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建安诗人形成了颇具人文色彩的个体生命观念,形成了生命秉于自然的生命本体意识。在诗歌创作中,关注人生短暂这一生命现象,通过诗歌艺术来排遣和消释由生命短暂带来的精神痛苦。更具人文色彩的是他们对政治思想抱负的强烈追求。  相似文献   

2.
李商隐诗歌充满了生命意识,这种生命意识表现为以主体自觉理性思索和真切情感体验为基础,以咏物、咏史为寄托,在物我融合中体认人生短暂悲剧、社会忧患中追求个体生命理想和意象非逻辑组接中生发无穷多义,用融入个体生命的诗歌形式展示了自己的才情才力和幻灭中追求生命不息的精神。  相似文献   

3.
樊文军 《科技信息》2009,(20):I0109-I0109,I0112
曹植是建安时期诗人的代表,文章阐述了曹植诗歌中生命价值的体现,以引用原文和详细解释文字意境这两种方式分析了曹植诗歌中所展现的其对生命意识的追求。  相似文献   

4.
中国现代主义诗歌发生于“五四”落潮时期,深受19世纪中期以来现代西方文艺思潮的影响,别于当时的主流诗派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强烈的关注现实,转而关注个体生命体验,探索内在自我,抒发现代情绪,以独特的方式,拓展并深化了中国现代诗歌。  相似文献   

5.
面对灾难对人类的影响,面对不断增大的社会压力,生命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文章以诗歌中蕴含的时空意识和超越意识为例,探讨对青少年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方式,培养青少年正确的生命观.  相似文献   

6.
“新边塞诗”是七十年代末崛起的诗群,它以其独特的诗风和审美情趣而亮眼于当今诗坛。其中杨牧、周涛和章德益的诗歌充分展现了西北边地的异域风情色彩和融入诗人生命意识的种种反思与追求。诗人以深沉而凝重的笔调,旷远而雄浑的意境,高昂而长啸的情感,抒发了在地域性和民族性之中的那种生命崇高悲壮的美。  相似文献   

7.
从“五四”以降的70年间,中国新诗生命意识的强弱消长,表现为两条并行的正弦曲线。既是外展和内敛的轮唱,即震聋发聩的涛声和随风飘逝的蛩鸣之间的交替,又是二者强强弱弱的重唱。外展者的生命意识往往具有比较浓重的政治色彩,每有黄钟大吕之声,常常是时代的“主流话语”;而内敛者的生命意识则往往具有比较浓重的个人色彩,每有值得琢磨和把玩的审美意味。  相似文献   

8.
昌耀所铸造的诗歌世界是奇异的,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的诗歌所呈现的生命意识更为令人深思和引人注目。昌耀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的生命意识主要有四方面组成:宿命感、荒诞意识、孤独意识和受难意识。昌耀的生命意识来自于对生命本体的认识。  相似文献   

9.
生命意识,即个体对生命现象与生命本质的立场、态度与价值取向,它所折射的是个体的人格气质与文化濡染。老舍先生的散文表达出一种独有的生命意识,主要表现为对自然生命的崇尚与赞美,对弱小生命的关注与同情,对生命意义的探索与追寻。  相似文献   

10.
"新边塞诗"是七十年代末崛起的诗群,它以其独特的诗风和审美情趣而亮眼于当今诗坛.其中杨牧、周涛和章德益的诗歌充分展现了西北边地的异域风情色彩和融入诗人生命意识的种种反思与追求.诗人以深沉而凝重的笔调,旷远而雄浑的意境,高昂而长啸的情感,抒发了在地域性和民族性之中的那种生命崇高悲壮的美.  相似文献   

11.
刘禹锡诗歌中有大量的关于生命意识的歌咏,他坚信人是自己命运的主宰;虽盛年被贬,壮志难酬,仍坚持追求理想;面对衰老和死亡,乐观达生。刘禹锡的人生际遇和生命意识,值得高校工作者探讨、借鉴、运用。  相似文献   

12.
曹操诗歌从反映汉末现实,抒发建功立业的雄心和游仙三方面,表现出对生命意义的关注。在诗歌的个性化、抒情化、语言风格和审美情趣上都有所创新。  相似文献   

13.
社会生活中的人都有三重生命:生物生命、社会生命、精神生命,这三重生命的长短因人而异。刘三姐的生物生命很短暂,但是她的社会生命长久,精神生命永恒。  相似文献   

14.
曹操诗歌从反映汉末现实.抒发建功立业的雄心和游仙三方面,表现出对生命意义的关注。在诗歌的个性化、抒情化、语言风格和审美情趣上都有所创新。  相似文献   

15.
教育的起点是人的生命,作为充满人文色彩的历史学科更是如此。本文笔者从生命生存的多层次探讨历史教育在生命教育中应该承担的任务。认为生命生存有"活着"、"适应"、"生存价值"三个层次,历史教育应该让生命具有"完整性",让人成为"完整的人"。  相似文献   

16.
一粒小小的种子,蕴含着生机勃发的生命,细胞、细胞核组成了色彩斑澜的生命世界。 何况活鲜鲜的人类生命更是深奥无穷的神秘之体。苍天在赋予人类两性种子的同时,赠予了其繁衍之力,却又只给予每一个人一次生存的机会。  相似文献   

17.
王船山的生命诗学比较全面地关注诗歌活动中包括作者和读者双向主体的价值,既注重从创作主体方面进行审视,又重视从接受主体方面加以观照。这就使其生命诗学观趋于完整性,从而弥补了以往诗学偏重于作者创作方面论诗而忽略在读者接受方面论诗的缺憾。王船山的生命诗学切入到生命的视域,其主旨在于提升诗歌的品位,更好地发挥诗歌的审美教育作用。王船山的生命诗学对“兴观群怨”、“兴会”、“人格”这三个问题都有深刻理解和独到阐释,于此对前人的生命诗学是有所充实和超越的。  相似文献   

18.
《古诗十九首》对建安诗歌的影响是前人早有定评的.本文从生命意识角度揭示了这一影响,并指出这种上升为人格的意识对于后代诗歌的影响.建安诗歌总的风格是悲凉慷慨,这本身就深深地打上了诗人各自对于生命的独特的感受;诗歌洋溢着对于建功立业的渴求,就是诗人们追求实现自我生命价值的人格意识,这与《古诗十九首》的珍惜生命的存在的生命意识相比已经有了更进一步的升华.这种人格意识几乎成了后代文人骚客不屈不挠、积极向上的人格支柱,在中国诗坛上有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作为后期新月派的代表诗人,陈梦家的诗歌追求生命与自我的真实表现,有着浓厚的生命意识。这种生命意识主要体现在三方面:其一,诗人观照个体生命,在超越现实中发现自我。道家精神与基督教情操使陈梦家执着地追求返朴归真的境界,并获得心灵的安顿;其二,陈梦家的死亡意识呈现出道家、基督教与儒家的死亡观相融合的丰富的文化图景。诗中既有对死亡的超越(或归于自然或归于天国),又包含对死亡意义及死亡伦理性的价值诠释;其三,时间意识映现着诗人的心灵境界,使他从线行性和周行性相融会的时间流程里感悟生命。陈梦家的时间意识是一种具有超越性和永恒性的时间意识。  相似文献   

20.
爱伦·坡在诗歌中着力刻画死亡和黑暗,力图在丑恶中发现美,唤醒人们在污浊的物质世界中对美的渴望,并通过文字来实现美的永恒以及表达对生命的热爱。透过描写美女的死亡,爱伦·坡实践了其“为诗歌而诗歌”的美学取向,塑造了美的极致“天国之美”,以正视死亡的方式肯定了生命的可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