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首先将乙酰丙酮、苯甲酰丙酮、二苯甲酰甲烷等β-二酮类化合物转变成相应的碳负离子,再用四氢呋喃作溶剂,以Br2为氧化剂,进行活性亚甲基的偶联反应,从而合成了3种相应的四羰基化合物,产率依次为91.2%,62.1%和42.6%.对影响反应的相关因素进行了讨论,并确定了最佳反应条件.  相似文献   

2.
由于芳基和杂芳基取代的二茂铁化合物在电化学、材料科学 (非线性光学材料 )和生物化学等领域的广泛应用前景 ,因此近年来引起人们的广泛重视[1 ] .在合成芳基和杂芳基二茂铁的众多方法中 ,钯催化的碳—碳键交叉偶联反应是最方便的方法 ,其中有二茂铁与芳基硼酸的偶联[2 ,3] 、二茂铁与有机锡化合物的偶联 ,二茂铁锡衍生物 [4] 或二茂铁硼酸与芳基卤化物的偶联等 .这些反应存在的问题是必须预先合成碘基二茂铁、二茂铁硼或二茂铁锡的衍生物 ,并且偶联的产率也不理想 .另外 ,通过二茂铁与丁基锂的锂化反应 ,然后再与氯化锌反应制得的二茂铁基…  相似文献   

3.
以取代的邻苯二胺、苯甲酰乙酸乙酯、苯甲酰甲酸乙酯为原料,无水乙醇为溶剂,对甲苯磺酸为催化剂,一锅三组分串联反应成功合成了7种新的亚胺结构的2,3-二酯基-2,4-二苯基-1,5-苯并二氮杂艹卓化合物.该串联反应历经2次亲核加成-脱水反应过程,形成分子内含有亚胺和烯胺结构的活性中间体,再经分子内的碳碳偶联环合和质子迁移形成目标化合物.针对该三组分串联反应提出了合理的反应机理.该合成方法具有环境友好、反应条件温和、底物范围广等优点,为苯并七元含氮杂环化合物提供绿色环保、高效简便的合成思路.  相似文献   

4.
在钯催化下,3,4-二氢嘧啶-2-硫酮(DHPMs)与芳基磺酰肼发生脱硫偶联反应制备了一系列2-芳基嘧啶类化合物.通过1HNMR和13CNMR对目标化合物的结构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该方法以芳基磺酰肼为芳基源,具有操作简单、底物范围广、官能团耐受性好等优点,是一种合成2-芳基嘧啶类化合物简单有效的策略.  相似文献   

5.
有机锌偶联反应是有机合成中形成碳碳键的重要方法之一.主要综述了芳基锌试剂的制备及其与官能团化合物的偶联反应,并对该反应在近年来有机合成中的应用进展进行了介绍.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AlCl_3催化下,以酸酐为酰化剂合成β-Ρ-苯甲酰丙酸、β-苯甲酰丙烯酸、和β-苯甲酰丙酸的Friedel-Crafts酰化反应进行了实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当催化剂AlCl_3的用量由文献的2.2当量提高到3.5当量时,β-Ρ-苯基苯甲酰丙酸、β-苯甲酰丙烯酸和β-苯甲酰丙酸的合成产率分别由文献的70%、80—85%、和77—82%提高到94%、95%和92%。  相似文献   

7.
将聚L-缬氨酸修饰石墨电极用于苯甲酰甲酸不对称还原,手性产物S(+)-苯羟乙酸的光学收率高达60.1%。本文主要用电化学测量方法,分别研究苯甲酰甲酸在石墨电极和聚L-缬氨酸修饰石黑电极上还原的电极过程及有关的动力学参数,由此提出该不对称还原反应的可能机理,为选择适宜的电解条件,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研究了用硫氰酸钾与硫代磷酰氯制备对芳基硫代磷酰二异硫氰基酯 ,并通过这些化合物与不同的胺反应 ,合成了 8种新的对芳基硫代磷酰取代硫脲化合物 .并给出了这些化合物的红外光谱、核磁共振氢谱、元素分析等实验数据 ,并对谱图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9.
开发一种廉价、无毒的过渡金属用于催化Suzuki-Miyaura偶联反应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选取简单的铁盐作为研究对象,考察了不同铁盐、碱以及溶剂对催化Suzuki-Miyaura偶联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乙醇溶液中,K2CO3作为碱,5 mol%FeCl2·4H2O在80°C下能够有效催化各种溴代芳烃及碘代芳烃与芳基硼酸的Suzuki-Miyaura偶联反应,产率在33%~99%之间。  相似文献   

10.
用密度泛函方法, 研究铜催化二羟基乙酸、 胺和炔三组分脱羧偶联反应的机理. 通过计算实验提出的反应机理, 给出并计算新的反应机理: 二羟基乙酸与胺原位生成的亚胺盐, 先配位到催化剂的铜中心发生脱羧反应, 再进行端炔配位和插入、 质子化、 亲核加成、 配体交换等步骤. 理论计算结果表明, 该机理的决速步骤为端炔插入, 反应能垒为129.8 kJ/mol, 与实验反应温度为110 ℃的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11.
过渡金属催化的(杂)芳烃与(杂)芳烃之间的氧化C-H/C-H交叉偶联反应已成为构筑联(杂)芳基骨架的重要策略。近年来,许多令人瞩目的研究成果不断涌现,其反应类型主要可以分为未活化芳烃间的交叉脱氢偶联反应、未活化芳烃与杂芳烃的交叉脱氢偶联反应以及杂芳烃与杂芳烃之间的交叉脱氢偶联反应三种类型。本文主要综述了这三类反应的最新研究进展,介绍了各类反应的特点、优势及在合成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2.
卟啉化合物及其金属配合物是一类极具潜力、环境友好的光电转换材料而成为国际上人们研究的热点,3,4-二芳基吡咯作为构建该卟啉类化合物的中心体,其合成方法的研究很少。本文以亚氨基二乙酸为原料,经酯化和酰基化2步反应得到N-乙酰基-亚胺基二乙酸二甲酯,再将得到反应物在甲醇钠溶液中与二芳基乙二酮发生缩合反应得到3,4-二芳基吡咯-2,5-二甲酸,最后将3,4-二芳基吡咯-2,5-二甲酸在乙醇胺中回流脱羧制得3,4-二芳基吡咯,其结构经1H NMR、13C NMR和元素分析得以确证。该合成方法具有反应条件温和、反应速度快、产率较高、操作简单等优点。  相似文献   

13.
4-碘苯甲酰肼(2)与芳醛反应得到相应的酰腙(3a~3i),而后与丙酸酐脱水环化成了2-芳基-3-N-丙酰基-5-(4-碘苯基)-1,3,4-(口恶)唑啉类化合物(4a~4i),通过元素分析、IR、1H NMR和MS方法对化合物4a~4i的结构进行了表征.  相似文献   

14.
1.在木瓜蛋白酶作用下,N-酰基-DL-丝氨酸与苯胺作用合成了N-异戊酰-、N-正己酰-、N-苯甲酰-及N-苯甲氧羰酰-L-丝氨酸酰苯胺。 2.脂肪族取代基,正己酰-,取代的丝氨酸酰苯胺不对称合成反应的最适pH为4.9~5.1;芳香族取代基,苯甲氧羰酰-,取代的丝氨酸酰苯胺不对称合成反应的最适pH为5.0~5.2。 3.比较了四种酰基-丝氨酸的酰苯胺合成的速度。N-苯甲氧羰酰-L-丝氨酸酰苯胺最快;N-苯甲酰-,N-正己酰-其次;N-异戊酰-最慢。 4.在最适pH,酶浓度自1.31毫克蛋白N/毫升反应液提高到2.27毫克蛋白N/毫升反应液时,N-苯甲氧羰酰-L-丝氨酸酰苯胺的产率,在24小时自76.43%提高到100%。 5.在pH=5.0~5.2,柠檬酸缓冲液浓度自0.2M提高到1.0M时,N-苯甲氧羰酰-L-丝氨酸酰苯胺的产率,在12小时提高了1%。 6.选定了苯甲氧羰酰基为取代基;反应最适pH=5.0~5.2;酶浓度为2.2毫克蛋白N/毫升反应液;缓冲液浓度为0.2M;作为丝氨酸酰苯胺不对称合成的最适条件,在此条件下进行了实际析解,得到中间产物N-苯甲氧羰酰-L-丝氨酸酰苯胺,与此同时,还得到了N-苯甲酰-、N-正己酰-、N-异戊酰-L-丝氨酸酰苯胺。 7.水解N-苯甲氧羰酰-、N-苯甲酰-、N-正己酰-、N-异戊酰-L-丝氨酸酰苯胺,得到了L-丝氨酸,水解N-苯甲氧羰酰-D-线氨酸,得到了D-丝氨酸,两个旋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反应条件的优化,发现对甲苯磺酰肼涉及的偶联反应具有明显的溶剂效应.当对甲苯磺酰肼在溶剂N,N-二甲基甲酰胺中加热时,可以通过自身还原偶联得到对甲苯二硫醚;当溶剂为乙酸乙酯时,可以通过自身偶联得到S-对甲苯基硫代对甲苯基砜.当用环己烷作溶剂时,通过加入催化剂醋酸铜以及氧化剂二叔丁基过氧化物可以有效地减少自身偶联的产物,从而选择性地得到对甲苯磺酰肼与环己烷自由基偶联产物对甲苯环己基砜.该反应提供了一种高效而绿色的含硫化合物的合成新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合成4种8-羟基喹啉-7-醛-芳香酰腙新试剂.方法 取以Reimer-Tiemann反应原理制备的8-羟基喹啉-7-醛0.519 g(3 mmol)溶于30 mL 95%CH3CH2OH,在70~80℃条件下分别与等摩尔量异烟肼、苯甲酰肼、对羟基苯甲酰肼和邻羟基苯甲酰肼的10 mL 95%的CH3CH2OH溶液加热回流反应8 h后出现沉淀,冷却到室温后过滤分离,以80%甲醇水溶液重结晶,真空干燥24 h.结果 和结论元素分析、熔点、1H NMR、MS以及IR谱的数据结果表明合成得到了8-羟基喹啉-7-醛-异烟酰腙、8-羟基喹啉-7-醛-苯甲酰腙、8-羟基喹啉-7-醛-对羟基苯甲酰腙和8-羟基喹啉-7-醛-邻羟基苯甲酰腙,分别为黄色、淡黄色、淡橙红色和淡橙红色粉末样品,产率分别为72.3%、73.4%、83.8%和83.2%.  相似文献   

17.
文章以壳聚糖为碳源,ZnCl2为活化剂,一步法制备埃洛石/碳纳米复合材料,并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scopy,FTIR)、透射电子显微镜(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e,TEM),X射线衍射仪(X-ray diffraction,XRD)和BET比表面积分析仪对材料结构进行了表征,探讨了埃洛石/碳对苯甲酰甲酸的吸附行为和机理。研究表明:苯甲酰甲酸在埃洛石/碳上的最大吸附容量高达95mg/g,相比于未改性埃洛石其值提高了近10倍,埃洛石/碳对苯甲酰甲酸的吸附行为符合Langmuir模型;苯甲酰甲酸在埃洛石/碳表面上的吸附速率较快,在30min时即可达到吸附平衡,并符合准二级吸附动力学模型;在298~318K范围内,计算出了热力学参数ΔG~Θ、ΔH~Θ和ΔS~Θ的值,ΔG~Θ和ΔH~Θ均为负值,表明该吸附过程是自发、放热过程。  相似文献   

18.
为探讨双酰肼类化合物的合成方法和抗炎活性,以水杨酸甲酯和水合肼合成了水杨酰肼,通过傅克酰基化反应合成了3-苯甲酰丙烯酸,再与二氯亚砜反应获得了相应的3-苯甲酰丙烯酰氯,最后用水杨酰肼与3-苯甲酰丙烯酰氯反应得到N-(3-苯甲酰丙烯酰基)水杨酰肼.并对化合物进行了元素分析、IR、1H NMR和13C NMR表征,应用爪掌肿胀法进行了生物体抗炎活性测试.结果表明:N-(3-苯甲酰丙烯酰基)水杨酰肼具有较好的抗炎活性,值得进一步研究探讨.  相似文献   

19.
以对羟基苯甲酸乙酯和3.5二硝基苯甲酸为原料,经多步反应合成了1种新的化合物4-(3,5-二氨基苯甲酰氧基)苯甲酸乙酯.该化合物与对羟基苯甲醛进一步反应得到1种新型的双Schiff碱类化合物,并通过IR、^1H NMR对相关化合物的结构进行了表征.  相似文献   

20.
4-碘苯甲酰肼(2)与芳醛反应得到相应的酰腙(3a~3i),而后与丙酸酐脱水环化成了2-芳基-3-N-丙酰基-5-(4-碘苯基)-1,3,4-噁唑啉类化合物(4a~4i),通过元素分析、IR、1H NMR和MS方法对化合物4a~4i的结构进行了表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