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华山景区不仅有着千姿百态的生态景观、历史悠久的人文景观,而且还有着丰富多彩的地质遗迹景观.这些地质景观包括岩石遗迹、构造遗迹、花岗岩山峰地貌遗迹、花岗岩峡谷地貌,遗迹、花岗岩微地貌遗迹及地质灾害遗迹.对这些地质遗迹的特征进行了调查、归纳和分析,建议尽快建立华山国家地质公园,保护和挖掘好这些地质遗迹.  相似文献   

2.
武隆岩溶国家地质公园是一处岩溶景观类型繁多、规模宏大、特色鲜明、组合协调的具有综合开发价值的岩溶科学迷宫和天然博物馆.作者以旅游地学理论为基础,贯穿可持续发展思想,从公园地质背景和地貌特征的分析入手,重点论述了公园岩溶地貌资源特色及景观价值,对该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作了一系列探讨,以供决策者参考.  相似文献   

3.
济南水帘峡省级地质公园位于济南市历城区,是以地质遗迹景观为主的综合型地质公园.内蕴丰富的自然、人文景观资源.经过对地质公园及其周围地区社会经济状况的简单分析得出,景区的建设及运营,对当地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发展经济和开展地质公园的开发保护相互结合,有效地推进了地质公园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熊耳山-抱犊崮国家地质公园旅游资源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磊 《枣庄师专学报》2005,22(2):109-112
在我国地质公园旅游兴旺发展的背景下,对位于山东省枣庄市的熊耳山-抱犊崮国家地质公园旅游资源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并在实地考察的基础上,对以灰岩岩溶地质地貌及其所形成的大裂隙、溶洞群和古文化遗迹、古战场为景观特色的旅游资源价值进行了评价,并提出开发与保护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作者通过5年多时间,对浙江丽水的九龙山、凤阳山、百山祖和大洋山的峡蝶科蝶类进行调查研究,共发现76种,并研究和讨论了四地区峡蝶科蝶类相似程度及原因.  相似文献   

6.
阐述了黎明国家地质公园丹霞地貌景观类型及其特征,通过对该区野外调查及分析,发现红层岩性软弱差异、新构造运动、流水侵蚀、崩塌等内外力作用是造成该地区丹霞地貌景观差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科技潮》2004,(6):47-47
河南焦作云台山国家地质公园位于河南省焦作市修武县北部的太行山南麓。因山势高峻,群峰似刀峭崖台,常见白云缭绕,故名。云台山园区的构造为单面山体地貌、断崖飞瀑和幽谷清泉都是其鲜明的特征,核心地带面积约80平方公里。园区内地貌复杂,地势起伏大,包括中山、低山、丘陵和山前缓倾斜冲洪积平原等。山地由于受强烈的侵蚀切割,地形破碎,多具深沟峡谷、悬崖峭壁、连绵起伏,为典型的构造剥蚀地貌。园区内,群峰耸峙、直插云端,山势雄特、拔地通天,断崖飞瀑、幽谷清泉、潭池辉映、峰异石奇,生态植被点缀群山,人文景观历史久远,古生物化石竞相争…  相似文献   

8.
济南龙洞景区河流袭夺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大量野外实地考察的基础上,研究了济南龙洞景区的河流袭夺现象.阐明了河流袭夺的形态特征,并根据地貌面与沉积证据判定了河流袭夺发生的时代,从而揭示了龙洞景区深谷与陡崖的形成过程.研究表明:龙洞景区河流袭夺发生于第四纪初期,是研究区造景地貌形成的主要外营力.其成因不仅与河流侵蚀能力的差异有关,还与流域地貌演进阶段、区域岩性及构造特征、气候及海平面变化等因素密切关联.  相似文献   

9.
为了高效利用景观植物提取土壤中铀,以芙蓉菊和万寿菊为供试植物,研究了柠檬酸和枯草芽胞杆菌(Bacillus subtilis)对两种植物提取土壤中铀的协同作用。结果表明,添加柠檬酸并加入B.subtilis到土壤可协同促进万寿菊的生长,其生物量和铀的富集总量比单独使用柠檬酸分别提高了48.32%和76.60%,但对芙蓉菊的效果不明显。单独添加柠檬酸、或者同时添加柠檬酸和B.Subtilis,使芙蓉菊和万寿菊叶片中的MDA(malondialdehyde)含量均比对照组显著降低;每种处理方式下的SOD(superoxide dismutase)活性与MDA含量呈正相关;在植物体内铀含量较低时,其POD(peroxidase)活性增高,这表明柠檬酸和B.Subtilis可增加植物的抗氧化性,提高植物的抗铀胁迫能力。  相似文献   

10.
长江三峡的起源与演变   总被引:33,自引:0,他引:33  
关于长江三峡的起源与演变,60多年来诸多地质学家和地貌学家提出了种种不同的看法。本文主要根据近几年野外调查,提出如下见解。 1 长江上的三个峡,在地貌上有许多共同的特点,它们是在第三纪以来三峡地区构造上升的基础上通过溯源深切与河流袭夺贯通的。 2 这三个峡尚有各自的特点,表明它们的形成时代与峡谷的发展阶段是不一样的,其中瞿塘峡处青年期,巫峡处壮年期,西陵峡处回春发展时期。 3 据峡外的相关沉积的形成时代,推断长江三峡是在距今200±20万年前贯通的  相似文献   

11.
 基于EFDC模型,构建了广州珠江河网三维水动力与泥沙数学模型。通过1999年7月和2001年2月典型洪、枯季实例验证,表明模型能够较好地反映广州珠江河网水流及泥沙输运过程。输沙过程模拟结果表明,平洲水道至后航道是悬浮泥沙输移的主要路径;冲淤模拟结果表明,21世纪初期广州珠江河网主要表现为“枯冲洪淤”特点,并且河网呈缓慢淤积趋势,年均速率约为2.0 cm/a。各河段中,南航道、沥滘水道是主要的淤积河段,而沙贝海、前航道上段及新造水道是主要冲刷河段。  相似文献   

12.
以温州市牛桥底河为研究对象,对河道疏浚前、中、后底泥中理化指标、重金属含量进行跟踪分析,并应用地累积指数法和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对重金属元素Cd、Cr、Cu、Zn、Mn、Ni、Pb、Hg、As进行污染评价.结果表明,牛桥底河底泥疏浚工程实施后,表层底泥的TP、TOC和重金属含量呈现"先降低、后升高"的变化趋势,疏浚后1到3个月内底泥重金属含量最低.虽然疏浚工程可以暂时地显著削减河道中污染物的总量,但其对河道水质和底泥的改善效果仅能维持3~9个月.两种评价方法均表明疏浚工程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牛桥底河底泥的污染水平和生态风险.  相似文献   

13.
芙蓉江鱼塘水电站泄洪消能方案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芙蓉江鱼塘水电站的泄洪特点,通过水工整体模型试验研究,分析比较了两种泄流消能方案,最终推荐了一种比较符合该工程实际的泄洪消能系统方案.该泄洪消能系统大大减轻了下泄水流对河床基岩的冲刷作用,满足了该工程的泄洪消能任务.  相似文献   

14.
基于不同级别支流的汇流建立了枯水期河流网上的泥沙冲淤动力学模型.计算结果显示稳态下泥沙冲淤量在河段上的分布服从指数标度规律.利用黄河枯水期的实测数据与计算结果作对比,证明该模型能够模拟自然河道的冲淤状态,且可以预知一定条件下的稳态.  相似文献   

15.
珠江三角洲一维河网非恒定流悬沙预测模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河网水流三级联合解法的基础上,利用“节点含沙量控制法”,假设节点处冲刷和淤积较小,所有节点的含沙量控制方程可以通过输沙量守恒方程用矩阵形式写出,求解该不规则的稀疏矩阵方程组,得到所有节点处的含沙量;单一河道断面处的含沙量通过单一河流悬沙输运的求解方法获得,从而建立珠江三角洲全流域悬沙预测模型,并用实测资料对该模型进行了率定和验证,验证结果良好.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黄河下游河道来水来沙量持续减少,河道演变特性发生变化,同时引起黄河下游河道的“小水大灾”、“横河”、“斜河”等问题。针对日趋严重的水灾问题,本文选取黄河下游典型站点分析黄河下游河道对水沙过程变异的响应,得到初步认识:一方面,由于黄河来水量减小,水流挟沙能力降低,致使黄河下游河槽持续淤积抬高、河槽变窄、河道过水断面变小,易引起“小水大灾”;另一方面,由于来水来沙量变异,黄河漫滩概率减小,使黄河下游河型发生缓慢的改变,引起河势变化,原有的部分工程措施因水流流路的改变被迫废弃,甚至产生负作用,形成水灾。  相似文献   

17.
黄河下游湿地景观特征及其对来水来沙的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丁艳峰  潘少明 《河南科学》2007,25(2):311-315
利用黄河下游利津、泺口和花园口1950-2005年水沙数据、1987年和2002年两期下游滩地、河流和坑塘湿地数据,运用景观生态学基本理论,分析黄河下游湿地景观格局的演变,讨论湿地时空变化对来水来沙的反馈效应.结果表明,近20年来,黄河下游湿地大幅缩减,滩地景观减少最多,受人为和自然因素双重作用,景观斑块多样性变化不一.回归分析表明,滩地面积与来沙存在负相关,受来水减少影响,主河道萎缩严重,河口延伸速率减缓.  相似文献   

18.
复式断面河道水流泥沙数值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了复式断面河道一维扩展水流、泥沙数值模型,并且对阳泉治理河段的水流、泥沙情况进行了计算。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相比符合较好,说明了一维扩展水沙模型在实际工程上应用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9.
利用黄河和长江在地质历史时期的沉积物与现代黄河长江沉积物应具有一定的相似性这一原理,"将今论古",以现代黄河和长江入海沉积物中部分常量元素的百分含量作为基准数据建立自组织竞争网络,对来自不同时代的黄河和长江的沉积物进行判别和验证,可靠性达到94.4%,并规定了其相应置信度下的置信区间.以此为基础,对南黄海NT2孔的物质来源进行了判别,结果表明钻孔中0~19.36m、28.07~52.88m深度范围内的沉积物为长江沉积物,19.36~28.07m、52.88~70.28m深度范围内以及表层沉积物为黄河沉积物.  相似文献   

20.
The study of the sediment of Core M1 from Jianghan Plain suggests that the sediment source of this area changed in the Holocene, which corresponds with thr south moving of the Yangtze River. Since then, the sediment source has been mainly from the Hanshui River.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