氢的吸收和释放发生在这一有效扩散厚度内。同时指出提高发动机转速,燃用烯混合气和使用低压缩比都可降低积碳层中未燃碳氢生成量,达到了降低发动机未燃碳氢排放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LPG/汽油双燃料发动机性能与排放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燃用LPG和汽油的双燃料发动机在采用不同结构混合器(比例式混合器和文丘里混合器)和气化器匹配时的动力性、经济性及排放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当采用比例式混合器和文丘里气化器时,发动机燃用LPG的动力性与混合器和气化器均采用文丘里结构时相比要差,两者与燃用汽油相比,功率均下降了约6%~7%;前者的比气耗与后者相比要低约6%,燃用LPG的比燃料消耗比燃用汽油时低约9%;任何负荷情况下,不同混合器与气化器匹配时,发动机燃用LPG的NOx排放都明显比燃用汽油时低.动力性下降的幅度、比燃料消耗及HC和CO排放特性与燃料供给系统的结构密切相关,不同混合器和不同气化器的匹配对发动机特性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9.
柴油机燃用二甲醚时采用排气再循环降低NOx排放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单缸直喷柴油机上燃用二甲醚和采用排气再循环时,进行了发动机性能和排放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与燃用柴油相比,发动机燃用二甲醚可以实现无烟燃烧,NOx降低30%,未燃碳氢和CO2排放有所下降;  相似文献   

10.
在利用激光干涉法测量定容燃烧弹燃烧室狭缝间隙内未燃混合气热力状态参数的基础上,分析了不同狭缝间隙宽度下狭缝内未燃混合气双壁激冷厚度的变化规律,定量地计算了狭缝容积内未燃碳氢(UHC)的生成量。结果表明,狭缝间隙处未燃混合气的双壁激冷厚度不仅与狭缝宽度有关,也与未燃混合气在狭缝内所处的位置有关,理论计算和实验结果表明,存在一临界狭缝宽度,超出这一宽度将有助于火焰在其内部的传播,从而降低UHC在缸内的生成量,在本实验的条件下,在火焰传播到狭缝入口处时,入口处双壁激冷临界厚度为0.5mm,这与作者根据纹影拍照得到的结果相符。实验结果也表明,火焰传播到狭缝入口处时,狭缝内UHC量将增加到燃烧开始时的4倍左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