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科学大观园》2006,(17):37
据美联社报道,一美国太空葬公司表示,他们计划在中国开展太空葬服务。该公司在进行两次载人飞行之后,他们的服务引起了越来越多的人们的兴趣。德克萨斯太空服务公司休斯敦执行官查尔斯·查弗说:“随着中国太空计划的发展和成功,中国人的太空意识也加强了。他们会发现,太空将是一个纪念性的场所。”查弗表示,他的公司正计划与北京一殡仪机构合作。2003年,中国成为美国和俄罗斯之后的第三大空间大国,成功地将人类送到了太空轨道。随后,中国又在2005年10月进行了第二次载人航天飞行。查弗表示,他希望与北京殡仪馆合作,经销太空葬服务。但是,他…  相似文献   

2.
蓝色行星     
地下城市中,办公室的圆门像虹膜一样打开。“泰尔特!泰尔特!”蜂房状的太空科学实验的主管摆动她的眼茎,疲倦地看着多斯顿,她的易激动的助手。“什么事?”“又侦测到一艘来自第三行星的太空探测船。”“又一次?”泰尔特不安地问,她展开外甲上的四只胳膊,“距他们上一次探测仅仅100天左右?”“是的,这意味着一艘太空探测船一定是在我们  相似文献   

3.
《科学大观园》2005,(23):34-35
经历了一段困难时期后,1992年9月21日中国及时启动的“921”载人航天工程,如今结出累累硕果;神舟飞船先后6次上天,成功地将3位中国航天员送上了太空。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天门”打开了,和平开发太空在中国面前展示广阔的前景。飞船发射基地最早的秘密1960年8月,陈士榘上将率领7  相似文献   

4.
1961年4月12日,前苏联宇航员尤里·加加林乘坐“东方一号”宇宙飞船围绕地球完成了一次完整的轨道飞行,从而使他成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进入太空的人.50多年来,世界各国已经有400多人到过太空.他们在太空中的所见所闻不少,其中也遭遇UFO与外星人“第N类接触”的许多怪事.比如说,听到一些外星人莫名其妙的声音,看到一些神乎其神的UFO事件,甚至还会进入外星文明的世界.  相似文献   

5.
“航天人”仰望太空,“嫦娥”正在绕月回旋;“大庆人”俯视大地,“黑金”正在滚滚涌出。在他们略带矜持微笑的背后,激荡着全社会对他们的高度赞扬。而在学科分类中也有近于同行的“激光”研究者,也同样为祖国的高端领域的研究做出卓越的成就。他,一个中国科学院光学和材料科学的领军人物;他,多年来为光学和激光材料的研究默默无闻地无私奉献……他就是中国激光材料科学的先行者干福熹院士。当然,干院士取得的成就远不止这些,他是跨学科研究的专家,即使在考究古代玻璃的研究上也是战果颇丰。他用平凡的行动做出了一次次让国人乃至世界震惊的壮举。  相似文献   

6.
<正>“太空电站”“中央空调”“太空防晒霜”……中国空间站如何实现用电自由、四季如春?“难忘天上宫阙,更念祖国家园。”2022年12月4日,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返回舱成功着陆后航天员刘洋出舱时说的这句话,让无数国人泪目。在神秘的天上建起一个家,是中国人自古以来的浪漫梦想。如今,“天上宫阙”已不再是诗词里的意象,而是一个真实、温暖的“太空之家”——即将全面建成的中国空间站。  相似文献   

7.
美公司拟建蘑菇形空间站 据国外媒体报道,人类在进行太空旅行时会面临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应对微重力的太空环境.微重力或者零重力可导致骨骼和肌肉退化.美国“联合太空结构”公司表示,他们找到了解决这个问题的答案——建造一座可产生人造重力的新型空间站.这座新空间站在设计上呈蘑菇形,通过旋转产生人造重力. 联合太空结构公司的设计师比尔·坎普和特德·马泽卡设计了这个“太空蘑菇”.  相似文献   

8.
你不必成为宇航员,就能够体验太空行走。你需要付出的,是3500万美元和敢于以身试险的勇气。美联社的报道说,美国太空冒险公司宣布,花费2000万美元到国际空间站旅游的太空游客只要再添加1500万美元,就可以享受一次太空行走的美妙感觉。太空游客将行走90分钟负责开展太空旅游业务的太空冒险公司宣布,该公司推出一项太空旅游新项目——让游客亲身体验太空行走。太空冒险公司的业务人员说,这一项目已得到其合作者俄罗斯航天局批准,全球首名“太空行走游客”有望一年后“成行”。届时,这名特殊游客将乘坐俄罗斯“联盟号”飞船前往国际空间站,在那…  相似文献   

9.
“航天人”仰望太空,“嫦娥”正在绕月回旋;“大庆人”俯视大地,“黑金”正在滚滚涌出。在他们略带矜持微笑的背后,激荡着全社会对他们的高度赞扬。而在学科分类中也近于同行的“激光”研究者呢,也同样为祖国的高端领域的研究做出卓越的成就。他,一位中国科学院光学和材料科学的领军人物,他,多年来为光学和激光材料的研究默默无闻地无私奉献……这就是中国激光材料科学的先行者干福熹院士。  相似文献   

10.
一、在天文学领域space应译作“太空”Space的中文译法目前有“空间”、“太空”、“外空”、“宇宙”和“航天”等多种。汉语中“空间”一词通常指任何具有长、宽和高的三维场所。它可以指整个宇宙大空间,也可以是房间里的小空间。在汉语中“太空”一词的固有含义为“极高的天空”,与space的原意“地球大气层外的空间领域”(见Longman英文词典,1978年版)相当接近。在当今的科技时代,完全可以把“极高的天空”具体化为“地球大气层外的空间领域”,从而把space与“太空”对应。把space译作“外空”比译作“空间”要好,因为它具有把地球上人们日常生活相联系的“内空”排除在外的含义,但仍不如“太空”确切。“宇宙”通常指整个宇宙大空间及其中的所有物质,与space强调指场所和位置不完全等同。至于“航天”,通常指在地球大气层外的航行,它是一种行为,而非单指场所,与space强调的场所是两码事。天文学研究的对象是地球大气层以外的物体(称为天体),也就是太空中的物体,通常不涉及地球大气层和地面空间领域。因此在天文学中,把space译作“太空”是非常合适的。例如,提到“太空的物质分布”和“太空中发生的物理过程”,使人一看就知道这是天文学的研究课题。而“空间的物质分布”和“空间中发生的物理过程”就不知道是指何处。“彗星在太空中运行”也比“彗星在空间运行”更确切和生动。至于有些人认为“太空”是通俗名词,不像科技术语,这似乎是一种偏见。笔者与台湾同行一起开会时,听见他们讲“太空物理学”和“太空天文学”,并无通俗用词的感觉。其实只要用惯了,都会认同它是科学术语。二、在某些场合space可以译作“空间”如上所述,“空间”作为多义词,容易引起误解。但若对space加上限定词,其意思就很明确,可以译作空间,例如近地空间(space near the Earth)、行星际空间(interplanetary space)和星际空间(interstellar space)等。而当space本身作为限定词时,如space physics、space astronomy、space flight和space exploration等,照理也应分别译作太空物理学、太空天文学、太空飞行和太空探测。但目前国内普遍译为空间物理学、空间天文学、空间飞行和空间探测,因此保留原译或者二者并存,也是可以接受的。三、不赞成把space译作“航天”把space译作“航天”是难以理解的。正如本文第一节所述,space是指场所和位置,而航天是一种行为,二者属不同词类。当用space作限定词时,尽管在许多场合把它译作“航天”能行得通,例如把space technology和space shuttle分别译作航天技术和航天飞机(其实译为太空技术和太空飞机也未尝不可)都过得去。但把space flight译作航天飞行就近于画蛇添足了,因为“航天”中已有飞行的含义。而若把space physics和space astronomy分别译作航天物理学和航天天文学,当然就更离谱了。因此,即使space作为限定词时,原则上也不能允许把它译作“航天”,至少应当规定在何种场合可以译作“航天”,何种场合译作“太空”或“空间”。* 林元章研究员是第6届天文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副主任。  相似文献   

11.
费俊龙:绘画“绘”到太空中自小喜爱绘画的费俊龙没有想到,自己没成为一名专业画师,却在20年前把自己的作品从纸上“绘”到了蓝天上,继而又在这个金色的秋季“绘”到了更加浩渺的太空。与杨利伟等中国首批航天员一样,费俊龙此前也是一名飞行员;所不同的,费俊龙是其中为数不多的  相似文献   

12.
一、空间和太空无论是英文还是中文,“空间”(space)一词都是含义十分丰富的,其中都包括了“宇宙空间”的意义。用“空间”来表达“宇宙空间”、“地球大气层以外的空间”都是可以的,特别是在英文中,没有另外一个专用名词来表达这一具体的含义,space一词并无争议。但是在中文里,却另有一词:“太空”,它自古以来就是专门用来表述“宇宙空间”这一层意义的(尽管当时人们对“太空”的理解和现代人们的理解相去甚远)。《辞源》(1915年版):太空,谓天也。指包围地球之空间而言。天本积气。望之无际。故曰太空。空间,常与时间对举。横至于无限者。空间也。纵至于无限者。时间也。空间犹言宇。谓上下四方。时间犹言宙。谓往古今来。《辞海》(1999年版):太空,又名“空间”、“外层空间”、“宇宙空间”。地球大气圈以外的宇宙空间。空间,在哲学上,与“时间”一起构成运动着的物质存在的两种基本形式。空间指物质存在的广延性;时间指物质运动过程的持续性和顺序性。于是就产生了哪一个词更贴切的问题。从词意来分析,“空间”应更广泛,任何物质存在的区域都是“空间”,不仅仅是“宇宙空间”。而“宇宙空间”即“太空”应是“空间”的特定区域:“地球大气层以外”的区域。因此,在表述“宇宙空间”这一概念时,“太空”应比“空间”更贴切、更清晰。但是并不是所有与宇宙空间有关的词都要用“太空”,在很多情况下,虽然涉及到“宇宙空间”,但并不是整体上,而仅仅是指它的局部区域,这时采用“太空”就不合适了,例如“行星际空间”是指“行星之间”的那一个“空间”区域,而不必称为“行星际太空”。同样,“日地空间”、“地月空间”、“近地空间”等。推而广之,凡是前面有限定词来限定其范围的,后面都可采用“空间”而不宜用“太空”。二、太空和航天在上一世纪,人类从陆地走向海洋飞上蓝天,于是出现了“航海”和“航空”,人类进入太空以后,自然出现“航天”。它们分别表示“在海上航行”、“在大气层内飞行”和“在太空航行”。这三个词的共同侧重点是“航行”,由此定义的“航天”的主要意义也是清楚的。由上表列出的几本词典中的例子可以看出,在现在流行的中文里,有两个相近的词:“航天”和“宇宙航行”。《中国大百科全书》没有对这两个词加以区分,在1999年版的中文《辞海》中,“航天”等同于“宇宙航行”。而《英汉词海》则分别有不同的但意义十分相近的解释。在英文名词中,相应的也有两个英文词:space flight和astronautics。几本词典都分别给出了不同的解释。尽管各词典在文字上不完全相同,但意思是一致的。astronautics强调“航天器”和航天中的科学和技术,而space flight则泛指“在宇宙空间的飞行”,与“航天”的含义似乎略有差别,含义更广泛一些。因此和“航天”相对应的英文能否专用astronautics,而space flight保留两种译法,“航天”和“太空航行”。在确定译名时确切地表达内涵,无疑是最主要的,同时还需要考虑的是与相关名词的关系,即合理的名词体系。如“航海”、“航空”、“航天”即构成非常和谐的体系。与之相似的有space science、space application、space technology三个词汇。space science是指研究太空的科学,只能译为“太空科学”,尽管太空科学研究也离不开“航天”提供的手段,但显然不能译作“航天科学”。space application是指太空资源和能源的利用,译作“太空应用”自然可以,如译作“航天应用”也是可以的,但容易被理解为“航天技术的应用”,它的范围似乎又比“太空应用”稍小一些,两者兼容可能更适应各种需要。space technology译作“航天技术”应是恰当的,但是似乎不能把在太空进行观测和探测技术、试验技术甚至一些制造技术都包括进去,这种情况下,保留“太空技术”可能更宽容一些。于是,从“太空”的角度出发,“太空科学”、“太空应用”和“太空技术”构成一个系列。从“航天”的角度出发,“航天应用”和“航天技术”构成另一个系列,两者在意义上略有差别,以并存为好。三、值得讨论的几个特例几十年来航天技术和太空科学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些特殊的名词,英文都采用了space一词,但中文的译法“航天”、“太空”、“空间”都不是很恰当,例如:Space borne,意思是指“装载在航天器上的”设备,曾经译作“星载”、“天基”,如space borne cooler,译作“星载致冷器”还比较能反映该词的意思。Space based,意思是指“以太空为基地的”,“天基”的译法也是可取的,如Space Based Infrared Systems是以太空为基地的红外监视系统的名称,通常翻译为“天基红外系统”。Space weather,原意是“太空环境状态及其变化”,译作“空间天气”(或“太空天气”),很直接、很形象,也很容易得到广大公众的理解和接受。仔细追究起来,“天气”是指大气中的现象,太空中既无大气,何来天气,也容易引起对太空的误解。又曾译作“宇象”,作为“宇宙现象”之简称,和“气象”并列。比较科学和简洁,但不形象,不易为公众接受。这一类名词的确定需要仔细斟酌。* 都亨研究员是航天名词审定委员会委员;地球物理名词审定委员会委员。  相似文献   

13.
Space这个词,按其本意,可以任指一维、二维、三维的一定的领域,甚至可以指一段时间间隔。它所指的领域或区间,可以是一定范围内的,也可以是无边无际的(见牛津和韦氏英语辞典)。在这个意义上,把space译为“空间”,应该是恰当的,无疑义的。但是,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当人类的活动“空间”从地球大气层内发展到地球大气层外,相应的科学技术和产业得到迅猛发展的时候,space这个词又被赋予了一个特定的含义,它可以专指“地球大气层外的领域(the region beyond the earth's atmosphere)”(见《Merriam-Webster's Collegiate Dictionary,10th ed.,1995,P.1125)。这样,在我们称之为“航天”这个重大科学技术领域的文献中,经常看到space这个词及其派生词,如space shuttle,space technology,space station,space probe,等等。这些名词中的space,目前在汉语中多数译为“航天”,有时译为“宇航”,有的译为“太空”,译为“空间”也很常见。这样,“space”出现一词多义,常引起概念不清。到底采用哪种译法较好,这就值得商榷了。我国专家、学者经过多年的工作实践,特别是在《中国大百科全书·航空航天》卷编撰过程中经过认真研究,对不少名词作了比较明确的界定。例如,在大气层内、外的活动分别称为“航空”和“航天”;大气层内的空间(air,aero-)称为“空中”,大气层外的空间(space,astro-)称为“太空”;贯穿地球大气层内、外的飞行活动则总称为“航空航天”,如aerospace plane译为“航空航天飞机”,简称“空天飞机”,aerospace medicine称为“航空航天医学”。这一系列处理办法,我认为基本上是合理的,多年来已为多数(航空、航天和有关专业)业内人士所接受,应该作为阶段成果,基本上肯定下来,并进一步完善、统一、规范化。今后,还要逐渐与港、澳、台湾和海外华语地区沟通,争取做到比较一致,以利于交流。但是,在“航天”、“宇航”、“航宇”、“太空”,特别是“空间”等名词及其派生词的使用中,仍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主要是有些词“一词多义”或“一义多词”,以及界定不明确造成的。这样的例子,俯拾皆是。——2001年1月18日《羊城晚报》载:“四名中国宇航员目前正在中国航天员训练基地紧张进行训练。”业内人士自然了解,这里所指的“航天员”与“宇航员”是一回事(即astronaut)。但读者会提出:一句话里出现的这两个词是什么关系?使人大惑不解。——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和欧洲空间局(ESA)都是同一类机构,“S”都指“space”,但中译名为什么一个作“航天”,一个作“空间”?——空间法(space law)、空间防御(space defence)、空间环境(space environment)、空间测地系统(space geodetic system)等名词中的“空间”,都是指“太空”,但读者会认为是指一般意义的三维“空间”。如果改为太空法、太空防御、太空环境、太空测地系统,就能使人望文生义,一目了然,岂不更好?同时,请看最近出现在媒体中对space处理得比较好的几个例子:——2001年1月19日《环球时报》第15版所载“三大国太空争雄”一文,题目选用“太空”一词,这使人一看就懂。但如果改为“空间争雄”,那就不知道在什么地方争雄了。——2001年2月3日,中央电视台新闻报道:“美国科学家推测生命起源于太空”。这里用“太空”是对的,如果改为“起源于空间”,那就失其原意了。——2001年2月2日《参考消息》第5版的一篇文章:《2017年的太空较量》,文中有21处提到space的地方都作“太空”,可读性就较好。如果仍用“空间”,就会概念混淆,不知所云了。世纪之交,舆论界、科技界讨论“大气层外的领域”的问题越来越多,这些词的应用越来越频繁,解决怎样称呼它的问题也越来越迫切,根据以上情况,我有几点想法:一、当space在组合名词中用作限制词,指地球大气层外的活动时,应该尽量采用“航天”,如航天(space flight)、航天器(spacecraft)、航天服(space suit)等。与它基本同义的“宇航”一词,可以逐渐改过来,如“宇航员(astronaut)”一律称“航天员”;“宇宙航行”都叫“航天”。Aerospace这个词,我们已在许多正式文件中译为“航空航天”,它已体现了aero和space的正确含义,应该稳定下来。有人建议,因为上下四方谓之“宇”,aerospace(贯穿大气层内外的飞行活动)可否称为“航宇”?我个人考虑,目前汉语中,宇航与航天同义,恐怕还会并行一段时间,现在又加进一个航宇,航宇又易与宇航混淆,就会纠缠不清。二、当space在组合名词中用作限制词,指地球大气层外的位置、环境、或一定领域时,应选择一个适当的词。“太空”,是可以考虑的一个选择。“太空”这个词,汉语沿用已久,泛指极高的天空。把从事航天活动的领域称为“太空”,space junk译为太空垃圾,space communications译为太空通信,space particle radiation译为太空粒子辐射,等等,无疑是可以接受的。笔者翻阅1996年11月14日台湾航空太空名词审查委员会主编、台湾编译馆正式公布的《航空太空名词》,书中有关名词凡是space作限制词用的(不论是在space的活动、科学技术,或指space的位置、环境),都称为“太空”,这与我们上面所建议的做法,有一部分互相一致。如太空站、太空法、太空舱、太空物理学、太空天文学等,两岸用语都可以一致起来。但书中把aerospace简称为“航太”,aerospace industry称为“航太工业”,aerospace engineer称为“航太工程师”,我个人以为是不可取的。因为,“太空”中的“太”,是一个程度副词,不宜把“太空”简称为“太”,就像“大脑”不能简称为“大”,“小麦”不能简称为“小”一样。三、尽管这样,在大气层外,在某些情况下,把space译为“空间”,也不能完全废弃。这是指:在太空中特殊位置,或特定状态下的space,当它在一个组合名词中,当作一个被限制的名词性词素使用时,仍应译为“空间”,如gravity-free space应译为“无重力空间”,field-free space译为“无场空间”,而不宜译为无重力太空、无场太空。四、我个人还有一个意见,将space(the region beyond the earth's atmosphere)译为“太空”,虽然是可以接受的,但不一定是最好的做法。“太空”见于古今哲学和文学作品中,泛指无际的天空,不具有明确的科学含义。苏东坡在“喜雨亭记”中说道:“太空冥冥”,文中把太空喻为居于造物神之上的空冥之物,给人一种茫茫然的感觉(当然,这只是文学家的语言)。但它没有把大气层外的下限表达出来。space实际上就是outer space。因此,我建议也可以考虑用“外空”来代替“太空”。这样一来,概念就比较清楚了: air,aero-,指空中,大气层内;其飞行活动是航空; space,astro-,指外空,大气层外;其飞行活动是航天; aerospace,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指贯穿大气层内外的整个领域,其飞行活动是航空航天。这种选择是否可行,建议加以考虑。  相似文献   

14.
国之重器     
《科学大观园》2024,(7):12-13
<正>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大国重器蕴藏着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的培育和发展有利于大国重器的打造。国之重器一定要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过去一年,C919大飞机实现商飞、神舟家族太空接力、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完成第500次发射,一次次“向云端”不断刷新纪录;“爱达·魔都”号和“大鹏公主”号下海、“奋斗者”号极限深潜、钻探船“梦想”号试航,不断开辟“向海图强”之路……我国“上天入海”的国之重器精彩纷呈。  相似文献   

15.
随着“神舟”四号飞船发射成功,一批植物种子也被搭载升上太空。经过神奇的“太空之旅”,它们将会发生怎样的奇迹?——育种奇迹是怎样发生的中国空间诱变育种研究始于1986年的“国家863高科技计划”。当时,科学家们对于太空能否引起植物的遗传性变异尚不清楚。  相似文献   

16.
《科学大观园》2023,(3):20-21
<正>水稻“小薇”有什么特殊之处、为什么要带它多次上太空呢?在太空环境种粮种菜不是一件易事。飞行器在行星轨道飞行时重力变得十分微小,称为“微重力”。重力的变化会严重地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和代谢活动,了解微重力影响植物生长的原理乃至加以控制,正是郑慧琼的研究方向。这次上天,科学家送上去两种水稻,一种是常规稻,一种是名叫“小薇”的矮秆水稻。太空之旅,对“小薇”来说并不是首次。早在2016年9月15日,  相似文献   

17.
一、空间和太空无论是英文还是中文 ,“空间”(space)一词都是含义十分丰富的 ,其中都包括了“宇宙空间”的意义。用“空间”来表达“宇宙空间”、“地球大气层以外的空间”都是可以的 ,特别是在英文中 ,没有另外一个专用名词来表达这一具体的含义 ,space一词并无争议。但是在中文里 ,却另有一词 :“太空” ,它自古以来就是专门用来表述“宇宙空间”这一层意义的(尽管当时人们对“太空”的理解和现代人们的理解相去甚远 )。《辞源》( 1915年版 ) :太空 ,谓天也。指包围地球之空间而言。天本积气。望之无际。故曰太空。空间 ,常与…  相似文献   

18.
<正>相比传统育种技术,太空育种可能在相对短时间里获得大量突变材料,为育种按下“加速键”。那么,什么样的种子能拿到太空旅行的珍贵“船票”?“天选之种”将如何改变我们的生活?2022年12月4日,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返回舱成功着陆。与航天员乘组一同回归的,还有近千份宝贵的航天育种实验材料。实际上,自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立项实施以来,历次飞行任务中都搭载了各种品类的种子,进入太空进行诱变育种实验。相比传统育种技术,太空育种可能在相对短时间里获得大量突变材料,为育种按下“加速键”。  相似文献   

19.
Space到底该怎么定名?——一项基于真实语料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摘要 从“space”“空间”“太空”等词的词典释义入手,文章分析了space的使用现状,介绍了几种定名方案。基于25万字真实语料的统计调查得出带有space的名词词组在汉语中的使用分布情况,提出了对space定名的正确态度和修正方案。一 问题的提出从这样一句话谈起(注意句中黑体字部分):中国航天局与欧洲空间局,就空间遥感、航天通信、太空垃圾处理等航天技术开展国际空间合作。这句自造的句子在语法、用词上都没有错误,但若要翻译成英文,读者可能不免要大吃一惊了:黑体字部分的翻译竟然都对应space这个英文单词!中国航天事业发展近50年来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尤其是“神舟”五号和“神舟”六号载人飞船顺利升空并完成任务之后,国内外媒体对我国的航天事业备加关注。然而,一个颇为尴尬的问题出现了:在英文中涉及到航天词汇时都用一个简单的space,而在汉语中用词则很不统一——大陆习惯认同的是“航天”一词,港澳台一般用“太空”一词,技术资料和国外报道则常用“空间”一词,此外还有“宇航”“外空”“航宇”等用词。因此就产生了诸如例句中的多个名词表达同样意思的情况。据《牛津现代高级英汉双解词典》(1984年版),space一词的本义为“that in which all objects exist and move(所有物体存在和移动的空间)”,汉语译为“空间”。而Merrian-Webster’s Collegiate Dictionary(1995年版)则对space一词单列义项“the region beyond the earth atmosphere or beyond the solar system(地球大气层外或太阳系外的区域)”。《英语科技词典》(Dictionar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Academic Press)对space一词有两个义项:“①the three-dimensional expanse in which all matter is located and all events take place,extending in all directions and variously described as extending indefinitely or as finite but immeasurably large.(在所有方向的三维扩展,可以是有限的,也可以是无限的。所有物质在其中存在,所有现象在其中发生。)②also,outer space,the portion of this expanse lying beyond the earth’s atmosphere;this is the sense of the term space as it is used in compounds such as space technology,space shuttle,spacecraft,and so on.(即外层空间,这种扩展在地球大气层外的那部分,这也是它在许多像space technology,space shuttle,spacecraft等合成词里的意思。)”由此可见,英文中space的本义是指包容万物,无限延伸的任何“空间”,如果将其使用在航空航天上,则又称outer space,意义“窄化”,专指地球大气层外的空间。在汉语中还没有一个专门的词来指代“地球大气层外的空间”,这就是造成space一词有多种译法的主要原因。汉语中最常用的能够替代“地球大气层外空间”这一概念的是“太空”。对“太空”一词,《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的解释是“极高的天空”。《辞源》(1915年版)的解释是“太空,谓天也。指包围地球之空间而言。天本积气。望之无际。故曰太空。”《辞海》(1999年版)释义为“太空,又名‘空间’、‘外层空间’、‘宇宙空间’。地球大气圈以外的宇宙空间”。《辞海》对“太空”的解释最接近科学,也最接近我们所需要的译词。《中国大百科全书·航空航天》也做出规定:在大气层内、外的活动分别称为“航空”“航天”,大气层内的空间称为“空中”(air,aero-),大气层外的空间称为“太空”(space,astro-),贯穿地球大气层内外的飞行活动则总称为“航空航天”。因此,2000年10月,在中国空间科学学会的理事扩大会上,部分院士和专家强烈呼吁将“空间”改为“太空”。反对者的意见是“太空”一词中国古而有之,多见于诗人的遐思渺想,艺术性浓于科学性,所以应取直译“空间”。其实,“空间”一词也是古而有之的,《辞源》(1915年版)对该词的解释是“空间,常于时间对举。横行于无限者。空间也。纵至于无限者。空间也。空间尤言宇。谓上下四方。时间尤言宙。谓往古今来。”《辞海》(1999年版)释义为“空间,在哲学上,与‘时间’一起构成运动着的物质存在的两种基本形式。空间指物质存在的广延性;时间指物质运动过程的持续性和顺序性。”“空间”的释义接近于space的本义,但由于其科学性和直译性,目前赞成使用“空间”的越来越多,诸如“空间技术”“空间微粒”“国际空间站”等词语也越来越为大众所接受。至于译为“航天”一词,则主要归功于钱学森院士。20世纪六七十年代,在钱学森院士的建议和倡导下,将先前常用的“空间飞行”“太空飞行”“宇宙飞行”“星际航行”“宇航”等名词统一为“航天”,同时将做限定词的space基本上都译成“航天”,而不用“空间”,例如“航天活动(space activity)”“航天技术(space technology)”“航天飞行(space flight)”“航天器(spacecraft)”“航天站(space station)”“航天服(space suit)”等。在一段时间里,这样的术语归一化为规范技术资料和统一科研思想奠定了基础,也广为大众所接受。但“航天”毕竟是一个动宾结构的词语,即使动词词性渐化为名词(如将space flight译为“航天飞行”),也会缺失原词space作为位置、场所的概念意义,在很多场合也无法归一,如interstellar space就不能翻译为“星际航天”。二 解决方案的提出《科技术语研究》2001年第1期发表了中国国家航天局等十几位代表对部分航空航天词汇术语翻译的讨论稿,讨论最多的术语就是space。 在这次讨论中产生了对该词翻译的三种方案:(1)当一个名词表示出入太空,进行探测、开发和利用太空的活动及与航天器有关的事物时,用“航天”;当一个名词表示太空这一特定场所、位置、太空中的自然事物与固有特点及有关它们的描述与研究时,用“太空”或“空间”。[1](2)当space在组合名词中用作限制词,指地球大气层外的活动时,应该尽量采用“航天”;当space在组合名词中用作限定词,指地球大气层外的位置、环境或一定领域时,应选择一个适当的词。[2](3)在强调到太空或在太空中的航行活动时,译成“航天”较好;在强调航天器或研究对象所处的位置和环境时,译成“太空”较好。[3]以上三种方案大同小异,能够得到的基本共识有:当强调活动时用“航天”,当强调位置场所时用“太空”或“空间”。当然也存在分歧和疑问:方案(1)将“事物”分为两类,一为与航天器相关的“事物”,另一为太空中的“事物”。认为前者应翻译为“航天”,后者应翻译为“太空”或“空间”。方案(2)最符合短语分析,措辞最为严密,但遗漏了带有限制词的space的组合名词,如interstellar space应该怎么翻译。方案(3)直接去掉了“空间”这个译法,措辞也最为模糊(注意“模糊”并不一定就是坏事,很多情况下“模糊”比“精确”管用)。尚未解决的问题有:强调位置和场所时到底用“太空”还是“空间”?与航天有关的“事物”要翻译成“航天”吗?“限定词+space”组成的组合名词该怎样翻译?专有名词如机构名等如果要发生译法上的改变可能会带来意想不到的麻烦,对于这些专名该如何处理?要回答这些问题非常困难,不过可以通过统计分析真实语料中这些词语的使用情况窥其端倪,或许会得到一些启发。三 基于真实语料的调查“神舟”六号载人飞船圆满完成自己的使命给中国带来了荣誉和威望,也给我们的研究带来了丰富的语言材料。我们采用MyFinder检索软件随机从人民网、新华网、搜狐、网易、新浪、央视网站、雅虎中文等综合、新闻类网站下载和航天相关的中文语料416篇,约25万字,借此来考察带有space的组合名词在汉语中的用法分布情况。下面为统计结果:对以上统计结果有一点需要说明:单个词在真实语料中称为“一元”,复合词(组合词)视其组合成分的个数称为“二元”“三元”等。对于一元词的检索,在特定领域内真实语料的规模达到20万字,那么该词的出现频率就相对稳定,统计结果可信。但对于二元以上词的检索所需的真实语料量非常巨大,这可以从统计学角度论证,本文不做介绍。本文所考察的组合名词词组绝大部分都是二元的,所以25万字的规模并不能完全说明问题。但由于本文所考察的二元名词词组都和同一一元词相关,属于词的搭配,所以在有该一元词统计结果的前提下,也能够真实反映这些词组的使用分布状况。由以上统计结果可以看出:(1)独词检索时,“航天”的使用频率要远大于“空间”和“太空”,“空间”和“太空”的使用频率相当。这说明目前大众和媒体所认同的这三个词都是普遍存在的,大部分情况下使用“航天”,有时也使用“空间”和“太空”。对于“空间”和“太空”的认同大抵相当,因此在翻译时短期内还不能去掉或不用其中的任何一个词。(2)当space做限制词时(词组2~9),当该名词词组表示出入太空,进行探测、开发和利用太空的活动及与航天器有关的事物时(词组2,3,5)用“航天”的次数较多。词组7虽然也属于这一类,但结果不一致,原因是该词的语义重心不同则词汇表达形式不同:如果表达航天技术上的竞争活动,用“航天竞争”;如果表达在宇宙空间上的征服,则用“太空竞争”。当该名词词组表示太空这一特定场所、位置、太空中的自然事物与固有特点及有关它们的描述与研究时(词组4,6,8,9),用“太空”或“空间”。(3)在space做中心词的名词词组中(词组10,11),用“空间”。(4)专有名词(词组12)有固定的译法,一般不更改。四 结论基于词典和真实语料统计解决了本文第二部分提出的4个问题中的3个,对于第一个问题——强调位置和场所时到底用“太空”还是“空间”?——仍没有解决。其实术语的翻译也应该遵循约定俗成和语言渐变的规律,一味地强调规定是不符合语言发展规律的。英文space一词在不断发展中发生了语义的“窄化”,即“大气层外的空间”,那么,汉语词“空间”或“太空”也势必会随着我国航天科技的发展而发生同样的变化。到底是哪个词发生这样的变化并不重要,甚至两个词都发生这样的变化也不重要,重要的是能够形成一个新的概念——“大气层外的空间”。根据本文真实语料统计的结果,可以将上面第二部分对带有space的组合名词的翻译方案作以修正:当space在组合名词中用作限制词,表示出入太空,进行探测、开发和利用太空的活动及与航天器有关的事物时,一般译为“航天”;当space在组合名词中用作限制词,表示太空这一特定场所、位置、太空中的自然事物与固有特点及有关它们的描述与研究时,通常译为“太空”或“空间”;当space在组合名词中用作中心词,带有限制词时译作“空间”;带有space的专有名词应遵循原译,固定下来,可以采用规定的形式。  相似文献   

20.
一、在天文学领域space应译作“太空”Space的中文译法目前有“空间”、“太空”、“外空”、“宇宙”和“航天”等多种。汉语中“空间”一词通常指任何具有长、宽和高的三维场所。它可以指整个宇宙大空间 ,也可以是房间里的小空间。在汉语中“太空”一词的固有含义为“极高的天空” ,与space的原意“地球大气层外的空间领域”(见Longman英文词典 ,1978年版 )相当接近。在当今的科技时代 ,完全可以把“极高的天空”具体化为“地球大气层外的空间领域” ,从而把space与“太空”对应。把space译作“外空”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