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海为何不干涸一对恋人在举行婚礼时会对天发誓:海枯石烂,永不变心。由此可见,浩瀚无垠的海洋是永远也不会干涸的。海水为什么不会干涸?大海里的水为什么总是那么多呢?有人估计过,全世界海洋的总水量有13.7fa立方公里,如果把所有的水集中起来做成一个“水球”,这个水球的直径可达140(y里。茫茫大海中这么多的水是从哪里来的?一般的说法是,大海中的水归根究底就是从它“自身”来的。每年从海洋的表面有1亿多吨的水蒸发到天空中去,这些水蒸气的绝大部分仍然在大海的上空变成云再化为南,最后又降回到大海中。而水蒸气中的一小部…  相似文献   

2.
1953年,当海洋植物学家西尔维亚·厄尔勒(Sylvia Earle)开始研究海藻的时候,海洋植物和相关微生物通常被认为是杂草和有害的,船员们甚至嘲笑它们是把大海变成“豌豆汤”的浮渣。现在厄尔勒博士注意到,单单一种藻类——只有一滴水百万分之一的绿藻——就可完成地球上大部分的光合作用,每天向大气中释放无数吨的氧气。  相似文献   

3.
从1871年至1888年,H·V·赫姆霍兹(H·V·Helmholtz)在柏林大学担任物理学教授。在此期间,全世界许多物理学家聚集到柏林,在赫姆霍兹的领导下学习物理学和做物理研究工作。这些科学家有德国的物理学家M·普朗克(M·Planck),H·凯泽尔(H·kayser),E·戈尔德施泰因(E·Goldstein),W·维恩(W·Wien)和H·赫茨(H·Hertz),美国科学家H·罗兰(H·Rowland),A·A·米切尔森(A·A·Michelson)和M·普平(M·Pupin)。赫姆霍兹与这些人在科学上和个人之间的相互影响,以及合作研究,都显示出赫姆霍兹不愧为19世纪公认的、杰出的物理学良师。他的思想和他的学生对19世纪末期和20世纪初期物理学的发展都起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浩瀚的大海对人类充满了无穷的诱惑。从古至今,人类就幻想着有朝一日也能像鱼一样,在水中自由地呼吸,尽情地遨游。从童话故事《海的女儿》中的小美人鱼,到电视剧《大西洋底来的人》中的麦克,再到当今好莱坞大片《未来水世界》中的马里纳,许多文学、影视作品都反映了人们的这种美好愿望。其实,江河湖海中并不缺乏空气。在自然条件下,水中含有1.5~2%的空气。问题是人类的肺不能像鱼类的鳃那样,过滤出水中的氧气。为了帮助人类实现回归大海,移居海洋的梦想,科学家们开始尝试发明一种可以帮助人类在水中呼吸的人造鳃。法国著名水下探验家雅克·…  相似文献   

5.
本文指出文[1]中关于Fuzzy关系方程A·X=B的解的一个推论不成立。同时给出了反例以及相应的结论。 给定,称A·X=B为模糊(Fuzzy)关系方程。其中。 定义1 在[0,1]上定义算子α  相似文献   

6.
地球,宇宙中神奇的星球。当人们第一次从太空中远眺她的时候充满了无限的激动和自豪,在茫茫的星空中,惟见她身披湛蓝色的外衣,这湛蓝色的外衣便是怀抱地球表面的大海。大海,生命的摇篮,大多数人都毫不怀疑谜一般的生命是从海洋中诞生的。  相似文献   

7.
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附近的萨蒙河河口,是一种名字挺逗的鱼──狗头鱼的迁徙地,那里水的盐度和混浊度非常适合狗头鱼仔生活。每年,狗头鱼都从北大西洋近海,潜游回这里产卵。等新一代鱼仔产出后,再一如既往地重返大海。为了记录和跟踪狗头鱼仔在萨蒙河入海口的迁徙情况。华盛顿大学的博士研究生爱耶萨·格瑞和她的搭档维柯多·维瑞尔在泥泞的河岸湿地中艰难跋涉,苦苦守候,用她的话说是 “干着一件十分‘脏’的活”。 跟踪狗头鱼仔可不是件容易的事,既不能钩,也不能钓。每周,格瑞他们俩都要拖着一张沉重无比的大网,在泥泞的河岸湿…  相似文献   

8.
索伦石的晶体结构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曾若谷 《科学通报》1965,10(7):648-648
素伦石是在我国发现的一种新矿物。矿物的化学式为CaO·SiO_2·H_2O,属斜方晶系。晶体的光学性质为:(-)2v=30°~35°,Ng(b)=1.623,Nm(c)=1.620,Np(a)=1.610。比重为2.683。由华盛堡图测得其斜方晶胞的参数为: a_0=11.02A±0.03, b_0=19.74A±0.05, c_0=6.08A±0.02。晶胞中含有16{CaO·SiO_2·H_2O}。根据系统消光求得其空间群属C_(2v)~(19)=Fdd2。晶体有明显的压电效应(由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林卓然测定)。用等倾斜华盛堡图收集了hk0、hk1、hk2、hk3和hkk等衍射点的强度。强度是由多重胶片法和强  相似文献   

9.
碟片驿站     
《地海传奇》导演:宫崎吾郎配音:倍赏美津子香川照之冈田准一这个被称为阿斯西的世界是一片广阔的海洋,大海中点缀着许多岛屿,各种生物在各自的疆土上安居乐业。一天,栖息于西海域尽头的龙突然出现在了人类的海域中。  相似文献   

10.
《研究与开发》杂志1990年度科学家的桂冠授予了一名癌症研究前沿的科学家。美国每年死于癌症的人近50万。马里兰贝塞斯达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的外科主任斯蒂芬·A·罗森伯格(Steven.A.Rosenberg)把他在手术室的技能与富有想象力、创造性以及偶尔引起争论的研究结合在了一起。罗森伯格曾是一种新疗法——继承性免疫疗法,亦称细胞转移疗法的先驱。从这种疗法的含意看,它包括从患者体内的免疫系统中取出细胞,改良它们使之更有效地对付患者的特定病症,而后把它们重新注入患者的免疫系统,攻击引起疾病的那部分细胞。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的大西北,可能是全世界离海洋最远的地方,科学家发现了一批大约生活在3.7亿年前的海洋小动物化石。这些化石包括新的种属和新的种类,是有3个美国古生物学家和2个中国同事在新疆发现的。印第安纳大学的加里·雷思加入了由西乔治亚大学的约翰尼·沃特斯和肯萨思地质勘探署的克里斯·马普尔的远征。他说这次发现有利于找到3亿年前由于两块大陆合并而消失的在亚洲部分的海洋。同样地质年代的同类化石也曾经在英格兰发现过。  相似文献   

12.
《细胞生物学词典》J·M·拉凯和J·A·T·道合编,高等院校用书:1989年初版,262页。我们需要为细胞生物学专业人员提供一部专业词典吗?编者编写该书的目的在于向学生们与其他“学习者”简洁地介绍细胞生物学的常用术语,给他们提供许多从主要教科书的索引与权威期刊的基本词汇中摘录出来的单词和缩略语的简明解释。  相似文献   

13.
最近科学家在海洋中发现了一些“死亡地带”,在这些海域的海水中几乎没有生命赖以生存的氧。美国弗吉尼亚海洋科学研究所的罗伯特·J·戴尔兹说:“我们必须弄清楚,缺氧不是个局部问题,而是个全球性问题,已给生态系统造成严重后果。”  相似文献   

14.
哺乳动物经过训练可以携带摄像机潜入海洋深处。每当詹·齐格丽丝(Jenifer Zeligs)的身影悠然出现在圣克鲁兹的海洋实验室的水池边时,池中喂养的海狮就会极力跃出水面,步履蹒跚地向她走来。它们的鼻孔喘着粗气,多脂的腹部犹如装满巧克力布丁的桶  相似文献   

15.
20年前,一个叫玛丽莲·齐切罗的妇女居住在美国福罗里达的珊瑚湾,这里长期以来让她不得安宁,她每天总会受到一些莫名其妙的声音的困扰,这些声音好像就是从自己的房间里发出的,她认为自己可能和什么“幽灵”生活在一起了。而与她仅隔两个门的邻居芭芭拉·皮特也听到了同样的奇怪声音。  相似文献   

16.
海洋生物的自我保护海洋科学家们已经发现不少海洋动物有不同的自我保护方式。对于生活在珊瑚礁内的小型动物更是十分有趣。最引起科学家感兴趣的是“清洁工”,小红虾─—一种很容易被其它动物吃掉的动物。这些小虾栖息在珊瑚上露头并开始跳复杂的舞蹈,礁石动物把这看成...  相似文献   

17.
美国作家M·伯罗蒙塞尔在其文章中有一段“帮了海龟倒忙”的记事:我和7个旅行同伴以及一个生物学家向导,结队到达南太平洋的加拉巴哥岛。我们去那里旅游的一个目的是,这个海岛上有许多太平洋绿海龟用来孵化小龟的巢穴,我们想实地观察一下幼龟是怎样离巢进入大海的。太平洋绿龟的体质量在150kg左右,幼龟不及它的1%。幼龟一般在四五月间离巢而出,争先恐后地爬向大海。只是从龟巢到大海需要经过一段路程不短的沙滩,稍不小心便可能成为鹰等食肉鸟的食物。那天我们上岛时,已近黄昏,我们很快就发现一只大龟巢。突然,一只幼龟率先把头探出巢穴,却…  相似文献   

18.
从开罗北行,汽车在色调灰黄、寸草不生的沙漠里走了好几个小时。当我的眼前突然跳出一片辽阔的蓝色的海洋,一座雄伟的城市静静地躺在大海的怀抱,我承认,我的心情抑制不住无比的亢奋,还带有几分惊奇。 眼前的大海即是沟通欧洲、亚洲和非洲的地中海。自古以来,地中海的辽阔水域便是繁忙的贸易通道,各种不同的文化也藉此而交流。由于这里有一条丁字形的狭长海岬伸入海中,与陆地相连之处不过几公里宽,于是早在两千多年前,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使这里诞生了一座伟大的城市,它就是埃及北方海上门户、仅次于首都开罗的第二大城——亚历山大。  相似文献   

19.
正其实,贝壳里的海洋之声与大海毫无关系。不光是贝壳,当您用手轻轻捂住耳朵或者用什么别的东西盖住耳朵,也能听到类似的声音。当把贝壳靠近耳朵,一小部分空气无法逃脱,被困贝壳内腔。而我们听见像水流动的声音,就是空气在贝壳内振动后被放大的声音。如果外来的声音频率和贝壳内腔的固有的频率相同,就会发生共振。由于这种共振声音恰巧和海  相似文献   

20.
A·爱因斯坦与D·玻姆,就量子力学的基本理解问题,有过十分深入而持续的观点交流,从而形成了一种特殊而真挚的情谊。本文试图从他们的六封通信和其它有关文献,分析爱因斯坦对玻姆研究道路的影响,以及他们在学术观点上的一致性与分岐点。在阅读他们的通信时,我们还可以领受他们的治学气质以及同人们交往中的品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