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试论邓小平对中国传统大同思想的超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同”是中国思想史上一种追求“天下为公”的社会理想。自儒家经典《礼记·礼运》记载始,这种理想曾为许多人所向往和追求。近人康有为还专门著了《大同书》,借西洋进化论加工改造了中国古代的大同思想。谭嗣同、孙中山等人亦受过大同思想的影响。毛泽东在政治革命意义上找到了达于大同之境的正确途径和力量。邓小于又在建设意义上找到了实现大同的正确途径,以其独特的“共同富裕”观使中华民族数千年来的大同理想有了实现的现实可能性。  相似文献   

2.
康有为对西方文明的判断和对传统理想的阐释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西方文明对中国进行强势冲击的背景下,康有为以进化论的历史观对西方资本主义进行判断,从人类文明发展趋势上重新阐释传统大同理想,把对理想社会的追求从歌颂过去转化为面向未来,并使之成为中国人接受社会主义的文化资源,为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制度选择打下了基础。从传统理想创新的角度认识中国人接受社会主义的文化前提,对于认识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代没有过民主体制,也没有民主体制建设以及最高权力制衡方面的专门理论。但是在反映下层人民历史观和政治理想的历史演义小说、戏曲中,却塑造了一类能制约皇权的人物。此类演义剧对皇帝权威、皇权的合法性、最高权力的运行机制都有新的认识,反映了下层民众对不受约束的专制皇权正当性的怀疑与否定,以及对一个能监督皇权的,代表正义与民望之权力的期望与设计。历史演义剧中的这种朴素的皇权制约思想,是民众共同心理的产物、普通愿望的表露、集体理念的阐述。由此我们看到,西方政治理论极力宣扬的权力制衡思想,在古代中国民间也有朦胧的追求。  相似文献   

4.
科学社会主义诞生前,儒家的大同社会思想在中国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含有空想社会主义的元素,描绘了大同社会理想的图景,体现出中国人民追求美好社会生活的崇高精神。在近代,经仁人志士和广大民众的不断尝试,为中国大众接受科学社会主义做了一定的思想准备,成为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传播的思想底蕴。  相似文献   

5.
康有为的历史进化论、博爱思想、自由人性论以及大同理想,都是“历史的中间物”,具有二重性特征,既有反封建的进步性,又有传统文化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6.
中华文明的核心是促进民族平等,实现大同社会.自由和谐地生活在一个统一的社会大家庭中。所以.古代有孔子的“大同、小康学说”;近代有康有为《大同书》中写的“大同之世”;现代邓小平为促进祖国统一.制定了“一国两制”政策,使港、澳顺利回归。与此同时.有的大国却由统一走向分裂,有的小国民族纷争不断.给人民带来灾难。两厢对比,常引起人们的议论和深思。  相似文献   

7.
明清时期是贞节观念较为发达、普及的时代,尤其是清代,但是清代社会尤其是下层民众中存在着大量的再嫁、逼醮、抢醮等现象,"仓廪实而知荣辱"比程颐所倡导的"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道德标准更适合下层民众,从"理"到"利",则是清代妇女的现实选择  相似文献   

8.
儒家设计了理想的未来太平大同社会.太平大同理想反映了儒家的正义感、责任感、以天下为公的博大胸怀及高尚人格,反映了儒家奋争不息的追求精神.太平大同理想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内在的文化原动力.  相似文献   

9.
南戏中的“义公”虽身处社会底层,但一个个古道热肠、疏财仗义,他们身上寄托了文人的道德理想,同时也体现着市井的世俗趣味。就谋篇布局来看,“义公”对作品结构也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高适是盛唐杰出的诗人,他心怀天下,有着积极的济世理想,尽管遭遇诸多挫折,但诗人穷其一生都在为入仕而做积极的努力。诗人能够关注下层普通民众的生活,勇于揭露社会的阴暗面,对于唐王朝的边疆政策,有着独到的见解,这些都是有积极意义的。  相似文献   

11.
《嘉陵江日报》由著名爱国实业家卢作孚创办。该报在1949年停刊前,特别是全面抗战前的十年刊载大量现代科学文章和新闻,是当时嘉陵江三峡地区传播现代科学的重要媒介。该报不仅注重传播现代科学知识,还注重向民众传授科学方法,培养民众科学精神。所刊现代科学文章丰富多样,与当时嘉陵江三峡地区的资源开发、农业改良、工业建设以及社会发展息息相关,反映了该地区的实际社会需求,上层领导者对下层民众的意识输出和转变下层民众思想意识的尝试。该报对现代科学的传播成为该地区社会发展与进步的一种重要推动力量。  相似文献   

12.
大同世界和和谐社会是中国人所向往的理想社会,其中康有为的大同世界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最具时代特征和代表性。通过对二者的比较研究,指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摒弃康有为大同世界的空想成分,并在其基础之上加以发展和创新,是一个治国理想,又是一种治国方略、治国机制,同时也是一种治国结果。  相似文献   

13.
民间"草根"神明是一群生前为"草根"阶层,死后又为"草根"阶层小众信仰的特殊神明群体。通过对它们成神基点即触发因素的分析与研究,可以使我们更加清晰的认识到中国传统社会底层民众最真实的信仰心理和社会需求。  相似文献   

14.
研究由理想生成的同余与生成理想的对应关系,由商半环和同余的元素给出极大同余的充要条件;同时定义拟极大同余,借助拟极大同余讨论极大同余的生成理想;最后讨论降链条件下的极大同余的性质.  相似文献   

15.
昝雪峰 《科技信息》2012,(34):I0096-I0096
人文精神是人类为了自己的可持续生存发展,以真、善、美的价值理想为目标,追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和谐的可持续的自觉文化精神。医学大学生追求的目标就是为解除病痛对人类的伤害,实现生命的价值,树立同情生命、敬畏生命的职业操守。医学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决定着他们的全面发展,教育者应该加强人文精神的培养,正确引导他们健康成长,为人类健康事业而努力,成为大医精诚的追求者和实践者。  相似文献   

16.
民间叙事诗产生于下层民众情感发抒、审美体现的需要,表现下层民众的审美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彰显着他们对美、对爱、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和期待。西北回族民间叙事诗是他们追求美、表现美、揭示美的外在形式,在审美形态上主要体现为反映爱情婚姻悲剧的"凄美"、寄托爱情胜利的"完美"、再现英雄史诗的"壮美"。这三种美学精神集中地表现在《马五哥与尕豆妹》《紫花儿》《歌唱英雄白彦虎》等作品中。  相似文献   

17.
"忠恕"是重要的伦理学范畴,历来被当作为仁之方。20世纪前半期,康有为、蔡元培及冯友兰等以"推己及人"诠释忠恕,表现出对社会的同情与关爱。章太炎、胡适、梁启超及蒋维乔等以西方知识论为视角,大体上认为忠恕是归纳与演绎的科学方法。20世纪前半期对科学方法的推崇是以知识论诠释忠恕的时代背景,然而知识与伦理不可偏废,忠恕合知识与伦理,可作为现代社会寻求知识与伦理达到和谐状态的借鉴。  相似文献   

18.
孙中山提倡"天下为公",既是对中国优秀文明的继承,又是对"天下为公"的发展与弘扬。"天下为公"是执政者构建和谐社会的先决条件。"三民主义"是实现"天下为公"的具体措施:三民主义思想的提出是当时构建和谐社会的纲领;实行三民主义的目的是为夯实社会和谐打下坚实基础。"三民主义"是中国大同理想的传承,又是对传统大同理想的超越。  相似文献   

19.
儒家在《礼记.礼运篇》中所阐发的"大同"思想,不仅在古代社会犹如理想灯塔之光,给予中国人以生命的希望,而且更深刻地影响着近代中国为实现民族的独立、自由和解放的仁人志士,现又成为中华民族为建设现代化国家的重要精神动力之一。  相似文献   

20.
同情民众、关怀民生以揭露社会的罪恶是十九世纪俄罗斯文学的主要内容。六十年以来,宗教文化对人论思想产生消积影响。高尔基从自己的民主思想出发,强调对人的肯定与尊重,超越了宗教救世的思想,从而,在俄国人道主义的发展中实现了从悲观、无所作为向充满自信地去改变自己命运的历史性转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