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卷首语     
“文学人类学研究”栏目本期主题“文化大、小传统的神话编码”,本期的三篇文章分别探讨神话研究的三种媒介载体,或称文化编码方式,即语言文字叙事、图像叙事、物的叙事。米尔恰·伊利亚德(著),王伟、王乐琪(译),叶舒宪(校)《铁器时代的神话》对今日从事神话学跨学科研究提供非常重要的启示,对大、小传统再划分的文化符号理论,具有宝贵的借鉴作用。安琪《神话的图像叙事:明代丽江壁画研究》显示文学人类学研究者如何从图像叙事的神话进入对本土文化的再认识。王宪昭《感悟神话:激活人类文化传统的基因密码——读叶舒宪先生主编“神话学文库”》文章从中国本土文化的神话学建设方面着眼,指出叶舒宪主编的“神话学文库”(第一辑)具有在百年学术史梳理、母题索引数据编码模式的建设性以及在大小传统的划分与文化符码的编码等理论的创新性。  相似文献   

2.
卷首语     
“文学人类学研究”栏目主题为“从大小传统看文化编码”,叶舒宪《从石峁建筑用玉新发现看夏代的瑶台玉门神话——大传统新知识重解小传统》一文在此印证了史前大传统的考古新发现对于重新解释文字记述小传统具有重要的知识创新意义,作者指向2012年十大考古发现之一的陕西神木石峁遗址的建城用玉器现象,参照北方萨满教的活态文化实践,解读为避邪驱魔的精神防卫功能,归结到玉石承载神力的信仰观念。  相似文献   

3.
神话观念决定论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认识人类的行为与人类文化的走向方面,迄今的科学探索尚未成功.从狩猎部落进入农业社会、文明国家,再到工业社会,都不是人类理性预设的结果.人类是“被发展”的,即被一种看不见的力量驱使前行.人作为文化动物,必然受其文化观念的支配.探寻每一个文明的观念之源,需要诉诸于史前至文明之初的神话观念形成史.当代神话学家通过解析西方文明源头的文学作品揭示出神话观念支配仪式行为和叙事表达的规则,文章解析《史记·秦始皇本纪》的历史叙事案例,再现支配华夏国家统治者行为的观念要素,提示神话观念决定论的理论命题,呼应恩格斯晚年提出的意识形态的反作用力与韦伯的宗教观念决定论,说明神话观念对意识形态的原型编码作用,并指向一种普遍有效的人文研究指导性范式.  相似文献   

4.
卷首语     
本期“文学人类学研究”栏目的导言对栏目的宗旨做了明晰的说明。本期的主题为“神话历史”,共刊发4篇文章。其一为(英)卡伦.阿姆斯特朗著、叶舒宪译的《神话的史前史(公元前20000-4000年)》,对神话的定义及不同时代的神话进行了精彩的解读。  相似文献   

5.
卷首语     
本期“文学人类学研究”栏目的4篇文章都围绕“神话学的变革”这一主题来展开探讨。(德)瓦尔特·伯克特著,唐卉译的《东方智慧文学与创世神——兼谈对古希腊宇宙开创论的影响》把我们的视线拉回到公元前6世纪之前的东方文学,让我们看到在东方文化传统中以细致的知识传递和生动的口头演述为特征的智慧文学与创世神话是古希腊哲学形成的早期基础。  相似文献   

6.
神话在今日学科体制中归属于文学是一个大错误。因为神话概念远大于文学。神话作为初民智慧的表述,代表着文化的基因。后世出现的文、史、哲等学科划分都不足以涵盖整体性的神话。作为神圣叙事的神话与史前宗教信仰和仪式活动共生,是文史哲的共同源头。中国早期历史具有“神话历史”的鲜明特点。文学人类学与历史人类学的会通视角,是重新进入华夏文明传统,重新理解中国神话历史的门径。从《尚书》《春秋》到《周礼》《说文解字》,古代经典体现着神话思维编码的统一逻辑。参照玉神话与圣人神话的八千年传承,呼吁学界从文学视野的“中国神话”转到文化整体视野的“神话中国”。  相似文献   

7.
卷首语     
本期叶舒宪先生主持的“文学人类学研究”栏目的主题仍是“神话历史”。他的《神圣言说(续篇)——从汉语文学发生看“神话历史”》由四重证据重构出上古神话信仰语境,重新理解自甲骨文、金文到《尚书》、《诗经》等文字叙说背后的神圣言说活动及其功能原理。在被当作无意义的文本发语“隹”“唯”“若”等惯用法中,解析出王者、巫觋和萨满的仪式性通神通灵符号,把握到早期书写文本及关键词中所潜含着的口传文化传统的深远信息。揭示西周金文叙事以王者“各庙”开端的神话观念与仪式功能意义,推及远古巫觋类知识传统的“格知”方式,  相似文献   

8.
《红楼梦》成书于满汉文化大融会的乾隆时代。曹雪芹深受满族文化的影响,巨著《红楼梦》带有浓郁的萨满色彩。萨满“三界”、“三魂”说,“万物有灵”、“灵魂不灭”等观念在《红楼梦》文本中得到了艺术渗透和升华。  相似文献   

9.
陈敢清 《大自然》2011,(5):64-66
由于从事蝴蝶生态学和蝴蝶文化的研究,我特别喜欢阅读有关蝴蝶的文章,并常在各种刊物和书籍中寻找蝴蝶的“蛛丝马迹”。近日我读了2010年9月出版的中译本《昆虫记大全集》(法·法布尔著,王光波译),颇有感慨。  相似文献   

10.
对人类与环境关系的认识,经历了从“环境决定论”到“文化生态学”的发展历程。文化生态学的研究,为明晰文化生态保护区的保护对象和内容提供了思路,确立了文化生态保护的主要内容,从而区别于常规的单项非遗项目保护。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而区域文化的认同往往是国族认同的基础;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建设,从总体上激活族群的历史记忆、维护平等互利的族群生态,通过文化资源转化、文化交流,促进我群和他群的相互理解、彼此尊重,共享资源环境和文化,从而促进“多元一体”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塑造。  相似文献   

11.
“性别文化”是与“性文化”涵义不同的概念,指男女两性的区别及其相互关系。性别文化在上古神话世界有着鲜明的印迹,世界各国的神话都经历了由女性生殖崇拜到男性一统天下的演变过程,并在发展演化中印映出社会文明对“性”的羞耻心和“性禁忌”。神话世界折射出人类在童年时代对自身生产从企望到审美的心智历程,最终形成的道德约束,是人类国保证自身健康繁衍的社会契约。  相似文献   

12.
卷首语     
本期“文学人类学研究”栏目的主题是“文学人类学与神话历史"。日本学者吉田敦彦著,况铭译的《日本神话与希腊神话间奇妙的类似》,通过对日本最早的文献《古事记》和《日本书纪》中记述的神话群与希腊神话进行参照与对比,循着这些相距遥远的神话叙事呈现出的奇妙契合,可以对日本神话起源的文化传播线索带来新的思考视角。  相似文献   

13.
卷首语     
本期“文学人类学研究”栏目刊发了三篇文章。叶舒宪《戏剧文学的救灾解难功能——〈俄狄浦斯王〉与(窦娥冤〉对读》旨在探讨传统社会关于灾害和禳灾的神话观念,以希腊和中国的经典戏剧作品《俄狄浦斯王》和《窦娥冤》为例,展开文学人类学的跨文化透视,  相似文献   

14.
维英同志: 接到惠赠《女神的失落》,非常高兴。这是你继《原始崇拜纲要》之后的又一杰作,体大思精,条理井然,“失落”之说,可以成立。虽于拙论“广义神话”不甚谓然,而因由于视角不同,对于“神话”这块璀灿的多棱面的宝石,见仁见智,正不必求其强同也。大著无疑给神话园苑作了重要的贡献。当此文化学术受经济浪潮冲击正在滑坡之际,你能忍耐寂寞,甘作“鱼脊”,有此奉献,更是难能可贵,神话研究昌扬之日当可预卜也。才从医院出来躺马架子上,读了大著1/3,容当细读。 匆此 即颂  相似文献   

15.
从《诗经》看民族图腾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图腾文化是人类历史上最古老、最奇特的文化之一。《诗经》就保存了商民族和周民族的图腾文化。始祖感生神话、图腾祖先观念、图腾名称、图腾禁忌、图腾外婚、图腾生育信仰等构成了《诗经》图腾文化和中国图腾文化的洋洋大观。从汉至今的各地礼俗、风俗,反映了中国图腾文化的发展、演变轨迹。  相似文献   

16.
《德意志观念论体系的源始纲领》是德国观念论与浪漫派的开篇之作。作为一种征兆,它指向一个时代,归属于由多个作者构成的“星丛”,呈现了观念论与浪漫派之间互动涵濡的“观念单元”。德意志观念论与浪漫主义思潮初登历史堂奥,就注定要置身于神话与理性的生死纠结之中。以神话来完成逻各斯,将启蒙进行到底,便是观念论与浪漫派的志业,这份志业表述在浪漫主义“理性的神话”提案之中。而与之相联系的“感性宗教”提案,就是一个变形的灵知教义神话,一个变形的神话逻各斯。观念论与浪漫派所膜拜的“灵”同灵知主义藉以超越世界而寻求不朽神性的“灵”,存在着血脉传承的关系。所谓“人类最后的伟业丰功”,乃是“新神话”的终结,染上了浓烈的乌托邦色彩,甚至可以说是神话-逻各斯-教义三者互相涵濡彼此杂糅而成的幻象体系。  相似文献   

17.
刘俊 《科技潮》2009,(5):39-39
作家赵晏彪继《汪海三十年》出版后,新近又推出力作《译道与文化》,为纪念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再添新曲。《译道与文化》是一部报告文学作品.以详实的笔法,记录了中译公司这三十五年的不平凡之路,以客观的视角勾画出中国改革开放的一个代表性的缩影.  相似文献   

18.
文章通过对大和民族有关“太阳崇拜”的神话进行考察,从“太阳女神”、“太阳的隐匿与复出”、“天孙降临”三个方面分析了大和民族太阳崇拜所具有的丰富文化内涵,并初步探讨了其文化内涵给后世的社会文化所带来的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张丽娟 《科技信息》2008,(34):352-352
体育是人类社会科学文化的结晶,在人类社会文化科学的继承和发展中起着桥梁和纽带的作用。从体育是一种特定的社会现象来看,体育教学总是体现一定的社会要求.学校体育工作者必须更新传统的体育观念.树立现代体育教学意识观念,明确最终目的在于培养适应现代化的建设人才,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这就要求每位体育教师一定要加快自身素质提高的同时.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对于黄土坡塬上的精神哲学─—“白鹿精魂”──及其理想人格范型的解读,从一个侧面论述了回归传统是《白鹿原》的文化本性。文章指出,《白鹿原》并没有提供富有现代人文价值的文化观念,并没有最大可能地开掘人物灵魂的深度,它的成功在于以貌似丰厚沉静的鲁钝品性回应了90年代文化民族主义的主潮。回归传统既成就了它,也埋葬了它。从这一角度而言,《白鹿原》无疑是一部资质平庸的作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