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长期以来,人们认为:"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摇篮",文章从考古依据、文献记载等角度进行客观分析,提出了吴文化和其他区域文化一起,共同组成了中华文化的大系统,对中华文化的形成、发展和演变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源头之一,是中华文化的传承者和守护者,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是中华文化现代化的开拓者。  相似文献   

2.
广州欧科信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广州欧科"或"公司")以守护中华文化遗产为己任,致力于用数字智慧守护中华文脉,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现形式,向世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绽放光芒,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3.
胡蓉 《景德镇高专学报》2013,28(1):42-43,67
从文化转向开始,翻译研究被放置在一个更为广阔的文化语境之中,研究的重心转向了文本之外的广泛领域。典籍是最具代表性的文化载体,如何使中华文化更好地"走出去",典籍英译者的文化意识形态极大程度地制约着译本的可接受性与适应性。本文试以《论语》英译为例,阐述译者意识形态在翻译过程中的影响与作用。  相似文献   

4.
我国的文化是多元文化长期融合而成为一体的。地方文化是中华文化的基本元素和组成部分。中华文化一方面哺育了地方文化,使得地方文化百花齐放;另一方面,中华文化又扎根于地方文化,不断吮吸营养以完善和丰富自身。"十二五规划"特别强调发展地方优秀传统文化和地方学术文化,这样才有中华学术文化的大繁荣、大发展。苌弘、张大千、范长江作为内江传统文化的三位杰出缔造者,为内江地方文化的发展、壮大起着功不可没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楚辞》是对中国文学产生深远影响的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楚辞》英译是融合语内翻译和语际翻译为一体的跨时空对话活动。在当今中华文化"走出去"的形势下,尤其需要学贯中西、译研并举的中国译者的主动译介。译者应注意保持译文的异域风味与流畅可读性的统一,采用化深为浅、韵律变换、译注兼顾等方法再现原文的思想内涵和美学情致。《楚辞》英译作为中国典籍英译的缩影,在中学西传的过程中具有进一步推介中国学术、客观诠释中国形象、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精髓的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6.
国学的概念和内容可以有不同的诠释与解读,百多年来也一直争论不休,但国学本身的存在却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这正是中华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在世界上独树一帜、绵延了五千年之久而不断、浩瀚的多学科典籍的深入研究与交融的结果。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中华传统文化也正在随着中国产品越来越深入地走向世界。中华文化正面临着一个全面的辉煌时代的到来,并且必将会为全世界所全面地而不是部分地接受。我们对国学典籍进行研究,并以汉英对照表格归纳的方法加以诠释,形成一本工具书,目的就是想把“国学”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向世界推介出去。我们的研究成果之所以采用表格形,意使中英文对照的内容不致相隔太远,可突出相关内容的对比性。 如果各国人民特别是年轻人手中有了本书,相信对于他们在选择攻读方向和决定阅读材料的取舍上能够有所帮助,较快地找到自己研究中华传统文化的切入点。对于国内的青年知识界来说,又可以从本书中了解到中国各类经典的大概,启迪他们对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产生浓厚兴趣和进一步学习的强烈愿望。而研究中华传统文化的外国的汉学专家,本书对他们了解、深化和拓展自己的研究将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7.
编者按:在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建设"中华和平龙",和在北京市密云县建设"中国印"摩崖石刻一样,是华夏文化纽带工程组委会创意、发起和推动的旨在推进中华文化与奥林匹克精神结合的重大文化项目,具有深刻的文化理念和内涵。经过长期深度研究以及大力弘扬中华龙文化精神内涵的一系列实践活动,华夏文化纽带工程组委会将这一文化理念和内涵提炼为"和谐共生、团结合力"的中华龙文化,其"和谐、包容"的内在气质与奥林匹克精神所强调的"和平、友谊、进步"相通相融。致力于中华龙文化与奥林匹克精神的永远贯通,也致力于中华民族内部,以及中华民族与世界各民族的深度文化沟通,在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建设"中华和平龙"的创意和设计方案自去年年底向全球广泛征集后,今年进一步拓展为以"海峡两岸共建中华和平龙"为主题的第二轮征集活动。我们期待更多华裔同胞、中华儿女、国际友人团聚在一起,更持续、更深入地参与到中华龙文化的开掘、弘扬、创新中来,为中华文化与世界文化的和谐共美、恒久共存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8.
"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又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倡导者和发展者"。这说明作为中华文化的核心理念的优秀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结合起来思考,有着非常现实的意义,在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中可以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中华文化历史悠久,积极优秀的文化传统得以继承与保留。大学的教育对大学生的人格塑造是十分重要的。基于对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的学习,学习与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活动,开展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教育社会实践等途径,促进传统文化与大学生人格塑造的有效契合,真正实现传统文化对大学生的人格塑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国内     
正这个夏天,我们用盛典为功夫电影正名!7月18日晚,第四届成龙国际动作电影周在古都大同启幕。本届电影周通过成龙先生在世界动作影坛的巨大影响力,成龙电影所代表的中华文化精气神,集聚世界动作电影的优势资源,举办一场引动中外狂欢的电影文化盛会,表彰为世界动作电影做出杰出贡献的电影人,为中国电影、中华文化"走出去"助力,弘扬中华传统文化、聚合中外民族特色  相似文献   

11.
徐霞客是我国明代著名的地质学家、旅行家、文学家和爱国人士。《徐霞客游记》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和科学价值,它在世界范围内都是一份无比珍贵的重要地理文献!中国典籍英译在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和促进和谐社会建设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翻译《徐霞客游记》的过程中,作者总结出典籍英译的三个策略,希望能对从事典籍英译的人们和典籍英译爱好者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2.
元朝与明朝灭亡后,朝鲜半岛上都曾出现中国的遗民群体。学界对朝鲜的明遗民群体作了较多深入细致的研究。相比之下,对元朝退出大都后高丽/朝鲜的元遗民群体关注较少。本文拟对此现象作一初步分析,并在已有研究基础上,对元明两代的朝鲜遗民作一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13.
暹罗就是古代的泰国.有明一朝,中国和泰国保持了密切和睦的交往,双方的交往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和天文历法等多个领域。作为明朝的臣属国,泰国是对明朝朝贡次数最多、贡品最丰厚的国家。明朝初年是双方交往的鼎盛时期。为中国和泰国的伟大友谊谱写了华丽的篇章。  相似文献   

14.
试析明代藏区土司的朝贡制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朝贡制度是中国的封建王朝为处理与周边民族地区及海外各国的关系而建立的一种政治经济制度。明廷根据藏区土司朝贡的实际情况,不断调整作为土司制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的朝贡制度,依次来强化藏区土司制度,以便有效治理我国广袤的藏区。文章对于明代藏区土司的朝贡类型、贡道、贡期、朝贡者身份及朝贡人数、朝贡物品及赏赐等方面剖析,揭示明代藏区土司朝贡制度的内涵。  相似文献   

15.
明清时事小说由下层作者创作又面向下层读者,有着野性文化基因。其中的巫风描写及其流变有着明显规律,准确地折射着明清易代之际社会下层的独特视角与文化心理。  相似文献   

16.
南宋以来,温州地区经历了以闽籍徙温移民族群为主导的四次移民浪潮,分别是南宋时期因为“淳熙水患”而造成的补籍移民浪潮、明代初期卫所制度下的卫戍移民浪潮、明代中后期出于生存压力而出现的移民浪潮以及清代初期动乱所导致的移民浪潮,这四次移民浪潮使温州南部的平阳、苍南等地至今仍保留丰富的闽文化遗存和完整的闽文化社会形态,这四个时段成为南宋以来闽籍徙温移民的四个重要契机。对这四次移民契机形成原因及具体状况的探讨,有利于后人进一步研究南宋以来闽籍徙温移民宗族社会的发展与嬗变。  相似文献   

17.
七卷本重磅网络历史小说读本———《明朝那些事儿》聚焦历史人物命运,揭幕官场政治谜团,对历史本相进行了当下的通俗化个人解读,以现代意识穿越历史岩层,并借鉴网络文学中戏谑、反讽的流行手法,消解经典权威,模糊道德判断,从文学的彩壳中剥离出真实的历史之核。尽管小说重现历史路径普及明史并彰显道义,但人物塑造与历史情境的模式化倾向也制约了小说审美空间的有效拓展。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历史上延续四百多年的八股文,对当时的政治、思想、学术、文化、社会风习及思维方式等各个方面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作为中国传统学问之一的音韵学也不例外。通过对明代科举内容的考察,并与宋代科举相对照,认为八股举业并未限制明人的诗赋创作,八股文讲究骈偶对仗的声律要求,客观上对明代音韵学的发展和传播起到了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9.
曹端是明初著名的学者、理学家,其学以躬行实践为务,而以存养性理为大端,对理学重要命题多有修正、发挥,被“论者推为明初理学之冠“.曹端的理学思想对明代有很大影响.拟从太极与理气论、心性论、主敬立诚的功夫论等三个方面,论述他的理学思想.  相似文献   

20.
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深深地影响了晚明的社会风气,使人们的价值观、消费观和审美情趣发生了变异。这种变化在一定程度上是对传统文化的批判,体现着进步意义。不过,由于商品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以及转型时期新的是非标准尚未建立,晚明社会风气的变异也不可避免地带有一定的地域性和矫枉过正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